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文學賞析 > 散文

鼓聲的散文

散文2.99W

每個地方過年都有自己特色的慶祝活動,我們村子也不例外,那是以鼓爲核心的大型打擊樂演奏活動。在我對音樂膚淺的認識中,鼓只是營造節奏感的主力伴奏樂器,但應該很少有一首宏大的樂章可以以鼓爲主宰來完成。生活在這個村子或者這條黃土樑上的幾乎每個人都知道從自己出生開始就有了這項活動,彷彿是與生俱來,而很少有人知道它究竟源起於何時,腦洞下,可能是在有了鼓、鑼以及鈸,並且在某個過年,有人提議來用敲鼓來慶賀的時候吧。

鼓聲的散文

鼓聲一旦響起,音量會傳遞到本村或者臨近村莊的每戶人家,似乎很難想象那麼六七個人的表達透過簡單的樂器,會迸發出輻射好幾個村莊的巨大能量。茶餘飯後,聞着鑼鼓聲,大家會不約而同的向聲源地集結,老漢老婆呆着孫子孫女,大媽阿姨叔叔伯伯結伴而行,大家充分享受過年時候難得的悠閒與喜慶。

“鐺鐺鐺鐺鐺鐺鐺,鐺鐺,鐺,鐺鐺,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鏘鏘鏘……”以清脆明快的鑼聲開始,震人心魄的鼓聲爲主旋律,再加上清脆的鈸,節奏明快,旋律簡單。與此同時,不遠處的“舞池”中是盛大的秧歌舞,樂爲舞響,舞因樂動,一副盛大的交響樂及秧歌羣舞就這樣展開。

鼓,是大鼓,二人合抱大小的牛皮木鼓。鑼,是小鑼,碗口大小的金色銅鑼。鈸,草帽大小和形狀的金色鈸。鈸的頂部帶着纓穗,像將軍的帽穗,鼓槌鑼槌的身後也繫着大紅纓穗,像迎風的旗幟。鼓手必須身體壯碩,要不鼓聲不響不脆;鑼手性情靈動,自由而不失章法;鈸的演奏需要聽得準跟的緊,所有出色的表演者都是村裏面百裏挑一的.好手。其他的人要麼去扭秧歌要麼在一旁看鼓觀舞。鼓樂獨奏的時候,演奏像是一場短跑,短暫而激烈;伴舞的時候像是一場中長跑,綿延且有序。一曲終了,會有資深大衆進行點評,評論無外乎“聲音不脆,或者配合不齊整或者節奏沒打對”之類的。然後,改進之後再來過,如此往復,不厭其煩。多年以來,兩三種樂器和樂曲,再加上服飾道具上略微的改變,敲鼓在形式上整體而言是簡單而純粹的,正如這裏的人們。

印象中規模最大的一次敲鼓是幼時在村裏的大場裏,已不清楚當時有多少人,總之整個村子是全民空巷,老人、孩童,本村的、外村的……似乎沒有人願意錯過這場盛會。在廣闊的黃土塬頂,在晾曬糧食的大場裏,鼓的鼓,鑼的鑼,鈸的鈸,舞的舞……場面空前。演奏家們像是古時候征戰軍隊指揮官一般,擊鼓進,鳴金收,而舞者們也像是秩序井然的士兵們一般,踩着鼓點,跟着節奏,面帶滿足和開懷。多年來,鼓手,鑼手以及鈸手們換了不少面孔,但是每一演奏者在整個過程中都全情享受其中,最偉大的音樂家們也不過如此。儘管黝黑粗糙夾着血絲的農人面龐刻滿了生活的痕跡和歲月的風霜,但是過去一年中的種種不快和心酸都在鼓聲響起的那一刻,在滿臉大寫的自豪和與節奏傳神同步的表情和姿態中淡化無影。鏗鏘的旋律,空中飛舞的大紅纓穗,閒聊聲,舞步聲以及風中的黃土激盪在那片天空下,久響不衰。在這條黃土樑卯上,每一次樂器的打擊都迸發着力量,每一段流動的旋律都訴說着故事,每一段舞蹈都讚美着生活。

大秦的藝術必須是身體好並飽食的人才能享用,和秦腔等藝術一樣敲鼓也要求演奏者,聽衆以及舞臺都結實,否則樂聲不夠響亮,觀衆沒法享受,聽衆受不了或者臺子被震壞是會被大家笑話的。我見過江南的鼓樂與舞蹈,鼓手隨身攜帶的小鼓,小巧精緻的鼓槌,鼓手與舞者一體,邊舞邊樂,相比而言,村裏的鼓聲輕靈少些,力量多些,悅耳欠些,震撼滿些。

聽人說,早些時候,在人們飯不飽,衣不暖的時候,鼓樂是停過一些年份的。不過,停歸停,只要山上有人,就應該一直會有鼓聲。因爲鼓在那裏,而這裏的人們需要鼓聲。

很幸運,直到今天每年過年回家的時候還能看到鼓聲。

標籤:鼓聲 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