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文化作文 > 習俗作文

有關端午節的習俗作文200字彙總11篇

在日常的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都寫過作文,肯定對各類作文都很熟悉吧,藉助作文人們可以實現文化交流的目的。你寫作文時總是無從下筆?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有關端午節的習俗作文200字彙總11篇,歡迎大家分享。

有關端午節的習俗作文200字彙總11篇

端午節的習俗作文1

你知道端午節的傳說和習俗嗎?讓我來告訴你吧!

端午節的由來是:在戰國有一個叫屈原的人被小人趕去飄遊,在飄遊時寫了許多詩,所以端午節也叫詩人節。後來,因爲屈原眼看自己的國家就要滅亡了,於是跳汨羅江自殺了。許多人划着船來來回回地打撈,屍體並沒有撈到。有一個漁夫往水裏面扔食物,說給龍蝦吃飽了,不再咬屈原的屍體了。一位醫生往裏面倒了很多雄黃酒,說是可以藥暈蛟龍。後來,人們在食物上包一種葉子,就成了現在的糉子。

端午節的習俗有:賽龍舟、吃糉子、喝雄黃酒、戴香包、插艾葉、戴五彩繩。五彩繩的顏色有紅、黃、藍、黑、白五中顏色組成。南方過節要吃“五黃”:黃瓜、黃魚、鹹鴨蛋黃、黃豆瓣包的糉子、雄黃酒。人們還要在兒童的頭上畫“王”字。

你還知道哪些關於端午節的傳說和習俗?一起說一說吧!

端午節的習俗作文2

農曆五月五日端午節,在這一天人們要賽龍舟、吃糉子。是因爲要紀念投汩羅江而死的愛國詩人屈原。把糉子投進江河,是讓魚膠蛟蝦蟹吃飽了,就不在吃屈原的屍體。

關於端午節有一個好聽的歌兒“五月五”是端陽,插艾草、戴香囊、吃糉子、三白糖、龍船下水喜洋洋。

端午節的時候,人們用紅、黃、藍、白、黑五色絲線系在兒童的脖頸、手腕或足踝上,稱爲長命縷。各家要插“五端”:菖蒲、艾草、石榴花、蒜頭、龍船花。

南方過端午節要吃“五黃”:黃魚、黃瓜、鹹鴨蛋黃、黃豆瓣包的糉子、雄黃酒。每到端午節,人們把房子打掃乾淨,在廚房裏撒上雄黃水,用來殺死毒蟲或防止毒蟲孳生。

端午節的習俗作文3

每年的農曆五月初五,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端午節,又稱端陽節、重五節。端午節最重要的活動是龍舟競賽。

比賽的隊伍有熱烈的掌聲。歡呼聲和鼓聲中划着龍舟前進。這項活動是由當時汨羅江畔的居民在江中划船尋找屈原演化而來的,這個傳統一直保持了兩千多年。在端午節,最受歡迎的食物就是糉子。糉子是用糯米包着肉。花生。蛋黃以及其他材料,再用竹葉包裹而成,而糉子的傳統則是來源於汨羅江邊的漁夫將米丟入江中,平息江中的蛟龍,希望它們不要將屈原的屍體吃掉。因爲端午節流行於漢。

壯。布依。侗。土家。仡佬等民族地區,所以各地都有各地的特色。

端午節的習俗作文4

我們中國有很多傳統的節日。端午節是其中重要的一個節日。今天我就爲大家介紹一下端午節的來歷和習俗:這個節日是爲了紀念戰國時期愛國人士、文學家屈原的,傳說屈原投江後,人們很着急,划着龍舟去救他,可到他身邊時發現屈原已經死了,爲了不讓魚蝦吃了他的屍體,人們把糉子扔下江餵魚蝦。這些行爲經過演變成了今天賽龍舟和吃糉子的習俗。

此外端午節還有其他已些習俗,比如於門上插艾或菖蒲驅邪,系長命縷,飲雄黃酒或以之消毒等。

今天國家爲了讓國民不忘我們的傳統,恢復了端午節的假期。人們在這一天家人團聚,共同緬懷愛國詩人屈原,分享祖國日益強大的喜悅,展望充滿希望的未來!

端午節的習俗作文5

端午節要到了,你知道端午節的由來嗎?讓我來爲大家介紹一下吧。

端午節是古老的傳統節日,始於中國的春秋戰國時期,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動逐漸演變爲:吃糉子,賽龍舟,掛菖蒲、艾葉,薰蒼朮、白芷,喝雄黃酒。據說,吃糉子和賽龍舟,是爲了紀念屈原,所以解放後曾把端午節定名爲“詩人節”,以紀念屈原。至於掛菖蒲、艾葉,薰蒼朮、白芷,喝雄黃酒,則據說是爲了壓邪。儘管端午節年年過,端午節的來歷,卻不甚清楚,歸納起來,大致有以上諸說。

真希望端午節快點來到,就可以吃到香噴噴的糉子了!

端午節的習俗作文6

我們盼望已久的端午節來了,大家都忙個不停。媽媽在包糉子,爸爸在煮糉子,一會兒就做好了。

我看着香噴噴的糉子,忍不住流了口水,爸爸看見了哈哈大笑。媽媽給我綁上五篩線兒,爸爸把艾葉插到門上,我們圍着桌子,陣陣香氣向我撲面而來,我把白糖撒到糉子上,動起筷子大口大口的吃了起來,媽媽一看,原來是我的臉上全是米粒,像一個小花貓。

吃完糉子爸爸就給我講,端午節的傳說。原來是,我們偉大的詩人屈原,非常愛國,他提出了愛國的政治主張,但國王不予採納。後來,屈原只好投江自盡,人們爲了紀念他,每年家家戶戶都要吃糉子。

今年端午節真快樂!

端午節的習俗作文7

今天是端午節,端午節又稱重五節,是農曆五月初五。端午節的習俗很多,家家戶戶要插“五端”:菖蒲。艾草。石榴花。蒜頭。龍船花。每當端午節要來臨,媽媽就找來艾草,輕輕地插在門上。媽媽告訴我,這樣做就可以避邪,保佑我們一家人平安。

我們家端午節主要的活動是聚在一起吃糉子、鹹鴨蛋。糉子是用糯米、豬肉、蛋黃、大棗和糉葉做成的。煮熟的糉子飄着糉葉的清香,咬上一口,香噴噴、甜絲絲的,特別美!特別好吃!我吃了一個又一個,吃得我小肚子圓鼓鼓的,躺在沙發上動不了了,一家人看着我吃撐的模樣,笑開了懷!

我愛吃糉子,愛過端午節,愛享受節日的歡樂氣氛!

端午節的習俗作文8

端午節是一個傳統節日,也是一個快樂的日子,因爲端午節可以吃糉子。媽媽還給我講了端午節的由來,原來這個節日是爲了紀念古代詩人屈原的,媽媽還說了端午節在南方還要賽龍舟呢,我們北方就沒有了,不過可以包糉子。

每年到過端午節,媽媽都要包糉子給我們吃,包糉子要用很多東西呢,有糯米、大棗、核桃仁、葡萄乾、還有糉葉。每年媽媽都要帶我去買這些東西,每次和媽媽買東西是我最高興的時候了。

包糉子可不容易了,必須把米在水裏泡一天才可以。看到媽媽包的又快又好看,我就告訴媽媽我也要包,媽媽就開始教我了,可是我學了好久都學不會,媽媽就笑我是個小笨蛋。

我最喜歡吃媽媽包的糉子了,過端午節是我最開心的了。

端午節的習俗作文9

我最喜歡端午節了。因爲可以吃好多好吃的'糉子,還有冒着油的鹹鴨蛋。糉子的糯米里有包着排骨、有大慄、還有瘦肉等,可香了,我一次總要吃上兩個。

端午節還有一個有趣的傳說,楚國有個愛國詩人屈原,公元前340年楚國滅亡了。他很痛心,在五月初五這一天投江自殺了,人們怕小魚小蝦吃屈原的身體,他們用竹筒把米裝起來投進江中,可是被蛟龍偷吃了,後來人們知道了蛟龍最怕葦葉和五色線,人們用這些東西把糯米包了起來。蛟龍看見這些東西就嚇走了,這樣小魚小蝦不吃屈原的身體了。於是到了這一天人們把包好的棕子投進江中,一年又一年就成了習俗。

我最喜歡端午節了,我最喜歡吃棕子了,我最敬佩屈原了。

端午節的習俗作文10

一眨眼的功夫就到了端午節,一道門口就聞到一股艾草的香味。

我在我家門口看見了幾條東西,長長的薄薄的中間有圓柱形的莖。如果直一點,硬一點,裝上把柄,就成了一把寶劍,我問媽媽:“可以摘下來玩嗎?”我媽媽回答說:“不可以玩,這是習俗。”聽朋友說這個東西叫蒲劍,是用來辟邪的,別的東西也是用來辟邪。只不過這些都是迷信。在古代,端午節是個不好的日子,妖魔鬼怪多,蚊蟲鳥獸多,疾病多等,現在端午節不像古人說的那樣邪。

端午節還有很多習俗,比如:吃糉子,佩香袋,賽龍舟,吃五黃(分別是雄黃酒,黃魚,黃鱔,黃瓜,蛋黃。)

既然我知道這麼多端午節的習俗,那我也要照做。

端午節的習俗作文11

端午節到了,我和爸爸媽媽來到了姥姥家,和姥姥一起過端午節,這次我知道了很多端午節的習俗。

清早,我一起牀就看見窗臺上擺滿了艾蒿草,原來是姥姥起早從山上採來的。姥姥揪幾片艾蒿草的葉子,把它放在洗臉盆裏,讓我用這個水洗臉,姥姥說:“用這樣的水洗臉,以後可以不被蚊子叮。”吃早飯的時候,姥姥煮了很多雞蛋,其中有幾個特別的雞蛋,上面畫着一道紅線,姥姥說:“帶紅線的是五月初一下的雞蛋,吃了這些雞蛋,一年肚子不會疼。”

姥姥還告訴了我端午節的其他一些習俗,比如吃糉子、掛葫蘆——端午節的習俗可真有趣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