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文學賞析 > 古籍

李斯列傳原文翻譯

古籍2.83W

《李斯列傳》是《史記》中的名篇之一,有很高的史學價值和文學價值。今天小編爲大家準備了李斯列傳原文翻譯,歡迎閱讀!

李斯列傳原文翻譯

李斯列傳原文:

李斯者,楚上蔡人也。年少時,爲郡小吏,見吏舍廁中鼠食不絜①,近人犬,數驚恐之。斯入倉,觀倉中鼠,食積粟②,居大廡之下③,不見人犬之憂。於是李斯乃嘆曰:“人之賢不尚譬如鼠矣④,在所自處耳!”

乃從荀卿學帝王之術。學已成,度楚王不足事⑤,而六國皆弱,無可爲建功者,欲西入秦。辭於荀卿曰:“斯聞得時無怠⑥,今萬乘方爭時⑦,遊者主事。今秦王欲吞天下,稱帝而治,此布衣馳騖之時而遊說者之秋也⑧。處卑賤之位而計不爲者,此禽鹿視肉⑨,人面而能強行者耳。故詬莫大於卑賤⑩,而悲莫甚於窮困。久處卑賤之位,困苦之地,非世而惡利,自託於無爲,此非士之情也。故斯將西說秦王矣。”

①絜:同“潔”。②積粟:存糧。③大廡:堂下週圍有走廊的大房子。④不肖:不才,沒本事,不正派。⑤度:揣測,估計。事:侍奉,服侍。⑥時:時機,機會。下文“馳騖之時”之“時”同此。⑦萬乘:周制,天子地方千里,出兵車萬乘。因此以萬乘稱天子,本文中實用以指諸侯。⑧布衣:指平民百姓。馳騖:奔走。⑨禽鹿:猶“禽獸”。⑩詬:恥辱。非:責難,反對。無爲:道家指順應自然,不求有所作爲。

至秦,會莊襄王卒①,李斯乃求爲秦相文信呂不韋舍人。不韋賢之,任以爲郎。李斯因此得說,說秦王曰:“胥人者②,去其幾也③。成大功者,在因瑕釁而遂忍之④。昔者秦穆公之霸,終不東並六國者,何也?諸侯尚衆,周德未衰,故五伯迭興⑤,更尊周室。自秦孝公以來,周室卑微,諸侯相兼,關東爲六國,秦之乘勝役諸侯,蓋六世矣。今諸侯服秦,譬若郡縣。夫以秦之強,大王之賢,由竈上騷除⑥,足以滅諸侯成帝業,爲天下一統,此萬世之一時也。今怠而不急就,諸侯復強,相聚約從⑦,雖有黃帝之賢,不能並也。”秦王乃拜斯爲長史,聽其計,陰遣謀士齎持金玉以遊說諸侯⑧。諸侯名士可下以財者,厚遺結之⑨,不肯者,利劍刺之。離其君臣之計,秦王乃使其良將隨其後。秦王拜斯爲客卿。

①會:恰巧,正逢。②胥人:小人,平庸的人。③幾:同“機”。事情的跡兆,有“時機”、“機會”的意思。④瑕釁:空隙,可乘之機。忍:下狠心。⑤五伯:即五霸。對此古來有多種說法,但最爲流行的是指齊桓公、晉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莊王。⑥由:通“猶”。如同,好像。騷除:即掃除。騷,通“掃”。⑦從:通“縱”。即“合縱”。戰國時東方六國聯合抵抗秦國的聯盟。⑧齎(jī,機):攜帶。⑨厚遺:多贈送禮品。

會韓人鄭國來間秦①,以作注溉渠,已而覺。秦宗室大臣皆言秦王曰:“諸侯人來事秦者,大抵爲其主遊間於秦耳,請一切逐客②。”李斯議亦在逐中。斯乃上諫書曰:

臣聞吏議逐客,竊以爲過矣③。昔繆公求士④,西取由余於戎,東得百里奚於宛,迎蹇叔於宋,來丕豹、公孫支於晉。此五子者,不產於秦⑤,而繆公用之,並國二十,遂霸西戎。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風易俗,民以殷盛,國以富強,百姓樂用,諸侯親服,獲楚、魏之師,舉地千里⑥,至今治強。惠王用張儀之計,拔三川之地,西並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漢中,包九夷⑦,制鄢、郢,東據成皋之險,割膏腴之壤⑧,遂散六國之從,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⑨。昭王得範睢,廢穰侯,逐華陽,強公室,杜私門⑩,蠶食諸侯,使秦成帝業。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觀之,客何負於秦哉!向使四君卻客而不內,疏士而不用,是使國無富利之實而秦無強大之名也。

①間:伺侯,刺探。②一切:一概,一律。③過:過失,錯誤。④繆公:即秦穆公。繆,同“穆”。⑤產:出生。⑥舉:攻克,佔領。⑦包:吞併之意。⑧膏腴:肥沃,肥美。⑨施(yì,意):延續。⑩杜:堵塞,杜絕。內(nà,吶):通“納”。

今陛下致崑山之王①,有隨、和之寶②,垂明月之珠③,服太阿之劍④,乘纖離之馬⑤,建翠鳳之旗⑥,樹靈鼉之鼓⑦。此數寶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說之⑧,何也?必秦國之所生然後可,則是夜光之壁不飾朝廷,犀象之器不爲玩好,鄭、衛之女不充後宮,而駿良不實外廄⑨,江南金錫不爲用,西蜀丹青不爲採⑩。所以飾後宮充下陳娛心意說耳目者,必出於秦然後可,則是宛珠之簪,傅璣之珥⒀,阿縞之衣⒁,錦繡之飾不進於前,而隨俗雅化佳治窈窕趙女不立於側也⒂。夫擊甕叩擊彈箏搏髀⒃,而歌呼嗚嗚快耳(目)者,真秦之聲也;《鄭》、《衛》、《桑間》、《昭》、《虞》、《武》、《象》者⒄,異國之樂也。今棄擊甕叩缶而就《鄭》、《衛》,退彈箏而取《昭》、《虞》,若是者何也?快意當前,適觀而已矣。今取人則不然。不問可否,不論曲直,非秦者去,爲客者逐。然則是所重者在乎色樂珠玉,而所輕者在乎人民也。此非所以跨海內製諸侯之術也。

①致:招致,羅致。②隨、和之寶:指隨侯之珠與和氏之璧。③明月之珠:夜光珠。④太阿:利劍名。⑤纖離:駿馬名。⑥翠鳳之旗:用翠鳳羽毛裝飾的旗子。⑦靈鼉(tuó,陀):爬行類動物,產長江下游,今稱揚子鱷,其皮可以蒙鼓。⑧說:同“悅”。⑨:良馬名。⑩丹青:指繪畫的顏料。採:同“彩”。下陳:指堂下、庭院等私人財物存放處。陳,堂下至門的過道。宛珠:宛地出產的珍珠。⒀傅璣:鑲着小珠子。傅,通“附”。附着。璣,不圓的珠子,這裏泛指珠子。珥:耳環。⒁阿縞:東阿出產的白絹。⒂隨俗雅化:閒雅變化而能隨俗。⒃搏髀(bì幣):拍擊着大腿,以爲節奏。髀,大腿。⒄《鄭》、《衛》:春秋時代鄭、衛兩國的俗樂。《桑間》:鄭、衛之音中專門表現愛情的樂曲。《昭》、《虞》:傳說中虞舜時的樂曲名。《武》、《象》:相傳周初舞蹈樂曲。

臣聞地廣者粟多,國大者人衆,兵強則士勇。是以太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卻衆庶,故能明其德。是以地無四方,民無異國,四時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無敵也①。今乃棄黔首以資敵國②,卻賓客以業諸侯③,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謂“籍寇兵而齎盜糧”者也④。

夫物不產於秦者,可寶者多;士不產於秦,而願忠者衆。今逐客以資敵國,損民以夠益仇,內自虛而外樹怨於諸侯,求國無危,不可得也。

①五帝:其說不一,其中一種說法認爲是指伏羲、神農、黃帝、堯、舜五人。三王:指夏禹、商湯、周文王三人。②黔首:庶民,平民。資:資助,給。③業:成就。④籍:借。齎:付與,給予。

秦王乃除逐客之令,復李斯官,卒用其計謀①。官至廷尉。二十餘年,竟並天下,尊主爲皇帝,以斯爲丞相。夷郡縣城②,銷其兵刃③,示不復用。使秦無尺土之封,不立子弟爲王,功臣爲諸侯者,使後無戰攻之患。

①卒:最後。②夷:削平。③銷:熔化銷燬。

李斯列傳翻譯:

李斯是楚國上蔡人。他年輕的時候,曾在郡裏當小吏,看到辦公處附近廁所裏的老鼠在吃髒東西,每逢有人或狗走來時,就受驚逃跑。後來李斯又走進糧倉,看到糧倉中的老鼠,吃的是屯積的粟米,住在大屋子之下,更不用擔心人或狗驚擾。於是李斯就慨然嘆息道:“一個人有出息還是沒出息,就如同老鼠一樣,是由自己所處的環境決定的。”

於是李斯就跟荀子學習帝王治理天下的學問。學業完成之後,李斯估量楚王是不值得侍奉的,而六國國勢都已衰弱,沒有爲它們建功立業的希望,就想西行到秦國去。在臨行之前,向荀子辭行說:“我聽說一個人若遇到機會,千萬不可鬆懈錯過。如今各諸侯國都爭取時機,遊說之士掌握實權。現在秦王想吞併各國,稱帝治理天下,這正是平民出身的政治活動家和遊說之士奔走四方、施展抱負的好時機。地位卑賤,而不想着去求取功名富貴,就如同禽獸一般,只等看到現成的肉纔想去吃,白白長了一副人的.面孔勉強直立行走。所以最大的恥辱莫過於卑賤,最大悲哀莫過於貧窮。長期處於卑賤的地位和貧困的環境之中,卻還要非難社會、厭惡功名利祿,標謗自己與世無爭,這不是士子的本願。所以我就要到西方去遊說秦王了。”

到秦國之後,正趕上秦莊襄王去世,李斯就請求充當秦相國文信侯呂不韋的舍人;呂不韋很賞識他,任命他爲郎官。這樣就使得李斯有遊說的機會,他對秦王說:“平庸的人往往失去時機,而成大功業的人就在於他能利用機會並能下狠心。從前秦穆公雖稱霸天下,但最終沒有東進吞併山東六國,這是什麼原因呢?原因在於諸侯的人數還多,周朝的德望也沒有衰落,因此五霸交替興起,相繼推尊周朝。自從秦孝公以來,周朝卑弱衰微,諸侯之間互相兼併,函谷關以東地區化爲六國,秦國乘勝奴役諸侯已經六代。現如今諸侯服從秦國就如同郡縣服從朝廷一樣。以秦國的強大,大王的賢明,就象掃除竈上的灰塵一樣,足以掃平諸侯,成就帝業,使天下統一,這是萬世難逢的一個最好時機。倘若現在懈怠而不抓緊此事的話,等到諸侯再強盛起來,又訂立合縱的盟約,雖然有黃帝一樣的賢明,也不能吞併它們了。”秦始皇就任命李斯爲長史,聽從了他的計謀,暗中派遣謀士帶着金玉珍寶去各國遊說。對各國著名人物能收買的,就多送禮物加以收買;不能收買的,就用利劍把他們殺掉。這些都是離間諸侯國君臣關係的計策,接着,秦王就派良將隨後攻打。秦王任命李斯爲客卿。

恰在此時韓國人鄭國以修築渠道爲名,來到秦國做間諜,不久被發覺。秦國的王族和大臣們都對秦王說:“從各諸侯國來奉事秦王的人,大都是爲他們的國君遊說,以離間秦國而已,請求大王把客卿一概驅逐。”李斯也在計劃好的要驅逐的客卿之列。於是李斯就上書說:

聽說官員們議論要驅逐客卿,我私下認爲這是錯誤的。從前秦穆公招攬賢才,從西戎找到由余,從東邊楚國的苑地得到了百里奚,從宋國迎來了蹇(jiǎn,減)叔,從晉國招來了丕豹、公孫友。這五個人都不生在秦國,而秦穆公重用他們,吞併了二十多個國家,也就得以在西戎稱霸。秦孝公採用商鞅的新法,移風易俗,人民因此殷實興盛,國家因此富足強大,百姓們願意爲國家效力,其它國家也誠心歸順,擊敗了楚國、魏國的軍隊,功取了千里土地,至今政治安定,國家強盛。秦惠王用張儀的計策,功取了三川地區,向西又吞併了巴、蜀,向北佔領了上郡,向南攻佔了漢中,囊括九夷,控制鄢、郢,在東面佔據了險要的成皋,割取了肥沃的土地,並進一步瓦解了六國的合縱聯盟,使他們面向西方,奉事秦國,功業一直延續到今天。秦昭王得範睢(suī,尿),廢黜穰侯,驅逐華陽君,使公室強大,杜絕了私門權貴的勢力,像蠶吃桑葉一般,逐漸吞併諸侯的土地,終於使秦國奠定了統一天下大業的基礎。這四位君主,都是依靠了別國客卿的力量。由此看來,客卿有哪一點對不起秦國呢?假使這四位君主拒絕客卿而不接受他們,疏遠士人而不重用,這就使秦國既無富足之實,又無強大之名。

現在皇上您羅致崑山的美玉,得到隨侯之珠、和氏之璧,掛着明月珠,佩着太阿劍,駕着纖離馬,豎着翠鳳旗,擺着靈鼉鼓。以上這些寶物,並沒有一樣是秦國出產的,但陛下您非常喜愛它們,這是爲什麼呢?若是一定要秦國所產然後才使用的話,那麼夜光之璧就不能用來裝飾朝廷,犀角象牙製品就不能爲您所賞玩,鄭國、衛國的美女也不能列於您的後宮之中,??(jué tí,決提)良馬也不能填滿您的馬棚。江南的金錫也不該用,西蜀的丹青也不應用來當顏料。您用來裝飾後宮、充當姬妾、賞心樂意、怡目悅耳的,一定要出自秦國然後才用的話,那麼,用宛地珍珠裝飾的簪子,璣珠鑲嵌的耳墜,東阿白絹縫製的衣服、刺繡華美的裝飾品,就不能進獻在您的面前,那時髦而又高雅,漂亮而又文靜的趙國女子不能侍立在您的身邊。而那些敲打瓦壇瓦罐、彈着秦箏、拍着大腿、嗚嗚叫喊以滿足欣賞要求的,這纔是正宗的秦國音樂。象《鄭》、《衛》、《桑間》、《昭》、《虞》、《武》、《象》這些樂曲,則是其他國家的音樂。現在您拋棄敲打瓦壇瓦罐這一套秦國音樂而聽《鄭》、《衛》之聲,不去聽彈箏而欣賞《昭》、《虞》之曲,這是什麼原因呢?說穿了,只不過是圖眼前快樂,以滿足耳目觀賞需求而已。而現在您用人卻不是這樣,不問此人能用不能用,也不問是非曲直,只要不是秦國人一律辭退,只要是客卿一律驅逐。這樣看來,陛下所看重的是美女、音樂、珍珠、寶玉,所輕視的是人才了。這並不是統一天下、制服諸侯的方法。

我聽說過土地廣闊所產糧食就豐富,國家廣大人口就衆多,軍隊強盛士兵就勇敢。所以泰山不排斥泥土,才能堆積得那樣高大;河海不挑剔細小的溪流,才能變得如此深廣;而成就王業的人不拋棄廣大民衆,才能顯出他的盛德。所以地無論東南西北,民衆不分這國那國,一年四季五穀豐登,鬼神賜予福澤,這就是五帝三王無敵於天下的原因所在。而現在陛下您拋棄了百姓來幫助敵國,排斥賓客而使他們爲其他諸侯國建立功業,使天下有才之士後退而不敢西行,停住腳步而不敢進入秦國,這正是人們所說的“借武器給敵人,送糧食給盜賊”啊!

非秦國出產的物品,值得珍視的很多;非秦國出生的士人,願意效忠的也不少。現在您驅逐客卿來資助敵國,損害百姓以幫助仇人,在內部削弱自己而在外面又和諸侯結下怨恨,這樣下去,要使國家沒有危險,是不可能的。

於是,秦王就廢除了逐客令,恢復了李斯的官職,終於採用了他的計謀,他的官位也升到廷尉之職。二十多年,終於統一了天下,尊稱國王爲“皇帝”。皇帝又任命李斯爲丞相。並拆平了各國郡縣的城牆,銷燬了各地的武器,表示不再使用。使秦國沒有一寸分封的土地,也不立皇帝的兒子、兄弟爲王,更不把功臣封爲諸侯,以便使國家從此之後再也沒有戰爭的禍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