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文學賞析 > 散文

桃源新說散文

散文1.37W

有個十七八歲的年輕人,大約是遇上了些不順心的事情,半夜一個人在街上游蕩。他並沒有想好去處,甚至都不曾考慮怎麼回去,只是漫無目的地走着。街燈化作一片片虛影從他的眼角閃過,汽車的轟鳴聲讓這街道吵得反而給人一種寧靜感,行人如圖背景一般點綴着少年眼裏的世界;終於,四周的一切陷入了純粹的安寧,沒有路燈,沒有車,也沒有行人。

桃源新說散文

少年還是向前走着,不知過了多久,他竟在這大城市裏尋到了一個山洞。洞口小得只容一人透過,對面透過些微的光芒,從洞的這頭往裏面張望卻是看不清對面有什麼的。這時已是拂曉,少年回頭望去,身後竟是一片桃林。少年心想:此處應該就是傳說裏的桃花源了。然而據陶淵明所寫,桃花源的位置大約是在武陵山區,少年是如何從大城市裏尋到這片寶地就不得而知了。少年儘管近期諸事不順,卻從未曾有過逃離塵世的想法,畢竟“隱逸”一詞聽起來多多少少離現代社會有些遙遠。他只是懷揣着一種年輕人特有的好奇心,穿過這狹長的山洞,想要一睹這桃花源的芳容。

桃源裏,田地肥沃、池水清澈、公雞報曉、良犬護宅。不一會兒,村人們也走出來了,各自忙活兒各自的事,遇上了就打個招呼。人們身上穿着的還是古時候的'衣裳,扎着頭髮,住着最簡單的房子。似乎在這片土地上,完全沒有時間所留下的痕跡,人們只是活着,然後死去。距離陶淵明寫《桃花源記》已經過了一千六百餘年,離秦朝更是過了兩千兩百年之久,這裏看不到一絲科技的進步,與《桃花源記》中所寫的更是毫無差異。少年正看得入神,村中的人們也望到了他,紛紛走上前來圍住了他。

仍舊是那套避秦時戰亂的說辭,仍舊是熱情相迎。年輕人順其自然地接受了村裏人的一切好意。少年跟他們講二十一世紀的林林總總,講外面的大千世界是多麼的奇妙,講如今君王不復存在的民主社會,講陶淵明的《桃花源記》。他耐心地講着,村人們也認真地聽着。少年說,現在的中華大陸沒有秦時的紛爭;少年說,現在的人們可以活得更加長久;少年說……村人們聽得津津有味,然而,卻並沒有表現出少年所預料的那種驚訝。少年納悶了,便問他們:“你們不想出去嗎?”村人們笑了,一位老者反問少年:“我們這裏又有什麼不同呢?”少年繼續滔滔不絕地講着飛機輪船、高樓大廈。老人卻只擺擺手道:“我們這裏,正因一無所有,才能延續千年。”

少年低下了頭,不再說話,只默默地在想着些什麼。日落時分,少年尋了一處安靜的角落,在這個不尋常的地方看着尋常的晚霞,沐浴着迎面而來的微風,他想,陶淵明應該是來過桃花源的。少年彷彿尋到了人生的真意。

於是,他向村裏人要了一件粗布衣裳,點了把火,將自己來時所帶的一切一併燒掉了。

標籤:散文 桃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