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文化作文 > 習俗作文

【熱門】家鄉的習俗作文六篇

在日常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會接觸到作文吧,寫作文可以鍛鍊我們的獨處習慣,讓自己的心靜下來,思考自己未來的方向。那要怎麼寫好作文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家鄉的習俗作文6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熱門】家鄉的習俗作文六篇

家鄉的習俗作文 篇1

雖然我們家鄉春節習俗和大部分地方的差不多,但也有着自己的獨特之處。

大年初一,你的餐桌上也許是大魚大肉,我們這兒的就不同了。早上六點鐘,每個人必須起牀到家族中輩分最大的祖爺爺家裏吃素面和“發財菜”。所謂的“發財菜”,其實就是木耳,而且這木耳不能是買來的,必須是自己在枯枝斷木上採摘的。爲什麼要這樣做呢?相傳在很久以前的一個大年初一,村子裏來了一個流浪漢,村裏人誰都不肯給他東西吃,因爲大家認爲,大年初一就把自家的東西分給別人,好運也就分給別人了。就在他餓着肚子要離開村子時,有一個家境貧寒、身懷六甲的婦人卻大方贈了他一碗木耳麪條。流浪漢感激地問:“你不嫌棄我是一個流浪漢,還把自家的早飯給我吃,相當於把一年的好運都給了我。我把好運還給你,你的小孩長大後必定中狀元。”說完,流浪漢就消失了。這時,大家恍然大悟,原來那個流浪漢是個神仙。從此,這戶人家慢慢富裕起來,那婦人生的孩子也真中了狀元。爲了求得來年好運,打那以後,家家戶戶都在大年三十上山採摘木耳,大年初一早上都到族裏輩分最大的祖爺爺家去吃素面。這樣既把祖爺爺當成神仙,祝他健康長壽,也求神仙賜下好運,讓孩子都能中狀元!

大年初一中午,每家每戶都會準備糖果盤,裏面裝着蘋果、橘子、糖餅、花生、豆子……由小孩端到能容納全村人的祠堂裏的大桌上,然後全村男女老少聚在一起,開開心心舉杯暢飲,吃着甜甜的果子、磕著香香的瓜子,暢所欲言。這是一年中村裏最熱鬧的時候,因爲平常大部分勞動力都外出務工,春節便是全村男女老少歡聚一堂的時刻,也是爲了更好地讓祠堂裏的祖先看到大家,更重要的是告訴在座的每一位:無論你走到哪裏,無論你多富有,或多不如意,你永遠都是村裏的一分子,家永遠在這裏……

大年初七,大家都在早上七點鐘左右起牀,女主人會煮上一鍋“七寶粥”當早飯。爲什麼叫“七寶粥”呢?因爲它是用大米、豆子、瘦肉、芋頭、豆腐、芹菜葉和自家做的米果熬煮而成的。“七寶粥”必須在早上八點鐘左右吃完。你知道爲什麼嗎?因爲按我們的規矩,哪怕再忙,大年初一到初六,家家戶戶都在家享受團圓的歡樂,等到大年初七纔開工。在開工前,吃上營養豐富的“七寶粥”,幹活就會特別有勁兒,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也祈求事事順心順意。

到了元宵節,族裏會選一戶院子較大的人家,擺上幾桌,一大族人一起包湯圓。湯圓是用雪白的糯米粉做的外皮,有綠豆餡兒的,有紅豆餡兒的,還有花生餡兒的,一個個在人們手裏被揉得滾圓滾圓的。大家邊包邊煮,鍋裏的水開了,冒着小泡泡,雪白的湯圓“叮咚、叮咚”跳下鍋,它們乘着泡泡上下翻飛,此時加一點冷水,再煮到水沸,等到湯圓安安靜靜地浮在水面,那就是熟了。大人們右手拿着勺,左手拿着碗,撈着飽滿的湯圓。眼饞又嘴饞的小孩兒就圍在邊上吸溜着口水候着,彷彿孩子們期待的不僅僅是香甜軟糯的美味,還是對來年的期盼。你瞧,每個碗裏盛有4個到6個湯圓,吃4個是“四季平安”,吃5個是“五穀豐登”,吃6個是“六六大順”。吃的時候,即使孩子們再饞,也必須長輩先吃,只有長輩吃完碗裏的湯圓,晚輩才能吃。吃了湯圓,意味着團團圓圓、和和美美。

我們家鄉的春節是不是別有一番風味?有時間你們一定要來感受一下我們家鄉那別樣的春節習俗哦!

家鄉的習俗作文 篇2

千里不一樣風,萬里不一樣俗。在新春裏,美麗的家鄉一陸豐,也是有不一樣的風俗習慣。

在美麗的家鄉提前準備過年時,家家到幾十裏置辦年貨,要提前準備吃的、喝的、穿的、用的,號在新春凸顯春回大地的氣候。

臘月二十八就剛開始清掃了,家家都忙得樂不可支。將廢棄物、塵土掃掉後,就把買的吃的擺上菜,讓客人和親人吃。在這一天,早已逐漸會出現客人來做客了,不論是隔一面牆的鄰居親朋好友,不論是千里間隔的盆友,都是會趕到做客。

除夕真熱鬧,家家趕做年菜,四處是海產品與酒食的香氣。老老少少都穿上衣裳,門口貼上紅彤彤春聯。正月夜家裏燈火通宵,爆竹聲日夜不斷。這一夜,在城市廣場上匯演潮劇,會出現很多人前去收看。值得一提的是,在城市廣場上還會有些人在賭魚蝦蟹,隔三差五連小朋友也會拿着十塊、五塊前去去賭一賭,由於新年高興。此刻,絕大多數店面早已閉店,由於都去聽戲了。

正月初一與除夕夜迥然不同。這一天,大大家都會家裏看看視頻哪些的,僅有小孩子有時候去找個朋友一起玩。

到了元宵節,有個高潮迭起,許多人紛紛涌向自己的朋友家,三五成羣的來到自己的朋友家拜年,小朋友們都目不暇接,口中不斷地說着春節喜事等吉言,接着又不斷地收大紅包,到中午時就會有舞獅表演繼續進戶,舞獅表演象徵吉祥如意,寓意好運來臨,大家都非常願意自己進入自己的家中。

一眨眼,新春就需要過去了。在正月十七以往,故鄉的新春也即使過去了。學員們該去上學,大大家又去仍舊工作中了。新春過去了,孩子放鞭炮,散散的客人來客人,大家都捨不得新春過去。

家鄉的習俗作文 篇3

我的家鄉位於邢臺市辛店,辛店是一個鎮,我們那裏有與衆不同的風俗習慣——搭轎。

說道搭轎,你們肯定有疑問,打吊是什麼?打吊是在冬天時在廟裏舉辦的活動,日期大概有五六天。每逢那時,我們都會在廟裏燒香拜佛,上貢品……

上一次搭轎時,第一天的晚上我們全家去了廟裏。那天街裏的燈都滅了,唯獨廟會前掛着彩燈,孩子們都拿着閃光燈和閃光玩具嬉戲打鬧。旁邊還有小攤小販,有的再賣閃光玩具,有的再買烤串,各式各樣的,讓人眼花繚亂。還有一些人在寫什麼東西,原來是給廟裏捐錢,人有很多,我們也出了一份力。

剛進到廟裏,外院有敲鑼打鼓的樂隊,還放着一些老歌,老婆婆們隨着音樂在跳舞,有的人還跟着一起跳,那歌聲真是震耳欲聾。我們好不容易擠進去,直入眼簾的是一棵松樹,上面還掛着彩燈。我們進到屋裏,給自己的生肖都上了香,祝了祝福。我還見到了好多菩薩呢和佛祖呢!

這就是我們家鄉的風俗習慣,轉眼間,又到冬天了,如果你想參加也可來哦!

家鄉的習俗作文 篇4

家鄉,是夢想的搖籃,是溫暖的港灣,也是童年的樂園。我永遠忘不了那熟悉的面孔,熟悉的味道,還有那泥土淡淡的清香。

小時候,記憶裏的家鄉是天堂。在那裏,我可以無憂無慮地玩耍着。累了,可以坐在綠油油的草地上休息;餓了,可以吃奶奶做好的香噴噴的飯菜;渴了,可以喝那甘甜的泉水。那時候,家鄉的一切都是美好的,我覺得可以在那裏待一輩子。長大了,又覺得家鄉是個“魔法”盒子裝滿記憶的盒子,每次回到這,都能勾起兒時溫馨的回憶。不過,最令人難忘的,莫過於元宵節時的迎龍燈(俗稱板凳燈)了。

龍,是吉祥的化身,寄託了古代勞動人民的美好願望。龍燈,顧名思義,就是把燈放在用紙糊成的“龍”裏。龍由龍頭、龍身和龍尾組成,所以,龍頭就屬最重要的部分了,要選在正月初八進行。先是準備材料,因爲整個龍頭是用毛竹加工過後紮成的,所用的毛竹也是有講究的,去砍的人叫“偷”,砍好後要放鞭炮,同時邊上還要放點象徵意義的“禮士”(紅包)。龍頭做得高大威武,兩隻眼睛大如燈泡,嘴如臉盆,口裏還含着一顆大龍珠,頭上插滿了彩旗。背龍頭的人要經過精挑細選,年富力強,一點兒馬虎不得。中間的“龍身”,就是用一塊塊木板接起來的,每塊木板上都插着兩支蠟燭,最後用燈罩罩上,如果人越多,“龍身”自然也就越長,不過迎起來也越困難。最後就是龍尾了,有的用魚當尾,意欲年年有餘的意思。

迎龍燈,是一個很傳統的習俗,農民伯伯爲了一年的風調雨順、安居樂業、平平安安,每年的正月十五期間都用這樣的活動方式來祈福。所以,每到正月十五的晚上,遠遠地便聽見了那鑼鼓聲,響徹雲霄。那喜氣洋洋的氣氛,至今也在我的腦海裏揮之不去。

那時的我可真開心,牽着由外公給我做的兔子形狀的燈籠滿大街跑,龍燈去哪,我也跟到哪,即使小臉和小手已凍得通紅,也不放棄,繼續追趕着。

記憶中,一條“龍”要去許多地方,隔壁村子都要地“遊覽”一遍,只要看見龍燈來了,家家戶戶都拿出最好的鞭炮,“霹裏啪啦”地響起來。大街小巷也都圍滿了人。最好看的,就是轉圈了,在平時農民伯伯用來曬糧食的空曠的場地上,“龍”開始“跳舞”了,一圈一圈不停地在展現它那婀娜多姿的身體,龍頭在裏,龍尾在外,當整條龍圍成一個圓時,突然中間一串鞭炮響起,鑼、鼓等樂器也加快了節奏,這時看見龍頭高高擡起轉了一個身開始從裏向外,這就是俗稱的龍翻身,速度也加快了,這時整條龍一圈高一圈低相對而行,煞時好看,當龍頭出來後,龍尾乖乖的往裏鑽了,慢慢的,龍尾越來越靠近中心了,又形成了一個圓,聽大人們說這樣意喻團團圓圓。

夜漸漸深了,可“龍”還在四處轉悠,我卻玩累了,肚子也開始咕咕叫了。剛進家門,就飄來了一陣香味,原來是奶奶把夜宵給燒好了,那就是我最愛吃的—粉幹。深澤的粉幹,那可是名副其實、味道一絕啊。吃起來爽口,而且很有彈性,煮久了也不會糊。小時候的我,經常吃這個,每次端着小板凳,把碗放在板凳上,自己蹲着吃。而如今,再也找不到那種熟悉而陌生的味道了。

鄉土上,一個個腳印來來往往,隨着時間的推移及時代的變遷,以前的土石路變成了水泥路,一座座樓房也拔地而起……長大了我們守着的是那片自己看似熟悉卻又陌生的土地。我們得留住鄉土的記憶,別讓它溜走,讓它在我們的腦海裏永遠、永遠……

家鄉的習俗作文 篇5

我的家鄉坐落在連州的.一個小山村,一出門就會看見一座座鬱鬱蔥蔥的小山丘再配上那一把把風力發電的大風扇,有時候風扇還會發出嗡嗡的叫聲,就猶如勤勞的小蜜蜂。我們家鄉的人非常熱情而且直爽,老媽常自嘲說那是“開門見山”的緣故。

在我的家鄉有個非常非常熱鬧的習俗,那就是中秋節的舞“火龍”,要說這火龍它卻不是真龍。它的龍珠是由柚子與龍香組成的,龍頭與龍身是由稻草和龍香組成的。而所謂的龍香用料則是平時人們祭拜的那種香的原料,它只是做得比別的香更大些長些,因爲這樣舞龍的時候纔會更耐燒,不用時常的換龍香。

中秋舞龍時間爲三天,八月十五吃了中午飯,村裏有經驗的中年人就開始着手準備了。搬來割稻穀時準備好的稻草在村裏門樓的大樹底下就開始編龍了,先把龍頭弄好。接着編龍身,這龍身的編法其實就跟女孩子編辮子是一樣的,可別着簡單要編出二三十釐米寬,十幾米長的“大辮子”還是挺費手勁的,如果舞龍的時候不小心拉斷了可是要倒黴的。

吃過晚飯大概七點鐘的時候,咚咚咚咚鏘,羅鼓聲喧天而起。這時只見十幾個早以準備好的赤膊青壯年,大聲喊道:“舞龍咯”,他們把準備好的龍珠、龍頭、龍身等,先在一頭插上一根直徑五釐米左右的小木棍,以便舞龍時操作。龍身一般是九至十三人,取其吉祥之意,舞龍的青壯年們迅速的把香點着再快速的把香均勻的佈滿在龍珠、龍頭、龍身上。

一切準備這時指導員一聲令下,十幾個赤膊青壯年齊刷刷的把龍舉起,那龍珠上下翻動,那龍頭搖來晃去,那龍身則是S形的,那龍香發出的光芒是火紅火紅的,表示生活定會紅紅火火。儀式開始要先祭拜村裏的祠堂、水井,這時的鞭炮聲是小量的。

祭拜完了也就即將進入高潮了,只見那龍珠像個圓圓的大火上下翻飛,逼真的龍頭也跟着擺動,龍的身軀也跟着一搖三擺的出現了。“嘿哈”舞龍者雙臂用力龍舞動着,活靈活現生動極了,更像一條真正的火龍在半空騰躍。

咚咚咚咚、鏘鏘鏘,鑼鼓喧天,人們的情緒頓時高漲,只見天上有紫色、紅色……各色的煙花,光彩奪目。還有的觀衆把鞭炮往舞龍者的身上扔,別看他們打着赤膊,可他們並不害怕把鞭炮燒傷,據說挨的鞭炮越多來年的生活也將越紅火。

這就是我們家鄉帶有傳奇色彩的中秋節,據說舞火龍能避邪、祈福、來年風調雨順。

家鄉的習俗作文 篇6

舞龍燈大概也算得上故鄉過年時的一個風俗了。這是個力氣活,舞燈的要熬個通宵,直到清晨才結束,所以,通常得由幾位有經驗且身強力壯的年輕人輪流當綱。一般來說,龍燈一晚要舞十幾戶人家,並且,要持續三到四個晚上。記得小時候每到那時我就十分高興,原本因過年而熱鬧非凡的氣氛因此顯得更加熱鬧。而且,在輪到在我家舞龍燈的那個晚上,我還能吃上許多美味的食物。因爲早早地,奶奶就會在桌子上擺上各種各樣的祭品,有雞、肉、年糕,還有一些水果等等。其中令我印象最深的是一些用年糕做的“魚”和“仙桃”了。那相似的大小和足以亂真的顏色,遠遠望去,就真的一樣,讓我不得不佩服制作人的手藝。除了要擺上這些祭品,還要點上蠟燭,——分別點在桌子的兩側。而放置蠟燭的是兩個陶瓷的獅子狀的燭臺。聽奶奶說,這兩個燭臺還是爸爸年輕時在物資交流節上買的,足見其“歷史”悠久呀。等擺上了這一桌子的祭品,接下來要做的就是等待龍燈的到來了。

在龍燈將至時,爸媽便會點上早就準備在門口的一大堆稻草,伴隨着高高的火焰和震耳欲聾的鞭炮聲,龍燈在院子裏緩緩地動了起來,而且速度會越來越快,到後來真的像一條龍了,看上去挺壯觀。隨着龍燈的舞動,一些人到了屋裏,站在那一桌子祭品邊,念念有辭。不過,我是聽不大懂的,好像是在祈福,又好像在瞎蒙,我這想法有點不近人情,但這念頭絕對真實。每當他念完一段,旁邊就會響起一陣鼓聲。對此我不是很關注,我關注的是桌上的那一桌東西,只要他們一結束,我就可以擁有它們了。但事情不會這樣簡單,待龍燈舞過後,奶奶和媽媽會立馬關上門,熄了蠟燭,關了燈,屋內一片黑寂,根本不給給我下手的機會,剛纔的熱鬧也消失地無影無蹤,。這似乎也是一個獨特的風俗。過了好一會兒,他們纔會開燈,開門。而我這時會抓了一大把的東西,吃也不吃,跑到屋外,去感受屋外那仍在持續着的熱鬧,直到龍燈越去越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