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家鄉風俗作文【熱門】

在平時的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嘗試過寫作文吧,根據寫作命題的特點,作文可以分爲命題作文和非命題作文。那要怎麼寫好作文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家鄉風俗作文,歡迎大家分享。

家鄉風俗作文【熱門】

家鄉風俗作文1

照我們xx的老規矩啊,春節就得吃蛋卷。聽奶奶說,蛋卷一圏一圈的,寓意着團團圓圓。蛋卷金黃誘人,單看它那樣,就夠你咽好幾口唾沫了。

奶奶帶着我到街上買蛋卷的食材。一上街,喧鬧聲響徹雲宵,一羣人擠在賣雞蛋和豬肉的攤邊,一邊揮手一邊叫嚷:“老闆,給我來二十個雞蛋!”或是“老闆娘,給我砍三斤豬肉”我們差不多等了兩個小時,纔買到雞蛋,豬肉和糯米,誰讓今天全村的人家裏都做蛋卷呢。

回到家,我洗好手,擼起袖子,準備大幹一場。我將買好的雞蛋清點了一番,共有六十個,奶奶說要把這些雞蛋全都做成蛋皮,我瞪大眼睛深吸一口氣心想:這麼多,能做得完嗎?開始打雞蛋了,奶奶邊打雞蛋邊給我說起來了蛋卷的由來:“很久以前,村子裏有一個喜歡吃金子的怪物,大年三十的時候它都會來搶金子吃,如果吃不到,它就會把整個村子掀翻!於是人們想了一個辦法,將雞蛋肉加在一起,做成金幣的顏色形狀,把它餵給怪物吃,這下子村莊和金錢就都保住了。”

故事講完了,該做蛋皮了,將蛋液倒入油鍋裏,小火等個三十秒,蛋液成形後剷出鍋再把它晾涼,一片金黃色的蛋皮便完成了。我跟着奶奶的步驟試着做了一個,不錯,簡單又有趣。我們在歡聲笑語中勞動,不久之後,蛋皮已經疊得很高了。接着就是剁肉餡,這可是力氣活,我從袋子裏抱出兩大塊豬肉,隨後叫來表哥一起幫忙,將豬肉放在切菜板上,雙手持刀,三個人六把刀有節奏的敲起來。先是把豬肉切成小肉塊,最後再剁成爛肉泥。再將肉和糯米攪拌在一起,加入生抽老抽雞精鹽,還有辣子粉(湖南人愛吃辣)繼續攪合。肉餡製成以後就可以開始做蛋卷了,一層蛋皮一層肉餡的鋪好,要重複三次,然後把它捲起來,最後上鍋蒸熟就好了。

太陽靜悄悄地落下,最後一抹晚霞也在人們的歡笑聲中不見了蹤影。客人們越來越多,他們圍在桌旁,有說有笑的。“蛋卷來嘍”奶奶一聲吆喝,大家都圍了上來,我嚐了一口,蛋香肉香瞬間涌上味蕾。大家舉杯歡慶:“新年快樂!”奶奶做的蛋卷,大家都豎起大拇指,口口誇讚說比外面酒店的好吃呢。

蛋卷不僅是一種食物,它更是我們xx的“代名詞”,是xx的代表食物,我希望春節吃蛋卷這個習俗可以一直傳承下去,讓更多的人知道邵陽的精彩。

家鄉風俗作文2

石街長長,步影搖晃,鳥雀啼鳴,大雁羣飛。那是我從小到大成長的地方,亦是我最親切的故鄉——普寧洪陽鎮。我最愛故鄉那不乏味的風俗,似煙花不滅般長存,那便是“行頭橋”。

時過變遷,元宵這一天,我又一次回到了故鄉。陽光依舊如往年的明媚,熟悉的鄉音也不絕於耳,讓我心中的煩悶化爲烏有。

夜幕降臨,華燈初上。晚飯後,我們走在街上,準備去“行頭橋”。沿途擺滿了賣長竹蔗的小攤,紅燈籠掛滿街。長街盡頭,便是我們當地有名的“行頭橋”。

一到那地,人頭攢動,好不熱鬧,鑼鼓喧天,燈照各地。晚風悄悄掠過橋底的湖畔,湖面波光盪漾,倒影着橋上的景象。旁邊建築上掛滿火紅火紅的燈籠,隨着輕輕的風,它們輕輕地飄,風過耳畔,燈籠悄悄飄搖的聲音恰是好聽。

這“行頭橋”又名太平橋,已有四百多年的歷史,也是當地特有名的習俗了。聽爸媽說,“行頭橋”蘊含着豐富的文化內涵:一是展現喜慶歡樂的心情;二是寄託美好的願望和良好祝願,透過祭祀祖先,祈求祖先保佑新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三是增進團圓、團聚、和諧,在我們當地,元宵是重大節日,因此吃湯圓表示“團團圓圓”,而“行頭橋”這一節慶活動,把四周的鄉親、外出人員吸引來參加,熱熱鬧鬧過元宵。

一知有如此多的寓意,我迫不及待也想去“行頭橋”蹭蹭福氣了,便央求爸媽:“爸,媽,我們去那兒可以嗎?”我指着“行頭橋”的方向,一臉期待。爸媽欣然答應了,就帶着我走上臺階一步步朝前走。我想回頭,卻被一位老奶奶拉住了,她一臉慈祥的微笑:“小朋友,可不能回頭哦!”“啊?爲什麼?”我一臉疑惑。“回頭可不吉利喲!”原來如此,聽了老奶奶這話我可不敢回頭了。這時,近處的夜空盛放出朵朵煙花,煙花斑斕陸離,五光十色。

橋上的人立時擡起頭,望向那絢爛多姿的夜空。有人忍不住“哇”聲來表達內心的震撼,有人則拿起手機拍起照來。那本是悽清的夜空,此時此刻變成全場的焦點。

過了“行頭橋”,我就準備回家了,這條長街的小攤依然沒有收攤,這時買長竹蔗的人可就多了。“走,咱們也去買。”爸爸對我們說。“這有什麼好買的?”“過橋後買長竹蔗,這一年裏就會錢多米足,節節高升。”原來這樣,難怪街邊會有這麼多賣長竹蔗的,我恍然大悟。

家門口,我驀地擡頭仰望夜空,煙花正盛,不滅不失。我想,也許這古老悠久的傳統民俗,就像那夜空中絢爛的煙花,永存且會世世代代相傳,家鄉的光彩,那不乏味的風俗……

家鄉風俗作文3

我的家鄉是在荊州,我相信每個人應該都很熟悉吧,我的家鄉是一座歷史悠久充滿文化底蘊的古城,家鄉有很多民風民俗,像關帝廟會、荊河戲、荊州花鼓……但是我最喜歡的還是要數“採蓮船”啦。

“採蓮船”又稱旱船,是荊州市民衆喜聞樂見的一種傳統民間習俗舞蹈,以採蓮船爲道具,多在春節和元宵節期間表演。民間傳說,採蓮船是爲了紀念蔡狀元和觀音娘娘坐船籌款的善舉而表演採蓮船的。

傳說,有一個叫蔡狀元的人,想爲鄉親們做點好事。他覺得鄉親們過河沒有橋,就動了修橋的念頭。哪知道,橋只修了一半,蔡狀元的家產就賣光了,他無可奈何,只好到處乞討。正月初一這天,家家戶戶都在過年。蔡狀元打着蓮花鬧,一邊拜年,一邊乞討,想討些錢來修橋。可是,一些有錢的人家看他像個叫花子,不想讓他在自己家門前乞討,老遠就把門關上了。蔡狀元一分錢也沒討到,就來到河邊,望着半截橋哭了起來。一會兒,河裏漂來一隻花花綠綠的綵船。人們哪見過這種船,就都趕來看綵船。只見划船的是一位老漢,打着赤腳,船上坐着一位漂亮的姑娘。這時,老漢向圍觀的人邊拱手,邊說:“哪位公子能用銀子拋中姑娘,就把她許配哪位爲妻。”話音剛落,一些公子少爺就都跑回家,抱着大包小包的銀子,朝姑娘身上拋。可拋了半天,誰都沒有拋中。拋去的銀子也都落在了船艙裏,險些把船壓沉了。原來,船裏坐的是觀音娘娘,划槳的老漢是赤腳大仙。觀音娘娘看蔡狀元很善良,纔想這個辦法幫他募捐修橋。那些公子怎麼可能拋得中觀音娘娘呢?後來,人們爲了紀念蔡狀元和觀音娘娘的善舉,就玩起了“採蓮船”。

採蓮船一般用竹篾做龍骨,紮成船狀,外用各色布塊和彩紙糊成,船頂猶如樓閣,底部成船形,船中可容一人站立,當鑼鼓響起時,採蓮船便開始舞動起來,一名漂亮的姑娘站立在船內,做出採蓮船行進的各種姿態,船外,男的化裝成花臉做丑角,手搖大蒲扇,扮成滑稽的樣子趕艄,逗趣取樂,女的手持竹槳在旁撐船並表演各種唱詞,鑼歇歌起,歌詞多是自己臨場即興自編的,盡是恭喜發財、心想事成、健康長壽、家庭和睦、五穀豐登和大吉大利等方面的吉慶內容,而採蓮船玩到哪家,哪家就得給點東西呀!因爲觀音娘娘坐綵船時,爲的是募捐,如果不給點東西,就會顯得主人太小氣!

採蓮船是荊州特有的風俗,怎麼樣,是不是很有趣呢?如果你到荊州來,一定要好好玩一下“採蓮船”哦!

家鄉風俗作文4

“幾經磨轉豆流漿,點滷成型玉溢香。百姓高官皆喜愛,時當供品給神嘗。”這說的不正是美味可口的豆腐嗎?古時候,豆腐可是珍品呢!它物美價廉,又不易變質,便於儲存,怎會不讓人喜愛?臘月二十五,要問誰家豆腐香?當然屬咱們家鄉了!每逢春節,我們都會做豆腐。

要做出美味可口的豆腐,就要在這天叫村民們集合――畢竟人多力量大嘛!首先,將黃豆做成豆瓣,放入自制的機器加水碾成漿,裝在盆裏,把豆漿和豆渣一起倒入布里過濾,途中要不停的抖動。不一會兒,豆漿已經被裝入了塑料桶,等待加熱。全村的兒童都已經迫不及待,按捺不住內心的焦急時,豆漿終於被倒入了鐵鍋中,用柴火開始加熱,一直等到它成了甜甜的豆花。將豆花裏好,使勁擠壓出多餘的水分,蓋上木板,不出半個小時,豆腐已經上鍋了。現在,要開始煮豆腐了!

我一邊焦急的等待豆腐煮熟,一邊問正在掌握柴火的奶奶:“奶奶,臘月二十五日這天吃豆腐有什麼含義嗎?”奶奶的臉被柴火照得通紅,臉上的笑容愈發燦爛:“呵呵,這含義可多了,豆腐豆腐,頭福頭福,象徵着在新年收穫幸福以及福氣呢!而且啊,我們這有個傳說,據說玉皇大帝這天會下界查訪,吃豆腐渣以表清苦呢!可他哪裏會知道,豆腐可是我們人間的美味呢!奶奶那個時候,筷子碰一下豆腐就能多吃半碗飯呢!”原來豆腐還有這樣的傳說啊!我望着鍋中那“白胖子”似的豆腐,下意識地嚥了幾口唾沫,越發越顯得焦急了。

隨着豆腐爐中熱氣騰騰的香味撲地而來,鍋中的白氣也一個勁的往上衝,惹得孩子們的口水“飛流直下三千尺了”。個個都嚥着唾沫,興奮又焦急地擠在鍋旁邊,都想第一個品嚐豆腐的鮮美。

“出爐嘍!”奶奶這一聲,好比軍官一聲令下,“小兵們”爭先恐後地趕來,圍在奶奶身邊,看着她把出爐的豆腐做成一桌的美食,不出半小時,桌上已經擺滿了盛宴:麻婆豆腐、水晶豆腐、豆腐炒肉、豆腐乾炒竹筍,還有甜點豆腐花呢!大家個個吃得心滿意足,彷彿那個鮮美的滋味還在自己口中,久久難以忘懷,因爲這畢竟是“特殊”的味道。

臘月二十五做豆腐的習俗,是我們故鄉的味道。我堅信我會陶醉於家鄉的傳統風俗,是做豆腐,帶給了我久久難忘的味道;帶給了我過年的喜慶與興奮;帶給了我對家鄉的喜愛與讚美!

家鄉風俗作文5

我的家鄉在鉛山,這裏是一個環境優美,文化底蘊豐厚的地方。下面我就給你講講我的家鄉春節的習俗吧!

快要春節的時候,人們會把裏裏外外都打掃得一塵不染。打掃完後,人們就去超市裏買各種各樣的年貨,而一去就會大包小包地提回來。

人們還會在春節的時候貼對聯和放鞭炮。你們知道這是爲什麼嗎?請先聽我來給你們講一個故事吧!

從前在一個山谷裏,有一個黑漆漆的山洞,山洞裏住着一隻怪獸,它就叫“年”。在這個山谷下有一個村莊,這個年到每年最後一天就會下山來傷害人畜。所以每到春節的時候,這個村莊裏的人就會把門關得緊緊的。可是,年依然可以進村民的家中。然而,這個村莊的村民卻毫無辦法。年每次來都會吃農民的東西,還會殺家畜。爲了避免年吃了他們的東西,村民們每到春節就不得不到城裏春節。有一年春節的時候,人們正要趕下山,這時有一位仙人對他們說:“年最怕的就是紅的東西和響聲”。人們聽後,於是便在家裏貼對聯和放鞭炮。年一來就看見了紅紅的對聯,聽見了“砰、砰、砰”的聲響,嚇得年直往山裏逃,以後這個村莊的人每到春節就回貼對聯和放鞭炮。春節要貼對聯和放鞭炮的習俗一直延續到現在。

春節的時候,人們還會剪窗花。瞧,那個老奶奶剪了一個小孩正在騎着一條魚,還剪了兩隻老虎…。.春節的時候,人們還會把“福”字倒貼,這代表着福運到來。每家每戶還會做上最豐盛的一頓飯——年夜飯。家家戶戶都忙東忙西的,燒了一桌子的菜,有鯉魚,雞肉,牛肉,羊肉,還有菠菜……美不勝收,讓人看了直流口水。除夕之夜還會包水餃,別提有多好吃了呢,讓大家吃了還想吃。

春節的時候,媽媽還給我買了一套很帥氣的衣裳。當吃完年夜飯後,大人們就會給壓歲包,我可是攢了不少壓歲錢呢!

到了春節的晚上,我會和小夥伴到後院裏去放煙花,“砰、砰、砰”五顏六色的煙花在天空中綻放,真是千姿百態,奼紫嫣紅。有的像一條巨龍,騰空而起;有的像一發發子彈,直衝雲霄;還有的再上升時還是花骨朵,升到最高處還會綻開花瓣。

放完煙花後,我就去給長輩們拜年,對親人們說:祝您新年快樂,萬事如意!拜完年後,我便如打出去的子彈一樣,飛奔進自己的房間,開啟電視機,看我最喜歡的春節聯歡晚會,我會一直堅持看到很晚,直到新年的鐘聲敲響的那一刻。然後纔去美美地一覺。

如果你還想知道我們家鄉的春節的習俗習慣,就來找我吧!

家鄉風俗作文6

又是一陣淡淡的糉葉氣息縈繞在我的心間,雪白的糯米在光的照耀下如清泉般在心靈上跳舞,嫋嫋的炊煙慢慢地散開,記憶深處那個糉子包裹着的溫暖,如梔子花般在指尖上綻開了!

在我的記憶裏,奶奶是最會包糉子的了——誰讓我從小嘴饞呢?有一次看到鄰居小夥伴拿着糉子大口大口地吞嚥,我便非拽着在田中幹農活的奶奶去包糉子。那時的我只知道糉子的香甜,卻不知道奶奶要到幾裏地外的小河灘上摘上好的糉葉,只爲滿足孫子這個刻薄的小胃口。

和奶奶去河邊摘糉葉,這一大片的蘆葦葉中,她只挑不留一絲黑點、沒有一點枯葉,甚至連一個小洞眼都找不到的新鮮翠葉放在竹籃中。摘得一籃,奶奶朝我微微一笑,背起我回家了。路上靜悄悄的,只有汗水灑在竹籃上的“啪嗒”聲。

回到家中,奶奶便去廚房淘米、洗葉,這時的我坐在竈臺邊上,不耐煩地玩弄着稻草。奶奶就這樣一邊準備餡料,一邊還不忘爲我披上一件衣服。

“奶奶,包好了沒!”我焦急又有些無奈地喊道。“好了,快來!”我興奮地跑過去,只見奶奶熟練地把一張糉葉捲起來,做成一個小尖錐,放進幾勺糯米,均勻地填滿,又放上幾粒葡萄乾,接着用手壓緊,把小尖錐裹成三角狀,最後再用線捆紮起來,就這樣一個糉子便做好了!“我也要,我也要!”我吵着鬧着也要去做。“好,好啊!奶奶教你做!”說罷,奶奶伸出右手,將我抱在她腿上,一隻蒼老的大手握着一隻幼嫩的小手,輕輕地一捲、一放、一壓、一裹……整個屋中是如此安靜,一陣微風吹來,輕拂我的頭髮,把屋中的一絲潮溼也帶走了。

糉子在鍋中不知過了多久,連鍋蓋都急得跳了起來。終於,奶奶把冒着熱氣的棕子端在我的面前,我依偎在奶奶懷中,吃着糉子,心如同被雲朵包圍着,又彷彿沐浴在陽光中,溫暖擴散到了全身。我知道,帶給我溫暖的不僅是這個糉子,更是奶奶對我的愛!

如今我回到老家,眼前依然是一盆奶奶早就準備好的糉子。又是那個糉子,又回到那個童年,又是一種溫暖包裹全身。糉子的味道,雪白的糯米,嫋嫋的炊煙,全映照着我那位摯愛的人——奶奶!

家鄉風俗作文7

火,在朦朧的夜色裏燃燒了起來,人們的歡呼聲和歌聲打破了夜的寧靜。火,是彝族人的圖騰。火把節,是彝族傳承上千年的古老節日。

彝族人爲何如此地崇敬火?打火把又是爲了什麼?

這是一個美麗動人的傳說。在很久以前,天上有個人叫斯惹阿比,地上有個人叫阿體拉巴,兩個人都有拔山的力氣。一天,斯惹阿比要和阿體拉巴比賽摔跤。可是阿體拉巴有急事要外出,臨走前,他讓母親用一盤鐵餅來招待斯惹阿比。斯惹阿比認爲阿體拉巴竟然以鐵餅爲食,力氣一定很大,連忙逃走了。阿體拉巴回來後,聽母親說斯惹阿比已經逃走了,便追了上去,還把斯惹阿比殺了。天神恩梯古茲知道後,氣得七竅生煙,派了大批蝗蟲去啃食地上的莊稼。阿體拉巴便在農曆六月二十四這天,帶領人們點燃火把,燒死了蝗蟲。從此,彝族人便把每年的農曆六月二十四定爲“火把節”,寓意驅除害蟲、祛除瘟疫,祈求豐收和平安。

火把節的習俗很多,比如打火把、選美、鬥牛、賽馬、摔跤等,熱鬧非凡。但其中最吸引人的自然是打火把了。

夜幕降臨,天空剛剛露出幾顆星星,年輕的男女們就點燃了早已準備好的火把,跑到屋外繞屋三圈,然後奔向自家田地繞行一週,把黴運從家裏帶出,把害蟲從地裏趕走。隨後,年輕人們逐漸向山寨空壩彙集,站在高處向下看,彷彿一條條“火龍”在大地上穿行。在空壩上早已燃起巨大的火堆,大家將手中的火把扔進火堆,一時間火光沖天,映紅了天空。大家手牽着手,圍着火堆,跳起了歡快的“鍋莊舞”,嘹亮的歌聲響徹雲霄,整個山寨變成了歡樂的海洋。

夜深了,火堆漸漸熄滅,人們臉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高高興興地回家了。山寨又恢復了往昔的寧靜,但依稀還殘留着火把的溫暖,還隱隱約約飄散着動聽的歌聲。

這就是被稱爲“東方狂歡節”的彝族火把節,我的家鄉涼山一年一度最盛大的節日。熊熊的火堆,動人的歌舞,誘人的美食,它給家鄉人民帶來了無限的歡樂。來吧,遠方的朋友,到美麗的大涼山來吧,和我們一起歡度火把節!

家鄉風俗作文8

廣州是一座歷史名城,千百年來形成了獨特的嶺南廣府文化,這裏有許許多多有趣的風俗。

廣州又稱花城,一年四季都有不同的鮮花綻放。廣州人愛花,花卉交易由來已久,享有盛名的莫過於一年一度的迎春年宵花市了。廣州的年宵花市每個區設一個,是臨時的花卉展銷場地。花市鮮花爭奇鬥豔,品種繁多。廣州人習慣除夕飯後行花街,華燈初上,逛花街的人就摩肩接踵而至,人如潮涌,熙熙攘攘,熱鬧非凡。花市上嘈雜擁擠,但人們全都彬彬有禮,格外謙讓與寬容,臉上充滿祥和和喜悅。買了花的人把花木舉在頭上,把盆花托在肩上,那人流彷彿又變成了一道奇特的花流。

俗話說“食在廣州”。飲食文化是廣府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最有特點的是廣州早茶與老火靚湯。廣州人喜愛飲茶,尤其愛飲早茶。。廣州人所說的飲茶,實際是指在酒樓喝茶和吃各種特色點心、小吃作爲早餐;不僅飲早茶,還要飲下午茶、夜茶,人們透過飲茶這一獨特餐飲方式傳播新聞,敘說友情,洽談生意。飲茶可快可慢、豐儉由人,顯示廣州這座城市的包容性與實惠性。老火靚湯,一個是食料足,一個是煲湯的用時長。而且一年四季湯的用料都有調整,配料裏少不了各種與天時相應的中藥材。春天的木棉花也可拿來煲湯,有祛溼的作用喲。

廣州人過年的時候,每家會按習俗精心準備吉祥菜式,每一道菜式都包含着他們對來年的美好期許和對家人的濃濃愛意。比如“髮菜豬手”寓意“發財就手”、“白灼蝦”意味着新的一年每天都會開開心,“蒜香排骨”寓意骨肉相連,包含了家人之間和睦相處的美好希冀;蛋餃是用雞蛋做成的餃子,形狀像個元寶,過年吃有發財的寓意,還做了各種糕,馬蹄糕、蘿蔔糕、年糕,希望步步高昇……

大年初一,另一件大事就是開始“派利是”,派利是者必須是已成婚的,一派就派兩個,代表夫妻兩人的祝福:好事成雙。給利是額度一般在五元、十元、二十元不等,親戚朋友彼此往來,只討個新年紅火的好意頭,派利是時時常說一句話:紅紙一張,利利是是。意思是送個吉祥祝福,並無多大花費,你放心接着。

廣州還有舞獅子、“扒龍舟”的習俗,划龍舟的時候鑼鼓喧天,龍舟競渡爭先恐後;兩岸觀看的人人山人海,場面十分壯觀。人們在五月初五端午節這一天把菖蒲和艾草插於門楣,懸於堂中,以代表斬千邪,招百福。

我家鄉的風俗數不勝數,既有傳承又有創新。歡迎大家到廣州來觀光旅遊,感受我們這一方的風土人情,保證你不虛此行。

家鄉風俗作文9

我的家鄉在一個隱祕而美麗的地方---東陽,明朝宋濂寫的《送東陽馬生序》中的東陽!

在那裏綠樹四季常在,野花滿地綻放,鳥兒與溪水共同歌唱,是我夢中的天堂。

在我的家鄉,有許多獨特的風俗,特殊而有趣。從我記事起,便一直喜歡這些獨特的風俗。

除夕下午,家裏年年都會高高的掛起紅紅的大燈籠,貼上大幅的長長的春聯。外公外婆會準備許多紅蠟燭和用各式各樣的錫紙疊起來的金燦燦的紙元寶、綠瑩瑩的荷花、紅豔豔的牡丹花……

不得不說,我從沒想到過老人家們能把紙折出定一番花樣來,每個都栩栩如生,獨一無二。我也真沒從哪見過這般手巧的老人家,所以很自豪!外公外婆會把那些元寶、花束、蠟燭與神像供品有前有後排放在一起,準備大年初一一早起來參拜。

初一一大早,我外婆會左手託着一個花瓶,右手上拿着一束柳枝一樣,沾着瓶裏的水,嘴裏輕輕的念着祈禱一家人平平安安的話語,溫柔的把我們叫醒,並用那清清的水灑在房間和我們身上,好像在淨化世間的一切煩惱與不開心的事兒。本來有起牀氣的我也不明不白的被這儀式給淨化了,只覺得十分有趣!

大概是凌晨三四點鐘的時候,我們一家就準備完畢,燒完香供好祖先,踏上去拜佛祈福的路。

我們每年春節都會去一座高山上拜佛。山上人山人海,並不會因爲早而少些人去。家人們都會提着幾袋子的紅蠟燭和香去爬山,天還是黑暗的被籠罩着,山上燈籠的紅也被暈染得一片模糊,但這情境這景色也是絕美的!月色配合着金黃而橙紅的燈變得如同孔明燈飛入天空般的美麗。從下往上看去,就像通往天庭的天路紅彤彤的,很有宮廷的風味。從上往下看,則是幽靜的、黑黑的深淵,夜鳴的鳥兒的聲音也被拉的很長很長,靜靜的,微涼的輕風吹來,自覺身處靜溢的森林之中。

爬山雖然很累,但是身邊的風景隨時隨刻能讓你靜心。點燃蠟燭時,那紅通通暖洋洋的火焰也能讓你沉醉在禮儀的崇敬和莊嚴之中。我很喜歡這種感覺,慢慢的這些禮儀也變成了我成長過程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這就是我家鄉獨特的風俗,是我心中不可磨滅的烈火,有了這些風俗,才讓我美麗的家鄉變得更有血有肉更有故事的味道!

家鄉風俗作文10

我的家鄉是一個潮汕地區的小鎮,這裏沿海,是一個繁榮之地,春節的時候更是異常熱鬧。在衆多的特色習俗中,我最喜歡的就是“營老爺”了。

“營老爺”一般在正月初五或者正月初六進行,在潮汕,“老爺”指的是一個村或一個鎮的守護神,“營老爺”則是指老爺巡視村(鎮)。“營老爺”之前,人們要到寺廟祭祀神明,祈求新的一年吉祥如意,或是風調雨順等。接下來的纔是遊行活動。遊行隊伍是由青壯年自願報名組成的。在進行篩選後,各部分的人聚集在不同地方進行各種技藝的操練。遊行的隊伍龐大,鶯歌隊的、擡神像的、奏樂的……許多富裕的人家出錢,也有許多沒那麼富裕的人家出力。

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後,營老爺的日子終於到來了。一大早就有許多人先到寺廟中燒香,請各位“老爺”出宮,坐上貼着對聯的轎子準備巡視鎮子。其他人們紛紛從家中走出來到街道上準備觀看。上到已經要人攙扶着的老人們,下到從還被爸媽抱着的小娃娃,無不期待的看着街道的那邊。遊行開始了,走在最前面的是旗手和挑花籃的女子,接着就是鑼鼓隊,她們所到之處鑼鼓震天,聲音連綿不絕。接着的就是器樂演奏,長長的一條隊列裏,傳出各種樂曲的聲音:笛子、二胡、吹簫、打鼓……樂器發出的聲音聚成宏偉的樂曲。緊隨其後的是重頭戲——鶯歌。鶯歌來源於《水滸傳》中梁山好漢在大名府劫法場救盧俊義的故事。人們穿着潮劇中的戲服,;例如關勝花臉紅須、李逵花臉黑短鬚、武松小生裝扮、魯智深花臉短鬚和尚裝束……他們拿着兩根木棍,隨着鼓點的節奏不時打起“花”來,剛健有力,還不時發出整齊的吆喝聲,人們早已看得入迷,掌聲如同潮水一般,剛落下又響起。人們跟着遊行隊伍,往鎮子的各個大街小巷走去。

禮炮車駛來,把整個“營老爺”推向高潮:禮炮車放出彩炮,壯漢們擡着八擡大轎亮相,轎子上是被請出來的各路神仙,例如“三山國王”,“雙忠聖王”等,既有莊嚴肅穆的,也有慈眉善目的。情緒高漲的人們都簇擁着想要摸一摸神像,祈求新的一年裏的幸福安康。隊列所到之處,萬人空巷。

傍晚,“營老爺”的隊伍行遍了全鎮的大街小巷。遊行結束了,“老爺”們也回廟裏了,但是人們還沉浸在歡樂之中……

家鄉風俗作文11

在我的家鄉麗水,每到臘月二十六時家家戶戶都要做豆腐,這其實是準備年貨的開始,因爲豆腐的“腐”與“福、富”諧音,寓意着新的一年幸福與富裕。

如今大多數人並不會做豆腐,而是把“福”字倒貼在門上,雖然表達了同樣的意思。但是在我的家鄉,老一輩人依舊保持着這個風俗——手工做豆腐。臘月二十六,外公家準備做豆腐。首先要把黃豆泡在水裏一天一夜,泡到它們有2—3倍大才行。再將它們用水沖洗乾淨,放進磨子中磨成豆乳,看着白白的豆乳從小孔中流出,我就想到那美味的豆漿了。

我問外公:“什麼時候可以吃豆腐啊。”外公說:“不要急,後面還有很多步,要先將豆乳過濾,變成豆漿,然後把豆漿燒滾,去掉泡沫,加入鹽滷,將豆漿稀釋,浮出豆花,還有把豆花裝進模具中擠壓,纔會成爲豆腐。其中點豆腐可最考驗手藝了,鹽滷多了,豆腐就老,鹽滷少了,豆腐就會不凝固,你還是好好等着吧。”外公的話將我打的暈頭轉向,唉,原來現在還是個開頭啊。這時外婆又說:“做豆腐可不能多說話,因爲豆腐很‘小氣’它聽不得‘壞話’,要不然它就不成型。”難道這也是祖輩傳下來的風俗嗎?

過了一會,外公喊道:“睿睿,來看外公點豆腐。”我飛快地跑過去,只見外公小心翼翼地拿着一碗鹽滷,用勺子一勺一勺的點進裝着豆漿的桶裏。他一隻手點鹽滷,一隻手拿勺子在桶裏攪拌,就像一隻機警的貓,每一個動作都極其小心謹慎。漸漸地,豆花漂了上來,那就是豆腐的雛形,白白的表面一觸即破,如果加上醬油和蔥,那就是美味的豆腐腦。外公看着今天的豆腐花說點的很成功“年年富裕”。哦,這又是一個重要的風俗習慣。

外公外婆進進出出忙活了一上午,終於把豆腐做成了,那奶白色的'豆腐,加上醬油,簡直是絕配,吃着豆腐,別提多開心了!

溫潤如玉的豆腐,可口美味,做起來的工藝可一點不少,一個環節也不能出錯。看來家鄉的風俗更是長久的經驗和精湛的手藝留傳下來的。

過年的風俗還有很多,像掛燈籠,貼對聯,吃團圓飯……但在我的家鄉,春節做豆腐也是一項傳統風俗,祝願新的一年更加幸福,更加富裕!

家鄉風俗作文12

我的家鄉在魯匯鎮,那是我從小生活的田園村落,每每在立冬前夕,孩子們就盼星星盼月亮地期盼甜甜的南瓜餅帶給我們無盡的甜蜜。

立冬吃南瓜餅是不變的風俗習慣了。聽外婆跟孩子們講,南瓜不挑落腳地,當地的農民都愛種南瓜,只要一些土,一些水,南瓜就能接二連三地冒出來。成熟的南瓜外表橙黃,寓意着紅火、美滿和幸福。

這次立冬,我又回到了外婆家。外婆揀了最新鮮的南瓜和翠嫩的蘆葦葉,蘆葦葉是用來蒸南瓜餅的。在清涼的井水浸泡,蘆葦葉顯得那樣地純淨明亮。外婆將蒸熟的南瓜細攪成漿,和入麪粉,麪粉漸漸變得變得金黃柔軟。外婆反覆揉搓,飄出陣陣南瓜的清香,我不禁興奮雀躍。

外婆給我一個面劑,自己手中也揉一個。只見外婆先將麪糰搓成圓形,用大拇指在一處按出一個深深的小洞,沿着邊緣兩根手指快速旋轉着捏平小洞的周邊,像一隻金燦燦的小碗。再看看我的,都攤成張餅了呢!外婆慈祥地笑了笑,說這是攤大餅呢!逗得我們大家都笑了。接下來就是放入餡料了,其實,南瓜餅有許多的餡料,芝麻的,豆沙的,甜棗的等等,唯獨就是沒有鹹的餡,那是因爲南瓜本身就是甜的,若是再用鹹味相和,就會失了原來的美味了。所以,南瓜餅一般不用放多少糖就會清甜四溢。最後,輕壓成形,南瓜餅就做好了。

入鍋了,用蘆葦葉作托盤的南瓜餅更顯嬌貴、耀眼。用大火蒸十分鐘,就有一串串水蒸氣爭先恐後地冒上來,伴着縷縷青煙,股股香味飄進了我的鼻尖,陣陣餓意涌上心頭,令人垂涎三尺。還沒等到出鍋,就已經引來了鄰居家的孩子,圍着鍋臺轉啊轉,都不願離開。剛一出鍋,一大鍋亮晶晶的南瓜餅不一會兒便一掃而空。孩子們、大人們的嘴裏粘滿了甜蜜的豆沙餡,眼裏都是甜蜜的笑。左鄰右舍都吃到了軟糯香甜的南瓜餅,農家的樸實和歡樂讓每個人心中都光明無比。

外婆又蒸了一小鍋南瓜餅,挨家挨戶地分到那些外地租戶的家中。

現在,南瓜餅不僅在每個魯匯人心中印下了不可磨滅的記憶,就連外鄉人也對這種習俗熱愛不已。那一個個圓圓的南瓜餅不僅是人們生活美滿的寓意,更是家鄉每一個人生命中最深邃的靈魂,它將會伴隨着我的一生,讓我想起外婆的笑顏,鄰里的和睦,家鄉美好的童年歲月……

家鄉風俗作文13

寧海一市鎮西劉村,我的家鄉。

這是一個沒有工業,沒有污染的小山嶴。天台山脈延綿而來,從三面溫柔地將村子擁抱入懷。不遠處,三門灣的海風挾着淡淡的海腥氣徐徐吹來。遠天白雲,幽靜小巷,時光彷彿定格。臘月,當青白色的枇杷花開得紛紛揚揚的時候,外出工作、求學的年輕人和孩子一下子涌了回來,沉睡的古村才甦醒過來。大人們做麥餅、裹麥餃、包糉子、搗麻餈用各種美食迎賀新年,而最受人歡迎的美食要數十四夜的餾了。

在寧海,我們是正月十四過元宵節的,我們叫“十四夜”。這天的主角就是餾了。夜幕降臨,家家戶戶張燈結綵、大門敞開;屋內爺爺奶奶、爸爸媽媽們切菜燒火,忙碌而有序地準備着;屋外孩子們呼朋引伴,喊一聲“吃餾嘍”,拿起早已準備好的青瓷碗,叮叮噹噹一路敲着,在“偵探”的帶領下向已經做好餾的人家進發。我的奶奶是村裏一等一的做餾高手。她先將浸泡了一夜的晚粳米磨成米漿,然後把醃好的瘦肉、滷豆腐、冬筍、墨魚鯗、空心腐,切成大小一樣的小方丁,接着把挑好的鮮牡蠣裝盆洗淨,再炒好炒花生米並切碎,最後把芥菜細細地剁成菜泥,一切準備就緒。開始燒鍋了,用豬油翻炒料理後放入鹽,加水,等水沸騰後,再放入菜泥,然後徐徐倒入米漿,並不斷攪拌直到不稀不稠爲止。這樣,美味的餾就燒好了。家鄉有一句古話是“三十夜的鼓,十四夜的肚”,意思是十四夜的肚子比平時要大好幾倍,可見餾實在是好吃。

這十四夜吃餾的習俗背後還有個感人的故事呢!相傳戚繼光在臺州府抗倭時,村民有感於戚家軍衣食無着落,紛紛拿出不多的雜糧混在一起,做成羹狀,供軍隊充飢,這就是最開始的餾,此後年年相傳沿續至今。每年的這一天,主人十分歡迎別人到自家吃餾,不管熟悉還是陌生,吃的人越多主人就越高興。我的奶奶甚至在門口支起了大鍋,笑眯眯地盼着客人來吃。從下午四點左右開始,村裏已經人山人海了,車子沿着彎彎的山路排的老遠,依然擋不住人們的熱情。遠道而來的客人,熙熙攘攘,沿着老街,每家每戶的“討”着餾吃,留下一路歡歌,因爲他們手中捧的是最熱情的家鄉味啊!

家鄉風俗作文14

中國有着悠久的歷史文化,每一個地區都有着自己獨特的傳統習俗。在我的老家河南,就有一個有趣的節日——祭竈日。

去年的農曆臘月二十三那天,我與家人從上海回到老家河南。走進單元樓,立刻讓人感覺煥然一新。單元樓前掛着大紅燈籠,從前走廊上不免有一些沙子塵土,或者飄落的幹樹葉,如今已沒有了它們的天下,走上去都能感到地面的光滑,樓梯走道曾經氾濫的小廣告,竟一張也沒有了,取而代之的是各家各戶紅紅火火的春聯。我感覺新年真的要來了。

走進家門,只見大家都在忙着打掃屋子。客廳裏,姨媽、舅舅正忙着掃地,擦玻璃,姨媽甚至還用上了常年靠在牆角的一根長竹竿,只見她在竹竿的一頭綁上一隻刷子,打掃天花板的各個角落。“姨媽,我來幫你!”我見大家都忙得熱火朝天,也擼起袖子,拿了塊抹布,“承包”了竈臺。我雷厲風行地用抹布擦掉竈臺上的油,不一會兒,油膩膩的竈臺彷彿做了美容,然後整理好廚具,各就各位。“擦得真乾淨!”我一轉身,姨媽、舅舅正微笑着看着我。在我們的共同努力下,很快屋子一塵不染、窗明几淨。這時,大家圍坐在客廳,姨媽拿出麻糖。這是我第一次吃麻糖。一根根細長的麻糖整齊的排列着,表面佈滿芝麻,中空薄脆,香而不豔,甜而不膩。我問姨媽:“今天是什麼特殊的日子呀?爲何要這麼徹底地打掃房間,還吃麻糖呢?”我邊吃麻糖邊聽姨媽給我講祭竈日的故事。

傳說每年的農曆臘月二十三,負責管理各家竈火的竈王爺會向玉皇大帝稟報各家善惡,讓玉皇大帝賞罰。老百姓覺得一定要尊重竈王爺,於是在這一天,人們祭拜竈王爺,將家裏尤其是竈臺打掃乾淨,把由糯米和麥芽糖等原料製成的麻糖獻給竈王爺,爲的是粘住竈王爺的嘴,讓他只對玉皇大帝說好話。而農曆二十三就成了祭竈日。“大家還要洗浴,讓自己乾乾淨淨迎接新年。”姨媽遞給我一塊麻糖,“來,吃吧,麻糖不僅甜,還可以養胃滋肝!現在我們不迷信了,麻糖留給自己吃。”

祭竈日的大掃除很熱鬧,因爲它是傳統節日的習俗;祭竈日的麻糖很甜,因爲它是傳統節日的味道;祭竈日的人很美,因爲我們依然堅守着傳統。每一個地方的風俗都是中華傳統文化的一部分,都值得被尊重——它們是我們的根,是我們的魂。

家鄉風俗作文15

春節是我們中國的傳統習俗,我去過很多地方過春節,只有媽媽老家的春節是我見過最特別的。

我媽媽的老家是河北,房子是個四合院,分東、西、南、北四個屋,她那裏在每年農曆臘月二十九的晚上就要在北屋擺貢品,這裏的特別之處就在於貢品,一張正方形的桌上中間先擺上一個豬頭,豬嘴裏叼着一個豬尾巴,外婆說:“這代表有頭有尾,豬頭左邊擺上一隻雞,代表吉祥如意,右邊擺上一條魚,代表年年有魚。”接着還要炸藕盒,“藕盒”就是把蓮藕切片,兩片中間連着不切斷,把調好的肉餡放進去,然後在外面裹上面粉放到油鍋裏炸,炸成金黃色撈出來,放到魚的右邊,然後再開始炸牛肉丸,炸好以後放在雞的左邊。這樣桌上的貢品還沒有擺完呢,還要在豬頭、雞、魚、丸子、藕盒後面都擺上一個前一天就做好的桃子形狀的饅頭,漸變的粉紅色做的特別好看!然後再在饅頭後面擺上五盤各式各樣的糖果。所有東西的後面貼着一張天帝老爺的畫像,畫像兩邊各掛着金黃色的錫紙元寶,然後在豬頭的前面放上香爐,香爐上插上一根龍形狀的香,外婆說:“這叫盤龍香,一根剛好燒一天,每天燒一支!在每次吃飯之前還要還要磕頭燒紙,一直燒到年初二,這樣所有的貢品就算擺完了,而且每家每戶都是這樣擺的。”

到了年三十,一眼望去家家戶戶張燈結綵,大紅燈籠高高掛,一派祥和喜慶,人們忙着貼對聯,粘福字,到了中午要包餃子,這也是北方特有的習俗,外婆說:“過春節吃餃子,取自《更歲交子》,也是繼承祖先的習俗,餃子包好以後要在祭祀祖先之後纔可以吃。所以餃子是一種具有儀式感的食物。再有餃子的形狀向元寶,寓意“招財進寶”符合中國人過年圖吉利的想法,而且餃子皮薄餡足,味道非常鮮美,百吃不厭,在這裏七八歲的小孩就都會包餃子了,所以過年吃餃子的習俗就這樣一代一代的傳下來了,到現在餃子不僅僅是一種食物,還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部分,是人們團圓的象徵,也是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聽完外婆這樣一說,我更覺得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習俗具有重大意義,深深感收到我們祖先的智慧。

標籤:風俗 家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