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文學賞析 > 散文

送父親回家散文隨筆

散文2.66W

“給你哥哥……打電話,送我……回家。”

送父親回家散文隨筆

這是父親生前留給我的最後一句話。

父親說話時氣息雖然很微弱,說得卻是相當清晰。這一回,我沒有違拗父親,狠狠地點點頭,無比堅定地許諾道:“大大,您放心,我一定送您回家,讓您活着回家。”

父親口裏的家是老家,我們已經離開了二十年的老家。老家除了一棟磚木結構的老舊堂屋,一間欲頹的低矮竈屋,一間還有些模樣的過堂,再無別的像樣建築。老家的房子是父母親歷經千辛萬苦於三十年前建造起來的,窮家難捨,熱土難離,父親對它懷有難以割捨的感情,想要在那裏度過他生命中最後的日子,是理所應當的,更是天經地義的。

父親對我說這句話的時候,語氣近似乞求,眼神也近似乞求。這近似乞求的語氣和眼神,相信我一輩子都不會忘掉。

十多個小時後,父親闔然長逝。

但是,我卻沒能兌現向父親許下的諾言,在他還活着的時候將他送回家裏。

父親走得很突然,突然地讓我手足無措,突然地讓我內疚遺憾。

本來,對於父親的去世我們兄弟姐妹在物質上、心理上都是有所準備的。父親已經八十九歲高齡,又是癌症晚期患者,說不定哪一天他那盞已經油盡的生命之燈就會無聲地熄滅再也不能復燃。所以,春節後不久,當父親突然很少進食、絕對不能下牀時,我和哥哥、妹妹相約,專門抽出了一天的時間,在老街坊們的幫助下,將老家的房子、院子徹底地拾掇一番,準備必要的時候將父親送回老家,在父親一手操持建造的老屋裏爲他老人家送終。

但是,我們並沒有立刻送父親回家的打算。一來我們都不想父親這麼快就永遠地離開我們;二來我們也都心存僥倖地認爲父親再活上三五個月或許沒有問題;三來我和哥哥都是“公家的人”,不到萬不得已時不能請假回老家陪護在父親身邊;第四個原因便是老家已經荒廢多年,堂屋陰暗潮溼不說還八面漏風,連水電都是前幾日纔剛安裝接通的,人來客往極不方便,吃住也是個問題。

母親理解我們的心情和難處,也說不要急着回家。自感明日無多的父親顯然不願意等,見到我就一定重複那句話:“給小州打電話,送我回家”。小州是哥哥的乳名,父親之所以強調給哥哥打電話,因爲哥哥有車,而我沒有。但哥哥不在本埠工作,而且經常出公差,全國各地到處飛,不能像我一樣天天來父親跟前點卯。我便每每拿哥哥出差未歸這個冠冕堂皇的理由來搪塞父親,父親知道哥哥公務繁忙,也是無可奈何,幾次三番之後便提着哥哥的名字罵,恨不能立刻把哥哥罵到跟前來好送他回家。父親罵哥哥是真罵,氣生兩肋,惡聲惡氣,而且罵得很難聽。母親聽見罵便去勸慰父親,有時也數落幾句,但勸慰、數落都沒用,後來就不再勸,由着父親“發泄”對哥哥的.怨懟和不滿。

三月二日,上午,母親打電話說父親要見我,我急急地趕過去,坐在父親的牀沿上,父親看到我,聲音發着微顫:“給你哥哥……打電話,送我……回家。”

我堅信沒有聽錯,這一回,父親的口裏說出的是“你哥哥”而不是哥哥的乳名。我心頭一震,眼淚當時就撲簌簌地落下來了。人之將死其言也善,父親不僅破天荒地用“你哥哥”代替了哥哥的乳名,而且沒有罵,眼神、語氣還近似乞求,我感覺父親的大限之期已經計日可數了。

我滿口答應父親給哥哥打電話,哥哥也意識到了不祥,決定第二天一早過來送父親回家。

晚八點鐘,我正在值班,小妹打電話說父親氣色不對。我飛奔地趕過去,感覺父親的喘息短粗而急促,正沒主意,恰恰哥哥打電話過來詢問父親的情況。我向哥哥作了如實彙報,哥哥問要不要立刻送父親回家,我考慮已經天晚,同時“樂觀”地認爲父親至少還能夠擁有三五日壽限,便自作主張按既定方針辦。沒想到這個糊塗主張竟讓父親活着回家的願望成了泡影,也給我帶來永遠無法彌補的遺憾。

其實,我知道我的“樂觀”帶有很大的自欺成分,所以我不敢有一絲懈怠。我決定放棄睡覺終夜陪着父親,一面不住地祈禱快快天亮。凌晨一點剛過,父親的呼吸陡然愈加急迫起來,我過去輕輕呼喚了兩聲,父親沒有反應。我知道情況不好了,急忙給哥哥妹妹等打電話,希望他們能即刻趕過來再見父親一面,但等哥哥驅車連夜趕過來時,父親已經永遠地閉上了眼睛。

父親不能活着回家了,這對於他肯定是心有不甘的,可惜他再也不能表達。而作爲子女,唯一能夠給父親安慰的是儘快護送他老人家回家,在他魂牽夢縈的故鄉老屋裏爲他舉行告別塵世的莊重典禮。我們叫來了一輛擔架車,將父親小心翼翼地擡上去,哥哥駕車在前邊爲擔架車開道,我和三姐默默地守護在父親身邊,乘着茫茫夜色,共同送父親回家。車子來到拐向老家的岔路口,我全身肌肉無由地霍霍地疼痛起來。我很是惶恐,認爲是父親的靈魂在懲罰我的“不孝”。但稍後細想,也許思鄉情切又近鄉情怯的父親眼見得故園在望,於此時方纔心滿意足地去了,而我的全身肉疼該是傳說中的心電感應吧。

歲月匆匆。轉眼之間,父親逝去已經整整一週年。但父親“送我回家”這句話尚言猶在耳,當日送父親回家的情景也恍如昨日。想想自己再不能陪在父親身邊,甚至不能常去父親的墳前看望,唏噓感嘆之餘又幾度潸然淚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