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文化作文 > 習俗作文

有關端午節的習俗作文範文500字(精選10篇)

在平平淡淡的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總少不了接觸作文吧,作文根據寫作時限的不同可以分爲限時作文和非限時作文。那麼你知道一篇好的作文該怎麼寫嗎?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有關端午節的習俗作文範文500字(精選10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有關端午節的習俗作文範文500字(精選10篇)

端午節的習俗作文1

“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爲屈原”,不知不覺,又到了糉子飄香的端午節。

今年端午節,我第一次在家裏學包糉子,心裏很激動。包糉子開始了!只見媽媽先把兩片竹葉折成圓錐形,接着倒進一小勺糯米墊底,再放一塊用香料醃製好的肉片,接着慢慢地回折竹葉,最後用草繩把糉子紮緊、繫結。不久,一個小巧的三角糉就包好了。我學着媽媽的樣子,慢慢地包,前幾步學得很輕鬆,最後扎繩子時,我紮了好幾次都沒紮好,要麼用力過猛拉斷了草繩,要麼扎不緊。好吧,第一次包糉子,鬆就鬆點吧。一個多小時後,鍋裏飄出了清香的糉子味。我喜滋滋地剝開一個鬆散得像呆萌的娃娃一樣的糉子,輕輕地咬一口,頓時,米香、肉香、葉香慢慢地散開,真是美味極了!

這個端午節我還做了一件特別有意思的事——立蛋。蛋也可以立起來?你不信?哈哈,剛開始我也不信。媽媽說:“立蛋是端午節習俗之一,也是一種好玩的遊戲。”於是,我打算試試。我從冰箱裏拿出四個雞蛋和一個鴨蛋。我先把蛋放在陽臺的地板上,然後用手扶住一顆蛋,慢慢地尋找平衡點,接着輕輕地鬆開手,呀,第一次立蛋失敗!我沒有氣餒,繼續嘗試,第二次、第三次……接連失敗。唉!媽媽,你查找的資料是不是假的,蛋怎麼可能憑空豎起來呢?我心裏很懊惱。媽媽看着泄氣的我,說:“遇到一點困難就想放棄,還能做成什麼事呢?網上的資料說,端午節當天正午,因是陽剛正氣彙集之極,所以平日不易豎立的蛋在此時便可直豎在地上。只要心平氣和,呼吸均勻,再試一試,相信你會成功的。”聽了媽媽的話,我閉上眼睛,深呼吸,然後小心翼翼地再試,一次,又一次……哇,終於大功告成了!望着穩穩地立在地板上的蛋,我情不自禁地笑了。我乾脆坐到地上,繼續立蛋,一個,兩個……耶,五顆蛋都立好了!五顆立在我面前的蛋像一件漂亮藝術品。“咔嚓”一聲,媽媽幫我和蛋寶寶們拍了一張美照。你是不是覺得不可思議?明年端午節,你也來試試這個好玩,又可以培養耐心的遊戲吧!

我喜歡這個特別的端午節。

端午節的習俗作文2

中國的農曆五月初五爲端午節,又名端陽節、重午節。端午節是中國二千多年的舊習俗,中國人爲什麼要過端午節呢?這裏有着不少的傳說,最著名的的就是爲了紀念中國歷史上偉大的民族詩人屈原。屈原是中國古代偉大詩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兩千多年來,每年的農曆五月初五就成爲了紀念屈原的傳統節日。史料記載,公元前278年農曆五月初五,楚國大夫、愛國詩人屈原聽到秦軍攻破楚國都城的消息後,悲憤交加,心如刀割,毅然寫下絕筆作《懷沙》,抱石投入汨羅江,以身殉國。沿江百姓紛紛引舟競渡前去打撈,沿水招魂,並將糉子投入江中,以免魚蝦蠶食他的身體。這一習俗綿延至今,已有兩千多年。

千百年來,屈原的愛國精神和感人詩辭,深入人心。人們“惜而哀之,世論其辭,以相傳焉”。在民俗文化領域,中國民衆從此把端午節的龍舟競渡和吃糉子等,與紀念屈原緊密聯繫在一起。隨着屈原影響的不斷增大,始於春秋戰國的端午節也逐步傳播開來,成爲中華民族的節日。

過端午節,中國各地有許多習俗。每到這一天,家家戶戶都懸鐘馗像,掛艾葉菖蒲,賽龍舟,吃糉子,飲雄黃酒,遊百病,佩香囊。

懸鐘馗像:鍾馗捉鬼,是端午節習俗。在中國中部的江淮地區,家家都懸鐘馗像,用以鎮宅驅邪。鍾馗與一個離奇傳聞有關,相傳中國唐代(618年—907年)的皇帝病中夢見一大鬼捉一小鬼而啖之,自稱鍾馗,醒後令畫家吳道子描成畫像,相貌兇殘醜陋,以爲打鬼、驅邪、除祟之用。

掛艾葉菖蒲:在端午節,家家都以菖蒲、艾葉、榴花、蒜頭、龍船花,製成人形稱爲艾人。將艾葉懸於堂中,剪爲虎形或剪綵爲小虎,貼以艾葉,婦人爭相佩戴,以僻邪驅瘴。用菖蒲作劍,插於門楣,有驅魔祛鬼之神效。

賽龍舟:據說中國古代百姓因捨不得賢臣屈原死去,於是有許多人划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後,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是爲龍舟競渡之起源,後每年五月五日划龍舟以紀念之。借划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屍體。

端午節的習俗作文3

世界上還有幾個節日要吃香噴噴的糉子呢?

世界上還有幾個節日是要灑雄黃酒的呢?

世界上還有幾個節日是要在門前掛草藥,身上塗藥酒的呢?

沒錯,的確,只有端午節,一個偉大的節日,一個神聖的節日。要說起來這端午節,還得從戰國時期著名詩人屈原說起。

相傳在戰國時期,楚國上大夫屈原上諫楚王,提出富國之計,可楚王不僅不聽,還將其流放。結果屈原悲憤交加,傷心欲絕,抱一塊石頭,帶着自己的憤憤不平,帶着他的高遠志向,一起永沉淚羅江底。

屈原死後,人們爲紀念他,爲了使他的屍首不被魚蝦吞食,人們便做了糉子,來餵魚蝦。流傳至今,便有了吃糉子的習慣。這天,滿街都有一股糉葉的清香。要說這做糉子,先得把糉葉洗淨,用糉葉把肉、糯米、豌豆包一起煮,從鍋裏散發出的誘人香味,不禁讓人口水“直流三千尺”盼着,想着早點煮熟。終於,冒着熱氣的糉子上來了,一家人圍坐在桌子那兒一起吃,其樂融融。夾起一塊糯米,放入口中。啊!香甜可口,甜而不膩。讓我忍不住想把整個糉子吞下去。雖然家附近幾乎天天都有糉子賣,但今天的糉子彷彿有股節日特有的,濃濃的氣息。

吃完糉子,大人們便忙着去灑雄黃酒,據說可以驅鬼辟邪,以保平安。端午這天,滿街都有一股酒味,有些大人還會用雄黃酒在孩子的額頭上寫個大大的“王”字,象徵生龍活虎、虎虎生威。

灑完雄黃酒,大人們便在兩邊大門上掛菖蒲等中草藥,菖蒲那股刺鼻的味道可以驅趕鬼魔,使邪魔不敢靠近你家。掛完後,還要在孩子身上塗藥酒,可保以年不生瘡。塗藥酒也可使你百病不入,一生平安。

轉眼間,這年的端午就要過完了,但是,端午給我留下的痕跡是永遠也抹不掉的,又開始期待來年的端午了。

端午節的習俗作文4

每年的端午節我們都要吃糉子、賽龍舟、懸艾葉、我最喜歡看賽龍舟的比賽了,這比賽並不是爲了爭誰第一水第二,是爲了在觀衆面前展示他們嫺熟的技能與美好的姿態。

我先來說說糉子吧。糉子是用墨綠色的蘆葉包裹一着糯米和棗子。煮熟後,剝一開蘆葉,只見米一團一里彷彿鑲着幾顆深紅油亮的瑪瑙,很好看。糉子的的味道美極了,蘆葉散發着清香,咬一口糉子,甜而不膩。

糉子還有一個悠久的故事。傳說吃糉子是爲了紀念古代詩人屈原。屈原一生寫過許多著名的詩篇,提出過許多愛國的政治主張,但是君王不採納。後來君王淪喪,他滿懷憂憤跳江自盡。人民還念他,崇敬他。兩千多年來,人們把糉子投入江中,當做獻給詩人的祭品。——這就是糉子的由來。是的,每逢端午節,人們怎麼會忘記偉大的詩人屈原呢?

民諺說:"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節,人們把插艾和菖蒲作爲重要內容之一。家家都灑掃庭除,以菖蒲、艾條插於門眉,懸於堂中。並用菖蒲、艾葉、榴花、蒜頭、龍船花,製成|人形或虎形,稱爲艾人、艾虎;製成花環、佩飾,美麗芬芳,婦人爭相佩戴,用以驅瘴。

艾,又名家艾、艾蒿。它的莖、葉都含有揮發性芳一香油。它所產生的奇特芳一香,可驅蚊蠅、蟲蟻,淨化空氣。中醫學上以艾入藥,有理氣血、暖子一宮、祛寒溼的功能。將艾葉加工成"艾絨",是灸法治病的重要藥材。

端午節的習俗作文5

每年農曆的五月初五是我國傳統的節日?——端午節。傳說端午節的由來是爲了紀念楚國的忠臣屈原,當時秦國攻打楚國,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於農歷五月初五,抱石投汨羅江身亡。傳說屈原死後,楚國人紛紛涌到汨羅江邊去憑弔屈原。漁夫們划起船隻,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真身。有人拿出準備的食物,丟進江裏,說是讓魚龍蝦蟹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原的身體了。一位老醫師則拿來一罈雄黃酒倒進江裏,說是要藥暈蛟龍水獸,以免傷害屈大夫。後來怕飯糰被蛟龍所食,人們想出用葉子包飯,外纏彩絲,發展成棕子。以後,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賽龍舟、吃糉子、喝雄黃酒的風俗,以此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我們家有一個名副其實的包糉子好手——我的奶奶。每年端午節前奶奶就開始忙活開了,早早地着手準備好了糉葉。奶奶常說:用蘆葦的葉子包的糉子最香。她在包糉子之前,先做好準備工作:把蘆葦的葉子放在水裏煮一煮,再把準備好的糯米和棗分別洗一洗,她就開始包糉子了。她先取三片葉子,將這三片葉子捲成一個圓錐體,然後先放一個棗,接着在裏面放上糯米,中間再夾幾個棗,最後用線把葉子捆好,一個糉子就包好了。她包的糉子又肥又大,活像一個個碩大的菱角。包好以後,再放在鍋裏煮上一會兒,滿屋子都瀰漫着糉葉的清香。輕輕剝開糉葉,咬上一口,粘粘的,整個人渾身都沉浸在香味中。我多麼盼望着端午節快快到來呀!

端午節的習俗作文6

要說起家鄉的風俗,我必然會仔細回想,因爺爺奶奶早逝,我便節假日去的都是外婆家。我是個“不合格"的家鄉人,爲何故說,因爲我對風俗這是一竅不通啊,這可不是謙虛。

記得我年幼時,5月5日端午節,外婆在三更半夜雞鳴時便起牀了,因雞鳴很響亮,我便被吵醒了,睡眼朦朧的我,清清楚楚地記得外婆並不拉燈,緣由是因燈太亮,擔心吵醒我罷了,現在回想起來滿滿都是對我的愛呀,外婆輕悄悄的起牀,輕悄悄的穿衣,麻利極了,接着便看看我,這時,我閉着眼睛只睜一條縫繼續看她做事。

外婆出去了不久便回來了,一種沁人心脾的奇特的.香味,不用多說,香味便是艾草那獨特的香味,外婆用艾草掃了房屋便一根根的插在牆縫中。用來淨化空氣,驅蚊蟲,其風俗,有句俗詩叫“清明插柳,端午插艾”。艾就是艾草。

記得還有個方法,就是用藥草洗漱。外婆粗識草藥,外婆上了山,她對山瞭如指掌,一會兒採好了草藥,大約10種,把它們洗乾淨和水煮,當水漸漸從清水轉變成了好看的琥珀色就大功告成了。

對了,還有一大主角就是吃糉子,糉子一開始就是紀念屈原的,因爲屈原他杞人憂天。世人皆醉,我獨醒,世人皆濁,我獨清的好人。後來屈原想不開就投江自盡,百姓擔心他被魚兒吃掉,於是包了許多糉子,不讓魚兒吃掉他。

端午節過了,我回到了家,這次端午節過得還挺開心的呢。

端午節的習俗作文7

端午節是我們柯橋的一個非常美好的節日,我們在過端午節的時候都會多出一個平常用不着的比賽,這一個特殊的比賽,只有在端午節的時候纔會有,那就是賽龍舟了,你們在端午節不只能大飽眼福纔可以大飽口福呢,因爲說到端午節的時時候,我們其中一個習俗是賽龍舟的,還有一個習俗,名字叫包糉子的。

糉子外面的形狀,像一個平看着的沙漏一般,但是麼,它的漏沙子的地方變得圓了一些,他們一般都是用普通的米做的,但是雖然米是差不多的,不過你可以在裏面放各種不一樣的東西,放到糉子裏面,有往裏面放的肉的,這一種糉子,如果燒的時候火候和時間控制的好,那就是一種不錯的選擇,但是,在衆多的糉子中,也免不了有幾個比肉糉子差一點的,這個糉子叫豆沙糉,顧名思義,就是我們糉子裏面放了豆沙的,這個燒的好,可以嚥下去,但是如果燒的很差,那就只有一個結果,那就是難以下嚥了,再有一種中的的在有肉的基礎上還加了蛋黃,那就叫做蛋黃肉糉了,它的口感很好,不過有時候他的蛋黃只有一點點,所以他就有了這麼一個缺點了……

跟糉子最有關的故事就是屈原投江了,屈原這位愛國主義詩人聽到了國家被滅亡的消息,選擇了以身殉國,因爲屈原高尚的情感打動了後人,就把屈原投江時的這一天定爲了端午節

端午節,這是一個美好的節日,美好的人,美好的物,構成了一道柯橋的美麗的風光,家家吃着糉子,看着龍舟,構成了一個和諧的節日風光。

端午節的習俗作文8

中國有着許許多多的傳統節日,比如熱鬧喜慶隆重的春節,祭奠祖先、追思先人的清明節,吃月餅賞月的中秋節,許許多多的節日,讓我們不亦樂乎,端午節便是其中之一。

要問端午節的美食是什麼,那還用說,當然是糉子了!要做糉子,得先找來米、糉葉、繩子,當然也可以加點肉、糖、花生等。我們做糉子的時候,首先把糉葉、米洗乾淨,餡料調好,把糉葉捲成一個封底的漏斗形狀,再把米放進去,有餡料的話就把餡料放到米中間。放滿之後,用糉葉蓋好包起來,用繩子捆住,就大功告成。糉子要放到鍋內蒸。煮好之後,拆開糉子,一股米的糯香,與糉葉的清香相混合,讓你食慾大開,吃下一個,包你再想吃第二個、第三個……

像所有的傳統節日一樣,端午節也是有傳說的。聽老人說,這是紀念屈原。屈原,是春秋時期楚懷王的大臣,他倡導舉賢授能,富國強兵,卻遭到去職、流放。他在流放中,寫下許多詩文,獨具風貌,影響深遠。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屈原不願看到自己國家被滅亡,所以抱石投江自盡,愛戴他的百姓聽到後紛紛趕到江邊,用糉葉包着米飯投到江中,讓魚龍蝦蟹吃飽。魚龍蝦蟹吃飽之後,就不會去吃屈原的身體了。一代又一代,每年的五月初五,龍舟競渡、吃糉子、喝雄黃酒的風俗便流傳下來,以此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這就是中國傳統節日之一的端午節,瀰漫着濃郁的鄉土氣息,很有特色。

端午節的習俗作文9

說到端午節,想必大家都不陌生,賽龍舟,懸艾葉,聞香囊,包糉子,忙碌而又開心!

其實關於端午節的來歷,現在至少有四,五種說法,諸如:紀念屈原說;吳越民族圖騰祭說;起於三代夏至說;惡月惡日驅闢說等等。迄今爲止,影響最廣的端午起源的觀點是紀念屈原說。傳說屈原投江後,漁民們划着漁船去打撈他的屍體,後來慢慢演變爲今天的賽龍舟。屈原投江後,當地的村民爲了不讓他的身體被魚啃食,就把糯米投入江中,但多被蛟龍所食,後來屈原託夢給村民,經過屈原的提醒,村民們才把糯米用葉子包起來,再用綵線纏繞,形成了糉子的最初形態。

過端午節,人們喜歡將艾葉掛於門上或用綵線綁在手腳上,意爲驅邪辟邪。人們在這一天還會吃糉子,賽龍舟,紀念屈原投江。其實,“龍舟競渡”早在戰國時代就有了,人們在急鼓聲中劃刻成龍形的獨木舟,做競渡遊戲,以娛神與樂人,是祭儀中半宗教,半娛樂的節目。據記載,早在春秋時期,用茭白葉包黍米成牛角狀,稱“角黍”;用竹筒裝米密封烤熟,稱“筒糉”。東漢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米,因水中含鹼,用茭白葉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成爲廣東鹼水糉。

我們祖國各地的人們,用他們不同的方式和習俗,共同慶祝着這個傳統的節日。“良辰當五日,偕老祝千年”。濃濃的糉香,濃濃的親情,濃濃的歡聲笑語……

端午節的習俗作文10

一提家鄉的風俗,我的腦海裏就會立馬浮現出一家人吃糉子的情景,而這正是五月初五端午節特有的風俗。

關於端午節,還有一個傳說。愛國詩人屈原投江死後,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涌到汨羅江邊撈屍,可怎麼也找不到。於是就有了漁夫準備飯糰、雞蛋等食物,丟入江中,說是讓魚蝦吃飽了,就不會食咬屈原的屍體了。後來這些食物慢慢演變成了糉子,於是就有了端午節吃糉子的習俗。

每到端午節,我和弟弟就盼望着包糉子、吃糉子。有一年端午節,我和弟弟早早起了牀,因爲媽媽要教我和弟弟包糉子。

首先準備食材:不同顏色的棉線、糉葉、糯米和自己喜歡的餡兒,我喜歡肉餡兒的,所以我準備了肉;弟弟喜歡蜜棗的,爸爸和媽媽喜歡紅豆的。

然後開始包糉子了。第一步是把兩三片糉葉折成簸箕形狀,我很快會了,但是弟弟卻折騰了好一會兒,才學會;第二步是放入糯米和餡;第三步是沿着糉葉包裹起來,包成三角的形狀;第四步是用線裹起來,也可以用不同顏色的線來區分。

把包好的糉子放入大鍋裏,大火煮開後,再用小火悶煮三、四個小時。出鍋時,一股糉葉的清香撲鼻而來。我和弟弟饞得口水直流,彷彿想一口就把它們全部吃掉。就連平時需要叫喚才知道吃飯的爸爸,今天也準時來吃飯了。一家人圍成一桌,十分開心,我和弟弟無法抵禦這香味,一個接一個搶着吃。吃了一頓糉子,幾個星期都忘不了得味道,真是回味無窮啊!

這就是端午節的習俗,是中華傳統的文化,流傳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