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文學賞析 > 古詩

古詩《定風波》賞析(精選7篇)

古詩2.8W

無論是在學校還是在社會中,大家總免不了要接觸或使用古詩吧,古詩的格律限制較少。還在苦苦尋找優秀經典的古詩嗎?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古詩《定風波》賞析,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古詩《定風波》賞析(精選7篇)

古詩《定風波》賞析 篇1

宋神宗元豐二年(1079)八月,蘇軾於湖州知州任上,以作詩指斥乘輿、譏切時政的罪名下御史臺,釀成有名的烏臺詩案。年底,詔責水部員外郎黃州團練副使,本州安置,翌年二月至黃州(今湖北黃岡市)。這首《定風波》詞就作於到黃州第三年的春天。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

平生。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詞前小序雲: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借狼狽,餘獨不覺。已而遂晴,故作此。據《東坡志林》記載:黃州東南三十里爲沙湖,亦曰螺師店,予買田其間,因往相田。全詞緊扣途中遇雨這樣一件生活中的小事,來寫自己當時的內心感受。篇中的風雨、竹杖芒鞋、斜照等詞語,既是眼前景物的實寫,又不乏比興象徵的意味,是詞人的人生境遇和情感體驗的外化。全篇即景抒情,語言自然流暢,蘊涵着深刻的人生哲理,體現了東坡詞獨特的審美風格。

詞的上片寫冒雨徐行時的心境。首句寫雨點打在樹葉上,發出聲響,這是客觀存在;而冠以莫聽二字,便有了外物不足縈懷之意,作者的性格就顯現出來了。何妨句是上一句的延伸。吟嘯,吟詩長嘯,表示意態安閒,在這裏也就是吟詩的意思。詞人不在意風雨,具體的反應又怎樣呢?他在雨中吟哦着詩句,甚至腳步比從前還慢了些哩!瀟灑鎮靜之中多少又帶些倔強。竹杖芒鞋三句並非實景,而是作者當時的心中事,或者也可看作是他的人生哲學和政治宣言。芒鞋,即草鞋。誰怕,有什麼可怕的。平生,指平日、平素。作者當時是否真的是竹杖芒鞋,並不重要;而小序中已言雨具先去,則此際必無披蓑衣的可能。所應玩味的是,拄着竹杖,穿着草鞋,本是閒人或隱者的裝束,而馬則是官員和忙人用的,所謂的行人路上馬蹄忙。都是行具,故可拿來作比。但竹杖芒鞋雖然輕便,在雨中行路用它,難免不拖泥帶水,焉能與騎馬之快捷相比?玩味詞意,這個輕字並非指行走之輕快,分明指心情的輕鬆,大有無官一身輕之意,與眼邊無俗物,多病也身輕(杜甫《漫成二首》之一)中的輕字亦同。詞人想,只要懷着輕鬆曠達的心情去面對,自然界的風雨也好,政治上的風雨(指貶謫生活)也好,又都算得了什麼,有什麼可怕的呢?況且,我這麼多年,不就是這樣風風雨雨過來的嗎?此際我且吟詩,風雨隨它去吧!

下片寫雨晴後的景色和感受。料峭春風三句,由心中事折回到眼前景。剛纔是帶酒冒雨而行,雖衣裳盡溼而並不覺冷。現在雨停風起,始感微涼,而山頭夕陽又給詞人送來些許暖意,好象特意迎接他似的。相迎二字見性情。作者常常能在逆境中看到曙光,不讓這暫時的逆境左右自己的心情,這也就是他的曠達之處了。回首三句複道心中事,含蘊深邃。向來,即方纔的意思。回首向來蕭瑟處,即是指回望方纔的遇雨之處,也是對自己平生經歷過的宦海風波的感悟和反思。詞人反思的結果是:歸去。陶淵明的退隱躬耕,是詞人所仰慕的,但終其一生,詞人從未有過真正意義上的退隱。未成小隱聊中隱(《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其五)。質言之,他所追求的並非外在的身的退隱,而是內在的心的退隱;所欲歸之處,也並非家鄉眉州,而是一個能使他敏感複雜的靈魂得以安放的精神家園。此心安處,即是吾鄉。也正因如此,詞人以也無風雨也無晴收束全篇,精警深刻,耐人尋味。方纔遇雨時,詞人沒有盼晴,也不認爲風雨有什麼不好;現在天雖晴了,喜悅之情也淡得近乎沒有。因爲自然界和仕途上有晴有雨,有順境有逆境,但在詞人心中卻無晴雨,因爲凡所有象,皆是虛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詞人始終是泰然自若的。結句透過一層來寫,是篇中的主旨,也是蘇軾詩歌的典型風格──坡仙化境的很好體現。所謂的坡仙化境,就是在深摯、迫切、執著之後,忽然能夠迴轉、放開,有類釋家的先執後破。在此詞中,一蓑煙雨任平生,瀟灑鎮靜中不免帶些抗爭之心,也仍是另一種形式的執;也無風雨也無晴,則是對之的昇華。如果將上片的結句比喻作禪宗裏神秀和尚的偈語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則蘇軾此時回頭自笑風波地,閉眼聊觀夢幻身(《次韻王延老退居見寄二首》其一),似乎頓悟到了方纔的冒雨徐行也多少有些作態。現在雨過天晴,一切都象什麼也沒有發生似的,有如六祖慧能的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詞人這纔回到真我,體悟到生命的真諦,這也纔是真正的徹底的破。

在蘇軾現存的360多首詞作中,歸字竟出現了100餘次,這是深可玩味的現象。李澤厚先生說:蘇軾一生並未退隱,也從未真正歸田,但他透過詩文所表達出來的那種人生空漠之感,卻比前人任何口頭上或事實上的退隱、歸田、遁世要更深刻更沉重。因爲,蘇軾詩文中所表達出來的這種退隱心緒,已不只是對政治的退避,而是一種對社會的退避(《美的歷程》)。在《臨江仙·夜歸臨皋》一詞中,由於結尾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兩句所表達的棄官歸隱之念,以至於翌日喧傳子瞻夜作此詞,掛冠服江邊,拿舟長嘯去矣。郡守徐君猷聞之,驚且懼,以爲州失罪人,急命駕往謁。則子瞻鼻鼾如雷,猶未興也(葉夢得《避暑錄話》卷二)。本來,又何必那樣呢?因爲根本逃不掉這個人世大羅網(《美的歷程》)。無論是人間天上,抑或是廊廟江湖,對於蘇軾來說均是外部世界,本無區別。他最後的歸宿只能是自己的內心世界。所謂的也無風雨也無晴和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實際只是詞人希望獲得精神解脫的一種象喻而已。

曠達──頓悟──感傷,是蘇軾文學作品中所特有的一種情感模式。他一生屢遇艱危而不悔,身處逆境而泰然,但內心深處的感傷卻總是難以排遣。這種感傷有時很濃,有時又很淡,並常常隱藏在他爽朗或自嘲的笑聲的背後。他的《蝶戀花》(花褪殘紅青杏小)一詞的下片:牆裏鞦韆牆外道。牆外行人,牆裏佳人笑。笑漸不聞聲漸悄,多情卻被無情惱。行人(指作者自己)自知無法看到牆內佳人的身姿容貌,只想再駐足聆聽一會兒,孰料佳人此際已蕩罷鞦韆離去,尚不知牆外還有一個多情的行人,這怎不令人懊惱呢!佳人之無情,乃因不知有牆外多情行人的存在,而世間帶有普遍性與必然性人世多錯迕之事,又何止此一件呢?蘇軾一生忠而見疑,直而見謗,此際落得個遠謫嶺南的下場,不也正是多情卻被無情惱嗎?他嘲笑自己的多情,也就是在嘲笑那些加在自己身上的不公的命運,在笑一切悲劇啊!

古詩《定風波》賞析 篇2

詞句註釋:

(1)定風波:詞牌名。左藏(cánɡ):古代國庫之一,以其在左方,故稱左藏。

(2)黔(qián)中:即黔州(今四川彭水)。漏天:指陰雨連綿。

(3)及至:表示等到某種情況出現;直至。霽(jì):雨雪之止也。

(4)鬼門關:即石門關,今重慶市奉節縣東,兩山相夾如蜀門戶。

(5)老翁(wēng):老年男子,含尊重意。氣岸:氣度傲岸。

(6)華顛:白頭。

(7)戲馬臺:一名掠馬臺,項羽所築,今江蘇徐州城南。晉安帝義熙十二年,劉裕北征,九月九日會僚屬於此,賦詩爲樂,謝瞻和謝靈運各賦《九日從宋公戲馬臺集送孔令》一首。兩謝:即謝瞻和謝靈運。

白話譯文:

黔中陰雨連綿,彷彿天漏,遍地都是水,終日被困家中,猶如待在一艘破船上。久雨放晴,又逢重陽佳節,在蜀江之畔,暢飲狂歡。

不要取笑我,雖然年邁但氣概仍在。請看,老翁頭上插菊花者有幾人呢?吟詩填詞,堪比戲馬臺南賦詩的兩謝。騎馬射箭,縱橫馳騁,英雄直追古時風流人物。

文學賞析:

《定風波·次高左藏使君韻》爲黃庭堅貶謫黔州期間的作品。該詞主要透過重陽即事,寫出了黃庭堅在窮困險惡的處境中,不向命運屈服的博大胸懷,抒發了一種老當益壯、窮且益堅的樂觀奮發精神。

上片首二句寫黔中氣候,以明貶謫環境之惡劣,前兩句起調低沉,起篇爲抑。黔中秋來陰雨連綿,遍地是水,人終日只能困居室內,不好外出活動。不說苦雨,而透過“一漏天”、“似乘船”的比喻,形象生動地表明秋霖不止叫人不堪其苦的狀況。“乘船”而風雨喧江,就有覆舟之虞。所以“似乘船”的比喻是足不出戶的意思,又影射着環境的險惡。聯繫“萬里”二字,又有去國懷鄉之感。下三句是一揚,寫重陽放晴,登高痛飲。說重陽天霽,用“及至”、“也”二虛詞呼應斡旋,有不期然而然、喜出望外之意。久雨得晴,又適逢佳節,真是喜上加喜。遂逼出“催醉”二字。“鬼門關外蜀江前”迴應“萬里黔中”,點明歡度重陽的地點。“鬼門關”這裏是用其險峻來反襯一種忘懷得失的胸襟,頗有幾分傲兀之氣。

下片三句承上意寫重陽賞菊。古人重陽節有簪菊的風俗,但老翁頭上插花卻不合時宜,即所謂“幾人黃菊上華顛”。作者借這種不入俗眼的舉止,寫出一種不服老的氣概。“君看”、“莫笑”云云,全是自負口吻。這比前寫縱飲就更進一層,詞情再揚,此爲二揚。最後三句是高潮。此三句說自己重陽節不但照例飲酒賞菊,還要騎馬射箭,吟詩填詞,其氣概直追古時的風流人物,更將豪邁氣概表現到極致,此爲三揚。此處巧用晉詩人謝瞻、謝靈運戲馬臺賦詩之典。末句中的“拍肩”一詞出於郭璞《遊仙詩》“右拍洪崖肩”,即追蹤的意思。下片從“莫笑老翁猶氣岸”到“風流猶拍古人肩”彼此呼應,一氣呵成,將豪邁氣概表現得淋漓盡致。

全詞結構一抑三揚,筆力豪邁,抒發了作者雖被貶黔州、身居惡劣環境,卻窮且益堅、老當益壯,不屈於命運的擺佈的樂觀精神和博大胸懷。

古詩《定風波》賞析 篇3

定風波·紅梅:

宋代:蘇軾

好睡慵開莫厭遲。自憐冰臉不時宜。偶作小紅桃杏色,閒雅,尚餘孤瘦雪霜姿。

休把閒心隨物態,何事,酒生微暈沁瑤肌。詩老不知梅格在,吟詠,更看綠葉與青枝。

譯文

不要厭煩貪睡的紅梅久久不能開放,只是愛惜自己不合時宜。偶爾是淡紅如桃杏色,文靜大放,偶爾疏條細枝傲立於雪霜。

紅梅本具雪霜之質,不隨俗作態媚人,雖呈紅色,形類桃杏,乃是如美人不勝酒力所致,未曾墮其孤潔之本性。石延年根本不知道紅梅的品格,只看重綠葉與青枝。

註釋

1、好睡:貪睡,此指紅梅苞芽週期漫長,久不開放。

2、慵:(yōng擁)懶。

3、憐:愛惜。

4、冰臉:比喻梅外表的白茸狀物。

5、小紅:淡紅。

6、閒雅:文靜大方。閒,通“嫺”。

7、尚餘:剩下。

8、孤瘦:疏條瘦枝。

9、隨:聽任,順從。

10、雪霜姿:傲霜迎雪的姿態。

11、沁:(qìn)滲入。

12、詩老:指北宋詩人石延年。

13、梅格:紅梅的品格。

14、綠葉與青枝:石延年《紅梅》詩有“認桃無綠葉,辯杏有青枝”句,在此,蘇軾是譏其詩的淺近,境界不高。

賞析

這是一首詠物詞,作品透過紅梅傲然挺立的性格,來書寫自己遷謫後的艱難處境和複雜心情,表現了詩人不願屈節從流的態度和達觀灑脫的品格。

作品的顯著特點是融寫物、抒情、議論於一體,並透過意境來表達思想感情。詞以“好睡”發端,以“自憐”相承,從紅梅的特徵來展示紅梅清冷、自愛的形象。紅梅的一個明顯特點,是苞芽期相當漫長,因謂“好睡”;雖然紅梅好睡,但並非沉睡不醒,而是深藏暗香,有所期待,故曰“莫厭遲“。句中一“慵”字,悄悄透露了紅梅的孤寂苦衷和艱難處境。紅梅自身也明白,在這百花凋殘的嚴寒時節,唯獨自己含苞育蕾,豈非有不合時宜之感。苞蕾外部過着密集光潔的白茸,儘管如同玉兔霜花般的潔白可愛,也只能自我顧戀,悲嘆“名花苦幽獨”(詩人《寓居定惠院之東,雜花滿山,有海棠一枝,土人不知貴也》)罷了。詞以“冰臉”來刻畫紅梅的玉潔冰清,既恰如其分的寫出了紅梅的儀表,也生動地寫出了紅梅不流習俗的超然之氣,它賦予了紅梅以生命和豐富的感情,形象逼真,發人深思。

“偶作小紅桃杏色,閒雅,尚餘孤瘦雪霜姿。”這三句是“詞眼”,繪形繪神,正面畫出紅梅的美姿丰神。“小紅桃杏色”,說她色如桃杏,鮮豔嬌麗,切紅梅的一個“紅”字。“孤瘦雪霜姿”,說她鬥雪凌霜,歸結到梅花孤傲瘦勁的本性。“偶作”一詞上下關聯,天生妙語。不說紅梅天生紅色,但是說美人因“自憐冰臉不時宜”,才“偶作”紅色以趨時風。但以下之意立轉,雖偶露紅妝,光彩照人,但是仍保留雪霜之姿質,依然還她“冰臉”本色。形神兼備,尤貴於神,這纔是真正的“梅格”!

下片三句續對紅梅作渲染,筆轉而意仍承。“休把閒心隨物態”,承“尚餘孤瘦雪霜姿”;“酒生微暈沁瑤肌”,承“偶作小紅桃杏色”。“閒心”、“瑤肌”,仍以美人喻花,言心性本是閒淡雅緻,不應隨世態而轉移;肌膚本是潔白如玉,何以酒暈生紅?“休把”二字一責,“何事”二字一詰,其辭若有憾焉,其意仍爲紅梅作迴護。“物態”,指桃杏嬌柔媚人的春態。石氏《紅梅》詩云“寒心未肯隨春態,酒暈無端上玉肌”,其意昭然。這裏是詞體,故筆意婉轉,不像做詩那樣明白說出罷了。下面“詩老不知梅格在”,補筆點明,一縱一收,回到本意。紅梅之所以不同於桃杏者,豈在於青枝綠葉之有無哉!這正是東坡詠紅梅之慧眼獨具、匠心獨運處,也是他超越石延年《紅梅》詩的真諦所在。

此詞着意刻繪的紅梅,與詩人另一首詞《卜算子·黃州定慧院寓居作》中“揀盡寒枝不肯棲”的`縹緲孤鴻一樣,是蘇軾身處窮厄而不苟於世、潔身自守的人生態度的寫照。花格、人格的契合,造就了作品超絕塵俗、冰清玉潔的詞格。

古詩《定風波》賞析 篇4

《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是蘇軾元豐五年(1082)三月七日所作。當時蘇軾因反對王安石變法而被貶官在黃州。爲能深入地去理解這首詞表現出來的那種複雜而微妙的感情,有必要把作者在當時鬥爭中的遭遇作個簡單的回顧。

蘇軾從小就懷有遠大的政治抱負,曾熱切期望能繼承和發揚范仲淹、歐陽修等人的事業,在政治上有所作爲。因此,在他考中進士走上仕途不久,就向朝廷提出了改革政治的主張。由於他對尖銳的社會矛盾的認識沒有王安石深刻,所以當王安石提出比他激進的變法主張並雷厲風行加以推行的時候,他就接受不了了。終於站到以司馬光爲首的反對變法的舊黨營壘中去了。但是蘇軾的反對新法與舊黨領袖司馬光等人的頑固態度是很有區別的。對新法,蘇軾並沒有採取一概否定的態度。凡是新法中符合他所提出的“豐財”“強兵”“擇吏”等主張的各項措施,他是予以肯定的,爲此,他遭到了舊黨中頑固派的排斥。激烈的新舊黨爭,使他遭致了一連串的打擊。可貴的是,挫折和不幸,沒有使他消沉頹喪,他總是以豪爽樂觀的性格和隨緣自適的人生態度把自己從苦悶和失意中解救出來。這首《定風波》詞就表現了他的這種態度。

在《定風波》詞牌下,作者加了一個小序,對爲什麼寫這首詞作了說明。小序說:“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狽,餘獨不覺。”其中“沙湖”是地名,位於黃岡東三十里。“雨具先去”是指攜帶雨具的人先走了。“狼狽”,是進退都感到困難的意思。

詞開頭的第一句,“莫聽穿林打葉聲”,“穿林打葉聲”是指風雨穿過樹林在葉子上發出的沙沙聲響。用“穿林打葉聲”來描寫風雨聲,很形象,給人以十分真切的感受。風雨來臨時,作者正在野外出遊,身邊並沒有雨具,一般的人在這樣的境遇下一定很狼狽,會急於慌慌張張地去尋找個避雨場所。事實也是這樣,作者的小序就提到:“同行皆狼狽”。可是蘇軾卻一反常人之所爲,不但沒有一點驚慌狼狽之態,而且顯示了少有的從容不迫、悠然自在的神態。他出人意料地來了個“何妨吟嘯且徐行”。“何妨”是“不妨”。“吟嘯”,是指吟詩長嘯。“徐行”,是慢慢地走。蘇軾在風雨之中獨自漫步吟詩長嘯,這種表現是何等地與衆不同!極富於浪漫色彩,透過這句,就把蘇軾鮮明獨特的個性一下子突現出來了。蘇軾的這一表現,使我們很自然地聯想起晉代著名詩人陶淵明,他在《歸去來辭》中寫道:“登東皋以舒嘯,臨清流而賦詩。”陶淵明要登上東邊的山崗放聲長嘯和麪對着清澈的溪流而寫作詩章的舉動和蘇軾上述表現何等相似!正是由於兩人性格和氣質的接近,所以蘇軾是那樣地欽佩和讚賞陶淵明。接下來的一句是:“竹杖芒鞋輕勝馬。”“芒鞋”是草鞋,可見作者這次出外郊遊是一身野服打扮,他手持竹杖,腳穿草鞋。在蘇軾看來這種打扮比起穿了官服騎着馬要強得多,這裏從一個側面,透露了作者一貫喜好自然、無拘無束的性格。在上片結束時,作者用了這麼一句:“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這是個不同凡響的驚人之筆!它畫龍點睛般地表現出了作者的胸懷、抱負,體現了全詞的中心思想。這句從字面上解釋,無非是說,“怕什麼呢,自己的一生就是披着蓑衣在風雨之中過來的,對此我早就習以爲常、處之泰然了。”“任平生”三字是指平生飽經風雨,早已聽其自然的意思。當然,這裏的“風雨”,不僅是指自然界的風雨,更重要的是指政治上的風雨。古往今來,詩詞中的一些帶關鍵性的警句,往往是一語雙關或富於多方面的涵義,具有十分深廣的思想容量,經得住人們反覆的咀嚼和回味,能引起人們的深思。只要想想蘇公一生坎坷的遭遇,我們就能掂出這句的份量。確實如此,蘇軾所經受的政治上的風風雨雨實在太多了。他一生長期被貶在外,嚐盡了人世的艱辛。生活磨鍊了他的意志,他對來自各方面的打擊和挫折早已習以爲常了。不驚恐、不退縮、任其自然,坦然處之。總之,“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非常形象地描畫出了蘇軾的氣度、胸襟以及對人生的態度,給了人們難以忘懷的印象。

下片中,自然界情況發生了新的變化。換頭後的第一句:“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從“吹酒醒”三字中,可以看出,蘇軾是在帶有醉意的情況下出遊的。在被貶黃州期間,蘇軾處境艱險、內心苦悶,因此借酒澆愁就成了常事,有時竟喝得酩酊大醉,不省人事。“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是說經略帶寒意的春風一吹之後,酒醒了,這時身上微微地感到有些寒冷。緊接着來的是“山頭斜照卻相迎”一句,它寫出了自然界天氣變化之快,剛剛自己還在風雨中行進,現在迎着他的卻是山頭的斜陽了。自然界忽晴忽雨,變化不定;而政治舞臺上的晴雨表也是升沉不定。社會上政局猶如自然界的氣候一樣,變幻莫測。“回首向來蕭瑟處”,這裏的“蕭瑟處”,是指作者剛纔遇雨的地方。天氣的突然放晴,引起了作者“回首向來蕭瑟處”的興趣,看看原來下雨的地方,現在又發生了什麼新的變化呢。全詞以“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作結束。這樣結束,初看似乎不太好理解,但仔細一琢磨就會感到這樣寫實在太好了。含蓄雋永,耐人尋味,發人深思。對此究竟應作怎樣的理解呢?有的解釋是這樣的:“政治場合的晴雨表是升沉不定的,不如歸去,做一個老百姓,不切實際地幻想着‘也無風雨也無晴’”。這樣的解釋當然也不失爲一家之言,但似乎和前面的“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中所表現的情緒,以及蘇軾其人一貫的氣質並不太吻合。看來還不如作這樣的解釋爲好:“回去,對我來說既沒有晴天也沒有雨天。”也即無所謂晴天、雨天。意思是晴天也好,雨天也好,對我說來都是無所謂的。這樣就同前面的“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是前後呼應的,透過這種寫法進一步強調了自己的心胸、志向以及對人生的態度,從而作者的個性也就表現得更鮮明瞭。

總之,這首《定風波》透過生活中的一件平常小事——途中遇雨,借題發揮,表達了作者在種種打擊和挫折面前不退縮、不喪氣,坦然處之的曠達心境。作者巧妙地把自然界的風雨和政治變化中的風風雨雨聯繫起來,給人們以多方面的聯想,大大增強了詞的韻味。

(選自《歷代名篇賞析集成》,中國文聯出版公司1988年版)

古詩《定風波》賞析 篇5

【宋詞三百首·蘇軾《定風波》】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

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

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註釋】:

原序: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狽,餘獨不

覺。已而遂晴,故作此詞。

此詞作於蘇軾黃州之貶後的第三個春天。它透過野外途中偶遇風雨這一生活中的小事,於簡樸中見深意,於尋常處生奇警,表現出曠達超脫的胸襟,寄寓着超凡超俗的人生理想。

首句“莫聽穿林打葉聲 ”,一方面渲染出雨驟風狂,另一方面又以“莫聽”二字點明外物不足縈懷之意。“何妨吟嘯且徐行”,是前一句的延伸。在雨中照常舒徐行步 ,呼應小序“同行皆狼狽 ,餘獨不覺”,又引出下文“誰怕”即不怕來。徐行而又吟嘯,是加倍寫;“何妨”二字透出一點俏皮,更增加挑戰色彩。

首兩句是全篇樞紐,以下詞情都是由此生髮。“竹杖芒鞋輕勝馬 ”,寫詞人竹杖芒鞋,頂風衝雨,從容前行,以“輕勝馬”的自我感受,傳達出一種搏擊風雨、笑傲人生的輕鬆、喜悅和豪邁之情。

“一蓑煙雨任平生 ”,此句更進一步,由眼前風雨推及整個人生,有力地強化了作者面對人生的風風雨雨而我行我素、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懷。

以上數句,表現出曠達超逸的胸襟,充滿清曠豪放之氣,寄寓着獨到的人生感悟,讀來使人耳目爲之一新,心胸爲之舒闊。

過片到“山頭斜照卻相迎”三句,是寫雨過天晴的景象。這幾句既與上片所寫風雨對應,又爲下文所發人生感慨作鋪墊。

結拍“回首向來蕭瑟處 ,歸去 ,也無風雨也無晴 。”這飽含人生哲理意味的點睛之筆,道出了詞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獲得的頓悟和啓示:自然界的雨晴既屬尋常 ,毫無差別,社會人生中的政治風雲、榮辱得失又何足掛齒?句中“蕭瑟”二字,意謂風雨之聲,與上片“穿林打葉聲”相應和。“風雨”二字,一語雙關,既指野外途中所遇風雨,又暗指幾乎致他於死地的政治“風雨”和人生險途。

縱觀全詞,一種醒醉全無、無喜無悲、勝敗兩忘的人生哲學和處世態度呈現在讀者面前 。讀罷全詞,人生的沉浮、情感的憂樂,在我們的理念中自會有一番全新的體悟。

古詩《定風波》賞析 篇6

【註釋】

①作者被貶黔中所作。

②鬼門關:即石門關,今四川奉節縣東,兩山相夾如蜀門戶。

③兩謝:謝瞻、謝靈運,二人曾在戲馬臺前賦詩爲樂。

【簡析】

上片首二句寫黔中氣候,以明貶謫環境之惡劣。黔中秋來陰雨連綿,遍地是水,人終日只能困居室內,難以外出活動。不說苦雨,而透過“一漏天”、“似乘船”的比喻,形象生動地表明秋霖不止叫人不堪其苦的狀況。“乘船”而風雨喧江,就有覆舟之虞。所以“似乘船”的比喻是足不出戶的意思,又影射着環境的險惡。

聯繫“萬里”二字,又有去國懷鄉之感。

下三句是一轉,寫重陽放晴,登高痛飲。說重陽天霽,用“及至”、“也”二虛詞呼應斡旋,有不期然而然、喜出望外之意。久雨得晴,又適逢佳節,真是喜上加喜。遂逼出“催醉”二字。“鬼門關外蜀江前”迴應“萬里黔中”,點明歡度重陽的地點。“鬼門關”這裏是用其險峻來反襯一種忘懷得失的胸襟,頗有幾分傲兀之氣。

過片三句承上意寫重陽賞菊。古人重陽節有簪菊的風俗,但老翁頭上插花卻不合時宜,即所謂“幾人黃菊上華顛”。作者借這種不入俗眼的舉止,寫出一種不服老的氣概。“君看”、“莫笑”云云,全是自負口吻。這比前寫縱飲就更進一層,詞情再揚。最後三句是高潮。

此三句說自己重陽節不但照例飲酒賞菊,還要騎馬射箭,吟詩填詞,其氣概直追古時的風流人物。此處巧用晉詩人謝瞻、謝靈運戲馬臺賦詩之典。

末句中的“拍肩”一詞出於郭璞《遊仙詩》“右拍洪崖肩”,即追蹤的意思。下片從“莫笑老翁猶氣岸”到“風流猶拍古人肩”彼此呼應,一氣呵成,將豪邁氣概表現得淋漓盡致。

黃庭堅《定風波》:

從定風波黃庭堅這首詩中可以看出黃庭堅雖然年邁,但是還保持豁達的心態。在寫定風波的時候,黃庭堅已經年邁,他當時被朝廷貶職到黔州,但是他的心情沒有受到這種世俗的事情干擾,反而自娛自樂。知道黃庭堅的人都知道,他的一生坎坷,他所作的詩大都抒發感情,他想逃離這種你爭我奪的官場鬥爭。可是身不由己,只能借詩詞來表達自己的情緒。

這首定風波,恐怕是黃庭的詩中比較心情舒暢的一首。同時也看出他已老,但是有老頑童的心態。這首詩的大體意思是這樣的:這是一個雨天,陰雨連綿,到處都是水,只能待在家中,這彷彿被困在一艘船上一般讓人難受。天終於晴了,剛好碰到重陽節,這太好了,可以到蜀江畔上暢快的喝酒了。千萬不要取笑我哦,我年紀雖大,但是童心還在哦!看我頭上插的菊花,又有幾個老翁可以這樣呢?這樣子飲酒作詩,就好比戲馬臺南賦詩的兩謝。且馳騁、且射箭,論英雄的話還要看古時的風流人物。

這首詩雖然沒有寫出悲傷的情感,但是知道他當時被貶的處境的話,我們都會被他這種豁達的胸懷所感動。我們很難說是那個時代有留給他什麼,但是他卻留下了很多給那個時代。

古詩《定風波》賞析 篇7

原文:

定風波·感舊

蘇軾〔宋代〕

莫怪鴛鴦繡帶長,腰輕不勝舞衣裳。薄倖只貪遊冶去,何處,垂楊繫馬恣輕狂。

花謝絮飛春又盡,堪恨。斷絃塵管伴啼妝。不信歸來但自看,怕見,爲郎憔悴卻羞郎。

譯文及註釋:

譯文:

送你的鴛鴦衣帶長,你莫見怪,我身體瘦弱也承受不了歌舞揮動的強求。負心的人只貪心去尋花問柳,去向何方?依舊尋歡作樂、追求聲色、放縱輕浮。又一個悽苦的春天在悲傷中過去,心中無限惆悵。琴長久不彈,弦早已斷了,管長久不吹,已落滿塵土,與這兩件東西爲伴的是女人的啼妝。若不信請回來看看,怕相見,自己的憔悴容頗見不得他。

註釋:

(1)定風波:詞牌名,唐教坊曲。以五代歐陽炯所作爲正格。雙調62字,平韻仄韻互用。又名《定風流》、《定風波令》、《醉瓊枝》。

(2)鴛鴦繡帶:繡有鴛鴦花紋的衣帶,男女定情信物之一。

(3)腰輕:細腰,這裏代指瘦弱的身體。不勝:無法承擔,承受不了。

(4)薄倖:薄情,負心。

(5)繫馬:拴馬。

(6)恣:任憑。

(7)輕狂:放浪,輕浮。

(8)斷絃:琴絃斷絕。

(9)塵管:樂器陳舊。

(10)啼妝:淚溼容妝。

(11)歸來:從良。

(12)憔悴(qiáo cuì):黃瘦,困頓。

賞析:

上片寫感舊,寫一”妓獨處深閨的怨恨和相鴛。第一、二句寫”妓自我申辯,承擔不起繡有鴛鴦花紋的衣裳。”妓這些感情的困擾,壓抑的痛苦,是負心郎對”妓的偏見造成的,表達了詞人對人性不平等的悲觀,心莫怪”,心不勝”都強烈地反映了女性的抗爭。第三、四、五句寫”妓對負心郎行爲的披露。在心垂楊繫馬”處,負心郎依舊心遊冶”、心輕狂”。心薄倖”是披露負心郎薄情,心遊冶”是披露負心郎尋歡作樂。心貪”是披露負心郎追求聲色,心態輕狂”是披露負心郎放縱輕浮。詞人點明這些披露,爲的是追求女性平等,追求社會心理平衡。這種主張不向男性妥協而奮心抗爭,是詞人爲女性追求人性平等、推動社會進步的表現。

下片寫傷今,寫”妓被冷落後的遭遇、抗爭與矛盾心態。前三句描繪”妓被冷落後的遭遇。心花謝”、心絮飛”、心春又盡”,不僅點明瞭他們分手的時間,而且點明瞭他們情愛已經到了盡頭。令人痛恨的是,情感又陷人心斷絃”、心塵管”、心啼妝”之中,令”妓流淚怨愁。這是控訴和反抗,是女性可貴的覺醒。最後發出自信的呼喚,不信以往的道路走錯了,堅信自己看準的道路要走下去。然而,”妓終於從痛苦中發現,夫妻關係的失敗會導致人生全盤皆反,”妓又不得不向負心郎妥協,壓抑着自己的人性平等、人格尊嚴。心怕見”負心郎心動於顏色”,還把希望寄託於張生與鶯鶯式的心不爲傍人羞不起,爲郎憔悴卻羞郎”的良心發現。這種抗爭、矛盾、妥協與良心發現,反映了”妓的也是詞人的鴛想侷限性。

全詞用第一人稱的寫作手法,敘述了一位被丈夫冷落的”妓爲了人性平等而抗爭的故事。這是中國”妓在宋代社會追求人身自由與尊嚴解放的一位傑出代表。該詞的意義就在於向世人呼籲,追求女性平等與女性尊嚴是人類歷史永恆的主旋律,必須長久地演奏下去。

蘇軾(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號鐵冠道人、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蘇仙,漢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欒城,北宋著名文學家、書法家、畫家,歷史治水名人。蘇軾是北宋中期文壇領袖,在詩、詞、散文、書、畫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縱橫恣肆;詩題材廣闊,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獨具風格,與黃庭堅並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與辛棄疾同是豪放派代表,並稱“蘇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與歐陽修並稱“歐蘇”,爲“唐宋八大家”之一。蘇軾善書,“宋四家”之一;擅長文人畫,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作品有《東坡七集》《東坡易傳》《東坡樂府》《瀟湘竹石圖卷》《古木怪石圖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