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文學賞析 > 古籍

《鷓鴣天》原文及翻譯賞析

古籍1.22W

古體詩是詩歌體裁。從詩句的字數看,有所謂四言詩、五言詩、七言詩和雜言詩等形式。四言是四個字一句,五言是五個字一句,七言是七個字一句。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鷓鴣天》原文及翻譯賞析,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鷓鴣天》原文及翻譯賞析 1

鷓鴣天·己酉之秋苕溪記所見 宋朝 姜夔

京洛風流絕代人。因何風絮落溪津。籠鞋淺出鴉頭襪,知是凌波縹緲身。

紅乍笑,綠長嚬。與誰同度可憐春。鴛鴦獨宿何曾慣,化作西樓一縷雲。

《鷓鴣天·己酉之秋苕溪記所見》譯文

她來自南宋的都城臨安,有着高超的品格,又有舉世無雙的美貌。你爲何像風中的飛絮飄落到苕溪呢?從籠鞋露出的鴉頭襪可以看出她是風流絕代佳人。

輕啓朱脣 ,露出淺淺的笑,青黛色的眉毛緊蹙在一起,面對這美好的春景,有誰與她共同度過呢?只剩下孤零零一人怎麼會習慣呢,只能飽受這相思之苦。

《鷓鴣天·己酉之秋苕溪記所見》註釋

京洛:本指河南洛陽,此處借指臨安。

風流:品格超逸。

津:碼頭。

籠鞋:指鞋面較寬的鞋子。

鴉頭襪:古代婦女穿的分開足趾的襪子。

紅:此處指硃紅色的嘴脣。

綠:青黛色的眉毛。

乍:表示時間短暫。

《鷓鴣天·己酉之秋苕溪記所見》賞析

姜夔多次舉進士而不第,布衣終身,過着飄泊江湖、寄人籬下的生活,這種十坷的身世使他對遭逢不幸的人有着深刻的理解和同情。宋孝宗淳熙十年(1189),姜夔在苕溪(今浙江湖州)爲一位不幸女子的身世所感動,寫下了這首詞。而且,裏於他有着一段不同尋常的合肥情事,他不知不覺中將這位不幸女子與其合肥情侶聯繫起來。故通皆是對不幸女子的深深憐憫和同情,而毫無輕薄浮浪之語,格調高雅,意境醇正。

京洛,河南洛陽。周平王開始建都於此,後來東漢的首都也在這裏,所以又稱京洛。後人使用此詞包括洛陽或京都兩種含義。此處代指南宋都城臨安,風流,指品格超逸。開即寫這個婦女出處不凡,她來自南宋的都城臨安;她既有超逸的品格,又有舉世無雙的美貌。首句“京洛風流容代人”七個字,包括這樣三用意思。

那麼,這位曾風光一時的佳人,“因何風絮落溪津”?爲何像風中飛絮似的,飄落到苕溪的渡口來呢?說她的來到苕溪是如柳絮的隨風飄落,含意深厚。“顛狂柳絮隨風舞”(杜甫《容句漫興》),這風中之絮是不裏自主,又是無人憐惜的。用風中之絮來比喻,暗示人的不幸遭用,一個“落”字雙關出人與柳絮的同等命運。其中也摻雜着作者的身世之感。這句前面用“因何”這一似問非問的句式,後面用荒僻的“溪津”與繁華的“京洛”作鮮明對比,深刻地寫出了這個“風流容代人”的不幸遭用。也表達了作者對其的深深憐憫和同情。

“籠鞋淺出鴉頭襪”。籠鞋,鞋面較寬的鞋子。鴉頭襪,古代婦女穿的分出足趾的襪子。這句是說從籠鞋中微微地露出了鴉頭襪。“知是凌波縹緲身”。化用曹植《洛神賦》典故,曹植形容洛水女神是“體迅飛鳧,飄忽若神;凌波微步,羅襪生塵”。這詞裏的女子穿了這樣款式的鞋襪,步態輕盈,如宓妃洛神一般。這仍是對“風流容代人”的讚美:她高潔,飄逸,和一般風塵女子迥然不同。

過片,暗示她的辛酸生活,並表達了對她不幸遭用的同情。“紅乍笑,綠長嚬”。“紅”,指她硃紅的嘴脣,說輕啓朱脣,露出淺淺的笑;或說紅指她笑時蓮臉生春;總之是說她笑時的美麗。“綠”,指青黛色的眉毛,說她雙眉緊鎖,隱含憂傷。“乍”,表示時間短暫,與“長”相對。說明她笑時短,嚬時長。僅用六個字,不僅使人的神態畢現,而且寫出了人酸苦的內心世界。這笑,看來是勉爲歡笑,而嚬纔是真情的流露。“紅乍笑,綠長嚬”六字用得高妙奇容。“紅”與“綠”對,色彩鮮明,讓人頓覺佳人的儀態萬方:“乍”與“長”對,以時間長短刻畫佳人神態的流程:“笑”與“嚬”對,揭示出佳人複雜的心態。意蘊本融,言簡意賅。描寫女子情態的詞句本也常見,如“修眉斂黛,遙山橫翠,相對結春愁”(柳永《少年遊》),十三個字只寫出了人的“春愁”:“嬌香淡染胭脂雪,愁春細畫彎彎月”(晏幾道《菩薩蠻》),十四個字只寫了人在梳妝打扮時而“愁春”。它們都沒有姜詞這樣高度濃縮,韻味悠遠。

“與誰同度可憐春”。春光無限美好,可是面對這樣的良辰美景,有誰與她共同度過呢?與誰,即沒有誰。賀鑄有“錦瑟華年誰與度”(《青玉案》)句,與此境界極相似。這深情的一問,不僅表現出詞人對她的同情,惺惺相惜,而且寫出了她的孤苦寂寞。從整首詞看,所寫是一個歌妓之類的人物。她在繁華的京城也許曾經有過“一曲紅綃不知數”的美好時光,如今卻淪落溪律,無人與度芳春。對於她的不幸遭受,詞人一個字也沒有寫,女主人公也始終未發一語,全從詞人之“所見”方面着筆。感慨都在虛處,這樣詞人的同情之感,表達得酣暢淋漓,人物形象也栩栩可見,特別最後兩句更是神來之筆:“鴛鴦獨宿何曾慣,化作西樓一縷雲!”

古人傳說鴛鴦雙宿雙飛,常用來作爲夫妻間愛情的象徵。“鴛鴦獨宿”,深一用表明無人與之“同度”,只剩下孤苦一人了。“何曾慣”,也深一用地流露出她的憶舊念往,直至此時仍懷着感情上的痛苦。因此接着說:“化作西樓一縷雲”。宋玉《高唐賦》載巫山神女與楚王的故事:“妾在巫山之陽,高丘之阻,旦爲朝雲,暮爲行雨,朝朝暮暮,陽臺之下。”說她化作西樓上空一縷飛雲,如巫山神女,對過去那“朝朝暮暮,陽臺之下”的歡愉情景,不能忘懷,表現出她對愛情生活的無限回憶和執着追求。

白石詞的基本風格是“清空”,要“清空”,就要有一種衝冷的胸懷,不讓七情六慾無節制地發展,從而達到一種超逸空靈的境界。對情詞來說,就不能熱情過度,因熱情過度容易形成癡迷狀態,要用冷筆處理。此詞就是冷筆寫熱情的作品。此詞用筆,有時從實處落墨,有時虛處着筆(如“籠鞋”以下四句),但它“無窮哀怨,都在虛處”(陳延焯《白雨齋詞話》評姜夔《點絳脣》結句語),雖有深情,裏於用冷筆處理,故顯得氣體高妙,清遠空靈。

《鷓鴣天·己酉之秋苕溪記所見》創作背景

《鷓鴣天·己酉之秋苕溪記所見》這首詞作於宋孝宗淳熙十年(1183),詞人在創作這首詞時已近七十高齡,這是他被一位婦女的的身世所感動而寫下這首詞。

《鷓鴣天》原文及翻譯賞析 2

鷓鴣天·贈馭說高秀英

短短羅袿淡淡妝,拂開紅袖便當場。掩翻歌扇珠成串,吹落談霏玉有香。

由漢魏,到隋唐,誰教若輩管興亡。百年總是逢場戲,拍板門錘未易當。

譯文及註釋

譯文

短短的羅衫淡淡的妝飾,輕輕地挽起紅袖登上了場。羅扇輕掩面容歌聲如串串珍珠婉轉悅耳,言談鋒利如玉屑飛散融和着清香。

從漢魏開始又說到隋唐,是誰讓你們總結歷代的盛衰興亡。千年萬代不過是用來逢場作戲,成爲說書藝人拍板演唱的笑談。

註釋

鷓鴣天:詞牌名。又名《思佳客》《半死桐》《思越人》《醉梅花》。雙調,五十五字,上、下片各三平韻。

說:即說書。

高秀英:一位說書的女藝人。

羅袿(guī):音,古代婦女所穿的華麗的衣服。

當場:又叫作場,指開場說書。

珠成串:形容歌喉婉轉如一串珠圓。

拍板:一種樂器,以木做成,唱歌時用來按拍,調節音律。門錘:錘同槌。

板:以木製成。說唱時用以按拍,調節音律,警示聽衆。

創作背景

這作品具體創作年代已無從考證。作者聽高秀英的說書後生出“百年總是逢場戲”的感慨,並借典故感嘆高秀英作爲藝人講唱之不易,從而創作了這首詞。

賞析

這首詞的上片寫這位女藝人的妝束和高超的說書技藝。第一句“短短羅袿淡淡妝”,連用兩個複合形容詞“短短”、“淡淡”描寫說書女打扮的素潔得體而又不俗。接下去一句“拂開紅袖便當場”,作者用了“拂”字,一個灑脫、利落的動作準確地刻畫出說書女的風度,給人一種“席上生風”(《醉翁談錄》)之感。這兩句一靜一動,把一個舉止從容、神情沉着的藝人形象和盤托出。“掩翻歌扇珠成串,吹落談霏玉有香”兩句,作者連用兩個動詞,兩種比喻,極其生動傳神。

詞的下片寫說書的內容和作者的感想評論。“由漢魏,到隋唐”並非實指漢魏隋唐,只不過說說書的內容屬於講史而已,接下來作者有感而發,一反歷來把說書看成是卑賤職業的觀念,把說書人提到一個歷史裁判者的地位。“百年總是逢場戲”,語義雙關:一是指百年興亡,什麼漢魏隋唐,只不過是逢場作戲,表達作者對人生興亡的感慨;而是說說書作場,講古論今,不過是逢場作戲,其間自有說書人一段辛酸在。最後一句“拍板門錘未易”帶有譏彈,百年興亡不過是逢場作戲,說書人可頃刻間說破,然而僅靠說書人的褒貶,能在芸芸衆生領悟其中的虛幻。

上片從其外貌和說書技藝落筆,寫其裝束、神情,贊其歌喉的圓潤和口齒的輕快,活畫出一女藝人形象。下片寫說書內容,結拍兩勻尤妙,既寫其技藝超羣,又暗寓人生的慨嘆。

《鷓鴣天》原文及翻譯賞析 3

原文:

鷓鴣天·元夕有所夢

朝代:宋朝

作者:姜夔

肥水東流無盡期。當初不合種相思。夢中未比丹青見,暗裏忽驚山鳥啼。

春未綠,鬢先絲。人間別久不成悲。誰教歲歲紅蓮夜,兩處沈吟各自知。

譯文及註釋:

譯文

肥水汪洋向東流,永遠沒有停止的時候。早知今日淒涼,當初真不該苦苦相思。夢裏的相見總是看不清楚,趕不上看畫像更加清晰,而這種春夢也常常無奈會被山鳥的叫聲驚起。

春草還沒有長綠,我的兩鬢已成銀絲,蒼老得太快。我們離別得太久,慢慢一切傷痛都會漸漸被時光忘去。可不知是誰,讓我朝思暮想,年年歲歲的團圓夜,這種感受,只有你和我心中明白。

註釋

①元夕:舊曆正月十五元宵節。

②肥水:源出安微合肥紫蓬山,東南流經將軍嶺,至施口入巢湖。

③種相思:留下相思之情,謂當初不應該動情,動情後尤不該分別。

④丹青:泛指圖畫,此處指畫像。

⑤紅蓮夜:指元夕。紅蓮,指花燈。

賞析:

本詞是宋寧宗慶元三年(1197)元夕爲懷念合肥戀人所作。這首記夢詞,題目是《元夕有所夢》,作於寧宗慶元三上元宵節。上片先寫對昔日戀情的悔恨,再寫夢中無法看清情人的怨恨,足見作者戀情之深熾。下片說別久傷悲以至愁白了鬢髮,煞拍兩句想像在元宵在放燈之夜,對方也在悲苦相思,語極沉痛。春未綠,鬢先絲,人間別久不成悲。“春未綠”,乃就正月十五元宵時節而講,早春尚寒,草木未綠;“鬢先絲”則寫詞人一夜夢醒,突然喚醒二十年前之戀情,忽而感覺到人已兩鬢斑白,青春消逝,這才發覺昔日戀情似乎已然淡漠,於是逼出“人間別久不成悲”的感慨。所謂“不成悲”者,是指久別相思,由激情外露轉向深沉內斂,由多愁善感變爲隱忍節制,顯出一種“不成悲”的淡漠與遲鈍,實際是一種更深藏更沉鬱的悲愁。全詞情致深婉空靈。

《鷓鴣天》原文及翻譯賞析 4

原文:

鷓鴣天·吹破殘煙入夜風

朝代:宋朝

作者:柳永

吹破殘煙入夜風。一軒明月上簾櫳。因驚路遠人還遠,縱得心同寢未同。

情脈脈,意忡忡。碧雲歸去認無蹤。只應會向前生裏,愛把鴛鴦兩處籠。

譯文及註釋:

譯文

夜幕降臨,倏忽間清風吹散了薄煙,在窗櫺竹簾之外,漸漸升起了一輪明月。因畏路途杳杳更憂人心未合,即使能結同心,恐不能同處一地。

情義綿綿,思緒翩翩。剪不斷,理還亂。雲兒啊,再回去只怕了無蹤跡(認不得歸路)。這樣的事、情思應該只有在前世裏顯現,總是喜歡將兩地鴛鴦放一起。

註釋

①情脈脈:《古詩十九首·搖搖牽牛星》:“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脈脈,情意綿綿,凝視不語得樣子。

②忡忡:憂慮不安。《詩經·草蟲》:“未見君子,憂心忡忡”。

③“碧雲”句:謂即使歸去夜很難尋得舊歡。碧雲,碧空中得雲,喻指遠方或天邊,多用來形容離愁別緒。

④“只應”二句:是說男女情事須有緣分,前世有緣今世才能相廝相守。前生,佛教認爲人有三聲,即前生、今生、來世。生,亦作“世”。前生即前一輩子,對今生而言。唐寒山《詩》之四十一:“今日如許貧,總是前生作。

賞析:

51歲時,柳永終於及第,去過福建,留有《煮海歌》,對當時煮鹽爲生的民衆給予了深切的同情。短短兩年仕途,他的名姓就載入了《海內名宦錄》中,足可見其在經綸事物上的天賦。可惜由於性格原因,他屢遭排貶,因此進入四處漂泊的“浮生”,養成了一種對蕭索景物,秋傷風景的偏好。

《鷓鴣天》原文及翻譯賞析 5

鷓鴣天·元宵後獨酌

明代:楊慎

千點寒梅曉角中,一番春信畫樓東。收燈庭院遲遲月,落索鞦韆翦翦風。

魚雁杳,水雲重,異鄉節序恨匆匆。當歌幸有金陵子,翠斝清尊莫放空。

譯文及註釋

千點寒梅曉角中,一番春信畫樓東。收燈庭院遲遲月,落索(suǒ)鞦韆翦(jiǎn)翦風。

落索:冷落蕭索。翦翦:形容風輕微而帶寒意。

魚雁杳,水雲重,異鄉節序恨匆匆。當歌幸有金陵子,翠斝(jiǎ)清尊莫放空。

魚雁:指書信。金陵子:歌女。斝:古代酒器。

註釋

落索:冷落蕭索。翦翦:形容風輕微而帶寒意。

魚雁:指書信。

金陵子:歌女。

斝(jiǎ):古代酒器。

賞析

此詞寫元宵節後的獨酌思鄉。“遲遲月”與“翦翦風”,點綴出早春夜晚的清寒,也烘托出懷鄉的愁緒。末兩句以歌酒故作寬解,更見鄉愁的深摯婉曲。

《鷓鴣天》原文及翻譯賞析 6

原文

只近浮名不近情,且看不飲更何成。

三杯漸覺紛華遠,一斗都澆塊磊平。

醒復醉,醉還醒,靈均憔悴可憐生。

離騷讀殺渾無味,好個詩家阮步兵!

翻譯/譯文

只追求世間的功名利祿而不近酒的人,就算他不喝酒,也未必能有什麼成就!我喝了三杯後,漸漸地就覺得遠離了塵世;喝光了一斗,更覺得把心頭的不平都給澆沒了!

我酒醒了又喝醉,喝醉了卻又醒。屈原說自己“衆人皆醉我獨醒”,可真讓人覺得憔悴可憐!他的《離騷》,讀來讀去也沒什麼意思,還是像愛酒的詩人阮籍那樣痛飲美酒圖一醉,纔算是最好!

註釋

①情:人情,指好飲乃人之常情。

②紛華:紛擾的塵世浮華。

③塊磊:即城壘,胸中的抑鬱不平。

④靈均:屈原的字。

⑤讀殺:讀完。

⑥阮步兵:魏晉之間的著名詩人。

賞析/鑑賞

此詞主旨是以酒遣愁。上闋的前二句融化古語,說酒不能不飲。次二句補敘飲酒妙處:可以遠於浮華,可以撫平創傷。“紛華”指紛濁的人世社會,其中甚至上演着山河陵替、故國丘墟這樣讓人深悲大慟的慘劇,“魂磊”即是由此產生的失國之悲。詞人要以酒澆愁,自我麻醉,摒除煩惱,忘卻悲哀。“三杯”、“一斗”謂數量之多,也見出詞人痛切心髓,無法排解,唯有乞靈杜康的無奈心情。

下闋舉出兩位古人,一貶一褒。屈原放逐沅湘,行吟澤畔,以爲“衆人皆醉我獨醒”,憂心楚國,繫心懷王,執着而不能超脫。詞人認爲,孰醒孰醉,並無恆定的標準,或醒者乃是真醉,而醉者方是清醒。意謂屈原過於拘執,苦痛絕望,自沉汨羅,只是太可憐了。自超世達觀者觀之,可以不必如此。阮籍但聞有酒,便求爲步兵校尉,以求一醉,方爲達者。“好個”兩字極力稱美。但這種褒貶,只是憤激之詞,正話反說,將哀痛家國、感念世亂的心情,用拗折之筆寫出。

《鷓鴣天》原文及翻譯賞析 7

原文

掩鼻人間臭腐場,古來惟有酒偏香。自從來住雲煙畔,直到而今歌舞忙。

呼老伴,共秋光。黃花何處避重陽?要知爛熳開時節,直待西風一夜霜。

翻譯

從古到今人間都是“腐臭場”,只有酒是香的。自從隱居在雲煙畔,每天都過的閒適瀟灑。

重陽時節,呼朋喚友共享美麗秋色,只這菊花竟還未開放。看來要想菊花開的熱烈絢爛,還得等待刮一陣秋風,落一夜嚴霜。

註釋

雲煙畔:詞人閒居的鉛山鄉間別墅。

黃花:菊花。

重陽:即農曆九月初九,古人常在這天登高賞菊。

賞析

辛棄疾的詞,大多借景抒情、詠物言志,他的這首《鷓鴣天》也不例外。自從南歸之後,他本希望能得到南宋政權的重用,報效國家,恢復中原,展露才幹,但沒想到他的這些志向不僅未能實現,反而遭奸臣讒害,落得被迫過上閒居生活。他雖寄情山水,但仍時常流露出一股憤憤不平之氣。此詞雖題爲《尋菊花無有,戲作》,但整個上片都未直接接觸題目,只是憤世嫉俗之情的抒發;就是下片,對題目說來,也只是點到而已。

此詞上片開頭兩句:“掩鼻人間臭腐場,古今惟有酒偏香。”彷彿憑空而來,卻又發自心靈深處,是飽經風霜,到過了廟堂官場、都會邊疆,目睹了官場醜惡之後的十分痛苦的總結和極端厭惡的心態。在辛棄疾的仕途生涯中,他看慣了當時投降派掌權,正人君子遭受打擊,狗苟蠅營的小人氣焰囂張,故斥官場爲“臭腐場”,實在是再恰當不過了。“掩鼻”二字,本於《孟子。離婁下》的“西子蒙不潔,則人皆掩鼻而過之”,充分展示了詞人自己品格的高潔和對醜惡的厭惡。正因爲面對的是“臭腐場”,所以“惟有酒偏香”。“酒”之“偏香”,不在於它的味,而在於它能“解憂”。“惟有酒偏香”,言外之意是說除酒以外,一切都是“臭腐”的。“人間”與“古今”連用,即空間與時間結合,橫與縱交織,意謂不僅眼前的“人間”是“臭腐場”,“惟有酒偏香”,而且從古到今,莫不如此。接着“自從來住雲煙畔,直到而今歌舞忙。”兩句,情調一轉,由對“人間”深深的厭惡,變爲對山林隱居生活的由衷的喜悅,前後形成了鮮明的對照。“雲煙畔”,指詞人閒居的鉛山鄉間別墅。這裏依山臨水,雲煙縹緲,如世外桃源。“歌舞忙”,寫詞人閒適瀟灑的生活和志得意滿的情愫。他在閒居鉛山時所作的詞,多有類似語句。

上片敘寫人間是“臭腐場”,詞人慾遠務之,從而爲下片“尋菊花”作了鋪墊。下片“呼老伴,共秋光。黃花何處避重陽?”轉入正題。前兩句點“尋菊花”,後一句明“不見”。“老伴”,據另一闋《鷓鴣天》(翰墨諸公久擅場)的題目可知,當爲“吳子似諸友”。“共秋光”,共享秋光。古人多用“秋光”來表現菊花。如杜甫《課伐木》詩說:“秋光近青岑,季月當泛菊。”張孝祥《鷓鴣天》詞說:“一種濃華別樣妝,留連春色到秋光。解將天上千年豔,翻作人間九月黃。”因而“共秋光”,即隱含了“尋菊花”之意。“黃花”,即菊花。“重陽”,即農曆九月初九,古人常在這天登高賞菊。結尾兩句:“要知爛熳開時節,直待秋風一夜霜。”是說菊花的開放,還得等待刮一陣秋風,落一夜嚴霜。這只是字面意思,實際是讚美菊花不趨炎附勢而傲霜凌寒的品格。讚美菊花的這一品格,也是表明作者的品格。

通觀全,這首詞雖寫法不合常規,但作者本意不在按題作文,而在借題發揮,表現他憤世的情懷和如菊的品格。

《鷓鴣天》原文及翻譯賞析 8

玉慘花愁出鳳城,蓮花樓下柳青青。尊前一唱陽關曲,別個人人第五程。

尋好夢,夢難成。有誰知我此時情,枕前淚共階前雨,隔個窗兒滴到明。

翻譯

你離開鳳城的時候,玉樓是變得那樣的慘白,花朵也開得如此悲愁。就連爲你餞行的蓮花樓下,那柳樹也顯得青青悠悠。我舉起酒杯唱一首《陽關曲》爲你送別,伴你過了一程又一程,卻終需分離!

真希望能和你在夢中相會,但是好夢又難尋成。有誰知道我此時的情懷?我只有在枕上默默流淚,而天也在階前暗暗飄雨,隔着窗兒,裏外一起滴到天明!

註釋

鷓(zhè)鴣(gū)天:詞牌名,又名“思佳客”“思越人”“醉梅花”等。

玉慘花愁:形容女子愁眉苦臉。

鳳城:指北宋都城汴京。

蓮花樓:餞飲之處。

陽關:即《陽關曲》,古人送別時唱此曲。

人人:那個人,指所愛的人。

程:里程,古人稱一站爲一程。

賞析

這是一首根據在離別時的所感所受而做的詞。《青泥蓮花記》載:“李之問儀曹解長安幕,詣京師改秩。都下聶勝瓊,名倡也,質性慧黠,公見而喜之。李將行,勝瓊送別,餞欽於蓮花樓,唱一詞,末句曰:‘無計留春住,奈何無計隨君去。’李復留經月,爲細君督歸甚切,遂飲別。不旬日,聶作一詞以寄李云云,蓋寓調《鷓鴣天》也。之問在中路得之,藏於篋間,抵家爲其妻所得。因問之,具以實告。妻喜其語句清健,遂出妝奩資夫取歸。瓊至,即棄冠櫛,損其妝飾,委曲以事主母,終身和悅,無少間焉。”這一段記載,敘述了聶勝瓊創作這首詞的全過程。聶勝瓊雖然是京師名妓,見到人非常多,但感情卻非常真誠和專一。

詞的上闋寫離別,下闋既寫臨別之情,又寫別後思念之情,實與虛寫結合,現實與想象融合爲一。起句以送別入題,“玉慘花愁出鳳城”,“玉”與“花”喻作者自己,“慘”與“愁”表現送別的愁苦,顯示她淒涼的內心世界。鳳城指京都,她送別李之問時,情意綿綿,愁思滿懷,顯示了她不忍分別的真摯情感。蓮花樓是送別的地方,樓下青青的柳色,正與離別宴會上回蕩的《陽關》曲相應:“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眼前的青青柳色與悲哀的離別之曲一起顫動着離人的心絃。何況“一唱《陽關》後”,心中的人兒馬上就要起程了。“別個人人”意謂送別那個人,“人人”指李之問,“第五程”極言路程之遠。在唱完一曲《陽關》之後,就一程又一程地遠遠離開了她。離別是痛苦的,但別後更苦;詞的下闋,敘寫別後思念的心情。

相見時難,別也難,但作者別後希望在夢裏依稀可見自己的心上人,更令人悲哀的,是難以成夢。“尋好夢,夢難成”句,寫相戀之深,思念之切。詞人把客觀環境和主觀感情相結合,以大自然的夜雨寄託了離人悽苦,“況誰知我此時情”一句,道出了詞人在雨夜之中那種強烈的孤獨感與痛苦的相思之情。接下去,“枕前淚共簾前雨,隔個窗兒滴到明”兩句,畫面感人而意境悽靜深沉,顯示了詞人獨特的個性,也突現了詞的獨特的美。“簾前雨”與“枕前淚”相襯,以無情的雨聲烘染相思的淚滴,窗內窗外,共同滴到天明。好像大自然也被她的感情所感動,溫庭筠《更漏子》一詞的下闋,曾這樣描寫過雨聲:“梧桐樹,三更下雨,不道離情正苦。一葉葉,一聲聲,空階滴到明。”而万俟詠的《長相思·雨》也寫到:“一聲聲,一更更。窗外芭蕉窗裏燈,此時無限情。夢難成,恨難平。不道愁人不喜聽,空階滴到明。”跟溫庭筠詞相類似,都寫雨聲對內心情感的觸動。然相比之下,聶勝瓊這首詞對夜雨中情景交融的描繪,更顯得深刻細膩。它把人的主體活動與雨夜的客體環境緊密結合在一起,以“枕前淚”與“簾前雨”這兩幅畫面相聯相疊,而“隔個窗兒”更見新穎,突出了詞人的獨特之處,也更深化了離別之苦,因爲這裏所刻畫的“滴到明”,不僅是“簾前雨”,而且也是“枕前淚”。後來李之問的妻子讀到這首詞時,“喜其語句清健”。她欣賞作者的藝術才華,被作品中的真摯感情所感染,因而作了毅然的決定,“出妝奩資夫取歸”,讓聶勝瓊能遂所願。

宋時的歌妓得以從良成爲士人的小妾,已是相當美滿的歸宿了。能得到這樣結果的人並不是很多的。聶勝瓊這位“名倡”注重自己的前途。這首詞和它的故事,與樂婉同施酒監唱和的《卜算子》詞所反映的感情來比較,結局的喜劇和悲劇性質雖然不同,但對於理解當時歌妓的命運和她們的心理,具有同樣的價值。

《鷓鴣天》原文及翻譯賞析 9

鷓鴣天·西都作 宋朝 朱敦儒

我是清都山水郎,天教分付與疏狂。曾批給雨支風券,累上留雲借月章。

詩萬首,酒千觴。幾曾着眼看侯王?玉樓金闕慵歸去,且插梅花醉洛陽。

《鷓鴣天·西都作》譯文

我是天宮裏掌管山水的郎官,天帝教我這樣的狂放不羈。曾多次批過支配風雨的手令,也多次上奏留住彩雲,借走月亮。

我自由自在,吟詩萬首不爲過,喝酒千杯不會醉,王侯將相,我何曾放在眼裏?就算是在華麗的天宮裏做官,我也懶得去,只想插枝梅花,醉倒在花都洛陽城中。

《鷓鴣天·西都作》註釋

清都山水郎:在天上掌管山水的官員。清都,指與紅塵相對的仙境。

疏狂:狂放,不受禮法約束。

支風券:支配風雨的手令。

章:寫給帝王的奏章

觴(shāng):酒器

玉樓金闕慵(yōng)歸去:不願到那瓊樓玉宇之中,表示作者不願到朝廷裏做官。

《鷓鴣天·西都作》賞析

此詞系作者從京師返回洛陽後所作,故題爲“西都作”。該詞是北宋末”膾炙人口的一首小令,曾風行汴洛。詞中,作者以“斜插梅花,傲視侯王”的山水郎自居,這是有深意的。據《宋史·文苑傳》記載,他“志行高潔,雖爲布衣而有於野之望”,靖康”間,欽宗召他至京師,欲授以學官,他固辭道:“麋鹿之性,自樂閒曠,爵祿非所願也。”終究拂衣還山。這首《鷓鴣天》,可以說是他前期詞的代表作,也是他前半生人生態度和襟懷抱負的集中反映。

上片主要寫作者在洛陽時縱情于山水,豪放不羈的生活。首句以“山水郎”自居,寫自己熱愛山水乃世於天性。直抒自己的生活理想,他不喜塵世,流連山水。接下來“天教分付與疏狂”則聲稱自己懶散的生活方式和狂放的性格特徵亦屬天賦,因而無法改變。這兩句充分表現世了詞人的性格特徵,坦蕩直爽,豪氣四溢。 “曾批給雨”二句以天意抒懷抱,透露世作者遠避俗世,怡的自得的心理。這二句充滿了浪漫的精神,富於神奇的幻想,不僅對首句進行了絕妙而風趣的解釋,而且透露了他對大自的的由衷熱愛和對世俗發自內心的鄙棄。

下片用巧妙的方法表現作者賽神仙的淡泊胸懷。“詩萬首,酒千觴。幾曾著眼看侯王”寫作者詩思的豐富,酒量的很大,隱逸生活的全部內容都表現爲對詩與酒的鐘情。態對“侯王”幾曾看過,凸顯詞人對功名富貴的鄙夷,態對王侯的傲骨錚錚。 “玉樓金闕慵歸去,且插梅花醉洛陽”這二句表現世作者不願意返回京城官場,只想縱詩飲酒,與山水爲伴,隱逸歸老。玉樓金闕,本是人人羨慕嚮往的榮華富貴,但詞人用一“慵”字,十分準確地表現了自己鄙薄名利的態度,相反對於“插梅花醉洛陽”的生活卻十分欣賞留戀,體現名士的清高、名士的風流,“梅花”是高潔的象徵,這裏意在言詞人的品性高潔。將高潔與疏狂的品性有機地統一起來,表現世不願與污濁的社會同流合污的狂放。

全詞清雋婉麗,自的流暢,前後呼應,章法謹嚴,充分體現了作者蔑視權貴、傲視王侯、瀟灑狂放的性格特徵。

此詞體現了詞人鄙夷權貴、傲視王侯的風骨,讀來令人感佩。無論從內容或藝術言之,這首詞都堪稱朱詞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是一首“天資曠遠”,婉麗流暢的小令。全詞清雋諧婉,自的流暢,而且前後呼應,章法謹嚴。上片第一句“天教懶慢帶疏狂”,下片的“詩萬首,酒千觴,幾曾着眼看侯王”和“且插梅花醉洛陽”,表現了詞人的瀟灑、狂放和卓爾不羣,照應了“疏狂”:“玉樓金闕慵歸去”則照應了“懶慢”。

《鷓鴣天·西都作》創作背景

此詞是詞人早年從京師返回洛陽後所作,故題爲“西都作”,體現了詞人早年淡泊情致。年輕時期,他一直隱居在洛陽的'山水之間,過着神仙般逍遙快活的生活。這首《鷓鴣天》,可以說是他前期詞的代表作,也是他前半生人生態度和襟懷抱負的集中反映。

《鷓鴣天》原文及翻譯賞析 10

鷓鴣天·題破香箋小砑紅

題破香箋小砑紅。詩多寄舊相逢。西樓酒面垂垂雪,南苑春衫細細風。

花不盡,柳無窮。別來歡事少人同。憑誰問取歸雲信,今在巫山第幾峯。

翻譯

在芳香的壓着花紋的紅箋紙上題遍詩句,詩箋大多寄給了一位舊日相好。只記西樓勸飲時她垂垂如雪的粉面和南苑歌舞時她春衫飄動如有微風吹拂。

自從別離以後,花柳依舊,無窮無盡,可惜歡樂之事卻少有同心之人一塊兒共度。請誰問得“雲”的音信,問她如今飄蕩在巫山哪一個峯頭。

註釋

鷓鴣天:詞牌名,雙調,五十五字,上下片各四句、三平韻。

題破:寫盡,寫完。題,寫。

香箋小砑紅:磨壓過的紅色小紙。香箋,散發香氣的信箋。

砑紅:又稱“砑綾”,一種砑光之綾,用作信箋等。砑,研磨物體,使之堅實發光。

詩:一作“詩成”。

西樓:泛指詞中主人公遊樂之處。

晏酒面:飲酒後的面色,一作“宿酒”。

垂垂:漸漸。

南苑:苑名,因在皇宮之南,故名,歷代所指不一。

春衫:指舞女穿着的輕而薄的衣衫。

細細風:指起舞之際,春衫飄動,彷彿有微風吹拂。

創作背景

此詞是詞人在長安思念西樓歌女(即詞中“舊相逢”)而作,詞人和她有過一段美好的交往,分手後,多次寫詩給她,但卻得不到她的音信,這使得詞人非常苦悶,於是創作此詞,具體創作時間不詳。

賞析

此詞抒寫別後思念之情。上片由敘及憶,敘香箋題詩,追憶相逢舊事,直抒情懷,思念之情抒寫不盡。“題破香箋小砑紅。詩多寄舊相逢。”別後相思,香箋砑紅,寫成詩,寄予情人。“西樓酒面垂垂雪,南苑春衫細細風”兩句寫景極流麗,然而實是言情,把詞人對往事的留戀和懷想都寫進“垂垂雪”和“細細風”中。舊事甚多,唯憶兩件:一是西樓勸飲時,女子垂垂如雪的粉面;二是南苑歌舞時,女子隨風飄旋的春衫。二事所指,實爲一段春情,故美好難忘。

下片進一步寫思念之苦,自分別後離愁別緒一直縈繞於心,詞意較纏綿深沉,但詞句卻明瞭暢達。“花不盡,柳無窮”六字與上片開頭相關合,題破香箋也寫不完的思念之情正如同不盡之花、無窮之柳一樣,表示分別以後,年復一年,春光如逝,相思不盡,因情人不在身旁,毫無歡樂意趣。結二句借用巫山神女的典故,以歸雲巫山作喻,追問巫山歸雲訊息,眷戀舊情,渴望再度相親相愛,詞切而情深,詞人的苦悶與無奈盡含其中,同時似暗含詞人所懷念的舊日相好的身份乃是一個歌妓之意,可謂“語盡而意不盡,意盡而情不盡”。

全詞感慨今昔,或借景傳情、或直抒胸臆,寫情深沉婉曲,文筆卻十分流暢,淺語有致,讀來琅琅上口;又用時空轉換,對比今昔;以設問猜測,情真意切,收到了意在言外的效果。

《鷓鴣天》原文及翻譯賞析 11

鷓鴣天·陌上柔桑破嫩芽

宋代:辛棄疾

陌上柔桑破嫩芽,東鄰蠶種已生些。平岡細草鳴黃犢,斜日寒林點暮鴉。

山遠近,路橫斜,青旗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風雨,春在溪頭薺菜花。

譯文

田間小路邊桑樹柔軟的新枝上剛剛綻放出嫩芽,東面鄰居家養的蠶種已經孵出了小蠶。平坦的山崗上長滿了細草,小黃牛在哞哞地叫,落日斜照春寒時節的樹林,樹枝間棲息着一隻只烏鴉。

青山遠遠近近,小路縱橫交錯,飄揚着青布酒旗那邊有一戶賣酒的人家。城裏的桃鴉李鴉最是害怕風雨的摧殘,最明媚的春色,正是那溪邊盛開的蕎菜鴉。

註釋

鷓鴣天:小令詞調, 雙片55字, 上片四句三平韻, 下片五句三平韻。唐人鄭嵎詩“春遊雞鹿塞,家在鷓鴣天”,調名取於此。又名《思佳客》、《思越人》、《剪朝霞》、《驪歌一疊》。

些:句末語助詞。

平岡:平坦的小山坡。

暮鴉:見王安石《題舫子》詩:“愛此江邊好,留連至日斜。眠分黃犢草,坐佔白鷗沙。”這裏隱括其句。

青旗:賣酒的招牌。

薺菜:二年生草本植物,鴉白色,莖葉嫩時可以吃。

創作背景

南宋淳熙八年(公元1181)年冬,41歲的辛棄疾遭遇彈劾,隱居上饒。隨着退閒時間的推移,作者已經習慣了鄉居生活的恬淡,漸漸把自己融入到淳樸的農民人羣之中,同時更加感到城市生活特別是官場生涯的紛擾和囂亂,這首詞即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寫成的。

賞析

這是一首歌詠江南農村美好景色的詞,上闋寫近景,下闋寫遠景,借景抒情,流露出作者厭棄城市繁華,熱愛鄉野生活的情趣。作者在熟悉農村生活的基礎上,爲人們描繪出一幅清新、美麗的山鄉風景畫,反映了他陶醉於農村優美景色的心情。這首詞畫面優美,情致盎然,意蘊深厚。

上闋頭二句在描寫桑樹抽芽、蠶卵開始孵化時,用了一個“破”字非常傳神地寫出了桑葉在春風的催動下,逐漸萌發、膨脹,終於撐破了原來包在桑芽上的透明薄膜。“破”字不僅有動態,讓人感到桑芽萌發的力量和速度。第三句“平崗細草鳴黃犢 ”“平崗細草”和“黃犢”是相互關聯的,黃犢在牛欄裏關了一冬,當放牧在平坡上時被乍見春草,歡快無比 。“鳴”雖寫聲音,但可以讓人想見黃犢吃草時的悠閒,神態。

第四句中的“斜日”、“寒林”、“暮鴉”按說會構成一片衰颯景象,但由於用了一個動詞“點”字,卻使情調發生了變化。“點”狀烏鴉或飛或棲,有如一團墨點,這是確切的寫實,早春的寒林沒有樹葉,所以黑色的烏鴉,在林中歷歷可見。作者卻是在欣賞一幅天然的圖畫。

從表面看,這首詞的下半片好象仍然接着上半片在寫景。這裏下半片的寫景是不同於上半片的,是有波瀾的。首先它是推遠一層看,由平岡看到遠山,看到橫斜的路所通到的酒店,還由鄉村推遠到城裏。“青旗沽酒有人家”一句看來很平常,全詞都在寫自然風景,只有這句才寫到人的活動,這樣就打破了一味寫景的單調。這是寫景詩的一個訣竅。儘管是在寫景,卻不能一味渲染景緻,必須加入一些人的情調,有人的活動,詩才顯得有生氣。

“城中桃李愁風雨,春在溪頭薺菜鴉”兩句是全詞的畫龍點睛,它又象是在寫景,又象是在發議論。這兩句決定了全詞的情調。如果單從頭三句及“青旗沽酒”句看,這首詞的情調是很愉快的。但詞人是一位忠義之士,處在南宋偏安杭州,北方金兵擄去了宋徽宗、宋欽宗二帝,還在節節進逼的情勢之下,他想圖恢復,而南宋朝中大半是些昏憒無能,苟且偷安者,叫他一籌莫展,心裏十分痛恨。就是這種心情成了他的許多詞的基本情調。這首詞實際上是愁苦之音。

“斜日寒林點暮鴉”句已透露了一點消息,到了“桃李愁風雨”句便把大好錦繡河山竟然如此殘缺不全的感慨完全表現出來了。從前詩人詞人每逢有難言之隱,總是假託自然界事物,把它象徵地說出來。辛詞凡是說到風雨打落春鴉的地方,大都是暗射南宋被金兵進逼的局面。這裏的“城中桃李愁風雨”也是慨嘆南宋受金兵的欺侮。

詞中用了反襯手法,反襯就是欲擒先縱。從愉快的景象說起,轉到悲苦的心境,這樣互相襯托,悲苦的就更顯得悲苦。前人談辛詞往往用“沉痛”兩字,他的沉痛就在這種地方。但是沉痛不等於失望,“春在溪頭薺菜鴉”句可以見出詞人對南宋偏安局面還寄託很大的希望。這希望是由詞人在村中看到的勞動人民從事農桑的景象所引起的。上句說明“詩可以怨”(訴苦),下句說明“詩可以興”(鼓舞興起)。

《鷓鴣天》原文及翻譯賞析 12

列炬歸來酒未醒,六街人靜馬蹄輕。月中薄霧漫漫白,橋外漁燈點點青。

從醉裏,憶平生。可憐心事太崢嶸。更堪此夜西樓夢,摘得星辰滿袖行。

翻譯

排列着火把宴飲歸來,酒還沒有醒,夜晚的街道十分安靜,馬蹄聲也顯得很輕快。只見月色潔白,遠處的漁火發出點點青光。

乘醉回想平生往事,滿懷抱負,志向遠大,更何況像今夜這樣的萬丈豪情,我要摘下滿天的星星裝在袖子裏。

註釋

列炬歸來:謂打着燈籠火把夜歸。

六街:泛指城中繁華的街道。

漫漫:無涯際貌。

漁燈:漁船上的燈火。

從醉裏:在酒醉之時。

心事:心中所思慮或期望的事。

崢嶸:卓越不凡的樣子。

更堪:豈堪。

賞析

“列炬”這個詞出於杜詩的“列炬散林鴉”,本是寫除夕守歲之後打着燈籠火把出去拜年。王國維多次用這個詞,有的是寫除夕,如《八聲甘州》的“列炬嚴城去”;也有的不是,如這首詞提到“月中薄霧”,大年三十晚上是沒有月亮的,所以顯然不是描寫除夕景色。王國維之所以用這個詞,乃是以燈籠火把的“動”來襯托六街月夜的“靜”。從“列炬歸來酒未醒”到“六街人靜馬蹄輕”和“月中薄霧漫漫白;橋外漁燈點點青”,是一種環境和氣氛的轉變,其意境頗似馮延巳《拋球樂》的“酒罷歌餘興未闌。小橋流水共盤桓。波搖梅蕊當心白,風人羅衣貼體寒”。二者都是從繁華熱鬧的人間生活轉向冷清孤寂的自然景色,從中體現出內心的一種感受。“酒未醒”也就是“興未闌”,正由於興未闌,所以感覺到深夜的大街上特別冷清,只剩下馬蹄的聲音伴隨着自己。

“月中薄霧漫漫白”和“橋外漁燈點點青”都是現實的寫景:在月光之下,眼前所有景物都像是罩上了一層迷濛的白霧;蘇州多水多橋,此時霧中的一切都是朦朧的影子,惟有遠處水邊橋外有漁船上的幾點燈光在這靜謐迷濛的畫面深處閃閃發亮。這兩句,以工整的對仗構成了一幅美麗的月下風景。月下的景色是朦朧的,“酒未醒”的朦朧醉眼在朦朧的月色中捕捉那一閃一閃的光亮,由此聯想到在酒意中鬆弛下來的意識在自由地捕捉那一點一滴的往事。

由於前邊的寫景中已經有了這種隱約的暗示,所以過片的“從醉裏,憶平生”就承上啓下,順理成章了。從醉裏憶平生和清醒時憶平生是不同的。清醒時有許多理性考慮的干擾,所以有時候反而不夠真實;而在喝醉的時候內心完全放鬆,不受任何約束,說出來的纔是真正的心裏話。那麼作者對自己平生的反省是什麼呢,是“可憐心事太崢嶸”。“崢嶸”本來是山峯高峻的樣子,作者用它來形容自己理想志向的特出和不同一般。理想志向太高有什麼不好,志向太高了就容易遭受失望的打擊。如果一個人的理想只是取得個人溫飽也許是容易滿足的,但實際上人除了要求溫飽之外還有更高層次的精神需求,尤其是受儒家思想影響的中國知識分子,還有一個“士當以天下爲己任”的理想。像杜甫,他說自己是“許身一何愚,竊比稷與契”(《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稷和契都是輔佐舜的賢臣,而堯舜時代則是儒家理想中的盛世。杜甫身處安史之亂的戰亂時代,以一個“布衣”的身份而懷抱有這樣的理想,其不現實可想而知。可是他說,“蓋棺事則已,此志常覬豁”——只要我不死,我就要爲實現我這個理想而努力。杜甫的一生是貧窮的,直到晚年,在“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的境況下,他還在爲國家的戰亂和人民的流離而悲傷:“戎馬關山北,憑軒涕泗流。”(《登岳陽摟》)這是“竊比稷契”的理想給他帶來的苦惱。王國維也是一個關懷人生的人,而且比杜甫更進一步,他還渴望解釋人生。然而,人生問題到底有沒有一個答案,這種思索真是自尋煩惱,是“可憐心事太崢嶸”,“可憐”這個詞用得很巧妙,因爲它既有“值得憐憫”的意思,也有“可愛”的意思。因“心事太崢嶸”而造成一生的苦惱,值得自憐;爲不同凡俗的理想而付出,雖苦猶甜,值得自傲。到底是自憐還是自傲,那種分辨是理性的事,現在他只是說出自己的感受,而這感覺裏不知不覺地就滲透了作者清醒時意識形態裏所存在的那種理智與感情的矛盾。

正是由於歸途中有了這種對平生的反省,所以此夜就做了一個美麗的夢,夢見自己在天上御風而行,輕而易舉地就“摘得星辰滿袖”。天上的星辰,象徵着光明、高遠、晶瑩、皎潔,在現實中是可望不可即的,而作者在夢中卻能夠“摘得”,而且“滿袖”。那種達成意願的圓滿,那種無求無待的自由,真是一個人在清醒的現實之中連想都不敢想的。一個渾渾噩噩對自己的平生從來都沒有過反省的人不會有這樣的夢;一個除了物慾與金錢之外再也沒有更高嚮往的人也不會做這樣的夢。可以說,“摘得星辰滿袖行”不但是對“心事太崢嶸”的一種形象化的解釋,而且流露出一種潛意識裏對理想的堅持。

然而,“更堪”這個詞卻是一種理性的反映:高遠的理想給人的一生帶來的只有失望和痛苦。夢中的理想越是美滿,夢醒後的失望越是痛苦,所以是“更堪”——怎麼能夠再受得了。夢中的意氣風發和醒後的失望痛苦形成了強烈的反差,因此這個結尾餘音嫋嫋,有許多沒有說出來的東西值得慢慢地咀嚼品味。

全詞的那種朦朧與清醒、豪放與悵惘的結合,實際上也就是作者感性與理性的一種微妙的結合。

創作背景

這首詞當是1904年至1905年間作於蘇州。詞人宴飲遊樂後歸來,在朦朧月色、漫漫薄霧籠罩下,在點點漁火的映襯下,半醉半醒之際所作的一首詞。

《鷓鴣天》原文及翻譯賞析 13

有懷京師上元,與韓叔夏司諫、王夏卿侍郎、曹仲谷少卿同賦。

紫禁菸花一萬重,鰲山宮闕倚晴空。玉皇端拱彤雲上,人物嬉遊陸海中。

星轉鬥,駕回龍。五侯池館醉春風。而今白髮三千丈,愁對寒燈數點紅。

翻譯

京城上元佳節有感,與韓叔夏司諫、王夏卿侍郎、曹仲谷少卿一同賦詞。

皇宮春色濃郁,華燈寶炬與月色焰火交輝。玉皇大帝端坐於彩雲之上,各種人物讓人目不暇接,有的在陸上,有的在海上。

斗轉星移,龍駕回宮。貴家池館一派和氣繁榮。如今白髮三千丈,只能憂愁地與數點寒燈作伴。

註釋

鷓鴣天:詞牌名,又名“思佳客”“思越人”“醉梅花”“半死梧”“剪朝霞”等。

紫禁:指汴京皇宮。

煙花一萬重:形容春色濃郁。

煙花:煙雲與花朵。

鰲山:元宵節之燈山。

端拱:端坐拱手,無爲而治。

玉帝:指玉皇大帝。

陸海:陸地和海洋。因爲花燈中的人物有的在陸地上,有的在海上(八仙過海)。

五侯:後漢桓帝一日封五個侯爵。此指貴家池館。

賞析

這首詞打破了結構上分片的定格。從文義看,前七句和後兩句,是意境迥異、對比鮮明的。

前七句,詞人從懷舊入手,以流利輕快的筆法,描繪了汴京紫禁城內外歡度上元佳節的盛況。正月十五之夜,華燈寶櫃與月色焰火交輝,華燈疊成的鰲山與華麗的宮殿高聳雲天,至尊的帝王端坐於高樓之上,萬民百姓則嬉戲遊玖於街衢之間。斗轉星移,龍駕回宮此時萬衆狂歡更趨高潮。這幅上元節情景,完全是記實。據南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回憶,上元的汴京“燈山上彩,金碧相射,錦繡交輝。……宣德樓上,皆垂黃緣簾,中一位乃御座。……萬姓皆露臺下觀看,樂人時引萬姓山呼。”此外該書還記載的:“別有深坊小巷,繡額珠簾,巧制新妝,競誇華麗,春情蕩颺,酒興融恰,雅會幽歡,寸陰可惜,景色浩鬧,不覺更闌。寶騎馬駸駸,香輪轆轆,五陵年少,滿路行歌,萬戶千門,笙簧未徹。”這從一側面反映了民間情景,由此讀者可以想見豪貴之家此夕宴樂之盛,但如其自序所云“未嘗經從”,故從闕略罷了。“五侯”,這是個典故是說漢代外戚、宦官有五人同時封侯之的。故以後用它泛稱權貴之家爲侯家。

如此良辰美景,是何等繁盛、萬衆何等歡樂,但最後兩句,詞意陡轉,讀者面前突現了一個蕭索悽清的境界:“而今白髮三千丈,愁對寒燈數點紅。”“而今”二字,把上元狂歡的畫面拋到了遙遠的過去,成了一個幻境,這是化實爲虛的妙筆;同時,又把詞人所處的現實環境一下子推到讀者眼前。詞人撫今追昔,真有恍若隔世的感覺:當年身爲貴胄(向子諲是宋神宗欽聖憲肅皇后的再從侄),曾出入宮闈,備受恩寵,此時卻是一個皤然老翁;當年目睹京城繁華,親歷北宋盛況,此時僻居鄉里,只能與數點寒燈作伴。

王夫之《姜齋詩話》說:“以樂景寫哀,以哀景寫樂,一倍增其哀樂。”的確如王夫之所說這首詞將今昔兩個畫面加以對比,這種盛與衰、樂與哀相互對比的手法,確實收到了強烈的藝術效果。“白髮三千丈”借用李白名句,表現愁緒滿懷的詞人“愁對寒燈數點紅”凝聚着詞人多少深沉的感慨:是對昔日繁華生活的眷戀?是對往事若夢的人生喟嘆?還是因國破家亡而產生的悵恨?抑或是“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的失落感?這一切,詞人用一個“愁”字點破了。

“白髮”、“寒燈”二句中,兩個描寫色彩的字“白”與“紅”又互相映襯,渲染了一種悽清的境界。結句凝重,含蘊無窮,以少總多,發人遐思,是全詩的傳神之筆。

創作背景

向子諲的晚年詞作,多抒寫淡泊名利的閒適生活情趣。作者集中另一首詞有《清平樂。巖桂盛開戲呈韓叔夏司諫》雲:“而今老我薌林,世間百不關心。獨喜愛香韓壽,能來同醉花陰。”紹興九年己未(1139)歸隱以後詞人與韓叔夏常唱和往來,所以這首詞亦當爲此後數年間所作。

《鷓鴣天》原文及翻譯賞析 14

鷓鴣天·元夕有所夢

肥水東流無盡期。當初不合種相思。夢中未比丹青見,暗裏忽驚山鳥啼。

春未綠,鬢先絲。人間別久不成悲。誰教歲歲紅蓮夜,兩處沉吟各自知。

翻譯

肥水汪洋向東流,永遠沒有停止的時候。早知今日淒涼,當初真不該苦苦相思。夢裏的相見總是看不清楚,趕不上看畫像更加清晰,而這種春夢也常常無奈會被山鳥的叫聲驚起。

春草還沒有長綠,我的兩鬢已成銀絲,蒼老得太快。我們離別得太久,慢慢一切傷痛都會漸漸被時光忘去。可不知是誰,讓我朝思暮想,年年歲歲的團圓夜,這種感受,只有你和我心中明白。

註釋

肥水:源出安微合肥紫蓬山,東南流經將軍嶺,至施口入巢湖。

種相思:留下相思之情,謂當初不應該動情,動情後尤不該分別。

丹青:泛指圖畫,此處指畫像。

紅蓮夜:指元夕。紅蓮,指花燈。

評解

作者曾幾度客遊合肥,並與一歌妓相愛。當時的歡聚,竟成爲他一生頗堪回憶的往事。在記憶中,她的形象十分鮮明。然而伊人遠去,後會無期。回首往事,令人思念不已,感慨萬千。夢中相見,又被山鳥驚醒。思念之苦,真覺得“當初不合種相思”了。愁思綿綿,猶如肥水東流,茫無盡期。誰使兩人年年元宵之夜,各自有心頭默默重溫當年相戀的情景!詞中所流露的傷感與愁思,即是爲此而發。全詞深情繾綣,纏綿哀婉。

題解

本詞是宋寧宗慶元三年(1197)元夕爲懷念合肥戀人所作。這首記夢詞,題目是《元夕有所夢》,作於寧宗慶元三上元宵節。上片先寫對昔日戀情的悔恨,再寫夢中無法看清情人的怨恨,足見作者戀情之深熾。下片說別久傷悲以至愁白了鬢髮,煞拍兩句想像在元宵在放燈之夜,對方也在悲苦相思,語極沉痛。春未綠,鬢先絲,人間別久不成悲。“春未綠”,乃就正月十五元宵時節而講,早春尚寒,草木未綠;“鬢先絲”則寫詞人一夜夢醒,突然喚醒二十年前之戀情,忽而感覺到人已兩鬢斑白,青春消逝,這才發覺昔日戀情似乎已然淡漠,於是逼出“人間別久不成悲”的感慨。所謂“不成悲”者,是指久別相思,由激情外露轉向深沉內斂,由多愁善感變爲隱忍節制,顯出一種“不成悲”的淡漠與遲鈍,實際是一種更深藏更沉鬱的悲愁。全詞情致深婉空靈。

賞析一

這首《鷓鴣天·元夕有所夢》,乃姜夔爲懷念身在合肥的戀人而作,作於寧宗慶元三年(1197)元宵節之時。據夏承燾先生考證,姜夔在初遇合肥戀人時,約爲二十餘歲,在他三十六歲這年,曾經兩次到過合肥。“紹熙元年(1190),姜夔再客合肥,此年冬,姜夔戴雪詣石湖,授范成大以詠梅之《暗香》、《疏影》新聲兩闋,成大喜以歌妓小紅爲贈。”而作此詞時,姜夔已是四十二歲,與舊戀人初遇已相隔近二十年。

上闕首句“肥水東流無盡期”,點明瞭當初相戀的地方,並借水流悠悠、綿綿無盡之意,謂已相思亦是了無盡期。“當初不合種相思”,表面上有怨極生恨的後悔之意,稱當初就不應該發生這段感情,然實則說,自已根本就擺脫不了這段刻骨銘心的戀情,始終被相思纏繞,太過苦惱。有李太白《秋風詞》“長相思兮長相憶,短相思兮無窮極。早知如此絆人心,何如當初莫相識”之感慨。“夢中未比丹青見”則寫出了詞人夢中的遺憾。在夢裏,戀人的面容模糊依稀,沒有畫像那般清晰。潛在地表明瞭詞人在這二十年裏,刻未能忘戀人的樣子,時常在她的畫像前流連這樣一個事實。結句“暗裏忽聞山鳥啼”沉痛已極,離別已久,又相隔遙遠,只能在夢中相見了,然而,這模糊不清晰的夢,竟然還被鳥啼聲驚醒。情傷若斯,痛徹心脾。

下闕起首句“春未綠、鬢先絲”,言春乍始,然發已先白;也暗寫自已二十年來,傷春如故的恆久之思。“人間別久不成悲”道出人間世情的悲哀。分別久了,人的情感已變得麻木不堪,再也感覺不到當初離別時的那種銘心刻骨的痛苦了。暗合佛家“有情皆幻,有色皆空”之理。然細細想來,世情歡愛,又莫不如此,讀之心中尤覺感傷。“誰教歲歲紅蓮夜,兩處沉吟各自知”兩句,點出主旨,收結全。在元夕之夜,你是否會觸景生情想起了我?而我對你的思念,你是否又能感應到?這個問題是個天問,沒有答案,只有身在兩地的雙方各自心裏明白。由此推求出,這段戀情在元夕之夜的花燈會,曾有過甜蜜地回憶。在這一特定的時刻,能夠引發彼此的回憶和相思。

東坡雲:“言有盡而意無窮者,天下之至言也。”該詞情境深永,含而不露,其意可神會,無法以言語盡達,心有慼慼者,自會其中之意。

賞析二

據夏承燾先生《姜白石編年箋校》考證,作者年輕時在合肥與戀人相識相愛,此後爲生計四處飄泊,與戀人離多聚少。但詞人終生思念情人,詞中時有所涉。這首詞是透露戀人資訊和相戀時地最爲顯豁的一首。上片寫因思而夢,醒來慨嘆夢境依稀,識認戀人面貌不清;又夢境短暫,才相遇卻被山鳥啼醒。下片由元夕春至換意,寫出歲月蹉跎之嘆。“人間別久不成悲”又出新意,反折而出。全詞空靈蘊藉,耐人咀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