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文學賞析 > 散文

故鄉的秧歌散文

散文1.11W

有事沒事的時候,我總愛隨口哼幾句小調,哼來哼去,哼得最多的總是家鄉的秧歌。我喜歡家鄉的秧歌!

故鄉的秧歌散文

我們的村小,從記憶中的三十戶人家,到現在的四十三戶人家,足足發展了三十多年。這樣的小村,辦不起廟會,唱不起戲,連支旋鼓隊都湊不起。一年到頭,鄉親們眼巴巴等待的娛樂活動只有正月裏唱秧歌。

村中的秧歌由村民每年輪流當值,三戶一組,稱爲會長,負責收會錢,端午節殺羊分肉,正月裏耍秧歌。正月初一,會長把紙花盆,高夜燈,獅子大頭分給鄉親,並請好春官。鄉親按期糊好的燈籠,統一交給會長。三戶會長中選一家當社火館,作爲諸神行宮,專門耍秧歌。初七初八鑼鼓聲響起,會長們忙着糊神盆,分香,灌羊蠟。灌蠟的羶腥味彌散在村中時,萬事已俱備,只等秧歌出場。

我們村的秧歌出場早,幾乎是周圍諸村中最早的,一般正月初九晚上便在小孩的千呼萬喚中姍姍出場。第一趟接神,第二趟接春官,春官大家尊稱老大人,第三趟燒香。燒香最有意思,是每晚的第一功課。先到山神廟燒,回來時順便在大柳樹下燒一根,大柳樹沒了後,路邊擱個紙箱,這裏是燒給家神的,家神爲自家先人,是不計較府弟簡陋的。最後在社火館諸處燒。燒香時大家跟着老大人,提着燈籠,端着香燭盤,打着高夜燈,揹着鼓,打着鈸,敲着鑼,魚貫而行。到一處,大家跪倒,燒香燃燭點馬,磕完頭時大家齊呼一聲,這是小孩們最快樂的時刻,往往竭盡全力高呼,聲音衝破亢奮的鑼鼓聲,直上夜空。燒完香,秧歌正式開場。

秧歌出來後,不能每晚在社火館耍,須出院,到鄉親院裏耍。以前鄉親請,後來會章派,再後來由於一晚的花費太大,分成小組,十餘戶人共支一晚秧歌。小組由抓鬮決定後,各組的人共同商量時間、地點、費用。然後明確分工,買菸酒的買菸酒,購煙花的購煙花,搭官棚的搭官棚,調涼菜的調涼菜,諞閒傳的諞閒傳……

出院時先燒香,後在社火館唱支《十炷香》,紙花燈籠獅子服飾等行裝全部收拾停當,便浩浩蕩蕩出門。兩個探馬,白球鞋,紅燈籠褲,黑馬褂,頭勒白手巾,斜挎大馬鈴,手中燈籠上下翻飛,來來回回奔舞在村道上,不停將秧歌行程報送給東家。老大人戴禮帽,掛長鬚,着灰袍,執黑扇,左搖右擺,不慌不忙,威風凜凜,款款而行。前面兩人挑着宮燈,左右兩護衛扛大刀,執長槍,後面跟着秧歌隊伍。

快到門口,東家早帶領一干人迎出門,相對跪下,和老大人一同燒香點馬燃燭,起立,東家致歡迎詞,老大人答謝。鑼鼓喧天,人聲喧鬧,煙花璀璨,彩燈閃爍。兩人一人一句,寒喧客套,打躬作揖,相互謙讓,老大人前行,將秧歌隊伍迎進院門。鞭炮齊鳴,煙霧瀰漫,老大人扇着扇子,煞有介事,大聲呼喊:“我的官,升的快,秧歌引進小軍的院,小軍的院,實好看,高樓瓦房賽金殿,一年的糧食過萬擔……”說完後老大人坐在官棚,喝茶休息,其餘人安放行裝。院裏擠滿看秧歌的鄉親,熙熙攘攘,人頭攢動,小孩在人羣中來回穿梭,游來游去。

首先出場的是武夫,耍一趟紅纓槍,開啟場。接着是《迎秧歌》,四個後生,探馬打扮,四個旦角,鳳冠霞帔長裙,領頭的掌着高夜燈,其餘皆手揮五色三角旗,在院中穿插,旋轉,旋到圓心時,開始歌唱。唱聲高亢歡快,使人的心也歡快起來。這時候,有人忙着給大家遞煙,敬酒,分糖。

迎完秧歌,照例是老人們清唱,舉着一兩個高夜燈,兩個旦娃子夾在其中扇扇子,衆人圍成一個圓。老人們唱的是古老的秧歌曲,平和舒緩,如陣陣松濤,習習和風,在山谷間飄蕩。衆人前搖後襬,右頓右挫,不急不躁,不慌不忙,一唱三嘆,迴環往復。沒完沒了地唱下去,讓人着急。有時一節唱完,打鼓的已掄開了胳膊,結果又依依呀呀起來,仔細一聽,弟兄四人,才唱到老三,紗燈才畫了兩面。聽老人講,千萬不能小瞧這些小曲,這纔是秧歌的'根,是流傳了多年的大秧歌。這樣一說,似乎他們沒完沒了地哼下去是應該的,理所當然的。

唱完小曲,我們喜歡的丑角逐漸上場,《洗衣服》《粉團》《耍板凳》《看婆娘》《鋤棉花》《抖跳蚤》……這些秧歌都來自日常生活,有說有唱,情節完整,節奏明快,一邊搞笑出醜,耍怪逗樂,一邊歌唱,往往讓人笑出兩窩眼淚。這是淳樸的鄉親用最淳樸的方式表達他們的日子,歌唱對生活的熱愛。最熱鬧的是《娶媳婦》,打扮滑稽的轎伕擡着嬌美的新娘,三搖四晃,上下顛簸,後面跟着大大小小的迎親隊伍,敲打着勺子,臉盆,小鼓,大鈸,銅鑼等一切能拿在手上的東西,扭扭捏捏,口中模擬着各種樂器的聲音,熱熱鬧鬧,歡快祥和,令人忍俊不禁,涕泗橫流。

接下來的是文雅的,《南峪連擔水》《十對花》《轉花園》《推花園》,《觀花園》,這類以花與花園爲主題的秧歌優雅喜慶,如陽春白雪,堪稱大雅之樂。《轉花園》四生四旦,後跟一老太婆,生一手叉腰,一手託花盆,旦扇扇子。《轉花園》須有二胡伴奏,要求八人步調統一,動作到位,有板有眼。從春季的牡丹觀到冬季的梅花,一趟下來得半個小時。最難唱的是《觀花園》,員外家的四個小姐扇着扇子出場,“三月初三,正清明”七個字,得彎來拐去,停停頓頓半天。先慢慢走上一個慢坡,“呀——”停頓一下,第一個“三”字才唱完。突然在個褶皺裏打個轉轉,又上一慢坡,到山頂,往下一滑,一停。繼續下到谷底,再逐漸上升,又轉一山坳,又往下滑,突然一個轉身,停住。小時候我學唱秧歌,這一句老學不會,母親天天教,結果只記住了這一句。《推花園》節奏快,紙花盆在花盤上滴溜溜轉,一不小心跌倒蠟燭,燒着花盆,衆人連吹帶打,一陣忙亂。高夜燈的爆花也常常糾纏在一起,令人提心吊膽!

月上中天夜漸深,划拳之聲漸起,官棚裏醉醺醺的老大人把持不住場面,東倒西歪,醉話連篇。場面上有場面上的熱鬧,場面下的熱鬧在鼓背後。一籠熊熊大火,映紅了一羣醉臉。這裏聚着一羣不會唱秧歌的鄉親,別看這些鄉親不會唱秧歌,卻是秧歌場上的主力,不僅搭棚卸棚在行,背鼓背服裝箱也在行,當然喝酒更在行。無需廢話,快刀斬亂麻,要的是痛快,三拳兩勝一大杯,膽小的離遠點,不知不覺地上已“咣噹咣噹”滾滿了空酒瓶。菜碟還未放下,早成了空盤子。酒至半酣,端來一大簸箕的洋芋,熱氣騰騰。全場的鄉親唱秧歌的繼續唱,吃洋芋的不停吃。一正月塞滿酒肉的肚皮正需要綿軟可口的洋芋疏通腸胃。一顆洋芋下肚,全身熱乎,暖暖和和,寒意全無。

這時上場的是一些祈福納祥的神話傳說。《湘子度林英》中我最喜歡看韓湘子爲了暗度林英,跳下雲頭,一道煙化成個糟老頭子,四仰八叉在花園中酣睡的情景。《青白蛇》中青姑娘白姑娘手中的雙劍舞成一朵花,如怨如泣的唱腔令人動容,大大增加了對我們對法海的怨恨。《劉海撒金錢》中黑虎龍官出場時煙霧繚繞,聲如哄鍾,着實嚇人一跳。劉海扇起的金錢漫天輕舞,飄飄灑灑,如花似蝶,嫋嫋而下。

“獅子滾繡球,好的在後頭。”鼓聲一變,大頭和尚邁着大步,一步三搖,搖頭晃腦開始一天的日常功課。寬大的紅袍裹着肥胖的身子,憨厚可掬。撣塵掃地灑水,刷牙洗臉揩嘴,敲鑼打鼓,燒香點馬磕頭作揖,慢慢悠悠,一絲不苟,有條不紊。最後放個爆竹,“啪”地一聲,自個將自個嚇退幾步,順勢倒下盤腿打坐,雙手合十唸經。不出十秒,大頭和尚便昏昏欲睡。鼓點驟急,如雨打芭蕉。這時柳翠出場,妖豔嫵媚,滿臉鬼氣。在大頭周圍扭腰擺胯,呲牙咧嘴,調戲和尚。空氣瞬間曖昧起來。柳翠拉起和尚後,一佛一妖,一肥一瘦,一陽一陰,一臃腫一靈巧,如高山與流水,黑熊與狐狸,豪放與婉約,在院中跳躍,歡騰。

大頭和尚將柳翠摟抱出門時,獅子上場,引獅人手中的繡球燈燃着蠟燭,大球套着小球,五彩琉璃一般,奇巧的是裏面的小球可以動,轉來轉去。掛紅響炮後,獅子銜着繡球燈,跳將出門。老大人帶領大隊人馬浩浩蕩蕩出門,和來時一樣熱鬧。送完秧歌,本組人員拆棚掃院,又開始忙碌。收拾停當,炒幾個熱菜,坐下來喝杯酒,將熱鬧一直延續到日上三竿……

秋後的螞蚱,過了十五的秧歌。十五一過,秧歌越來越冷清。二十左右,秧歌卸架,留下村頭巷尾的一堆堆鞭炮皮,今人悵然……

這幾年我住在城裏,每到過年,唱戲比武耍秧歌,熱鬧非凡。尤其十五這天,各處的秧歌排隊進城,踩高蹺的,旋鼓的,扭秧歌的,彩車上扎着各色戲曲中的人物……大街小巷人山人海,車馬塞途。家鄉的秧歌,不及城裏十億分之一。我瞅着這些,如窮酸小子瞅着財主家的酒席,腦中卻始終回想着自家的洋芋疙瘩酸拌湯,不是滋味。

我喜歡家鄉的秧歌!

標籤:散文 秧歌 故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