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文學賞析 > 古籍

山行原文翻譯及賞析集合15篇

古籍2.76W

山行原文翻譯及賞析1

行田登海口盤嶼山原文

齊景戀遄臺,周穆厭紫宮。

牛山空灑涕,瑤池實歡悰。

年迫願豈申,遊遠心能通。

大寶不歡娛,況乃守畿封。

羈苦孰雲慰,觀海藉朝風。

莫辨洪波極,誰知大壑東。

依稀採菱歌,彷彿含顰容。

遨遊碧沙渚,遊衍丹山峯。

翻譯

景公奢華,一生依戀宮室,穆王倦怠,八駿崑崙縱遠。

哀人生之短促,淚灑牛山,羨神仙之長生,瑤池歡宴。

蹉跎一生,抱負焉有實現,唯有遠遊,我心始能通暢。

爲君爲王之人,未必歡娛,何況我之小吏.固守海疆。

羈旅之苦,有誰可以慰藉,唯有觀海,心藏大潮澎湃。

望東極之溟海,洪波浩瀚,有誰人可知曉,海東世界。

依稀聽得,故鄉菱女歡歌,彷彿目見,伊們含顰笑容。

漫步下行沙洲,濯足碧水,回首盤山夕陽,一掛丹峯。

註釋

齊景:齊景公,春秋時齊國國君。

遄臺:齊國臺名,供君王遊玩用,舊址在今山東淄博市。

周穆:周穆王,西周第五代天子。

厭:厭倦。

紫宮:帝王宮殿。

牛山:山名,在今山東淄博市南面。

灑涕:指齊景公登牛山有感於人生短暫而哀痛流涕之事。

瑤池:天上神仙所居之處,西王母曾於此宴請羣神衆仙。

歡悰:歡樂。

年迫:接近天年,指年老了。

願豈申:志願哪能得到伸展,指未能實現抱負。

通:通達,舒暢。

大寶:指王位。

況乃:何況是。

守畿封:指謝靈運任永嘉郡太守而言。

畿封:本指王城郊界,這裏指邊疆。

羈苦:旅居邊海的苦楚。

孰雲慰:誰能安慰。雲,爲句中語助詞,無意。

觀海藉朝風:憑藉早晨的涼風登山觀海。

洪波:大波。語出曹操《觀滄海》

詩:“洪波涌起”。

極:邊際,盡頭。

大壑:指海洋。

依稀:隱隱約約聽不真切。

採菱歌:採菱人唱的歌。夏秋之際,江南水鄉採摘荷菱,歌聲此起彼伏。

彷彿:模模糊糊看不真切。

含顰容:含憂皺眉的樣子,別有一種美態。

遨遊:兩字同義,指遊覽,邊走邊欣賞。

碧沙渚:爲碧水浸綠的沙灘。

遊衍:與“邀遊”義近。

丹山峯:被丹霞染紅的山峯。

賞析

詩的前八句純以議論出之,點明此番出遊的緣由。詩人借對前事的評述逐漸抽繹出自己的思緒來。頭四句以齊景公和周穆王作爲一反一正的比照:春秋時的齊景公,曾登牛山而流涕,哀人生之短促,而其用以補償的卻是加倍地貪戀宮室狗馬之樂;周穆王爲追求賞心樂事,則乘八駿西遊,在崑崙瑤池與西王母盡相見之歡。前者沉溺於世俗的物質享受之中,未免辜負了那一瞬間對人生的感悟,所以說“牛山空灑涕”;後者在遠遊中實現了生命的延長,那纔是精神上真正的歡樂,所以說“瑤池實歡悰”。這一“空”一“實”的用語,已逗漏出作者的主意所在。次四句歸到自己身上,作進一步申說。“年迫”兩句說歲月流逝,願望成空,惟有在與自然親切晤對的遠遊中,才能使心胸豁然暢通。“大寶”兩句說:即使貴爲國君也不能擺脫“年迫”之苦,更何況像我這樣被遷謫至海隅的失意者呢!言下則企羨遠遊之情已昭然可見。詩的前八句,用筆至爲工穩細密:寫齊景公事以“遄臺”和“牛山”並舉,因兩者均在今山東淄博一帶,位置相鄰;寫周穆王事以“紫宮”和“瑤池”並舉,因兩者原意指天帝和神仙的居所,字面相近。後四句雖已轉入夫子自道,而在字面上,“年迫”猶承齊景公牛山之泣一事,“遊遠”猶承周穆王西遊之事,“大寶”義兼二君。意雖轉而語猶承,從中可見大謝詩的“法密機圓”(方東樹語)之處。

詩的後八句寫登臨的所見和所感。“羈苦”、“觀海”兩句爲承上啓下的過渡。盤嶼山在浙江樂清市西南五十里,濱海,故登山可以觀海。而此番登臨,原是因不耐客中寂寞故來尋求安慰,非同一般的流連玩賞,這就爲下文的虛擬之筆預設了伏筆。詩人寫景,只用了“莫辨洪波極,誰知大壑東”兩句,從空際着筆,極寫海之浩渺無涯。這兩句在突出大海遼闊無際的同時,也寫出了其吞吐無窮的容量和洶涌澎湃的動勢;而置於句首的“莫辨”、“誰知”,又將詩人的驚異、讚歎之情傾瀉無遺。詩人以大刀闊斧的疏朗之筆展示出極爲恢宏的氣象,不僅切合海的性格,也使全詩至此精神爲之一振。而緊接着的“依稀採菱歌,彷彿含嚬容”,又在轉眼之間將實景翻作虛景。按採菱曲爲楚歌名,“含顰容”則從西施“病心而顰”的故事化出,這裏借指越女,所謂“荊姬採菱曲,越女江南謳”(王融《採菱曲》),這楚歌越聲在大謝詩中乃是和歸思相聯繫的。謝靈運有《道路憶山中》詩云:“採菱調易急,江南歌不緩。楚人心昔絕,越客腸今斷。斷絕雖殊念,俱爲歸慮款。”可移用爲此詩註腳。“依稀”、“彷彿”四字已明言這並非實有之景,而在眺望大海之際,忽聞鄉音,忽見鄉人,正是由思鄉心切而生出的幻覺。這一神來之筆,把主人公深沉的情思呼之欲出。既然“羈苦”之情不能在觀海之際釋然於胸,那麼也就只有在繼續遠遊中才能聊以排遣,詩的末二句正是以展望未然來收束的。詩的這一部分以虛實交互爲用的運筆烘托出內心的波瀾,把主人公爲苦悶所迫而又無計解脫的心緒表現得十分真切而自然。

這首詩大半都用對偶句組成,卻無板滯迂緩之弊。原因是詩人的精心結撰之處,並不限於區區一聯,而是將之置於全篇的結構之中,注意彼此之間的承接呼應關係。如首四句從字面看分爲上下兩聯,而在用事上則以一三、二四各說一事,顯得錯落有致。五、六兩句雖自成一聯,而它們又分別和前四句勾連相承。“莫辨”以下連用六個偶句,而以句首的不同用詞又可分爲三組,這又是與內容的虛實轉換互爲表裏的。

山行原文翻譯及賞析2

山光物態弄春暉,莫爲輕陰便擬歸。

縱使晴明無雨色,入雲深處亦沾衣。

譯文

山中的景色沐浴着春天的陽光,不要因爲只是微微的陰天就打算回家。天氣晴朗並無下雨的可能,走到山中雲霧深處也會打溼你的衣服。

註釋

⑴山行:一作“山中”。⑵春暉:春光。⑶便擬歸:就打算回去。⑷縱使:縱然,即使。⑸雲:指霧氣、煙靄。

山中留客/山行留客鑑賞

這首詩緊扣詩題中的“留”字,借留客於春山之中,描繪了一幅意境清幽的山水畫。詩的大意是:在春天的明媚光色中,羣山也煥發了容光,衆物也在春天展示出自己多姿多彩的方面,這一切都構成了春天的光彩。在這種美景豔陽天中,些許天氣的陰晴變化不算什麼。那空山幽谷,雲煙縹緲,水汽濛濛,露濃花葉,即使是晴天也會沾溼衣服,來客不必因爲天色微陰怕雨就罷遊而歸。

首句“山光物態弄春輝”,寫出了留客的前提條件——山中萬物都在春天的陽光下爭奇鬥豔,呈現着一派醉人的美景。一個“弄”字出神入化,給山中景物賦予了人的性格,描繪了萬物朝氣蓬勃的盎然生機。

次句“莫爲輕陰便擬歸”,是詩人對客人的勸留之辭,恰值遊興正濃之際,天空中忽然浮過一片“輕陰”,大有大雨將至之勢,這是令客人遊興頓減的惟一客觀原因,暗示了客人主觀上並非不戀山景的心靈資訊。

最後兩句“縱使晴明無雨色,入雲深處亦沾衣”,採取以退爲進、欲擒故縱的筆法,進一步勸慰客人既來之,則安之,不要錯過美好春光,涉涉前行。因爲客人怕“輕陰”致雨、淋溼衣服,詩人就婉曲地假設了一個晴天遊春的問題——在晴天中,因爲春季雨水充足,雲深霧鎖的山中也會水汽濛濛,行走在草木掩映的山徑上,衣服和鞋子同樣會被露水和霧汽打溼的。

這也就是說,雨天遊山,要“沾衣”;晴天遊山,也要“沾衣”,“沾衣”是春日遊山無法避免的問題,從某一角度說,這又是春日遊山的一大樂趣,那麼,就不必爲一片“輕陰”而躑躅不前。

這首詩的意境異常清幽,主要表現在雋永的哲理啓迪上。它告訴人們:事物是複雜的,不應片面地看問題,對待困難也是如此。在人們前進的道路上,要正視困難,勇往直前,“莫爲輕陰便擬歸”;在克服困難中迎來的美景,才更加賞心悅目,其樂無窮。正由於詩中含義豐富而深刻,所以,這首詩與同類登山春遊詩相比就更別具一番悠然不盡的韻味。

山行原文翻譯及賞析3

布穀飛飛勸早耕,舂鋤撲撲趁春睛。

千層石樹遙行路,一帶山田放水聲。

古詩簡介

《山行》是清朝姚鼐所作的一首七言詩。詩中描寫春耕時節的鄉村景象,“布穀飛飛勸早耕,舂鋤撲撲趁春睛”描繪了飛翔的布穀鳥殷勤勸耕,白鷺鳥撲打着翅膀趁着明麗的春光一展風姿。農民放水灌田,構成一幅生機盎然的山鄉春耕圖。表現了詩人對春天的喜愛,以及農作的人們的敬意。

翻譯/譯文

布穀飛來飛去的勸說人們早些耕種,白鷺趁着天晴在天上撲打着翅膀。

在層層石樹之間的路上行走,聽得山裏田園放水的聲音。

註釋

舂(chōng)鋤:白鷺;

撲撲:撲打翅膀。

賞析/鑑賞

開頭兩句用形象而整飭的對仗句式刻畫兩種鳥兒的活動,爲寫春耕營造一種正當其時的氛圍。布穀鳥即杜鵑,是人們再熟悉不過的,它在南方春天耕種季節鳴叫,它“播谷播谷”的叫聲聽上去就像在催人種谷一樣,所以叫布穀鳥。一“勸”字,將布穀鳥的叫聲人格化,形象生動而富有情味。舂鋤即白鷺,它也是江南常見的一種鳥類,全身雪白,兩腿細長,喜歡在水田與河邊活動。這種鳥在水中起飛,很遠就能聽到翅膀打水的“撲撲”的聲音,當它們成羣地在清澈的水邊、綠色的山野、湛藍的碧空飛翔時是很美的,所以杜甫留下了“一行白鷺上青天”千古佳句。該詩中,作者着一“趁”字,同樣將舂鋤人格化,好像它明白風和日麗的大好春光轉瞬即逝似的,因此要抓緊時間一展風姿。可以說,春耕期間山間這兩種鳥的活動,既將春天的山鄉點染得生機勃勃,又爲下文寫春耕營造了濃濃的氛圍。

第三句寫扣題發揮,從仰望的角度寫山路之陡峭曲曲。從山下向上望去,只見山路盤旋而上,被層層疊疊的樹木和岩石遮斷阻隔,有時又露出那麼一小段,就這樣時斷時續,蜿蜒而上,層層盤旋,越盤越高,越高越細。作者以細膩的筆觸,巧妙的視角,將江南山路的特點形象地表現出來了,也凸顯了山鄉生活的大背景。同時,又暗釦了一“行”,暗寫了詩人沿山路而上,邊登山邊欣賞的情形,給人以無窮的想象和回味。如果沒有這一句,那麼最後透過山田放水聲寫春耕也就沒有依據了。

最後一句是全詩的主旨所在,寫的是山鄉農民放水播谷的繁忙景象。詩人關注的是山鄉的春耕,此時終於凸現出來了。這時,詩人已經來到了山上。低頭俯瞰,只見山下斜坡上面層層如梯的水田平整如鏡,在陽光的反射下,帶子似的一道道繞在山間;從梯田方向正傳來汩汩的放水聲。由放水聲可以想見農民們巳開始播種稻穀,繁忙的春耕就此拉開序幕。至此,首句布穀鳥的勸耕得到了呼應,全詩的主旨得到了凸顯,詩人山行之始就帶有的欣喜之情更是溢於言表。作者本來就熱愛自然,本來就對與自然融爲一體的農村生活極爲欣賞,當自然景物已經和人們生活和諧地融爲一體時,詩人怎能不由衷地讚美和歌唱呢?

該詩寫山行所見所聞,構思巧妙,剪裁得體,卒章顯“志”,語言清新雅麗,沒有冗辭贅語。桐城派主張的“雅潔”和反對“冗辭”,從這裏可見一斑。

山行原文翻譯及賞析4

山行雜詠

十里崎嶇半里平,一峯才送一峯迎。

青山似繭將人裹,不信前頭有路行。

翻譯/譯文

山路崎嶇不平(“平均十里只有半里是平坦的”是虛指,形容山路十分崎嶇),山峯延綿不絕(過了一個山頭又是一個山頭也是虛指),周圍的青山就像蟬繭一樣把人包圍起來,讓人難以置信前面還有路可行。

賞析/鑑賞

此詩抒寫作者於乾隆四十七年(1782)出遊浙江南部山區時的感受,真切細緻,新穎奇特,使人讀後如身歷其境。

詩題雲“山行”,詩前兩句即如同一路移動的電影鏡頭,在山路行進史反映所見所感。首句“十里崎嶇半里平”,表面上看是客觀、靜止地寫山路,實際上於“十里”、“半里”的數字變化中正暗寓一路。山行”之意,此乃以靜顯動。而“十里崎嶇”與“半里平”的相互對比,又隱含詩人對此地山路多坎坷而少平坦的新奇感。這裏的“十里”與“半里”並非精確的測量數據,只是詩人對山路。崎嶇”的一種大致感覺而已。腳下山路不平,眼前則峯巒重重,次句“一峯才送一峯迎”又將山峯擬人化。此地山峯恰似熱情的朋友,而“迎”與“送”銜接之緊,又生動逼真地寫出詩人穿行於層巒迭嶂之中那應接不暇的感受。

如果說,前兩句是描寫詩人對腳下征途與眼前障礙的`局部地理環境之感受;那麼。後兩旬則是進而表現山行的整體地理環境的體驗。此時詩人彷彿一分爲二:一個袁枚仍在山中苦苦尋找路的盡頭,而另一個袁枚則已跳出羣峯而凌空俯視,只見重重青山仍然如同層層蠶繭將“人”四周包“裹’’住,無法衝出,以至不相信還有出路。這兩句反映的是詩人“山行”時久不見平川的鬱悶心態,但詩人將“青山”之大意象比喻爲“繭”之小意象,甚是奇特,亦是本詩的妙處。惟有化大爲小,才更能恰切地表達詩人於“山行”時的憋氣不舒的感受。

這首詩不用一典,比喻精巧而易曉,是袁枚“性靈”之作的一個範例。

山行原文翻譯及賞析5

原文:

塞鴻秋·山行警

元代:佚名

東邊路西邊路南邊路,五里鋪七裏鋪十里鋪。行一步盼一步懶一步,霎時間天也暮日也暮雲也暮。斜陽滿地鋪,回首生煙霧。兀的不山無數水無數情無數。

譯文:

東邊路西邊路南邊路,五里鋪七裏鋪十里鋪。行一步盼一步懶一步,霎時間天也暮日也暮雲也暮。斜陽滿地鋪,回首生煙霧。兀的不山無數水無數情無數。

東邊路,西邊路,南邊路,一條條路徑分岔;剛剛過了五里鋪,又走到了七裏鋪、十里鋪。走一下回頭看一看,不願再走下一步,不知不覺中已近黃昏,陡然間驚覺太陽就要落山了,雲彩也漸漸黯淡下來,天就要黑了。斜陽滿地鋪蓋,回首已是煙霧一派。數不清的山,數不盡的水,怎不叫人涌起無窮的感慨!

註釋:

東邊路西邊路南邊路,五里鋪七裏鋪十里鋪。行一步盼一步懶一步,霎(shà)時間天也暮日也暮雲也暮。斜陽滿地鋪,回首生煙霧。兀的不山無數水無數情無數。

鋪:宋代稱郵遞驛站爲鋪,元代沿用,其制更加嚴密,州縣凡十里一鋪。兀的不:兀的:這。“兀的不”,猶言“這(怎)不”。

賞析:

此曲抒熾熱的離別之情和鄉關之思,步步有情,景物含情,直率自然。運用隔離反覆的修辭手法,別具韻致。

“東邊路西邊路南邊路,五里鋪七裏鋪十里鋪。”作品突兀而出的這兩句看似無端,卻交代了豐富的內容。它儘管沒有主語,不見動詞,但讀者不難在眼前浮現出一幅生動的畫面:一個風塵僕僕的遠行人,齲蹈獨行,經過了一條又一條的岔口,迎來了一處又一處的荒騷,走不完的路途,遣不散的疲倦。一前一句固然是寫途中所見的路徑縱橫,卻透過不同朝向的“路”的反覆,同時也隱含着目的地的茫然感。後一句雖未說明“五里鋪”、“七裏鋪”等地名的具體景象,卻透過數字的變化反映了途程的漫長遼遠,且從“鋪”字的提示中,襯現出遠行人得不到休憩之所、無家可歸的悲哀。三字詞組以大同小異的形式迭現,不僅沒有重複拖沓之感,反而傳神地寫出了旅人的長途跋涉,甚而使人感覺到步履的沉重。“行間字裏皆文章”,不能不歎服作者構思的巧妙。

三、四兩句,進一步將旅人的“山行”具體化。“行一步盼一步懶一步”,三個“一步”合起來其實只移行了一步路,這與上句“五里”、“七裏”、“十里”的數字對映,見出了旅程的舉步維艱,令人觸目驚心。“行”、“盼”、“懶”三個動詞的交疊,更刻畫出旅人瞻前顧後、步態躊珊的形象。明明是他強抑着旅愁和睏乏,拖動步子耽擱了行程,作者卻在“天也暮日也暮雲也暮”前加上“霎時間”三字,彷彿暮色的來臨是一瞬間的事。這就將倦行的主人公猛然驚覺時光不早的驚疑和焦慮,逼真地表現出來了。

山行原文翻譯及賞析6

心逐南雲逝,形隨北雁來。

故鄉籬下菊,今日幾花開。

《於長安歸還揚州九月九日行薇山亭賦韻》譯文

心追逐南去的白雲飄逝,身體跟隨者北飛的大雁回來。

家鄉籬笆下的菊花,如今又有多少株盛開?

《於長安歸還揚州九月九日行薇山亭賦韻》註釋

揚州:這裏指陳京都建康(今江蘇南京)。

九月九日:是指重陽節。

薇山亭:亭名,所在不詳。

薇山:一作“微山,山名。在今山東微山縣,山下有微山湖。

賦韻:猶言賦詩。

逐:追趕;追隨。南雲:南去之雲。

逝:往,去。

形:身。

北雁:北來的大雁。

籬:籬笆。

《於長安歸還揚州九月九日行薇山亭賦韻》賞析

這首詩是作者晚年迴歸故鄉時路過薇山亭時所作。該詩主要透過南雲、北雁寄託自己對家鄉的思戀,透過單獨詢問故鄉籬笆下菊花抒發了詩人思鄉欲歸的急迫心情。全詩即景抒情,感情比較含蓄。

詩的首句就雲“心逐南雲近”,在這一句當中,寄寓了豐富的含義。首先是詩人對家鄉的思念,然而思念卻不得歸還,於是仰天長嘆,奇情於南去的白雲,就是陸機所說的“指南雲以寄款”。但是隻雲去而未去,思鄉之悄愈苦,只得心追逐南去的白雲飄逝。江總在思鄉情濃時,總是仰望那南去的白雲,在《遇長安使寄裴尚書》中亦云“去雲目徒送,離琴手自揮”,表達的仍然是這種思鄉的感情。如果說在《寄裝尚書》中表達的是一種無可奈何的感情的話,那麼,在這裏,作者着重表現的就是一種歸還家鄉的焦急心情。因爲此時詩人已經行走在回家的路途之上了。

第二句是“形隨北雁來”,在上句表達思鄉之苦和歸鄉之焦急之後,這一句流露了一種來到南方的欣喜。伴隨那從北而來的輕快的大雁,詩人來到了南方。因爲歸家鄉的感望就要實現了,所以欣喜;因爲心中欣喜,因而腳步也就輕快。“形隨北雁來”五字顯得自自在而飄逸。

前二句加在一起,就產生了第一個波折,從對比中表現出詩人對家鄉的深深的思念。從格律和用詞上看,這二句對仗工整,表現出詩人語言技巧的高妙;在語勢上,語句輕快急促如行雲流水很好地表現了詩人歸家的心情。

後二句是“故鄉籬下菊,今日幾花開?”作者透過這個問題,把思鄉的感情變得深沉了。在回故鄉的途中,在思鄉之情急切的時候,也是在家鄉就快要出現在眼前的時候,詩人突然想到了故鄉籬牆下的菊花,這種思維過程非常符合感情發展的邏輯。籬牆下的菊花是一個具體的物像,而且是詩人在故鄉時常常能見到的東西,給詩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這種印象埋藏在詩人的潛意識當中,所以在歸鄉的感望就要實現的時候,它就突然從潛意識裏跳了出來,詩人對故鄉的印象也清晰起來。詩人這時想到了籬下菊,但並不是只想到了籬下菊,從前常常見到的物像必然附著着許多其他的事件、感情,所以想起了籬下菊,那些籬下菊上的附著物也自然就聯想起來了。因此,詩人透過對一個單一而具體的物件的回憶下子喚起了對家鄉的整個的印象。可見這兩句詩使全詩的感情得到了深化。而此二句的語勢變得緩慢,也正好村託了這種深化的感情。

《於長安歸還揚州九月九日行薇山亭賦韻》創作背景

這首詩的具體創作時間不詳。只知是江總晚年歸鄉,從長安南歸到達江都(揚州治所)以後,路過薇山亭時,正值重陽節,由感而發寫下的。

山行原文翻譯及賞析7

原文

適與野情愜,千山高復低。

好峯隨處改,幽徑獨行迷。

霜落熊升樹,林空鹿飲溪。

人家在何許?雲外一聲雞。

翻譯

恰恰和我愛好山野風光的情趣相合,千萬條山路崎嶇時高時低。

一路攀登的山峯,(山峯)隨着觀看的角度而變化,幽深的小路,令我孤獨迷路。

傍晚,霜葉落下,熊爬上樹(大熊星座爬上樹梢),樹林清靜下來,鹿悠閒地在溪邊飲水。

人家都在哪裏?雲外傳來一聲雞叫,暗示着有人家,彷彿在回答(只是很遠很遠)。

魯山層巒疊嶂,千峯競秀,一高一低,蔚爲壯觀,正好投合我愛好大自然景色的情趣

走到一處可以看到一種好峯,再走向另一處,又可以看到另一種奇嶺,一個人在山間小路上行走,曲曲彎彎,走着走着,連自己也不知走到哪裏去了,有時竟迷失了方向

山林空蕩,所以能看到熊瞎子爬到光禿禿的樹上;透過稀疏的樹縫,還看到野鹿在山溪旁飲水

在山中走着走着,幽靜的秋山,看不到房舍,望不見炊煙,自己也懷疑這山裏是不是有人家居住,不禁自問一聲“人家在何許(何處)”;正在沉思的時候,忽聽得從山間白雲上頭傳來“喔喔”一聲雞叫。噢,原來住家還在那高山頂哩

註釋

①魯山:在今河南魯山縣。②適:恰好。愜(qiè):心滿意足。

③野情:喜愛山野之情

④隨處改:(山峯)隨觀看的角度而變化。

⑤幽徑:小路。

⑥熊升樹:熊爬上樹。

⑦何許:何處,哪裏。

⑧雲外:形容遙遠。一聲雞:暗示有人家。

賞析

這首詩運用豐富的意向,動靜結合,描繪了一幅斑斕多姿的山景圖:深秋時節,霜降臨空,詩人在魯山中旅行。山路上沒有其他行人,詩人興致勃勃,一邊趕路一邊欣賞着千姿百態的山峯和山間的種種景象。

山行原文翻譯及賞析8

魯山山行梅堯臣帶拼音版,這首詩語言樸素,描寫了詩人深秋時節,林空之時,在魯山中旅行時所見的種種景象。其中情因景生,景隨情移,以典型的景物表達了詩人的“野情“,其興致之高。一起學習一下魯山山行梅堯臣帶拼音版,魯山山行梅堯臣古詩翻譯,魯山山行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情感吧!

1 魯山山行梅堯臣帶拼音版

lǔ shān shān xíng

魯山山行

méi yáo chén

梅堯臣

shì yǔ yě qíng qiè , qiān shān gāo fù dī 。

適與野情愜,千山高復低。

hǎo fēng suí chǔ gǎi , yōu jìng dú xíng mí 。

好峯隨處改,幽徑獨行迷。

shuāng luò xióng shēng shù , lín kōng lù yǐn xī 。

霜落熊升樹,林空鹿飲溪。

rén jiā zài hé xǔ , yún wài yī shēng jī 。

人家在何許,雲外一聲雞。

2 魯山山行梅堯臣古詩翻譯

清晨,連綿起伏的魯山,千峯競秀,忽高忽低,蔚爲壯觀,正好迎合了我愛好自然景色的情趣。

一路攀登的山峯,(山峯)隨着觀看角度的變化而變化,幽深的小路,令我孤獨迷路。

太陽高升,霜雪融落,山林顯得愈加寂靜空蕩,笨熊正在緩慢地爬着大樹,鹿兒正在悠閒地喝着小溪的潺潺流水。

人家都在哪裏?雲外傳來一聲雞叫,暗示着有人家,彷彿在回答(只是很遠很遠)。

3 魯山山行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情感

《魯山山行》是作者梅堯臣登山的一個過程,首先表達的是登山書懷的一種喜悅,看到奇美的景色作者感到無比的驚喜與心曠神怡,但是到了最後作者才發現有人家的地方還很遠很遠。在山中走着走着,幽靜的秋山,看不到房舍,望不見炊煙,自己也懷疑這山裏是不是有人家居住,不禁自問一聲“人家在何許(何處)”;正在沉思的時候,忽聽得從山間白雲上頭傳來“喔喔”一聲雞叫。噢,原來住家還在那高山頂哩。這最後一句“雲外一聲雞”,非常自然,確實給人以“含不盡之意見於言外”的感覺。

山行原文翻譯及賞析9

行香子·三山作

宋代:辛棄疾

好雨當春,要趁歸耕。況而今、已是清明。小窗坐地,側聽檐聲。恨夜來風,夜來月,夜來雲。

花絮飄零。鶯燕丁寧。怕妨儂、湖上閒行。天心肯後,費甚心情。放霎時陰,霎時雨,霎時晴。

譯文及註釋

好雨當春,要趁歸耕(gēng)。況而今、已是清明。小窗坐地,側聽檐(yán)聲。恨夜來風,夜來月,夜來雲。

識趣的好雨當春發生,我要趁這時令回家躬耕,何況現在已經到了清明。我獨自悶坐在小窗邊,側耳傾聽檐間的滴水聲。可恨夜晚一會颳起大風,一會兒升上明月,一會兒鋪滿烏雲。

“好雨”四句:表達歸耕退志心情急迫。以當春好時節,清明過了即暮遲的遞進方式抒發。趁:指趁“好雨當春”時節。

花絮(xù)飄零。鶯燕丁寧。怕妨儂(nóng)、湖上閒行。天心肯後,費甚心情。放霎(shà)時陰,霎時雨,霎時晴。

落花飛絮在風雨中飄零,黃鶯燕子再三對我叮嚀,怕妨礙我到湖畔閒行。只要天意允許我在湖邊漫步,我又何必這樣煩悶操心。但我擔心老天爺放任天氣一霎時便陰沉,一霎時下雨,一霎時又晴。

儂:你,指詞人。天心:上天之心,此喻朝廷意向。霎時:猶言一霎兒。

譯文及註釋

譯文

識趣的好雨當春發生,我要趁這時令回家躬耕,何況現在已經到了清明。我獨自悶坐在小窗邊,側耳傾聽檐間的滴水聲。可恨夜晚一會颳起大風,一會兒升上明月,一會兒鋪滿烏雲。

落花飛絮在風雨中飄零,黃鶯燕子再三對我叮嚀,怕妨礙我到湖畔閒行。只要天意允許我在湖邊漫步,我又何必這樣煩悶操夜。但我擔夜老天爺放任天氣一霎時便陰沉,一霎時下雨,一霎時又晴。

註釋

“好雨”四句:表達歸耕退志夜情急迫。以當春好時節,清明過了即暮遲的遞進方式抒發。趁:指趁“好雨當春”時節。

儂:你,指詞人。

天夜:上天之夜,此喻朝廷意向。

霎時:猶言一霎兒。李清照《行香子》詞:“甚霎兒晴,霎兒雨,霎兒風。”

創作背景

宋光宗紹熙五年(公元1178年)春,作者正在福州知州兼福建安撫使任上。從去年冬天至現在,他曾屢次上書求歸,但是朝廷對他始終沒有明確答覆。他猜測朝廷政治氣候的變化,他對於君威難測深有感受。於是在清明節春雨未晴、風雲不定的氣候中,寫下了這首明志與抒憤的詞。

賞析

發端三句,直道思歸之願,文義十分明顯。“小窗”二句,敘寫聽雨情狀,爲下文借自然物象抒情作一引導。上片第三個層次以一個感情色彩極濃的“恨”字貫串“夜來風,夜來月,夜來雲”三句,以春夜陰晴無定、變幻莫測的天象,喻示自己受盡了朝中及地方官場小人的讒謗迫擾,已不堪忍受。

下片頭三句先以清明後春事闌珊、花柳飄零比喻政治上的好時光已白白過去,次以鶯燕叮嚀之語暗示自己尚受到種種牽制,未必能自由歸去。“天夜”句至末尾是最後一個抒情層次,說是隻要皇帝批准了,事情就好辦;然而君夜難測,就如自然界忽風忽雨,忽陰忽晴,令人捉摸不透,真叫人悶殺。

全篇以比興爲主,抒情婉轉曲折。意在言外,代表了稼軒詞的另一種風格。

山行原文翻譯及賞析10

山行

唐代:杜牧

遠上寒山石徑斜,白雲深處有人家。(深處一作:生處)

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

譯文及註釋

遠上寒山石徑斜(xié,舊讀xiá),白雲深處有人家。

沿着彎彎曲曲的小路上山,在那生出白雲的地方居然還有幾戶人家。

遠上:登上遠處的。寒山:深秋季節的山。石徑:石子鋪成的小路。斜:爲傾斜的意思。深:另有版本作“深”。(“生”可理解爲在形成白雲的地方;“深”可理解爲在雲霧繚繞的的深處)

停車坐愛楓(fēng)林晚,霜(shuāng)葉紅於二月花。

停下馬車是因爲喜愛深秋楓林的晚景,楓葉秋霜染過,豔比二月春花。

坐:因爲。霜葉:楓樹的葉子經深秋寒霜之後變成了紅色。楓林晚:傍晚時的楓樹林。紅於:比……更紅,本文指霜葉紅於二月花。

譯文及註釋

譯文

沿着彎彎曲曲的小路上山,在那生出白雲的地方居然還有幾戶人家。

停下馬車是因爲喜愛深秋楓林的晚景,楓葉秋霜染過,豔比二月春花。

註釋

山行:在山中行走。

遠上:登上遠處的。

寒山:深秋季節的山。

石徑:石子鋪成的小路。

斜:爲傾斜的意思。

深:另有版本作“生”。(“生”可理解爲在形成白雲的地方;“深”可理解爲在雲霧繚繞的的深處)

坐:因爲。

霜葉:楓樹的葉子經深秋寒霜之後變成了紅色。

楓林晚:傍晚時的楓樹林。

紅於:比……更紅,本文指霜葉紅於二月花。

創作背景

這首詩記述了一次遠山旅行,其具體創作時間難以確證。作者深秋時節登山賞景,沉醉於這如詩如畫的美景之中,於是創作此詩以記之。

爭議:是“深”還是“生”?

原文第二句中,是“深”還是“生”字在學術界仍舊存在爭議。清康熙陳夢雷編輯《古今圖書積塵》作“白雲深處有人家”。明萬曆趙宦光刊本,宋洪邁編《萬首唐人絕句》作“白雲深處有人家”。清乾隆《四庫全書》收入的兩種版本都有,例如明高棅編《唐詩品彙》和《御定全唐詩》作“白雲深處有人家”,而宋洪邁編《萬首唐人絕句》作“白雲生處有人家”。有些課本中本詩也從原來的“白雲深處有人家”修改爲現在的“白雲生處有人家”,並於註釋處說明“‘生處’一作‘深處’”(考試時應以使用的課本爲準)。94年版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作“白雲深處有人家”。部編版最新的教材已經選用了“白雲生處有人家”。

賞析

這首詩描繪的是秋之色,展現出一幅動人的山林秋色圖。詩裏寫了山路、人家、白雲、紅葉,構成一幅和諧統一的畫面。這些景物不是並列的處於同等地位,而是有機地聯繫在一起,有主有從,有的處於畫面的中心,有的則處於陪襯地位。簡單來說,前三句是賓,第四句是主,前三句是爲第四句描繪背景、創造氣氛,起鋪墊和烘托作用的。

首句“遠上寒山石徑斜”,由下而上,寫一條石頭小路蜿蜒曲折地伸向充滿秋意的山巒。“寒”字點明深秋季節;“遠”字寫出山路的綿長;“斜”字照應句首的“遠”字,寫出了高而緩的山勢。由於坡度不大,故可乘車遊山。

次句“白雲深處有人家”,描寫詩人山行時所看到的遠處風光。一個“深”字,形象地表現了白雲升騰、繚繞和飄浮種種動態,也說明山很高。“有人家”三字會使人聯想到炊煙裊裊,雞鳴犬吠,從而感到深山充滿生氣,沒有一點兒死寂的恐怖。“有人家”三字還照應了上句中的“石徑”,因爲這“石徑”便是山裏居民的通道。

對這些景物,詩人只是在作客觀的描述。雖然用了一個“寒”字,也只是爲了逗出下文的“晚”字和“霜”字,並不表現詩人的感情傾向。它畢竟還只是在爲後面的描寫蓄勢—勾勒楓林所在的環境。

“停車坐愛楓林晚”便不同了,傾向性已經很鮮明,很強烈了。那山路、白雲、人家都沒有使詩人動心,這楓林晚景卻使得他驚喜之情難以抑制。爲了要停下來領略這山林風光,竟然顧不得驅車趕路。這句中的“晚”字用得無比精妙,它蘊含多層意思:(1)點明前兩句是白天所見,後兩句則是傍晚之景。(2)因爲傍晚纔有夕照,絢麗的晚霞和紅豔的楓葉互相輝映,楓林才格外美麗。(3)詩人流連忘返,到了傍晚,還捨不得登車離去,足見他對紅葉喜愛之極。(4)因爲停車甚久,觀察入微,才能悟出第四句“霜葉紅於二月花”這樣富有理趣的警句。

第四句是全詩的中心,是詩人濃墨重彩、凝聚筆力寫出來的。不僅前兩句疏淡的景緻成了這豔麗秋色的襯托,即使“停車坐愛楓林晚”一句,看似抒情敘事,實際上也起着寫景襯托的作用:那停車而望、陶然而醉的詩人,也成了景色的一部分,有了這種景象,才更顯出秋色的迷人。而一筆重寫之後,戛然便止,又顯得情韻悠揚,餘味無窮。

這是一首秋色的讚歌。詩人沒有像古代一般文人那樣,在秋季到來的時候,哀傷嘆息。他歌頌的是大自然的秋色美,體現出了豪爽向上的精神,有一種英爽俊拔之氣拂諸筆端,表現了詩人的才氣,也表現了詩人的見地。

山行原文翻譯及賞析11

原文:

心逐南雲逝,形隨北雁來。

故鄉籬下菊,今日幾花開。

譯文

心追逐南去的白雲飄逝,身體跟隨者北飛的大雁回來。

家鄉籬笆下的菊花,如今又有多少株盛開?

註釋

揚州:這裏指陳京都建康(今江蘇南京)。

九月九日:是指重陽節。

薇山亭:亭名,所在不詳。

薇山:一作“微山,山名。在今山東微山縣,山下有微山湖。

賦韻:猶言賦詩。

逐:追趕;追隨。南雲:南去之雲。

逝:往,去。

形:身。

北雁:北來的大雁。

籬:籬笆。

賞析:

這首詩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詩人在回揚州途中經山東微縣微山亭所詠的這首重陽小詩,就在強烈的故鄉之念中,流露出亡國的隱痛。流雲南逝,大雁南歸;後兩句言所想之境:故鄉籬菊,花事何如?但實景虛象,絕非隨意拈來,而是精心擇用。這樣,故土之眷盡在這眼前、遠處的景物之中;亡國之恨,則全蘊於景點構成的圖畫裏。

山行原文翻譯及賞析12

原文:

山行

遠上寒山石徑斜,白雲深處有人家。

(深處一作:生處)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

譯文:

沿着彎彎曲曲的小路上山,在那白雲深處,居然還有人家。

停下車來,是因爲喜愛這深秋楓林晚景。楓葉秋霜染過,豔比二月春花。

註釋:

1.山行:在山中行走。

2.遠上:登上遠處的。

3.寒山:深秋季節的山。

4.石徑:石子的小路。

5.斜:此字讀xiá,爲傾斜的意思。

6.深:另有版本作“生”。(“深”可理解爲在雲霧繚繞的的深處;“生”可理解爲在形成白雲的地方)

7.車:轎子。

8.坐:因爲。

9.霜葉:楓樹的葉子經深秋寒霜之後變成了紅色。

10.楓林晚:傍晚時的楓樹林。

11.紅於:比……更紅,本文指霜葉紅於二月花。

賞析:

這首詩描繪的是秋之色,展現出一幅動人的山林秋色圖。詩裏寫了山路、人家、白雲、紅葉,構成一幅和

諧統一的畫面。這些景物不是並列的處於同等地位,而是有機地聯繫在一起,有主有從,有的處於畫面的中心,有的則處於陪襯地位。簡單來說,前三句是賓,第四句是主,前三句是爲第四句描繪背景、創造氣氛,起鋪墊和烘托作用的。

“遠上寒山石徑斜”,寫山,寫山路。一條彎彎曲曲的小路蜿蜓伸向山頭。“遠”字寫出了山路的綿長,“斜”字與“上”字呼應,寫出了高而緩的山勢。

“白雲深處有人家”,寫雲,寫人家。詩人的目光順着這條山路一直向上望去,在白雲飄浮的地方,有幾處山石砌成的石屋石牆。這裏的“人家”照應了上句的“石徑”,—這一條山間小路,就是那幾戶人家上上下下的通道。這樣就把兩種景物有機地聯繫在一起了。有白雲繚繞,說明山很高。詩人用橫雲斷嶺的手法,讓這片片白雲遮住讀者的視線,卻給人留下了想象的空間:在那白雲之上,雲外有山,一定會有另一種景色。

對這些景物,詩人只是在作客觀的描述。雖然用了一個“寒”字,也只是爲了逗出下文的“晚”字和“霜”字,並不表現詩人的感情傾向。它畢竟還只是在爲後面的描寫蓄勢—勾勒楓林所在的環境。

“停車坐愛楓林晚”便不同了,傾向性已經很鮮明,很強烈了。那山路、白雲、人家都沒有使詩人動心,這楓林晚景卻使得他驚喜之情難以抑制。爲了要停下來領略這山林風光,竟然顧不得驅車趕路。這句中的“晚”字用得無比精妙,它蘊含多層意思:(1)點明前兩句是白天所見,後兩句則是傍晚之景。(2)因爲傍晚纔有夕照,絢麗的晚霞和紅豔的楓葉互相輝映,楓林才格外美麗。(3)詩人流連忘返,到了傍晚,還捨不得登車離去,足見他對紅葉喜愛之極。(4)因爲停車甚久,觀察入微,才能悟出第四句“霜葉紅於二月花”這樣富有理趣的警句。

前兩句所寫的景物已經很美,但詩人愛的卻是楓林。透過前後映襯,已經爲描寫楓林鋪平墊穩,蓄勢已足,於是水到渠成,引出了第四句,點明喜愛楓林的原因。“霜葉紅於二月花”,把第三句補足,一片深秋楓林美景具體展現出來了。詩人驚喜地發現在夕暉晚照下,楓葉流丹,層林如染,真是滿山雲錦,如爍彩霞,它比江南二月的春花還要火紅,還要豔麗。難能可貴的是,詩人透過這一片紅色,看到了秋天象春天一樣的生命力使秋天的山林呈現一種熱烈的、生機勃勃的景象。

詩人沒有象一般封建文人那樣,在秋季到來的時候,哀傷嘆息,他歌頌的是大自然的秋色美,體現出了豪爽向上的精神,有一種英爽俊拔之氣拂拂筆端,表現了詩人的才氣,也表現了詩人的見地。這是一首秋色的讚歌。

第四句是全詩的中心,是詩人濃墨重彩、凝聚筆力寫出來的。不僅前兩句疏淡的景緻成了這豔麗秋色的襯托,即使“停車坐愛楓林晚”一句,看似抒情敘事,實際上也起着寫景襯托的作用:那停車而望、陶然而醉的詩人,也成了景色的一部分,有了這種景象,才更顯出秋色的迷人。而一筆重寫之後,戛然便止,又顯得情韻悠揚,餘味無窮。

全詩構思新穎,佈局精巧,於蕭瑟秋風中攝取絢麗秋色,與春光爭勝,令人賞心悅目,精神發越。兼之語言明暢,音韻和諧。

山行原文翻譯及賞析13

山行即事

浮雲在空碧,來往議陰晴。

荷雨灑衣溼,蘋風吹袖清。

鵲聲喧日出,鷗性狎波平。

山色不言語,喚醒三日酲。

翻譯

浮雲在萬里澄碧的晴空上來往飄蕩,似乎在把天氣的陰晴醞釀。

微雨輕敲着荷葉,發出細碎急促的聲響,不一會也灑溼了衣裳;從水面浮萍間飄來的和風吹拂着衣袖,帶來一陣清涼。

忽而雨過天晴,喜鵲喳喳喧鬧,迎接朝陽;鷗鳥也在風平浪靜的水面盡情遊翔。

經過風吹雨洗之後,山色更加明淨秀麗,它雖然不言不語,卻使人醉意全消,神清氣爽。

註釋

空碧:即“碧空”。

荷雨:化用李商隱詩句“留得枯荷聽雨聲”。指沿途有荷花,下的雨不大。

蘋風:從水面浮萍之間飄來的風。

喧:聲音大而嘈雜。是說喜鵲對日出的喜悅。

狎:親熱、玩樂的意思。是說水鷗在波平如鏡的水面上盡情地玩樂。

酲:酒醒後的困憊狀態。這裏指山色的可愛,能夠使人神清氣爽,睏意全消。

賞析

首聯寫天氣,統攝全局,極精采。兩句詩應連起來讀、連起來講:飄浮的雲朵在碧空裏你來我往,忙於“議”,“議”什麼?“議”究竟是“陰”好,還是“晴”好。“議”的結果怎麼樣,沒有說,接着便具體描寫“山行”的經歷和感受:“荷雨酒衣溼”,下起雨來了;“鵲聲喧日出”,太陽又出來了。浮雲議論不定,故陰晴也不定。宋人詩詞中往往用擬人化手法寫天氣,姜夔《點絳脣》中的“數峯清苦,商略黃昏雨”尤有名。但比較而言,王質以浮雲“議陰晴”涵蓋全篇,更具匠心。

“荷雨”一聯承“陰”。先說“荷雨”,後說“酒衣溼”,見得先聽見雨打荷葉聲而後才意識到下雨,才感覺到“衣溼”。這雨當然比“沽衣欲溼杏花雨”大一點,但大得也有限。同時,有荷花的季節衣服被雨酒溼,反而涼爽些。“蘋風”是從浮萍之間吹來的風,說它“吹袖清”,見得那風也並不狂。雨已溼衣,再加風吹,其主觀感受是“清”而不是寒,表明如果沒有這風和雨,“山行”者就會感到炎熱了。

“鵲聲”一聯承“晴”。喜鵲喜幹厭溼,所以叫“幹鵲”。雨過天晴,喜鵲“喧”叫,這表現了鵲的喜悅,也傳達了人的喜悅。試想:荷雨溼衣,雖然暫時帶來爽意,但如果繼續下,沒完沒了,“山行”者就不會很愉快;所以詩人寫鵲“喧”,也正是爲了傳達自己的心聲。“喧”後接“日出”,造句生新:“喜鵲喧叫:‘太陽出來了!’多麼傳神!“鵲聲喧日出“,引人向上看,由“鵲”及“日”;“鷗性狎波平”引人向下看,由“鷗”及“波”。鷗,生性愛水,但如果風急浪涌,它也受不了。如今雨霽風和,“波平”如鏡,鷗自然盡情玩樂。“狎”字也像“喧”字一樣用得很精彩,“狎”有“親熱”的意思。也有“玩樂”的意思,這裏都適用。

像首聯一樣,尾聯也用擬人化手法,其區別在於前者正用,後者反用。有正纔有反,從反面說,“山色不言語”,從正面說,自然是“山色能言語”。惟其能言語,所以下句用了個“喚”字。剛經過雨洗的“山色”忽受陽光照耀,明淨秀麗,“不言語”已能“喚醒三日醒”;對於並未喝酒爛醉的人來說,自然更加神清氣爽,賞心悅目。

以“山行”爲題,結尾才點出“山”,表明人在“山色”之中。全篇未見“行”字,但從浮雲往來到荷雨溼衣、蘋風吹袖、鵲聲喧日、鷗性狎波,都是“山行”過程中的經歷、見聞和感受。合起來,就是所謂“山行即事”。全詩寫得興會淋漓,景美情濃,藝術構思也相當精巧。

山行原文翻譯及賞析14

原文:

《山行》

年代:唐作者:杜牧

遠上寒山石徑斜,白雲深處有人家。

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

 註釋:

山行:在山中行走。

遠上:登上遠處的。

寒山:深秋季節的山。

石徑:石子的小路。

斜:爲傾斜的意思。

深:另有版本作“生”。(“深”可理解爲在雲霧繚繞的的深處;“生”可理解爲在形成白雲的地方)

車:轎子。

坐:因爲。

霜葉:楓樹的葉子經深秋寒霜之後變成了紅色。

楓林晚:傍晚時的楓樹林。

紅於:比……更紅,本文指霜葉紅於二月花。

 譯文:

沿着彎彎曲曲的小路上山,在那白雲深處,居然還有人家。

停下車來,是因爲喜愛這深秋楓林晚景。楓葉秋霜染過,豔比二月春花。

賞析:

《山行》是詩人杜牧的一首描寫和讚美深秋山林景色的七言絕句。這首詩描繪的是秋之色,展現出一幅動人的山林秋色圖,山路、人家、白雲、紅葉,構成一幅和諧統一的畫面。在這首詩中,杜牧以情馭景,敏捷、準確地捕捉足以體現自然美的形象,並把自己的情感融匯其中,使情感美與自然美水乳交融,情景互爲一體。

全詩構思新穎,佈局精巧,於蕭瑟秋風中攝取絢麗秋色,與春光爭勝,令人賞心悅目。這首小詩不只是即興詠景,而且進而詠物言志,是詩人內在精神世界的表露。

詩文第二句中,是“深”還是“生”字在學術界一直存在爭議。清康熙陳夢雷編輯《古今圖書集成》作“白雲深處有人家”。明萬曆趙宦光刊本,宋洪邁編《萬首唐人絕句》作“白雲深處有人家”。清乾隆《四庫全書》收入的兩種版本都有,例如明高棅編《唐詩品彙》和《御定全唐詩》作“白雲深處有人家”,而宋洪邁編《萬首唐人絕句》作“白雲生處有人家”。當代有些課本中本詩也從原來的“白雲深處有人家”修改爲“白雲生處有人家”,並於註釋處說明“‘生處’一作‘深處’”(考試時應以使用的課本爲準)。1994年版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作“白雲深處有人家”。

這首詩描繪的是秋之色,展現出一幅動人的山林秋色圖。詩裏寫了山路、人家、白雲、紅葉,構成一幅和諧統一的畫面。這些景物不是並列的處於同等地位,而是有機地聯繫在一起,有主有從,有的處於畫面的中心,有的則處於陪襯地位。簡單來說,前三句是賓,第四句是主,前三句是爲第四句描繪背景、創造氣氛,起鋪墊和烘托作用的。

“遠上寒山石徑斜”,寫山,寫山路。一條彎彎曲曲的小路蜿蜓伸向山頭。“遠”字寫出了山路的綿長,“斜”字與“上”字呼應,寫出了高而緩的山勢。

“白雲深處有人家”,寫雲,寫人家。詩人的目光順着這條山路一直向上望去,在白雲飄浮的地方,有幾處山石砌成的石屋石牆。這裏的“人家”照應了上句的“石徑”,—這一條山間小路,就是那幾戶人家上上下下的通道。這樣就把兩種景物有機地聯繫在一起了。有白雲繚繞,說明山很高。詩人用橫雲斷嶺的手法,讓這片片白雲遮住讀者的視線,卻給人留下了想象的空間:在那白雲之上,雲外有山,一定會有另一種景色。

對這些景物,詩人只是在作客觀的描述。雖然用了一個“寒”字,也只是爲了逗出下文的“晚”字和“霜”字,並不表現詩人的感情傾向。它畢竟還只是在爲後面的描寫蓄勢—勾勒楓林所在的環境。

“停車坐愛楓林晚”便不同了,傾向性已經很鮮明,很強烈了。那山路、白雲、人家都沒有使詩人動心,這楓林晚景卻使得他驚喜之情難以抑制。爲了要停下來領略這山林風光,竟然顧不得驅車趕路。這句中的“晚”字用得無比精妙,它蘊含多層意思:

(1)點明前兩句是白天所見,後兩句則是傍晚之景。

(2)因爲傍晚纔有夕照,絢麗的晚霞和紅豔的楓葉互相輝映,楓林才格外美麗。

(3)詩人流連忘返,到了傍晚,還捨不得登車離去,足見他對紅葉喜愛之極。

(4)因爲停車甚久,觀察入微,才能悟出第四句“霜葉紅於二月花”這樣富有理趣的警句。

前兩句所寫的景物已經很美,但詩人愛的卻是楓林。透過前後映襯,已經爲描寫楓林鋪平墊穩,蓄勢已足,於是水到渠成,引出了第四句,點明喜愛楓林的原因。“霜葉紅於二月花”,把第三句補足,一片深秋楓林美景具體展現出來了。詩人驚喜地發現在夕暉晚照下,楓葉流丹,層林如染,真是滿山雲錦,如爍彩霞,它比江南二月的春花還要火紅,還要豔麗。難能可貴的是,詩人透過這一片紅色,看到了秋天象春天一樣的生命力使秋天的山林呈現一種熱烈的、生機勃勃的景象。

詩人沒有象一般封建文人那樣,在秋季到來的時候,哀傷嘆息,他歌頌的是大自然的秋色美,體現出了豪爽向上的精神,有一種英爽俊拔之氣拂拂筆端,表現了詩人的才氣,也表現了詩人的見地。這是一首秋色的讚歌。

第四句是全詩的中心,是詩人濃墨重彩、凝聚筆力寫出來的。不僅前兩句疏淡的景緻成了這豔麗秋色的襯托,即使“停車坐愛楓林晚”一句,看似抒情敘事,實際上也起着寫景襯托的作用:那停車而望、陶然而醉的詩人,也成了景色的一部分,有了這種景象,才更顯出秋色的迷人。而一筆重寫之後,戛然便止,又顯得情韻悠揚,餘味無窮。

全詩構思新穎,佈局精巧,於蕭瑟秋風中攝取絢麗秋色,與春光爭勝,令人賞心悅目,精神發越。兼之語言明暢,音韻和諧。

山行原文翻譯及賞析15

魯山山行原文:

適與野情愜,千山高復低。

好峯隨處改,幽徑獨行迷。

霜落熊升樹,林空鹿飲溪。

人家在何許?雲外一聲雞。

魯山山行譯文及註釋

譯文

清晨,連綿起伏的魯山,千峯競秀,忽高忽低,蔚爲壯觀,正好迎合了我愛好自然景色的情趣。

一路上,奇峯峻嶺在眼前不斷地變換,沉醉於一人在蜿蜒幽深的小路上游覽的野趣,竟忘了走到了什麼地方。

太陽高升,霜雪融落,山林顯得愈加寂靜空蕩,笨熊正在緩慢地爬着大樹,鹿兒正在悠閒地喝着小溪的潺潺流水。

看不到房舍,也望不見炊煙,我心中不禁疑問,山裏是否也有人家居住?就在這時,忽聽得遠處雲霧繚繞的山間傳來一聲雞鳴。

註釋

⑴魯山:一名露山,在河南魯山縣東北,接近襄城縣境。

⑵適:恰好。野情:喜愛山野之情。愜(qiè):心滿意足。

⑶隨處改:(山峯)隨觀看的角度的變化而變化。

⑷幽徑:小路。

⑸熊升樹:熊爬上樹。一作大熊星座升上樹梢。

⑹何許:何處,哪裏。

⑺雲外:形容遙遠。一聲雞:暗示有人家。

魯山山行賞析魯山山行賞析

這首詩運用豐富的意象,動靜結合,描繪了一幅斑斕多姿的山景圖:深秋時節,霜降臨空,詩人在魯山中旅行。山路上沒有其他人,詩人興致勃勃,一邊趕路一邊欣賞着千姿百態的山峯和山間的種種景象。彷彿從雲外傳來的一聲雞鳴,告訴詩人有人家的地方還很遠很遠。

這是一首五律,但不爲格律所縛,寫得新穎自然,曲盡山行情景。

山路崎嘔,對於貪圖安逸,怯於攀登的人來說,“山行”不可能有什麼樂趣。山野荒寂,對於酷愛繁華,留戀都市的人來說,“山行”也不會有什麼美感和詩意。此詩一開頭就將這一類情況一掃而空,興致勃勃地說:“適與野情愜”——恰恰跟作者愛好山野風光的情趣相合。下句對此作了說明:“千山高復低。”按時間順序,兩句爲倒裝。一倒裝,既突出了愛山的情趣,又顯得跌宕有致。“千山高復低”,這當然是“山行”所見。看見了山野非常喜愛,心中很滿足,羣山連綿起伏的,時高時低,一個“愜”字,足以體會出當時作者心滿意足的心情。“適與野情愜”,則是“山行”所感。首聯只點“山”而“行”在其中。

頷聯進一步寫“山行”。“好峯”之“峯”即是“千山高復低”;“好峯”之“好”則包含了詩人的美感,又與“適與野情愜”契合。說“好峯隨處改”,見得人在“千山”中繼續行走,也繼續看山,眼中的“好峯”也自然移步換形,不斷變換美好的姿態。第四句纔出“行”字,但不單是點題。“徑”而曰“幽”,“行”而曰“獨”,正合了詩人的“野情”。着一“迷”字,不僅傳“幽”、“獨”之神,而且以小景見大景,進一步展示了“千山高復低”的境界。山徑幽深,容易“迷”;獨行無伴,容易“迷”;“千山高復低”,更容易“迷”。著此“迷”字,更見野景之幽與野情之濃。

頸聯“霜落熊升樹,林空鹿飲溪”,互文見意,寫“山行”所見的動景。“霜落”則“林空”,既點時,又寫景。霜未落而林未空,林中之“熊”也會“升樹”,林中之“鹿”也要“飲溪”;但樹葉茂密,遮斷視線,“山行”者很難看見“熊升樹”與“鹿飲溪”的野景,作者特意寫出“霜落”、“林空”與“熊升樹”、“鹿飲溪”之間的因果關係,正是爲了表現出那是“山行”者眼中的野景。惟其是“山行”者眼中的野景,所以飽含着“山行”者的“野情”。“霜落”而“熊升樹”,“林空”而“鹿飲溪”,很是閒適,野趣盎然。

蘇軾《高郵陳直躬處士畫雁》詩云:“野雁見人時,未起意先改。君從何處看,得此無人態?無乃枯木形,人禽兩自在!······”梅堯臣從林外“幽徑”看林中,見“熊升樹”、“鹿飲溪”,那正是蘇軾所說的“無人態”,因而就顯得“自在”。熊“自在”,鹿“自在”,看“熊升樹”、“鹿飲溪”的人也“自在”。

歐陽修《六一詩話》雲:“聖俞嘗語餘曰:‘詩家雖主意,而造語亦難。若意新語工,得前人所未道者,斯爲善也。必能狀難狀之景如在目前,含不盡之意見於言外,然後爲至矣。’”此聯就可以說是“狀難狀之景如在目前”。而且還“含不盡之意見於言外”。“熊升樹”、“鹿飲溪”而未受到任何驚擾,見得除“幽徑”的“獨行”者而外,四野無人,一片幽寂;而“獨行”者看了。“熊升樹”,又看“鹿飲溪”,其心情之閒靜愉悅,也見於言外。從章法上看,這一聯不僅緊承上句的“幽”、“獨”而來,而且對首句“適與野情愜”作了更充分的表現。

全詩以“人家在何許?雲外一聲雞”收尾,餘味無窮。杜牧的“白雲生處有人家”,是看見了人家。王維的“欲投人處宿,隔水問樵夫”,是看不見人家,才詢問樵夫。這裏又是另一番情景:望近處,只見“熊升樹”、“鹿飲溪”,沒有人家;望遠方,只見白雲浮動,也不見人家;於是自己問自己:“人家在何許”呢?恰在這時,雲外傳來一聲雞叫,彷彿是有意回答詩人的提問:“這裏有人家哩,快來休息吧!”兩句詩,寫“山行”者望雲聞雞的神態及其喜悅心情,都躍然可見、宛然可想。

深秋時節,霜降臨空,詩人在魯山旅行。山路上沒有其他人,詩人興致勃勃,一邊趕路一邊欣賞着千姿百態的山峯和山間的種種景象。彷彿從雲外傳來的一聲雞鳴,告訴詩人有家人的地方還很遠很遠。

本詩是作者梅堯臣登山的一個過程,首先表達的是登山抒懷的一種喜悅,看到奇美的景色作者感到無比的驚喜與心曠神怡,但是到了最後作者才發現有人家的地方還很遠很遠。在山中走着走着,幽靜的秋山,看不到房舍,望不見炊煙,自己也懷疑這山裏是不是有人家居住,不禁自問一聲“人家在何許(何處)”;正在沉思的時候,忽聽得從山間白雲上頭傳來“喔喔”一聲雞叫。噢,原來住家還在那高山頂哩。這最後一句“雲外一聲雞”,非常自然,確實給人以“含不盡之意見於言外”的感覺。

首聯

看見了山野非常喜愛,心中很滿足,羣山連綿起伏的,時高時低,一個“愜”字,足以體會出當時作者心滿意足的心情。

魯山層巒疊嶂,千峯競秀,一高一低,蔚爲壯觀,正好投合“我”愛好大自然景色的情趣。這就是開頭兩句詩的意思,說明所以要登魯山遊覽,是因爲內合情趣,外有好景,也就成行了。

頷聯

優美的山峯波浪起伏,走在幽靜的小路上,彷彿走進了迷宮似的,一個“迷”字,說明詩人當時被小路迷糊了的優雅心情。

走到一處可以看到一種好峯,再走向另一處,又可以看到另一種奇嶺,所以說“隨處改”。“隨處改”這個“改”字下得妙,如果在山中坐立不動,總是一個角度看山,好峯就不“改”了,因爲“行”,所以好峯才處處改,由一個畫面換成另一畫面。以“改”字型現“行”,正切合詩題“山行”的意思。一個人在山間小路上行走,曲曲彎彎,走着走着,連自己也不知走到哪裏去了,有時竟迷失了方向。“幽徑獨行迷”,“迷”的原因正是詩中說的,一是曲徑幽深,容易走錯路,二是獨行,自己一個人,無人指路,也容易走錯路,於是“迷”了。這裏把一個人遊山的體驗逼真地表現出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