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文學賞析 > 古籍

《三國演義》綜合鑑賞

古籍1.41W

1.小說成功地塑造了衆多人物形象。全書描寫了四百多人,其中主要人物都是性格鮮明、形象生動。作者描寫人物,善於抓住基本特徵,突出某個方面,運用誇張、對比、襯托的方法,使人物個性鮮明生動。小說在刻畫人物時,特別注意把人物放在驚心動魄的軍事、政治鬥爭中,放在尖銳複雜的矛盾衝突中,表現其思想性格。對於主要人物,往往透過一系列的故事情節和語言描寫表現其複雜的性格。

2.小說擅長描述戰爭。全書描寫大小戰爭四十多次,展現了一幕幕驚心動魄的戰爭場面。其中尤以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彝陵之戰最爲精彩。對於決定三國興亡的幾次關鍵性的大戰役,作者總是着力描寫,並以人物爲中心,寫出戰爭的各個方面,如雙方的戰略戰術、力量對比、地位轉變等等,寫得豐富多彩,千變萬化,各具特色,充分體現了戰爭的複雜性和多樣性。小說既寫出了戰爭的激烈、緊張、驚險,而又不顯得悽慘,一般具有昂揚的格調,有的還表現得從容不迫,動中有靜,有張有弛。

《三國演義》在藝術表現上也有其缺點,一是人物性格固定化,缺少發展變化。這可能是受到民間傳說人物定型化的影響和歷史材料的侷限。二是想象、誇張有時不合情理。魯迅先生說:“欲顯劉備之長厚而似僞,狀諸葛之多智而近妖。”這種評價是很中肯的。

形象分析

司馬懿

司馬懿,三國時期輔佐曹魏四代君主的重臣,早年被曹操視爲不安於人臣的隱患,晚年又被曹繃僦脹泄攏委以重任。他用五十年的時間來證明自己是個忠臣,最後卻重演了曹家篡漢的一幕。曹芳時代,司馬懿在和曹魏宗室曹爽的明爭暗鬥中,演繹了老子所謂的“居善地,心善淵,動善時”,表面的浮華最終抵不過司馬懿的輕輕一擊。人常說“亂世出英雄”,天下大亂,社會不按常規運轉,機會就出乎意料地來了。司馬懿在當時就是亂世中的一位英雄,被名士楊俊譽爲“非常之器”。對司馬懿來說,開始運氣不怎麼好,因爲他恰好遇上曹操這個一代梟雄,只好老老實實在曹操手下做事。可是時機一到,他的全盤陰謀與雄心大志都在血腥屠殺中得以實現了。看司馬懿的一生,正如《老子》所言,只有保持虛空狀態,才能不斷接受,順勢而變,最終得逞。

諸葛亮

諸葛亮形象特徵之一是“忠”。集中表現在兩方面:一是對劉備的忠貞不渝,二是對國家的忠誠不貳。諸葛亮形象特徵之二是“智”。諸葛亮上知天文,下曉地理,熟諳兵法,料事如神。他隱居隆中時,對天下大勢已瞭如指掌,初見劉備就提出了據蜀、聯吳、抗曹的戰略思想。赤壁鏖兵,可以說是諸葛亮智慧的集中表現。他孤身入吳,和東吳上下各方面進行了複雜曲折的鬥爭,最終實現了聯吳抗曹的戰略。諸葛亮形象特徵之三是“勇”。劉備帶領數十萬民衆和數千殘兵緩慢地向江陵進發的時候,諸葛亮不顧個人安危,隻身隨魯肅前去東吳勸說孫權共同破曹,達到了聯吳抗曹的目的。周瑜死後,諸葛亮爲鞏固孫劉聯盟,隻身前往柴桑口弔孝,用自己的勇敢和真誠打動了東吳的上上下下,從而使搖搖欲墜的孫劉聯盟得到重新鞏固。劉備去世後,諸葛亮不忘匡復漢室的夙願,五月渡瀘,深入不毛之地,憑着無限的`剛勇,七擒孟獲,致使孟獲心服口服地歸降蜀漢。

相關閱讀

馬謖街亭失守,導致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戰爭半途而廢,同時蜀漢方面也失去了一員大將。無論從哪一個方面來講,對於蜀漢絕對是一個重大損失。而根據史學家的分析,勝敗乃兵家常事,處置馬謖可以採取其他各種方法,不一定非要選擇殺頭的辦法。但是諸葛亮卻斷然處斬了馬謖,這是爲什麼?諸葛亮到底想不想殺馬謖?

我的結論是,不想殺。有證據嗎?有,流淚就是證據。如果說諸葛亮覺得這個人就是該殺的,非殺不可,不殺不足以平民憤,一聲令下,推出轅門斬首。但是他流淚,說明他不想殺。那麼諸葛亮爲什麼不想殺呢?有三個原因。

第一,馬謖是親信。馬謖是什麼人呢?馬謖是馬良的弟弟,馬良五兄弟,都是人才。而馬良很早就追隨了劉備,而且和諸葛亮的私交非常之好,是稱兄道弟的。後來馬良在戰爭中陣亡了,那麼這個弟弟呢,就算烈屬,諸葛亮對馬良這個弟弟馬謖也非常之好。馬謖在監獄裏面曾經給諸葛亮寫了一封信,裏面有這樣的說法:“明公視謖猶子,謖視明公猶父。”就是丞相看待我馬謖,就像看待自己的親兒子;我馬謖看待丞相您呢,就像看待我的父親。有人說這個比方不恰當,爲什麼呢?因爲馬謖是馬良的弟弟,馬良是叫諸葛亮哥的,怎麼變成爸了呢?這個也是可以講得通的,因爲中國古代有一個說法叫作長兄如父、長嫂如母,因此我們可以推測諸葛亮和馬謖的關係就是如父的長兄,這是有感情的。

第二點,馬謖是人才。根據《三國志馬良傳》的記載,馬謖這個人好論軍計,非常有才華,而且熟讀兵書,也喜歡討論戰爭這一類的問題。諸葛亮對他是“深加器異”,非常器重。諸葛亮經常把馬謖叫過來談話,一談就是一整天,叫作自晝達夜。我們知道諸葛亮是一個日理萬機的人,因爲大事小事都要他過問,而且他做事的風格就是事必躬親,每件事情他都要親自去打理,沒有時間聊天,不是閒人。怎麼會和馬謖一談就談一天呢?說明馬謖在談話當中確實有過人的見解,而且也有證據。諸葛亮南征南中的時候,馬謖去送行,送得很遠。分別的時候諸葛亮拉着馬謖的手說,兄弟啊,我們都策劃了好幾年了,也談了很多的想法,現在我馬上就要出征了,你一定有更重要的話說吧,有更好的主意給我出吧?馬謖說了十六個字:“攻心爲上,攻城爲下。心戰爲上,兵戰爲下。”就是你要讓南方臣服,更多的是要靠德,靠感化,而不是靠武力的威脅。諸葛亮採納了馬謖的建議,這纔有了後面的七擒孟獲。當然,馬謖沒有這個建議,我估計諸葛亮也會這樣做,但是至少說明馬謖還能和諸葛亮英雄所見略同,他不是一個完全沒有用的人。

第三點,馬謖有威望。據史書記載,殺馬謖的時候,十萬之衆爲之垂涕。十萬人哭了,不是諸葛亮一個人哭了。這說明馬謖這個人在羣衆中是有威望的。

根據前面的分析,無論論才氣還是論威望,馬謖都出類拔萃,而且從私人關係上講,馬謖和諸葛亮私交非常好,是一個有勇有謀又深得諸葛亮信任的人才。但是諸葛亮在處置馬謖時,鐵面無私,不留任何情面。從內心願望來講,諸葛亮是不想殺馬謖的,此時他是做了一個痛苦的抉擇。那麼諸葛亮爲什麼要這麼做?其中有什麼隱情呢?

這個問題,蔣琬也問過諸葛亮。馬謖被殺以後,蔣琬到了漢中,對諸葛亮說,丞相啊,“天下未定而戮智計之士,豈不惜乎!”說現在天下還沒有安定,我們還要打很多很多的仗,丞相就把這樣一個難得的人才殺了,難道不可惜嗎?那麼諸葛亮是怎麼回答的呢?諸葛亮又一次哭了,流着眼淚說了十六個字:“四海分裂,兵交方始。若復廢法,何用討賊?”什麼意思呢?就是說,現在天下大亂,四海分裂,戰爭不是一天兩天就能停止下來的;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如果把軍法給廢了,請問我們用什麼,我們憑藉什麼,我們靠什麼去戰勝敵人呢?那麼根據諸葛亮的這個回答,我們可以得出一個結論來,就是:諸葛亮殺馬謖,是爲了依法治蜀。

――《易中天品三國》

讀後一思

讀了易中天對“諸葛亮揮淚斬馬謖”這一事件的分析,結合你對《三國演義》的理解,談談你的看法。

標籤:三國演義 鑑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