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文化作文 > 習俗作文

七夕一定要知道的由來和習俗範文

昨日七夕節,大家有沒有跟着一起在朋友圈曬幸福,秀恩愛的,順便曬曬你對七夕的瞭解呢?什麼?你跟我說你不知道七夕有什麼習俗,太不應該了吧!今天小編就來分享七夕一定要知道的由來和習俗範文,請各位讀者好好欣賞和借鑑。

七夕一定要知道的由來和習俗範文

七夕一定要知道的由來和習俗範文

七夕的由來

七夕乞巧起源於漢代,東晉葛洪《西京雜記》:“漢綵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人俱習之”的記載。

牛郎織女是我國四大民間愛情傳說之一。相傳南陽城牛郎與天上織女相愛,可惜被王母娘娘所阻攔,分隔在銀河兩岸,只有在每年的農曆七月七日於鵲橋相會。

傳說在七夕夜,人民擡頭可以看到牛郎織女的銀河相會,或在瓜果架下可偷聽到兩人在天上相會時的脈脈情話,以此祈禱自己能有如意稱心的美滿婚姻。

女孩們在這個充滿浪漫氣息的晚上,對着天空的朗朗明月,擺上時令瓜果,朝天祭拜,乞求天上的女神能賦予她們聰慧的心靈和靈巧的雙手,讓自己的針織女紅技法嫺熟,更乞求愛情婚姻的姻緣巧配。過去婚姻對於女性來說是決定一生幸福與否的終身大事,所以,世間無數的有情男女都會在這個晚上,夜靜人深時刻,對着星空祈禱自己的姻緣美滿。

七夕習俗

乞巧:每到七夕,姑娘們仰望星空,尋找牛郎星和織女星,乞求上天讓自己能像織女那樣心靈手巧,稱爲“乞巧”。乞巧的方式大多是穿針引線驗巧,做些小物品賽巧,擺上些瓜果乞巧。

吃“巧巧飯”:七個要好的姑娘集糧集菜包餃子,把一枚銅錢、一根針和一個紅棗分別包到三個水餃裏,乞巧活動以後,聚在一起吃水餃,傳說吃到錢的有福,吃到針的手巧,吃到棗的早婚。

拜“魁星”:俗傳七月七日是魁星的生日。魁星文事,想求取功名的.讀書人特別崇拜魁星,在七夕這天祭拜,祈求考運亨通。

炸“巧果”:款式極多,主要的材料是油、面、糖、蜜。用麪粉制各種小型物狀,用油煎炸後稱“巧果”,晚上在庭院內陳列巧果、蓮蓬、白藕、紅菱等以供織女。

結紮“巧姑”:陝西地區的婦女們要結紮穿花衣的草人,謂之巧姑,不但要供瓜果,還栽種豆苗、青蔥,在七夕之夜各家女子都要手端一晚清水,剪豆苗、青蔥,放入水中,用看月下投物之影來占卜巧拙之命。

做“巧芽湯”:有些地方有做“巧芽湯”的習俗,一般在七月初一講穀物浸泡水中發芽,七夕這天,剪芽做湯,稱之爲“巧芽湯”。

喝“雙七水”:在廣西西部,傳說七月七日晨,仙女要下凡洗澡,喝其澡水可避邪治病延壽。人們在這天雞鳴時,爭先恐後地去河邊取水,取回後用新翁盛起來,待日後使用。

做“巧燈”:在山東曲阜,七夕之時會做“巧燈”,造型有荷花、月季、牡丹、芍藥、海棠、佛手、梅花等花卉燈,八仙過海、羣仙祝壽、童子拜觀音、福祿壽等人物燈。

“喜蛛應巧”:在七夕這天,姑娘們捉蜘蛛放在小盒中,到第二天早上開啟盒子看蜘蛛網的稀密程度,蜘蛛網越密,求到的“巧”越多。

“迎仙”:在廣東地區,從農曆七月初六晚開始至七月初七晚,姑娘們穿山新衣服,戴上新首飾,焚香點燭,對星空跪拜,稱爲“迎仙”,自三更至五更,要連拜七次。

“爲牛慶生”:傳說老牛爲了讓牛郎能見到織女,讓牛郎把它的皮刨下來,駕着牛皮去見織女。爲了紀念老牛的犧牲精神,兒童會在七夕之日採摘野花掛在牛角上,又叫“賀牛生日”。

組織“七姐會”:聚集在宗鄉會館,擺下各式鮮豔的香案,遙祭牛郎織女。有鮮花、水果、胭脂粉、紙製花衣裳等。不同地區的“七姐會”會在香案上比高下。

七夕節送什麼禮物?跟着古人學浪漫

1、送簪子

簪,古人用來插定髮髻或連冠於發的一種長針,後來專指婦女插髻的首飾。它常是男士送給心儀女子的首選禮物,女子也經常將之作爲定情信物送給情郎。

有所思,乃在大海南。何用問遺君,雙珠玳瑁簪。用玉紹繚之。聞君有他心,拉雜摧燒之。摧燒之,當風揚其灰!從今以往,勿復相思,相思與君絕!雞鳴狗吠,兄嫂當知之。妃呼?!秋風肅肅晨風?,東方須臾高知之! ——《鐃歌十八曲》之《有所思》

2、送同心結

素縷表示純潔,而針諧音同貞。將那絲絲縷縷的錦帶編成連環迴文式的同心結來贈與對方,綿綿思戀與萬千情愫也都蘊含其中。

吳山青,越山青,兩岸青山相送迎,爭忍有離情?君淚盈,妾淚盈,羅帶同心結未成,江邊潮已平。 ——《相思令》林逋

3、送鐲子

手鐲在古代有很多的稱謂,“跳脫”就是其中一種。古代女性腕上的玉鐲常常揹負着盟誓的重託。

何以致契闊,繞腕雙跳脫。 ——漢·繁欽《定情詩

4、送香囊

香囊又稱香包、香纓、香袋、香球、佩偉、荷包等等。古人佩戴香囊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先秦時代。因爲香囊是隨身之物,戀人之間也常常把它當做禮物相互贈送,以表衷情。

欲織雙鴛鴦,終日才成匹。寄君作香囊,長得系肘腋。 ——明·鄭旦《子夜歌三首》

5、送釵

釵不僅是一種飾物,它還是一種寄情的表物。古代戀人或夫妻之間有一種贈別的習俗:女子將頭上的釵一分爲二,一半贈給對方,一半自留,待到他日重見再合在一起。

寶釵分,桃葉渡。煙柳暗南浦。怕上層樓,十日九風雨。斷腸片片飛紅,都無人管,倩誰喚、流鶯聲住。鬢邊覷。試把花卜心期,才簪又重數。羅帳燈昏,嗚咽夢中語。是他春帶愁來,春歸何處。卻不解、將愁歸去。 ——《祝英臺近·晚春》辛棄疾

6、送梳子

送梳子代表一輩子都要糾纏到老,有結髮、私訂終身的意思。古代的女子出嫁前有家人爲其梳頭的習俗,所謂“一梳梳到底,二梳白髮齊眉,三梳子孫滿堂”,既包含了家人的美好祝願,也有愛意的傳遞。因此,不少地方有了七夕送梳子的習俗。

相輝瑜珥瑤釵鳳。寶翼蜻蜓動。新妝又得水蒼梳。人道秋風何物不瓊踞。人無玉質容何害。玉德斯堪愛。尚慚猶未十分全。聽取明年環佩戛? ——元·《虞美人·玉梳贈內子》姚燧

7、送指環(戒指)

指環(戒指),古代未婚女子均不戴戒指,因爲戒指是定親或定情信物,所以這個最小的信物在女子心中的分量卻是最重的。

龍香小柄琵琶彎,切玉玲瓏約指環。試按花深深一曲,海棠開後望郎還。 ——清·朱彝尊《鴛鴦湖棹歌》

 8、送玉佩

玉在中國的文明史上有着特殊的地位。“羅纓”是古代女子出嫁時繫於腰間的彩色絲帶,以示人有所屬,使“結縭”成爲古時成婚的代稱。古代女子爲心儀之人的佩玉結綴羅纓,心意昭昭。

深相憶,莫相憶,相憶情難極。銀漢是紅牆,一帶遙相隔。金盤珠露滴,兩岸榆花白。風搖玉佩清,今夕爲何夕? ——唐·毛文錫《醉花間》

9、送羅帕

古代羅帕多用於傳情,帶着說不清道不盡纏綿之意多有這般場景,再加上這個“道具”質地輕,使用頻率高,特別容易掉落,古代的典故中,不少青年男女都是透過拾到羅帕而認識,隨後相戀。

不寫情詞不寫詩,一方素帕寄心知。心知拿了顛倒看,橫是絲來豎也絲,這般心事有誰知? ——明·馮夢龍《山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