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文學賞析 > 散文

故鄉的池塘故鄉的魚散文

散文2.54W

記憶中,故鄉有許多池塘,或房前屋後,或村邊野外。池塘裏面大都是有水有魚的,即使乾涸了,一兩場雨過後,用不了幾天,水面上又會見到成羣結隊遊蕩的小魚。小時候的我覺得奇怪,常問大人們魚是怎麼來的。他們給我的解釋是:草籽變的,或是順着雨水從天上掉下來的。我竟然對這樣的答案深信不疑了好多年。

故鄉的池塘故鄉的魚散文

池塘裏會有鯽魚,鯉魚,大鮎魚,更多的是被我們叫做“小石猴”、“黃瓜鰱”這兩種魚。小石猴長得頭大身子小,在池塘的邊上就能看見它們靜靜地趴在岸邊,它們好像不怕人,只要用雙手輕輕地下水一捧,就能捧住好幾條。“黃瓜鰱”是在水面遊得飛快的一種魚,當水面上有食物的時候,就會有一條或者幾條迅捷地游過去吞食,這時若有人投下一顆石子,或者別的什麼聲音驚動了它們,它們馬上就會四散而逃,再也不見蹤影。

我小時候喜歡看別人撒網捕魚,屁顛屁顛地跟着大人們東坑西坑地轉,幫着拎桶,拾魚。看到一網上來,白花花的魚兒亂蹦,我歡呼雀躍地跟着人家忙活,多久也不覺得累。一直到天黑,我纔會戀戀不捨卻又無可奈何地拖着滿身魚腥、滿身泥濘的身體回家,之後自然少不了父母的一頓斥責。

七八歲的孩子們,就嘗試着去捉魚,有時幾個小夥伴在岸邊的水草叢或蘆葦叢中用兩隻小手小心翼翼地摸魚,也能摸到一些小魚、小蝦。偶爾碰到大魚“撲棱”一下逃走,在“有大魚”的呼喊聲中,小夥伴迅速地包抄過來,在出現過大魚的地方摸來摸去,但更多的時候是在一陣惋惜聲中,一無所獲。

有時候,我們幾個小夥伴,在淺灘上用泥巴圈成一個個方陣,在靠近深水區的地方留下出口,出口處用柳樹枝遮蓋,然後在方陣中放上誘餌,等魚兒上當。我們就潛伏在遠處觀察,一個個屏住呼吸,神情專注,等看到有魚羣進入了埋伏圈,不知誰喊一聲“上!”,一個個光屁股的小孩子飛奔到陣口,堵住出口,然後不慌不忙地甕中捉鱉。有的小孩子跑得飛快,加上河岸地滑,就摔個屁股蹲,咧咧嘴想哭,大家就趕緊哄他說:“快來,一會給你分一條最大的。”摔倒的小孩子立刻就歡天喜地了。有一次,我們決定在池塘邊分享戰利品,找來柴火,烤魚吃。那些被烤得糊了吧唧的東西,真讓人難以下嚥。勇敢地吞嚥下去,又懷疑吃了這會不會死?馬上就有人說,生着吃都沒事,烤得更沒問題。大家在互相安慰中散去的時候,又約好明天老地方集合,不見不散。

因爲年紀小,我無法得到大網一類的工具,即使有,也無法使用。出於對捕魚的渴望,我也自制了一些工具。我用家裏盛乾糧的'竹籃,在裏面放上豬骨頭、石塊,拴上長長的繩子,然後把竹籃沉在池塘裏,等過一段時間,迅速地拉起,就會捕獲一些小魚、小蝦。有一次還捉到了一隻可愛的小烏龜。可是好景不長,我把家裏的籃子弄破了,被嚴重警告不許再用。我後來就用盛罐頭的玻璃瓶子代替,但是效果卻差了很多。每每捉到了小魚、小蝦,就帶回家養起來,等攢多了,媽媽就給我做一道菜“油炸小魚”。先把雞蛋、麪粉、食鹽攪和均勻了,再把小魚沾滿了麪糊,放進油鍋裏炸。等金黃色的炸魚端上飯桌的時候,我會熱情地招呼弟弟妹妹們快吃,同時我也會吃上一大口,“吧唧吧唧”地故意發出很大的聲音,這時的我特有自豪感。一直到現在我都認爲那外脆裏嫩的炸魚是天下最美的美食。

再後來,我學會了釣魚。那時候家裏都很窮,買不到,也買不起魚竿,就自己做。用一根普通的竹竿,把媽媽做衣服的針用火燒紅了,彎成魚鉤。魚漂是用玉米秸最上面的細秸稈做的。就是這樣簡單的工具,半天也能釣到好些魚。有一次,上鉤的魚太大了,自制的魚線禁不住魚的重量,斷了。那一尾鯉魚在空中掙扎了一下,劃了一個美麗的弧線,在我的驚歎、唏噓中,就帶着我的魚線、魚鉤逃得再也不見蹤影了。後來和小夥伴們談起這事的時候,都說那魚得有一斤重。直到現在想起來還覺得很遺憾。

逮魚最盛大的節日是“翻坑”,就是要把池塘翻過來的意思(我們河北的農村把池塘叫做坑)。翻坑要等到池塘裏面水快乾涸的時候,會有幾十個人同時涌入池塘,徒手的,或拿着各樣工具的,有舀子,盆子,抄網等等,我覺得最實用的還是篩子。池塘裏不時傳出人們逮住大魚時的歡呼聲,到處是臉上、身上、腳上沾滿泥巴的人們,但每個人臉上都洋溢着歡笑,就像過喜慶的節日一樣。黃昏的時候,炊煙裊裊伴着家家戶戶飄出燉魚的香味,瀰漫了整個村莊。

我的故鄉,故鄉的池塘,故鄉的魚一直縈繞在我心頭。成年以後,等我去市場買來小魚炸好,讓我兒子吃的時候,看到他那咂舌不喜歡吃的樣子,我忽然覺得,我無法讓他理解鄉愁是什麼,就像我無法把他帶回到我的童年一樣。我喜歡兒子現在的美好時光,也懷念我跟他不一樣的—我的童年。

標籤:故鄉 散文 池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