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文學賞析 > 散文

感悟廚房散文

散文5.58K

民以食爲天。如果說生產了五穀雜糧的廣褒土地成爲了人類繁衍的襁褓,那麼波瀾不驚的廚房則可稱爲人類的搖籃了。

感悟廚房散文

廚房,是每個人都離不開卻不一定是每個人都常去的地方。幾十年中我是極少去廚房的。

除了一般果腹意義上對廚房的瞭解外,對廚房包括廚藝的認識源於讀陸文夫的小說《美食家》,也知道陸作家因寫了此書去飯店,廚師懼其名聲以及深諳廚藝之道而拒服務的故事。雖然是幾十年前的事了,如今仍對美食家朱自冶以及掌握獨門絕技的廚師和色香味俱佳的美食珍饈記憶深刻。朱自冶對吃孜孜不倦,不懈追求,廚房、餐桌、美食如三處美景拌住了他的雙腳,留住了他的身影,與之魂魄相融相親,構畫出了超級“吃貨”的奇特人生風景

真正體味廚房是近幾個月的事情,愛人膝蓋染疾,走路受限,我便走進了廚房。從做米飯、掛麪湯到拌黃瓜、炒雞蛋開始了廚藝生涯。

剛開始笨手笨腳地邊請教愛人邊忐忑地舀米、擇菜、切菜、芡鍋、看火候、聞味道,直到飯菜上桌,心才略有所獲,可又擔心口味如何,便問家人咋樣?大人孩子都給面子,連聲說不錯。我知道,大家並未說實話,只是覺得我新人上竈,不容易罷了。由此便想起了《新嫁娘詞》:三日入廚下,洗手做羹湯。未諳姑食性,先譴小姑嘗。那位不自信新娘的心裏是否和我有相似之處呢?

術業有專攻,事事皆學問。任何事都是看着容易,做着難,而要做好則更難了。做飯菜亦如此,時間稍長,感觸尤深,但是,隨着時日增長,實踐多了,自覺有所進步,於是,對廚藝的認識也愈加深刻起來。

用心做,會日有所長。由開始的擔心拘謹,到坦然爲之,不恥下問,逐步總結,漸漸成長,會感到入門的踏實,進步的欣慰,當簡單的飯菜擺在桌上,有涼有熱,有葷有素,顏色不同,味道迥異,會用看孩子的眼光一個個看過來,又如自己的心聲變成了文字落滿了紙張般滿足。

把握好關鍵,是需長久歷練的。飯有水當家,各種飯,包括面飯、米飯等用水多少決定軟硬、暄騰與否;而菜則強調“鹽爲百味之王”,多少佐料下鍋,少了鹽則索然無味,前功盡棄,而鹽放多了自然壓蓋了其它味道,成了一味菜。如今,講究少鹽清淡,對鹽的把握則更需精準起來。火候把握永遠是重點,尤其是做菜,經歷着生熟鹹淡的一般考驗的同時,對自己來講,面對火候則是一個更大的難題,什麼菜,什麼時候大火轟,什麼時候小火熨,大火多長時間,小火多長時間,乃至什麼程度爲大火,什麼程度爲小火,腦子裏全無概念,諸問題如綿延的山般橫亙於眼前。問家人,查菜譜,看電視廚藝節目,能起到提示引領,而會意卻不可言傳的環節則只能在學中悟了。

時間在推移,日子的步伐在不緊不慢中邁着,世上的一切都在自然地積累或丟失着……

自己的廚藝在廚房裏變化着成長着,亦感悟着。

民以食爲天,一日三餐,周而復始,廚房成了食粟起點與終點,循環中,下廚房的人不厭其煩,侍弄着鍋碗瓢盆,平凡中體現着勤勞與無私,食者無論在家或在外都應當尊重他們的辛苦勞作,切忌動輒挑剔與不屑。尤其不下廚房、不懂廚藝的人,更不要輕意挑三揀四,亂髮不滿與異議。家裏人,應該知道並理解長年與廚房爲伍的親人的不易。切莫小看或忽視了爲你備好一日三餐的人。

廚藝如學海亦無涯。在“吃貨”遍佈的現時,掌握了廚藝、尤其是稱爲了“師級”的人,已然爲人中“魁首”,工資早以上了五位數,絕非傳統意義上的“廚子”了。即使非謀生手段,有了炊鍋弄竈的本事,猶如懂了些“琴棋書畫”,使人更豐富,更有內涵,人生及社會價值陡升。在家庭,男人下廚房也成了一種“範兒”,不再是低微之舉,來了客人獻上一兩道“拿手菜”,更是錦上添花,贏得一片喝彩!

小廚房,大天地,想爲者,有可爲。斗室內,一個人,油鹽醬醋任勾兌,鍋碗瓢盆聽指揮,食材由生變熟,由生變香,由多味變美味,這種過程是獨有的、獨特的、也是享受的。在幽靜的角落,一個人的鍋碗瓢盆交響曲,自己的神思創意恣意飛揚,慢慢又快快的時光陪着你走過……由此,想到了著名作家張賢亮的小說《綠化樹》中主人公章永璘爭取到一面牆休息時的愉悅與幸福,面牆而睡,章永璘是那樣的暇思無限、歡愉無涯。而此時,你卻是整個廚房的主宰,是一個世界的主人——我的廚房我做主,真可謂勞動着亦快樂着……

如此說來,下廚房並不意味着簡單枯燥,事由心生,心思一轉,它就成了長廚藝、練性情的好去處了。年輕人下廚房,摒燥氣增耐心,藝不壓身,不懼人生來日方長;年長人下廚房,鍛鍊身體,活躍思維,延緩衰老。若家裏一時缺人手,出得廳堂入得廚房,能做飯亦能做菜,接下來高聲感嘆一語:廉頗老矣,尚能飯(做飯菜)!生活,便會更充滿了自信,充滿了底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