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文學賞析 > 古詩

從軍行百戰沙場碎鐵衣古詩解析

古詩1.11W

《從軍行》是古《相和歌》平調七曲之一,唐代詩人駱賓王、楊炯、李頎、王昌齡、盧綸等都曾以此樂府舊題寫過優秀的軍旅詩篇。《從軍行?百戰沙場碎鐵衣》是詩人李白《從軍行》的第二首,其獨特的藝術手法,展現塞外戰場血風腥雨的角度,謳歌邊關將士英勇衛國的視點等,都值得我們細細品咂。

從軍行百戰沙場碎鐵衣古詩解析

【原詩】

百戰沙場碎鐵衣,城南已合數重圍。

突營射殺呼延將,獨領殘兵千騎歸。

【賞析】

“百戰沙場碎鐵衣”,詩人首句從將軍所穿鐵衣入筆,回顧了將軍身經百戰的戎馬生涯。“百戰”極言戰時之久,交戰之頻。 “鐵衣”,即用鐵片製成的戰衣,是冷兵器時代最佳的防護用具。一個“碎”字,勾起讀者無限的遐想。歷經百戰之後,本應堅固無比的鐵衣,此時已然留下了累累的刀斑箭痕,破碎不堪了。首句簡約蘊藉,給讀者留下了無限豐富的想象空間:一位身先士卒,英勇善戰,性格剛毅,威武不屈的將軍,帶領着麾下的戰士們,經歷了無數次風餐露宿,無數次白刃相接,無數次浴血奮戰,眼前的他們風塵僕僕,人疲馬乏,劍折刀卷,經過無數次修補的戰衣,已經血跡斑斑破碎不堪。

“城南已合數重圍”,有了上一句的鋪墊,此句寫將軍和他的戰士們正面臨更加嚴峻的生死考驗。他們已經完全陷入了敵人的重重包圍,就連進入城南的唯一的希望都被無情切斷。“城南”點明瞭此次戰役已是數次交戰後的再次短兵相接,一旦從城南入城,就是安全之所,但眼下已見希望,卻又失望:“合圍”者,團團包圍也,何況是“數重”呢,情勢危急到了如此地步,要麼投降被俘,要麼全軍覆沒,似乎再無他法。詩人寥寥七字,字字千鈞,將讀者帶入神經緊繃,呼吸緊張,生死只在轉瞬間的兩軍對峙中。

“突營射殺呼延將”,這裏“ 呼延將”,指匈奴呼延姓氏的將軍。據《漢書?匈奴傳》記載,匈奴貴族以呼延、卜、蘭、喬等四姓氏最顯貴。兩軍對峙,殺機四伏,雙方將士佈滿血絲的.眼睛,一眨不眨地盯着對方最細微的舉動,戰場上出現了短暫的死一般的靜寂。將軍一聲喝令,戰士紛紛響應,頓時,戰鼓雷鳴,喊殺之聲震天,生死之際,雙方捉對廝殺,刀劍鏗鏘,箭雨錚錚;但見混亂之中的將軍,由靜而動,躍馬突營,“人馬尚騰空,鼎力彎硬弓,急矢敵首沒,一箭呼延薨”。將軍身經百戰的軍事素養立現,胸有定謀則見亂不慌,武藝高強方能一錘定音,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率先發難,化被動而爲主動,以一己之力,力挽狂瀾,爲最終突圍創造了最佳的時機。詩人沒有一字一句提及將軍的神情與相貌,其沉穩堅毅的英雄形象已深鍥讀者心底。

“獨領殘兵千騎歸”,突圍無疑是成功的。“獨領”二字寫盡了將軍身先士卒而力挽狂瀾的英雄氣慨;然而“殘兵”二字留下無限感傷與遺憾;“千騎歸”則補充說明此次戰役是一場大規模的運動戰。詩作至此,戛然而止。我們可以想象,此番歸去,迎接他們的絕不是君王的獎賞和百姓的頌揚,但那又算得了什麼呢?只要一心爲國,一意衛家,生死都置之度外了,還在乎身外之物乎?

縱觀全詩,筆者認爲這是一場救城之戰。

其一:從詩人筆下將軍的神勇和智謀來看,其每次作戰必然會派斥候探測敵情,不會輕涉險地。“城南被圍”,說明要麼有重要人物在城裏,要麼此城是涉及戰爭成敗的戰略要地;敵方是圍其必救,將軍是“明知山有虎,但向虎山行”。

其二:此時大軍已近城南,卻不見城中接應,顯然城中軍力空虛,不過是依仗城牆的堅固,在苦苦堅守,期待援軍。

只有理解爲救城之戰,“城南被圍”纔不損將軍的智勇雙全,才更顯將軍的忠國情懷和大局意識,眼前的這批血泊中拚殺出來的所謂“殘兵敗將”,才更讓人感到可親可敬,英勇豪邁。

“成王敗寇”的思維,一直誤導着我們的認識;歌頌凱旋的詩歌枚不勝舉,我們長期以來難以直面慘敗和潰退的結局,而李白的《從軍行?百戰沙場碎鐵衣》敢於去寫慘烈的戰爭,甚至去寫無人敢於涉及的敗績,偏又從敗績中顯出無限的豪氣,讓讀者對這次戰敗者從感情上的同情、理解進而發自內心的敬重、崇拜,並對邊疆守衛者的視死如歸、精忠報國的英雄氣概而振奮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