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文學賞析 > 古籍

《竹枝詞》翻譯及全詩賞析

古籍3.33W

《竹枝詞》翻譯及全詩賞析1

竹枝詞

十二峯頭秋草荒,冷煙寒月過瞿塘。

青楓江上孤舟客,不聽猿啼亦斷腸。

註釋

十二峯:指巫山十二峯。

瞿塘:即瞿塘峽,險峻爲三峽之首。

孤舟客:作者自指。

賞析

竹枝詞本爲民歌,大抵唐人所寫多爲兒女柔情,或離人旅思;後世所作,除上述主題外,多歌詠風俗人情。這首竹枝詞爲作者舟過瞿塘峽的旅思之作。長江三峽悽清冷峻自古聞名,“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酈道元《水經注》)。作者此時孤舟過峽,眼見秋草荒蕪,寒月當空,冷煙縈繞,峽深流急,令人膽寒心悸。作者在此“實話實說”,倒跳出了前人窠臼。這樣寫來更見出瞿塘峽之險,“斷腸”並非是淒厲的猿聲,而是這陰森恐怖的江峽,江峽之險纔是令人“斷腸”的真正原因。

《竹枝詞》翻譯及全詩賞析2

竹枝詞四首

瞿塘峽口水煙低,白帝城頭月向西。

唱到竹枝聲咽處,寒猿闇鳥一時啼。

竹枝苦怨怨何人?夜靜山空歇又聞。

蠻兒巴女齊聲唱,愁殺江樓病使君。

巴東船舫上巴西,波面風生雨腳齊。

水蓼冷花紅簇簇,江籬溼葉碧悽悽。

江畔誰人唱竹枝?前聲斷咽後聲遲。

怪來調苦緣詞苦,多是通州司馬詩。

翻譯

瞿塘峽口,水霧濛濛,像輕煙一樣低低地籠罩着江水。白帝城上的月亮已經向西偏斜。

深夜有人唱起了令人傷心的竹枝民歌,當唱歌的聲音哽咽着時,山上的猿猴和山鳥都一起悲傷地啼叫起來。

《竹技》曲調苦怨究竟是把誰怨?夜靜山空裏歌聲時續又時斷。

巴楚的青年男女齊聲來歌唱,愁杯了江樓裏的忠州病長官。

坐着小船,從巴東到巴西去。一路上,江風吹動波浪,大雨下個不停。

那江邊的水蓼草開着白裏帶紅的小花,似乎感到了寒冷,相互緊緊擠在一起;被雨打溼的江蘺草葉,更顯得幽綠幽綠的。

大江邊是誰在唱那《竹枝詞》?前聲曲幽咽之後聲調遲遲。

難怪曲調苦只因爲詞語苦,所唱的多是通州司馬的詩。

註釋

瞿塘峽:爲長江三峽之首,也稱夔峽。西起四川省奉節縣白帝城,東至巫山大溪。兩岸懸崖壁立,江流湍急,山勢險峻,號稱西蜀門戶。

水煙:水上的煙靄。

白帝:在今四川省奉節縣東瞿塘峽口。

闇鳥:指歸宿之鳥。

歇:停止,消止。

蠻兒巴女:指湖北、四川之間的青年男女。蠻,古時稱楚因爲荊蠻,稱四川爲巴蜀。巴,今四川省東部地區。

殺:形容程度很深。

使君:古時對州郡長官的尊稱,這裏是作者自指,當時作者任忠州刺史。

巴東、巴西:均爲郡名,前者在今四川奉節一帶,後者在今四川閬中一帶。

船舫:泛指船。

雨腳:隨雲飄行、長垂及地的雨絲。

蓼: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植物,花小,白色或淺紅色,生長在水邊或水中。

簇簇:叢列成行貌。

蘺:水中生長的一種藻類植物。

斷咽:止斷。

怪來:怪不得的意思。

緣:因爲。

通州司馬:指元稹,當時元稹任通州司馬。

賞析

第一首寫深夜聽唱《竹枝》。四句之中沒有介紹是什麼人在唱《竹枝》,是男還是女,以及他因爲什麼要唱這樣一種淒涼哀怨的曲子。而只是說在瞿塘峽口,白帝城頭,月亮西沉時,煙霧迷漫,一陣陣歌聲遠遠傳來,悲涼悽楚,如泣如訴,如怨如慕,唱到聲情悽苦之處,音調梗塞,致使周圍宿猿棲鳥,齊聲悲啼,更烘托出這一曲哀婉動人的悲歌。

“瞿塘峽口水煙低,白帝城頭月向西”交代地點、時間和周圍的環境。“水煙低”描寫江面上煙霧迷漫,營造一種壓抑的氣氛;“月向西”說明時間之晚。在這煙波江上,深宵夜半,竟有人吟唱一首悲歌,應該是遇到了極其悲傷的事,鬱憤不能自已,故發而爲歌,聲調悽慘。末句“寒猿暗鳥一時啼”以環境烘托歌聲的悲哀。《水經注》引漁歌:“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猿鳴鳥啼原本似人之哭泣,悲涼的歌聲牽動了鳥啼猿鳴,而猿鳥鳴啼又成爲《竹枝》的協奏曲,更加倍襯托出悲歌悽愴的情境氣氛。詩歌寫得如此悽婉動人,與當時詩人寂寞的心情有關。

第二首寫靜夜聽唱《竹枝》。前兩句寫哀怨如泣的《竹枝》歌聲時斷時續,打破了夜靜空山的沉寂,同時問這幽怨惻怛之歌怨的是何人。以問語說,不直接道出,發人思索,而更覺沉痛可傷。第三句謂這《竹枝》怨歌並非獨唱,而是“蠻兒巴女齊聲唱”。戀兒巴女,當時對湖北、四川一帶男女青少年的一種稱謂,因古時稱楚國爲荊蠻、四川爲巴蜀。這齊聲所唱之怨歌,遭貶謫、受打擊的詩人聽了,更勾引起自身的愁怨之情,因此末句詩人喟嘆雲:可愁煞了江樓上的我這個忠州病使君啊!上首借景寓悲,這裏則無窮羈愁盡在“殺”之中,傾懷而訴,不嫌直致。

第三首集中重墨描繪詩人於江樓上所見的“竹枝”歌鄉之雨景。前兩句描繪舟行風雨中。三、四兩句由第二句生出,繪水邊景緻。“冷花”、“溼葉”,雨氣逼人;“紅簇簇”、“碧悽悽”,描繪歌鄉雨景,鄉土色彩濃郁而體物入微。

第四首寫聽江畔唱《竹枝》。前兩句寫不知何人在江畔唱那《竹枝》歌,前聲曲斷咽後聲調遲遲,狀寫《竹枝》歌法,聲口宛然。後兩句寫詩人始悟曲調悽苦,因所唱多爲通州司馬“詞苦”詩。元稹任監察御史時,因得罪了當權派,被貶江陵士曹參軍,後遷通州司馬,遭遇類似白居易。他在通州心情甚悲憤,(白居易曾有《得微之到官後書,備知通州之事,悵然有感,因成四章》詩安慰他)因而可能亦曾擬《竹枝》抒其“沉愁”(白詩語),通州司馬“詞苦”詩中所含寓的志士們流離遷謫之悲,及響徹《竹枝》組歌中的辛酸心聲,均蘊於苦調、溢於言表,因而,組詩雖語言通俗流暢,卻並不失於率直,而頗得蘊藉之神。

創作背景

這組詩作於唐憲宗元和十四年(819年),當時詩人由江州司馬改任忠州(今四川忠縣)刺史,形同謫居。唐朝統治階級加緊壓迫剝削勞動人民,勞動人民生活痛苦。詩人此時政治上受到打擊,思想苦悶。透過寫唱《竹枝詞》,既反映了人民的痛苦情緒,也表露了詩人苦悶細心情。

《竹枝詞》翻譯及全詩賞析3

江城子·填張春溪西湖竹枝詞

碧雲無渡碧天沉,是湖心,是儂心。心底湖頭,路斷到如今。郎到斷橋須有路,儂住處,柳如金。

南高峯上望郎登,郎愁深,妾愁深。郎若愁時,好向北峯尋。相對峯頭俱化石,雙影在,照清潯。

註釋

西湖竹枝詞:西湖,在今浙江省杭州市西區。竹枝詞,樂府《近代曲》名,本巴渝(今重慶周圍地區)一帶民歌。碧雲無渡碧天沉,是湖心,

是儂心:碧雲,指碧色的雲。此詞與“雲雨”、“魚雁”等意象一道,常爲古人用來作男女戀情的象徵。

心底:指“儂”的心底。湖頭,湖起始的地方。此處指“儂”心上人所居住的地方。路斷,指道路不通。暗示“儂”與心中人許久音訊阻隔,沒有相會了。

斷橋:橋名,在西湖孤山邊。本名寶祐橋,又名斷家橋。以孤山之路,至此而斷,故自唐以來皆呼爲斷橋。

金:金黃色。此指柳葉由綠泛黃,與金黃色相似。又黃色醒目,容易辨認。

南高峯、北峯:西湖周圍多山,環湖有南高峯、北高峯、玉皇山等。

相對峯頭俱化石:相對,面對面的相向、對峙。雙影在,

照清潯:清潯,清澈的水邊。潯,水邊深處。

註釋

江城子:詞調名。分單調、雙調兩類,各有數體。單調始於晚唐韋莊,五代歐陽炯,雙調始於北宋蘇軾。

張春溪:名伯魁,字春溪,清浙江海鹽縣人,張惠言友。

西湖竹枝詞:西湖,在今浙江省杭州市西區。竹枝詞,樂府《近代曲》名,本巴渝(今重慶周圍地區)一帶民歌。

碧雲無渡碧天沉,是湖心,是儂心:碧雲,指碧色的雲。此詞與“雲雨”、“魚雁”等意象一道,常爲古人用來作男女戀情的象徵。

心底湖頭,路斷到如今:心底,指“儂”的心底。湖頭,湖起始的地方。此處指“儂”心上人所居住的地方。路斷,指道路不通。暗示“儂”與心中人許久音訊阻隔,沒有相會了。

斷橋:橋名,在西湖孤山邊。本名寶祐橋,又名斷家橋。以孤山之路,至此而斷,故自唐以來皆呼爲斷橋。

金:金黃色。此指柳葉由綠泛黃,與金黃色相似。又黃色醒目,容易辨認。

南高峯、北峯:西湖周圍多山,環湖有南高峯、北高峯、玉皇山等。

相對峯頭俱化石:相對,面對面的相向、對峙。化石:南朝劉義慶《幽明錄》:“武昌山上有望夫石,狀若人立。古傳雲:‘昔有貞婦,其夫從役,遠赴國難,攜弱子餞送北山,立望夫而化爲立石,因以爲名焉。’”相傳有貞婦送夫從役,站在山頭望丈夫,久之化而爲石。後遂以此典表現女子對丈夫的忠貞與思念,形容精誠至極。

雙影在,照清潯:清潯,清澈的水邊。潯,水邊深處。《淮南子·原道訓》:“故雖遊於江潯海裔。”句謂西湖邊上的南、北兩峯,就象那古代的望夫石一樣,相對眺望,佇立凝視,它們的雙影,倒映在清澈的水流中。

賞析

從這首詞的小序“填張春溪西湖竹枝詞”看,可知這首詞爲步韻之作。竹枝詞爲詩體,張惠言一生不作詩,自言:“餘年十八、九時,始求友,最先得雲珊。時餘姊之婿董超然,與雲珊銳意爲詩。三人者,居相邇,朝夕相過,過即論詩。餘心好兩人詩,未暇學也。其後三、四年,各以衣食奔走南北,率數年乃一得見,見輒出新詩各盈卷。而餘學詩,久之無所得,遂絕意不復爲。每見超然、雲珊讀其詩,恧然以愧”(《茗柯文編·楊雲珊覽輝閣詩序》),所以,他以詞來和友人張伯魁的詩韻。

詞的上闋主要寫闈中佳秀對“郎”的思念、盼望,寫她與“郎”雖有情卻彼此音訊睽隔,展示出這位女子多情、勇敢且驚世駭俗的風致。詞下闋承上闋的情感,過片即直言“儂”對“郎”的思念與盼望:“南高峯上望郎登,郎愁深,妾愁深。”詞中女子對戀人的思念是如此之不可遏止,煎熬其心魂,以致她爬上西湖傍邊的南高峯來眺望心中人,希望他也能登上山峯,與其相會。固然,詞中女子是否登上山峯我們不必過於坐實來解,這也許只是她的一個想象而已,或者一時的情感衝動罷了,不一定真有其事。那麼,她是否與“郎”相會了呢?沒有,因爲“郎愁深,妾愁深”。如果兩個久相睽隔的人能夠相會,以慰相思之苦,也許他們的痛苦或者能夠得到稍許的沖淡,然而這樣的事情並沒有發生,所以,他們雙方的痛苦是如此的深沉。於是,詞中女子在心中默默地告誡她的戀人:“郎若愁時,好向北峯尋。”不叫“郎”到我身在其中的南峯來尋找,卻叫他南轅北轍到北峯去追尋,顯然是有情緒,鬧彆扭了。或者,詞中女子在埋怨戀人太沒有膽量了。或者,她對戀人的猶豫不決深感失望。在這種情緒的驅使下,她脫口而出拋出了重話:“相對峯頭俱化石,雙影在,照清潯。”意思是:你最好到北峯去找我,那時,我在南,你在北,我們兩個都變成佇立的石頭,遙相眺望,永遠揆隔,只有我們的雙影,倒映在清澈的水波中!話說得重了一些,但從這牢騷語中我們可以窺見詞中女子的耿耿深情,也由衷的喜歡她那種直來直去,有話就要說的率直、潑辣的性格。

此詞寫得明白曉暢,中多口語,頗具民歌風味。詞中女主公率直且頗有幾分陽剛的個性,與唐宋詞以來小詞中流行的纖弱女性形象相比,頗具幾分異量之美。而詞中女主人公對戀情的堅貞與不懈追求,也令此詞的言情純真、坦白,楚楚動人。

《竹枝詞》翻譯及全詩賞析4

唐朝詩人劉禹錫《竹枝詞》

楊柳青青江水平,聞郎江上踏歌聲。

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

參考譯文

江邊的楊柳青青,垂着綠色枝條,水面平靜,忽然聽到江面上情郎唱歌的聲音。東邊出着太陽,西邊還下着雨,說是沒有晴天吧,卻還有晴的地方。

賞析

《竹枝詞二首》是唐代文學家劉禹錫的組詩作品。劉禹錫傳世作品中,有竹枝詞十一首,分兩組,這兩首詩是其中一組。這首詩寫的是一位沉浸在初戀中的少女的心情。她愛着一個人,可還沒有確實知道對方的態度,因此既抱有希望,又含有疑慮;既歡喜,又擔憂。詩人用她自己的口吻,將這種微妙複雜的心理成功地與以表達。

描寫青年男女愛情的詩歌。它描寫了一個初戀的少女在楊柳青青、江平如鏡的清麗的春日裏,聽到情郎的歌聲所產生的內心活動。

首句“楊柳青青江水平”,描寫少女眼前所見景物,用的是起興手法。所謂“興”,就是觸物起情,它與後文要表達的情事。並無直接關係,但在詩中卻是不可少的。這一句描寫的春江楊柳,最容易引起人的情思,於是很自然地引出了第二句:“聞郎江上唱歌聲”。這一句是敘事,寫這位少女在聽到情郎的歌聲時起伏難平的心潮。最後兩句“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是兩個巧妙的隱喻,用的是語意雙關的手法。“東邊日出”是“有晴”,“西邊雨”是“無晴”。“晴”和“情”諧音,“有晴”、“無晴”是“有情”、“無情”的隱語。“東邊日出西邊雨”,表面是“有晴”、“無晴”的說明,實際上卻是“有情”、“無情”的比喻。這使這個少女聽了,真是感到難以捉摸,心情忐忑不安。但她是一個聰明的女子,她從最後一句辨清了情郎對她是有情的,因爲句中的“有”、“無”兩字中,着重的是“有”。因此,她內心又不禁喜悅起來。這句用語意雙關的手法,既寫了江上陣雨天氣,又把這個少女的迷惑、眷戀和希望一系列的心理活動巧妙地描繪出來。

此詩以多變的春日天氣來造成雙關,以“晴”寓“情”,具有含蓄的美,對於表現女子那種含羞不露的內在感情,十分貼切自然。最後兩句一直成爲後世人們所喜愛和引用的佳句。

這種根據漢語語音的特點而形成的表現方式,是歷代民間情歌中所習見的。它們是諧聲的雙關語,同時是基於活躍聯想的生動比喻。它們往往取材於眼前習見的景物,明確地但又含蓄地表達了微妙的感情。如南朝的吳聲歌曲中就有一些使用了這種諧聲雙關語來表達戀情。如《子夜歌》雲:“憐歡好情懷,移居作鄉里。桐樹生門前,出入見梧子。”(歡是當時女子對情人的愛稱。梧子雙關吾子,即我的人。)又:“我念歡的的,子行由豫情。霧露隱芙蓉,見蓮不分明。”(的的,明朗貌。由豫,遲疑貌。芙蓉也就是蓮花。見蓮,雙關見憐。)《七日夜女歌》:“婉孌不終夕,一別週年期,桑蠶不作繭,晝夜長懸絲。”(因爲會少離多,所以朝思暮想。懸絲是懸思的雙關。)

這類用諧聲雙關語來表情達意的民間情歌,是源遠流長的,自來爲人民羣衆所喜愛。作家偶爾加以摹仿,便顯得新穎可喜,引人注意。劉禹錫這首詩爲廣大讀者所愛好,這也是原因之一。

《竹枝詞》翻譯及全詩賞析5

楊柳青青江水平,聞郎江上踏歌聲。

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

翻譯

岸上楊柳青,江中風浪平,忽然傳來岸上情郎那熟悉的唱歌聲。

就像東方出太陽,西邊落雨。你說它不是晴天吧,它又是晴天。

註釋

晴:與“情”諧音。《全唐詩》:也寫作“情”。

譯文二

楊柳青翠,江水平靜清澈。在這美好的環境裏,少女忽然聽到自己心上人的歌聲,從江邊傳來。他一邊朝着江邊走來,一邊唱着歌,他是不是對自己也有點意思呢?少女並不清楚。

因此她想到:這個人有點像黃梅時節晴雨不定的天氣,說它是晴天,西邊還下着雨;說它是雨天,東邊又還出着太陽。是晴是雨,真令人難以捉摸。

賞析

《竹枝詞》是古代四川東部的一種民歌,人民邊舞邊唱,用鼓和短笛伴奏。賽歌時,誰唱得最多,誰就是優勝者。劉禹錫任夔(kuí)州刺史時,非常喜愛這種民歌,他學習屈原作《九歌》的精神,採用了當地民歌的曲譜,製成新的《竹枝詞》,描寫當地山水風俗和男女愛情,富於生活氣息。體裁和七言絕句一樣。但在寫作上,多用白描手法,少用典故,語言清新活潑,生動流暢,民歌氣息濃厚。劉禹錫創作多首《竹枝詞》,這是其中一首。

這是一首描寫青年男女愛情的詩歌。它描寫了一個初戀的少女在楊柳青青、江平如鏡的清麗的春日裏,聽到情郎的歌聲所產生的內心活動。

首句“楊柳青青江水平”,描寫少女眼前所見景物,用的是起興手法。所謂“興”,就是觸物起情,它與後文要表達的情事。並無直接關係,但在詩中卻是不可少的。這一句描寫的春江楊柳,最容易引起人的情思。

次句"聞郎江上唱歌聲"敘事。在這動人情思的環境中,這位少女忽然聽到了江面上飄來的聲聲小夥子的.歌聲。這歌聲就像一塊石頭投入平靜的江水,濺起一圈圈漣漪一般,牽動了姑娘的感情波瀾。

三、四兩句“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還有晴”,寫姑娘聽到歌聲後的心理活動。她心中早就愛上了這個小夥子,但對方還沒有明確表態。今天從他的歌聲中多少聽出了點情意,於是她覺得:這個人的心就像捉摸不定的天氣一樣,說它是晴天吧,西邊卻下着雨;說它是雨天吧,東邊卻又出着太陽。“道是無晴卻有晴”一句,詩人用諧音雙關的手法,把天"晴"和愛"情"這兩件不相關的事物巧妙地聯繫起來,表現出初戀少女忐忑不安的微妙感情。

此詩以多變的春日天氣來造成雙關,以“晴”寓“情”,具有含蓄的美,對於表現女子那種含羞不露的內在感情,十分貼切自然。最後兩句一直成爲後世人們所喜愛和引用的佳句。

用諧音雙關語來表達思想感情,是我國從古代到現代民歌中常用的一種表現手法。這首詩用這種方法來表達青年男女的愛情,更爲貼切自然,既含蓄,又明朗,音節和諧,頗有民歌風情,但寫得比一般民歌更細膩,更含蓄。因此,歷來爲人們所喜愛傳誦。

創作背景

劉禹錫於公元822年(唐穆宗長慶二年)正月至公元824年(長慶四年)夏在夔(kuí)州任刺史,作《竹枝詞》十一首。這是其中一首。

《竹枝詞》翻譯及全詩賞析6

原文

竹枝詞·山桃紅花滿上頭

山桃紅花滿上頭,蜀江春水拍山流。

花紅易衰似郎意,水流無限似儂愁。

翻譯

春天,山上的野桃花紅豔豔的開的正旺,蜀江的江水拍着旁邊的懸崖峭壁。

一位姑娘看見了,認爲丈夫的喜愛如同這桃花轉瞬即逝,而無限的憂愁就如這源源不斷的江水。

註釋

山桃:野桃。

上頭:山頭,山頂上。

鑑賞

頭兩句寫眼前景色:“山桃紅花滿上頭,蜀江春水拍山流。”上句寫滿山桃花紅豔豔,下句寫江水拍山而流,描寫了水戀山的情景,這樣的情景原是很美的,但對詩中的女子來講,如此美景恰恰勾起了她的無限痛苦:“花紅易衰似郎意,水流無限似儂愁。”這兩句是對景抒情,用的是兩個比喻:花紅易衰,正像郎君的愛情雖甜,但不久便衰落;而流水滔滔不絕,正好像自己的無盡愁苦。這兩句形象地描繪出了了這個失戀女子的內心痛苦。比喻貼切、動人,使人讀了,不禁爲這個女子在愛情上的不幸遭遇而深受感動。南唐後主李煜的《虞美人》詞:“問君能有幾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東流。”用江水比擬亡國之痛的深沉悠長,歷來被人們稱爲寫愁的名句,其實這正是從“水流無限似儂愁”一句脫胎而來的。

這首詩和前首詩一樣,用的也是民歌常用的比興手法,先寫眼前水戀山的景象,然後再用它來作比喻,抒寫愁緒,從而形象地描繪出人物的內心情感。全詩比喻新穎別緻,形象感強。

創作背景

這組詩一共九首,寫於公元唐穆宗長慶二年(822年)劉禹錫任夔州刺史時。劉禹錫非常喜愛這種民歌,他學習屈原作《九歌》的精神,採用了當地民歌的曲譜,製成新的《竹枝詞九首》,描寫當地山水風俗和男女愛情,富於生活氣息。

《竹枝詞》翻譯及全詩賞析7

竹枝詞二首·其二

楚水巴山江雨多,巴人能唱本鄉歌。

今朝北客思歸去,回入紇那披綠羅。

翻譯

巴山楚水江上雨水多,巴人擅長吟唱本鄉歌。

今朝北方客子思歸去,回鄉迎來紇那披綠羅。

註釋

楚水巴山:泛指蜀楚之地的山水。

巴人:此詩中指古巴州人。

北客:作者自指,言客有思鄉情也。

紇那:踏曲的和聲。

綠羅:①綠色的綺羅。②比喻綠水微波。③荔枝名。川人有稱荔枝爲綠羅者。詩中所指解釋歷未能統一。三種解釋者皆有,也都講得通。

賞析

《竹枝詞》是古代四川東部的一種民歌,人民邊舞邊唱,用鼓和短笛伴奏。賽歌時,誰唱得最多,誰就是優勝者。劉禹錫任夔州刺史時,非常喜愛這種民歌,他學習屈原作《九歌》的精神,採用了當地民歌的曲譜,製成新的《竹枝詞》,描寫當地山水風俗和男女愛情,富於生活氣息。體裁和七言絕句一樣。但在寫作上,多用白描手法,少用典故,語言清新活潑,生動流暢,民歌氣息濃厚。劉禹錫創作多首《竹枝詞》,分兩組,這是其中一組的第二首。

第二首不像第一首那樣以諧音寫含蓄情事,而是從身居蜀地耳聞巴人歌唱自然引發懷鄉幽思。

首句“楚水巴山江雨多”看似平易概括的摹寫卻流露出詩人因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案多年貶謫遠任的愁苦。楚地巴山遠離長安,雖然暫時避開政治漩渦,但對於心懷遠大抱負的詩人來說卻是心仍有不甘的。“總爲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李白《登金陵鳳凰臺》)這也許正是詩人內心最真實的想法。這不能不使人愁苦,傷心失意下也屬正常。壓在心頭的大石無法移開,難以消除的寂寞和煩悶更無法排遣。江雨又來,淅瀝不歇,更添傷情。

“巴人能唱本鄉歌。”於此傷情懷思之下巴人鄉歌又傳入耳。“歌者那知聽者愁,一聲一嘆總牽情。”巴人歌唱本屬常有之事,詩人卻將其平常事入詩中,可見詩人自己心緒卻是常常不平靜的。自然不是隻因耳聽巴人歌聲才起的不平靜,人總是會因某事而及他情。這是再自然正常不過的了。本來由江雨多引起的傷情再又由巴人的歌唱更是雪上加霜了。

聞歌思歸,自然引出下兩句:“今朝北客思歸去,回入紇那披綠羅。”長安,不算是自己的歸處,多次的貶謫打擊,他怕是早已對政治不懷希望了,長安那裏只是自己的傷心地而已。至於詩人想歸何處,可以從詩句中推測。《紇那》當是詩人家鄉的鄉歌。身披綠色綺羅踏着《紇那》曲的和聲邊舞邊歌的鄉人想必是歡迎自己歸來的一朝離鄉,飄零天涯。也只有那裏纔不排拒自己。因有這樣的想法,窗外的綠水微波漸漸幻成故鄉人身上迎風而舞迎己歸來的綠色綺羅,耳邊聽聞的《紇那》節拍又顯得那樣的清晰明瞭。

組詩歌詞的風格明快活潑,有濃郁的生活氣息和鮮明的民俗特色。如同屈原作《九歌》一樣,劉禹錫從當地民歌中汲取素材,變民俗風情爲文人風雅,創作出有別於文人文學的民歌體詩歌,顯示了文學創作中雅俗互補的重要意義。

創作背景

劉禹錫於唐穆宗長慶二年(822)正月至長慶四年(824)夏在夔(kuí)州任刺史,作《竹枝詞》十一首。十一首《竹枝詞》分爲兩組,這是其中一組二首,作於另九首(《竹枝詞九首》)之後,大約是詩人前組九首完成後,又重新創做完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