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文學賞析 > 散文

《西遊記》議論散文

散文2.62W

佛道儒三教中,道教儒教是國貨,佛教是舶來品。孔子曾學禮於老子,道教比儒教歷史更悠久。在封建社會中,佛道儒三教各有用處:“以佛治心,以道治身,以儒治世”。

道教創世最早,但在民間百姓中影響很小,因爲“修身”是貴族的事,平民百姓以“溫飽”爲目標,即使是富豪也與“修身”無緣。最後,道教在民間僅剩天師畫符、巫婆跳神。現在各地所剩道觀寥寥無幾。

儒教歷史悠久,那只是文人的事。“貧民子弟十年寒窗,一朝考中狀元,招爲駙馬”,歷來只是宣傳而已。除了山東曲阜,全國文廟還剩多少?儒家本身並沒有成“教”,是歷代皇帝逐漸升級大捧孔子爲聖,再爲神。真正提出“孔子創教”的是清末的康有爲,結果爆發了“五四運動”。

佛教在西漢末年傳入中國。公元627年,唐太宗李世民登基,改國號爲貞觀元年。他因姓李,採取了“興道抑佛”的政策,唐太宗說:“今李家據國,李老在前。”就在這一年,唐僧西行取經被朝廷拒絕。玄奘法師偷出涼州,被朝廷通緝。但他偷出玉一門關,闖過烽火臺,孤身堅持西行。當他在印度得到佛教界巨大成功後,唐朝廷改變了看法。唐代帝王開始更理智地看待儒佛道三教,雖然骨子裏都以儒學爲立國之本,但出於現實政治的需要,他們乃利用佛、道,甚至把佛教、道教排在儒教之前。

佛教主張,不管是誰,只要自我修心,死後都可昇天,所謂“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因此佛教在平民百姓中有廣闊的市場。《西遊記》說唐僧奉唐太宗旨意西行取經,是對唐太宗初始“興道抑佛”的掩蓋。《西遊記》中沒有一點儒教文聖孔子、武聖關羽的.影子,還把道教放在陪襯地位。太上老君(老子李聃)僅在天宮煉仙丹,五莊觀鎮元大仙是“地仙之祖”,而佛祖的體系乃是“天仙”。

唐僧西行取經不但是普及佛教,也爲佛教中國化打下基礎。觀世音菩薩從字面解釋就是“觀察世間民衆聲音的菩薩”,爲避唐皇李世民諱,改成觀音菩薩;中國宋朝以前,觀音菩薩是男性,法號“慈航大士”,後來變爲女性;觀音菩薩以大慈大悲、救苦救難爲己任,專管人間百姓皈依正果,因此在民間的影響極其深遠。《西遊記》中曾經吃人無數的猴妖也能皈依正果成佛,對民間百姓信奉佛教有極大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