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文化作文 > 家風作文

我家的家風作文合集10篇

在日常的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總免不了要接觸或使用作文吧,作文是人們以書面形式表情達意的言語活動。你寫作文時總是無從下筆?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我家的家風作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我家的家風作文合集10篇

我家的家風作文1

家的家風,只能用兩個字來代替——嚴格。也正是這個家風,讓我學會了做人、做事的道理,讓我走向了成功之道,讓我終生受益。

做事,做任何事情都要用心去做。“認真做事只是把事情做對,用心做事才能把事情做好”這句名言經常被媽媽當口頭禪。每次寫完作業拿給父母檢查的時,若是由於自已的粗心做錯了,必定會把我的耳朵聽出老繭來才肯罷休。

一天,表組她們來我家玩,媽媽臨上班時交待我們打掃衛生——拖地和抹灰,一個小時後,幹完了所有的活。我們各自幹自已的事,我寫作業,云云看電視,軒軒上網。下班後,媽媽把我、表姐全都叫到面前,當面檢驗。忽然,媽媽問道:“是誰抹的灰,是誰拖的地?”“是紫怡!”表姐靜軒說道,剎那間,媽媽怒氣沖天,大聲說道:“‘認真做事只是把事情做對,用心做事才能把事情做好’你這根本就是在完成任務,你看看,這就是你抹的灰,爲什麼書櫃書下面沒有抹?還有,爲什麼地上還有灰塵?”話音剛落,堂姐和表姐就捂住了嘴巴,不笑出聲來,但卻沒有逃過媽媽的眼睛,媽媽不等我回答,又衝着她們使出了獅子吼:“軒軒、云云,你們怎麼回事,妹妹沒幹好活,你們當姐姐的,居然幹得比妹妹還離譜,瞧瞧,這茶几跟沒擦一個樣,軒軒你居然連被子都疊不好,你們還怎麼當紫怡的榜樣?”唉!可憐我們三的耳朵。

做人,要誠實、誠信、知錯就改。“誠信是做人之根本,立業之基”這句則是爸爸的口頭禪。父母從小就教育我做人要誠實,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就要改正,不能撒謊。

星期五,放學回來的我衝回家,開啟書包,拿出筆和作業就努力奮鬥,想快點寫完作業好出去玩。可樓下不時傳來的笑聲使我寫不下去,心想:“反正今天星期五,沒寫完還可以留到明天寫,我還是下去玩吧。”就這樣,我和樓下的小朋友去玩耍,不知過了多久,媽媽回來了,看見我在玩,沒寫作業,就把我拎回了家。一到家,媽媽就嚴厲的問我:“紫怡!你的作業寫完了嗎?拿來給我看。”“還……還沒,今天是星期五,我明天寫。”媽媽聽了生氣的說:“今天的事今天做,明天有明的功課,明天何其多,你這樣的學習態度怎行?現在立馬去寫。”我不敢怠慢,立馬跑進房間……

其實,嚴格只是我們小孩對大人的代名詞,實質上蘊含了大人很多心酸。我們不愛學習,大人怎麼辦;我們有了判逆心態,大人怎麼辦……我原本不愛英語,爸爸堅持每天陪我在家早讀,現在我的英語很好,經常在比賽中獲獎。我的作文原先也不好,爸爸總是讓我在作文網或報紙上投搞,開始寫作時,爸幫我寫好提綱,經常要修改好多次,才能過爸爸這關,慢慢地我的作文有質的提高,經常在作文網徵文中獲獎,報紙也多次刊登了我的習作,還有兩篇習作入選了中國少年兒童新聞出版總社出版的同步作文。

這就是我家的家風,讓我受嚴格的家教,受愛的呵護,受心靈的洗禮……

我家的家風作文2

"世上沒有後悔藥"。"無悔",正是我家的家風。

咱家幹活做事,有幹勁,迎難而上,堅持不懈。無論多麼困難的事情,一旦選擇,便"無悔"。

記得,臨近春節的一個下雨天的晚上,一位年輕人的自行車有了故障,就停在我家門前,折騰了好長時間,還是沒用,年輕人着急得團團轉,想找人來修,可附近的修車店都關了門,回家過年去了。"這可怎麼辦纔好?"無助的眼神從他眼裏閃過,焦急的神態在他眼前顯露。眉頭緊鎖,傷感與絕望交織於一起,吞噬着他的心。就在這時,爸爸走了出來,幫年輕人檢查了自行車,照應年輕人一聲回去便取來了老虎鉗與錘子,蹲在外面淋着雨幫年輕人接鏈條。路燈照着父親敲敲打打。年輕人感激不己,眼睛裏閃爍着別樣的銀光。接好鏈條後,年輕人連連道謝,執意要買給全身都溼透了的父親一包煙,父親固執地搖了搖頭,擺了擺手說:"不用。"拿着工具回來了。"無悔",是付出而不求回報,像蜜蜂一樣,忙忙碌碌,爲大地默默傳遞愛與正能量。

平時候,媽媽總是家裏最挑剔的一個,萬事總要完美。隱隱約約地記得幼時,媽媽帶我去買衣服,總是要穿在身上看個半天才決定買還是不買。如今,媽媽一直是這樣,無論做什麼,幹什麼,總是觀察,觀察,再觀察,確保無任何問題才正式"執行",因此,媽媽總是無悔,她做的所有事,無論給誰看,都覺得十分完美,無可挑惕。"無悔"帶給她的是稱讚,是認真、嚴謹,是一個全新的好印象。"無悔"是三思而後行,不讓人生留有太多的遺憾。

六年級時,在層層選撥中,我成功當選了大隊委,成爲了宣傳委員,幹起了廣播。從此,每天都爲着廣播而操心忙碌着,奔波着,下課別的都不想,只是顧着廣播稿,不談別的,除去老師佈置的任務,空閒就策劃着選擇哪一篇文章做爲"每日閱讀",選擇哪首歌做爲"每日一曲",選擇哪一則成語故事做爲"成語天地",這一切就是爲了讓同學、老師們更好的享受、聆聽、品味到更好的廣播。"無悔"就是選擇了,而不後悔。

"無悔",高尚的人生價值觀,良好的家風,人生的最大境界,當你做一件無怨無悔,似默默無聞、憨厚朴實,忠實能幹的黃牛,爲社會、家庭、他人作出自己最大的力量,這纔是較好的人生價值觀!

我家的家風作文3

國有國法,家有家規。一部完善的憲法可以讓一個國家的社會和諧,社會和諧了國家纔會穩定富強。同樣一個家庭優良的家風可以讓一個家庭和諧,家庭和諧了,每個人的身心纔會和諧,生活纔會幸福。

我們家在孩子還上小學時就制定了嚴格的家規:

1、作業必須按時獨立完成。

2、每天必須彈兩個小時的琴。

3、絕不能無理取鬧。

4、全家共同學習弟子規。

因爲孩子還小,你規定的太多她也記不住,反而會引起好的反感,所以只要她做到這四點就可以了。我們把家規貼在客廳最醒目的位置。每當孩子犯錯或是不遵守家規時,就讓她自己反思,或是我們給她解說,而她也自然的被裏面的內容和圖片深深吸引。我們覺得這種遵守天地大道和人類天性的至善的教育,儘早的啓發更多迷失的心靈,尤其是要大人、孩子來一起學習才見效果,大人是孩子的榜樣,孩子錯誤的根源在大人沒有教好,沒有教好的原因,根本在自己沒有做到,學好《弟子規》就是我們全家家規中的重中之重。

一人家庭制定了嚴格的家規做爲基石還不夠,還必須有警示的家訓做爲支柱。勿以惡小而爲之,勿以善小而不爲。孝順父母,尊敬長輩。好讀書,讀好書。這些家訓也是我們全家必須共同遵守的。

記得孩子小時候老是喜歡摘公園裏的花朵,我就告訴她,你應該讓她呆在自己的家裏,讓它在它的家裏開放,要是讓你離開自己的父母,你也肯定會很傷心的。這樣跟她說過幾次後她就再也沒有采摘過花朵了。我們還教導她,在路上碰到了乞討的人,就把你的零錢和食物送給他。雖然你只出了綿薄之力,但卻可以帶給他溫暖。孩子的本性純樸善良,而大人教她做次數多人她就會形成一種習慣,好習慣就形成了好品格。

孝順父母,尊敬長輩。這條家訓也是我們全家共同遵守的。而一個人如果連自己的父母都不聞不問的話,你就可以想象他是一個怎樣的人。他在社會上也不會被人尊重。我們全家都對電視裏報道的那些把年邁的父母拋棄、置之不理的人深惡痛絕,這些人從小肯定是沒有一個好的家教,他們沒有嚴格的家規、家訓價值觀全混亂了,他們沒有了標準,所以就喪失了人格。

孩子從小必須培養她愛讀書、讀好書的習慣。聖賢經典的教導和自然規律,是一不是二,所以纔會千古不朽,這才被世世代代奉爲生存下去的標準。你希望自己的孩子過幸福美滿的人生,必須回到聖賢教導這一條路上來,別無他路可走。只有學習經典,才能真實受益。三條家訓陪伴着我們全家共同成長。

一個家庭繼承了優秀的家規和家訓,就樹立了這個家庭端正的家風,家風中就會傳遞着正能量。而優良的家風使家庭中的每個人身心合諧,身心合諧家庭就合諧,家庭合諧社會就合諧,社會合諧世界就合諧。

我家的家風作文4

我家暫無“家規”。

“家規”這兩字,給人一種嚴厲,肅穆的感覺。自打我孩提時代起,就未見過家裏有成文的“家規”。或許,在那個年代,“黃金棍裏出好人”是大部分家庭裏默認的“家規”之一,而我也參與過它的實踐:或因頑皮,或因學習成績不達標而捱過棍子的。這些經歷,或許也算不上讓我等成爲“好人”的原因,至少讓我等在孩提時代明白哪些行爲可接受,而哪些行爲是要挨板子的淺顯道理。

時過境遷,“黃金棍裏出好人”這一觀念,應不是現今大多數家庭教育子女的不二法寶了。現時各式養兒育女學說,五花八門,各有門道,已較難定義出條大多數家庭都可實踐的通用家規出來。

話說回來,我家雖無成文家規,但在孩子教育方面,有以下觀念(虛擬家規):

首先,孩子要健康

這要求孩子從食物中吸取充足均衡的營養,足夠的運動以及充足的睡眠。這點,如果硬要套成家規的話,就是要求孩子不挑食,多運動,準時睡覺起牀;

其次,要守規矩守信用

什麼時候做功課學習,什麼適合玩耍,在與父母約定好後,就一定要遵守(比如先功課後玩耍,一週裏只能在週末玩不超過2小時電腦,等);應承了其它人(哪怕是一起玩耍的小夥伴)的事,一定要做到——守信很重要;

第三,要主動自信

遇困難不哭叫,去想辦法,勇於嘗試。觀念是:試,就有50%的成功率;不試,成功機率爲零。主動確立,自信就來了;

第四,願賭服輸

在日常的遊戲/棋x/競技活動中,讓孩子做到能享受贏也能承受輸。引申到學校考試,只要求孩子發揮好水平就行,一般不要求分數;

第五,要勇敢/負責

(1)做事不管對錯,要勇於擔當;

(2)在這“弱肉強食”的世界裏,雖不去欺凌“弱者”,但萬萬不可主動去當“弱者”的;

第六,要學會照顧好自己

要求自己整理書包/書桌,自己背書包,自己洗澡等,另外重要的是保護自身安全——不與陌生人交談,過馬路應觀察左右路況,在人流多的環境中不慎與家長走丟了該保持呆在原地,等等;

第七,要尊敬師/長,大方待人

作爲獨生子家長,如何做到這點我們比較糾結,也是需要重點努力的。這點與其說是要求孩子,不如更多是要求家長的——我們自己要孝順父母,善待親朋,給孩子作表率;家長不能溺愛驕慣孩子,要想辦法有意識地讓孩子吃點“苦”——說到這,其實本“虛擬家規”中之各點各條,都不只是單方面針對孩子的,也適用於作家長的我們;

其它“家規”,就暫時免了吧。能實實在在做到已列各點,已經是優秀,離“出衆”也很近了,難道還想成“傳奇”?

最後,“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永不out——這不是家規,卻是推行家規,助孩子成長的有效手段。

誠與大家共勉。

我家的家風作文5

岳母爲兒刺字“精忠報國”,“忠”爲岳家之家風;林則徐勤儉持家,生活簡樸,他認爲“賢而多財,則損其志;愚而多財,則增其過。”崇尚“儉”爲林家之家風;曾國藩以爲“勤”爲人生第一要義,崇尚“勤”爲曾家之家風也······古代大家族裏幾乎都有自己的家風家規,而到當代我們的家庭中很少有什麼家風家規了,這次學校組織大家進行“曬家風”徵文比賽可難壞了我,我們家的家風是什麼呢?

“多讀書纔會有知識,有了知識才會有眼界!”這是姥爺常常用來教育媽媽她們姐妹幾個的話。姥爺是一位小學教師,所以他十分重視學習。媽媽她們小時候住在一個很偏遠的小山溝裏,當地的人根本不重視讀書,和媽媽同級的孩子裏小學畢業時就只剩下三個人,因爲讀中學要住宿的原因最後上中學就只有媽媽一個人了。每個星期一姥爺要起大早走一個多小時的山路把媽媽送到汽車站,週六的時候還要到汽車站去接媽媽回家。媽媽常說她之所以能夠堅持讀書都是因爲姥爺的支援,不然的話她也一定和兒時的夥伴們一樣在山溝裏種地呢!

知識改變命運,在媽媽的身上得到了體現。在姥爺的正確引導下,媽媽意識到了知識的重要性並且養成了勤學好讀的好習慣。在我的記憶裏,媽媽總是不停地學習參加各種考試,沒有事兒的時候她總是書不離手,後來不知不覺中她的這種習慣也影響了我。

在我還是個小孩子的時候,爸爸媽媽就給我買了很多的故事書,每晚睡覺之前,他們就開始給我講故事,講的次數多了,我幾乎可以把一本故事書從頭背到尾。家裏一來客人我就會自己拿着故事書給他們講故事,其實我的書拿的都是倒着的,鬧了很多的笑話

慢慢的我長大了,開始自己認字了。於是我就學着媽媽的樣子有事沒事的總是拿着一本書在看。剛開始的時候我讀得都是有拼音的小故事,隨着我識字量的增加,我可以自己讀很多書了,不認識的字可以查字典。經常吸引我的是故事中各種人物的命運遭遇,他們的悲歡離合常常讓我牽腸掛肚,夜不能寐。“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這是唐代大詩人杜甫的名句。讀書對我的幫助也很大,雖然我沒有下筆如有神,但是每次作文課,平時從書裏積累的詞句就會像酵母一樣爲我的作文增光添彩。爲此我沒少得到老師的誇獎。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這是來自《論語》中的名言警句,還有很多古代的成語故事,例如:囊螢映雪、鑿壁偷光、懸樑刺股等等……這些都是古人勤學好讀的故事,也足以說明讀書的重要性。家庭是圃,孩子是苗。家風如雨點,它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小苗只有在雨露的滋潤下,才能健康成長。

同學們,你知道我們家的家風是什麼嗎?

我家的家風作文6

我一直以爲《三國演義》裏的劉備是作者羅貫中編造出來的人物,可大舅爺輾轉從山東取回的族譜卻證明:劉備不只是書中的人物,也是我媽媽家的老祖先!

至於劉氏家族是怎麼從四川遷到山東,又是何時去闖的關東,已經隨着老一輩人的去世弄不清楚了。但劉備留下的家風“勿以惡小而爲之,勿以善小而不爲,惟賢惟德,能服於人。”卻一直存留了下來。我從我姥爺的身上就看出了劉氏的家風,簡單翻譯過來就是:“對事要認真,對人要真誠,對物要珍惜。”

我的姥爺是1941年出生的,那個時候的中國很亂也很窮。姥爺的爺爺一大家子的人居住在一起,因爲東西不充足,甚至食物都定量供應,所以姥爺從小就很知道節儉。姥爺學習很好,門門功課都是5分,大學是學道橋專業的,但因爲家庭成分不好,畢業的時候被要求支援邊疆建設,就一個人離開了家,來到了黑龍江省的伊春市,一呆就是一輩子。

姥爺做事情非常認真,特別是在修橋修路這件事上,更是不允許一絲一毫的馬虎。爲了修好路,姥爺每年在工地一呆就是大半年,媽媽小時候都很少有姥爺的陪伴。姥爺去世的時候,媽媽整理姥爺的遺物,發現有二十多本的施工日記,上面詳細地記載了每一次修路或修橋的各種用品,如:今天用了多少立方的鋼材,都是幾分粗細的;用了多少噸的水泥,都是什麼型號的;用了多少木頭,都是什麼薄厚的……一切都清晰地記錄下來。每一次測量,每一次施工都力求做到萬無一失。這種認真的作風讓姥爺在伊春的.路橋界非常出名,作爲進階工程師的他就是質量的保證。近四十年間,姥爺修了很多的路橋,如翠蘭橋,哈伊路都有姥爺的辛苦付出。

姥爺不僅做事認真,對人還很真誠。在他工作的工地中,有很多很多的農民工。有的農民工家裏很貧窮,吃飯時買不起菜,就只吃主食和鹹菜,姥爺看到後總是把他的菜分給大家。不僅是食物,姥爺的被子、衣服、生活用品等都會送給農民工。爲了讓路橋測量得更準確,姥爺甚至利用休息時間給農民工上課做培訓,讓他們瞭解一些基本的知識,他們當中的有些人由於一直跟姥爺學習,後來都考取了工程監理的職務。

姥爺對農民工很大方,自己用的東西卻不大方。我隨手扔下的溼巾,姥爺撿起來說能用來擦鞋。用過的包裝盒和購物的塑料袋都被他分類地收起來說還有用處。姥爺去世後,媽媽收拾姥爺的牀,才發現牀單早就壞了,卻被姥爺一圈一圈地縫好了,而櫃子裏一個個新牀單卻沒開啟。媽媽給姥爺買的新衣服絕大多數都沒剪商標呢,姥爺對物太珍惜了!

姥爺的一生吃了很多的苦,但也留下了很多寶貴的精神財富。我要向我的姥爺學習,學習他“對事要認真,對人要真誠,對物要珍惜”的品德。姥爺離開我們已經快半年了,我很想念他,我會把家風傳承下去!

我家的家風作文7

古往今來在一個家庭之中,對孩子影響最大的是誰?是父母。對孩子影響最長久的是什麼?是家風。一個國家,對子民影響最根本的是什麼?是國風。

很多孩子大概都會問:家風是什麼?家風是一個家族世世代代流傳下來的做人準則,它可以是一句話、一個規定,無論是不是白紙黑字,家族成員都在自覺遵守、傳承和發展。

在我們家族中也形成了一種家風。簡單來說就是誠信、禮儀、勤學、子孝。

誠實。是做人的第一要務,對中國來說,這個有着五千年悠久歷史的文明古國,誠實守信一向是我們中國人引以爲傲的美德,縱觀我國的文明史,上至約束皇帝的“君無戲言”,下至約束百姓的“言必信、行必果”。無不煥發着理性的光輝。

古人說,“不學禮,無以立”。就是說,你不學“禮”,就沒法在社會中立身。

那麼,什麼是禮儀呢?簡單地說,禮儀就是律己、敬人的一種行爲規範,是表現對他人尊重和理解的過程和手段。這一點在我們家族尤爲明顯,我們從小就被教育注意言行舉止。言行隨着年齡的增長,閱歷不斷增加,人們會愈加重視。父母的管教大多在舉止上,舉止是指人的動作和表情,日常生活中人的一舉手一投足、一顰一笑都可概言爲舉止。舉止是一種不說話的“語言“,它反映了一個人的素質、受教育的程度及能夠被人信任的程度。有些人儘管相貌一般,甚至有生理缺陷,但舉止莊重文雅,落落大方,也能給人以深刻良好的印象,獲得他人的好感。

勤學。大家大概一看到這倆字第一時間想到要好好學習吧!沒錯勤學、勤學一定要好好學習。不過在我們家中這兩個字卻擁有另一種含義。學習不一定非要學習書本上的知識,擁有一些可以陶冶情操的能力也是可以的。在這些事情上家裏人一直堅持不求精通,但求儘可能地涉獵的原則。

百善孝爲先,對我們這些孩子來說孝順父母是我們力所能及的事情。弟子規中有一篇“勸孝文”當中說的,說“我能孝,自無逆子。子能孝,自無逆孫,繩繩克繼,葉葉永昌,善孰大焉,利孰厚焉”。我自己能夠孝順父母,我就不會有那種大逆不道的兒子,我有的都是孝順的兒女,爲什麼?因爲我修了這個好因就會得到好果,這個道理很簡單。做父母的要給兒女做一個好的榜樣,能夠真心的孝敬自己的父母,而不是做給兒女看,做得很自然,這樣教育的效果就特別好,兒女看到父母這麼做,他也就自然而然的學會了,這叫潛移默化,也就不會成爲逆子。所以說無論是誰都要孝順父母,這既是做人的本分,也是爲日後自己的子女做一個好榜樣,這就是孝。

這就是我家的家風,我從中學到好多做人的道理,也讓我從中養成了許多好品質,這樣的家風,值得傳承,並使之發揚光大。

我家的家風作文8

中國是禮儀之邦,五千年的美好品德與文化傳承至今。“沒有規矩不成方圓”,這句俗話說的好。從古代的孟母三遷開始,就告訴人們優良的家風是必不可少的,我家也是如此,有着獨特的家風。

從小的時候一直到現在,我的牀頭總會貼着一張白紙,上面工工整整地寫着數十條我家的家規。那都是媽媽的傑作,她總是喜歡約法三章,上面的家規也真是很足:什麼坐姿要端正啊,什麼要尊敬長輩啊,還有什麼要好好學習啊,這都是媽媽的要求。我也很樂意接受並完成她的要求,不僅是因爲我知道“沒有規矩不成方圓”,還因爲我能從這些條條款款中讓我看出了媽媽對我的愛,對我的希望。

我的爸爸卻不像媽媽那樣嚴肅,總是喜歡和我一起聊天,開玩笑。但我依稀記得從小的時候開始,爸爸總是會在我耳邊很嚴肅地講一句話,那就是——做人一定要誠實守信,那是一個基本的原則。爸爸也一直教導我,說:“誠實不僅是中華美德,在生活與以後的工作中更是重要。”爸爸不僅會跟我講道理,更會爲我講許多許多關於誠信的故事。小的時候跟我講《狼來了》的故事,長大了跟我講《華盛頓砍桃樹》的故事。這些故事令我十分深刻,也使我不論是上學還是在生活中都會銘記爸爸的訓導,做一個講誠信的孩子。爸爸也會以身作則,在單位裏沒有一個人不誇爸爸是個誠實的人。有一次,爸爸去出差,在路上不小心撞壞了路標,當時並沒有人看到,也沒有攝像頭,爸爸完全可以不用管它,但是爸爸卻堅持一定要去警察局告訴警察,並賠償費用。事後爸爸也告訴我:“犯了錯一定要主動承認,承受你應有的懲罰。”爸爸的言行舉止也使我深受啓發,下定決心一定要學習爸爸的精神與品質。

在我的印象中,我的外婆是一個很慈祥,很善良的人。她總是會抱着我,爲我輕輕地唱歌謠。她在陽臺上養了許多花花草草,每天都會爲它們澆水、施肥,細心地照料它們,也總會開心地和它們聊天,和它們表述自己的情感。偶爾在路上遇到那些受傷了的流浪動物,她總會把它們帶回家,認真地爲它們療傷,陪它們玩耍,等到它們痊癒後,再放走它們。在外婆替花澆水,爲小動物療傷,播撒她的愛心時,溫暖的陽光總會照在她那滿是歲月痕跡的臉龐與滿頭的銀絲上,外婆總是會笑得很燦爛。這個時候她也總會摸着我的頭,慈祥的說:“乖孫孫啊,你一定要學會播撒你的愛心,不論是陽臺上的花花草草,還是樓下的流浪貓,你都要用愛去照顧它們,去包圍它們,用心去感受這個世界的美好。你知道嗎?這個世界是缺不了愛的呀。”我也總會把外婆的話語牢記心中,用愛和溫暖去感染身邊的所有人。

我的家裏教育我的話還有許多許多:爸爸要我誠實守信,媽媽教我認真學習、規規矩矩;外公讓我堅強、永不放棄,外婆告訴我要內心充滿愛。

家裏每個人的教導與家訓、家規我都記在心上,我家這種優良的家風也一直在傳承下去,我也一定會在日後的生活中傳承我家的家風,遵守我家的家訓與家規。讓中華美德在我們的傳承下永遠不老!

我家的家風作文9

“唰唰唰……”“媽媽,不用洗這麼久啦!”“要的,要的!”我媽媽每天喜歡把碗洗個三四遍。

我們家忽然起來股“潔癖”風,做什麼事情都要非常的細心,不能有一點點的閃失。

我爸爸是一名大學的教師,每天差不多都要很晚才能回來。

最近,爸爸正在寫書,叫《點擊世界》。爸爸用了兩三個月才寫好,但在寫完的那天晚上,本以爲爸爸已經寫好了的我興高采烈地跑到爸爸那,來好好看看爸爸寫的書,仔細一看,爸爸還在用手在鍵盤上打字,我看爸爸,他在電腦刪除了一些句子,又加了一些,於是,我跑過去問爸爸:“爸爸,明明寫好了的幹嘛還改啊!你都改了好多遍了!”我跟爸爸說。因爲我想爸爸快一點交稿,這樣,書就出的早點了。“楊洋,要細心的看一下的嘛,如果不細心看,這本書不就有很多錯別字了。你也知道爸爸對待事情是要求嚴謹細緻的,一個錯別字也不能逃過爸爸的‘法眼’哦。”我看着爸爸細心地修改,心裏想這應該是對工作嚴格要求的“潔癖”,想着想着就高興起來了。

一般的人書寫好了就交上去,可爸爸不同於其他人,爸爸卻是非常細心的把書稿看了一遍又一遍,這種精神值得我們學習。

我媽媽是一名交通銀行的會計,非常喜歡和爸爸算錢。

“唰唰唰。”“媽媽什麼聲音啊!”我看見媽媽熟練地用布擦碗,然後在碗裏倒入洗潔精,水一衝,碗裏裝滿了泡沫,刮一下,一吹,一個個小泡泡飛在了天空上。我看見媽媽把碗筷洗了一遍又一遍,“媽媽,不用擦了,已經夠乾淨了,你還要帶我去玩呢!”我叉着腰說。“要擦乾淨的,我在網上看見,有一些人因爲洗潔精沒有洗乾淨而肚子吃不好了!”媽媽非常認真而嚴肅地說。“你都洗了N遍了!”“小孩子別管這麼多!”媽媽繼續洗着她的碗。

雖然,媽媽洗了這麼多遍,但我知道,她這樣做是爲了我們的食物安全,不管怎樣,都是爲了大家能健康的生活下去。

我是一個馬鞍池小學的學生,是一個在生活中非常喜歡用塗改帶的人。

“哎呀!這個字寫不好了,塗了塗了!”我在本子上塗了過去。“呀!塗得太不乾淨了,再塗一下。”看見塗乾淨了後,我心滿意足又開始寫了,“楊洋,寫作業寫快一點,以後初中的時候你作業要怎麼辦呀……”媽媽看我作業寫得慢不耐煩地說我,“寫作業不一定非要每個字都寫得好看啦!差不多就行了!”可是,我對自己要求很嚴,不管怎樣就是看不起自己的字,總要把字寫的非常好看。因此,媽媽跟我講的,我一句話都聽不進去,自顧自的把不好看的字劃掉,在一邊的媽媽都快氣病了。

“媽媽,慢工出細活,你就再忍一忍嘛!這樣,一本書抄寫下來我看了才舒服!”我笑着對媽媽說。

有很多人討厭有“潔癖”的人,但我感覺,有“潔癖”的人做事是最細心的,生活習慣是非常好的。

我家的家風作文10

在中國,很多人家中都有家訓家風,當然了,我家也不例外。但我家家訓就只有一句話:百善孝爲先,百孝順爲先。

從小,父母就教我要孝順,要懂得尊老愛幼,在這同時他們自己也在用實際行動給我做榜樣:

有一回,我家因爲入保險起了一點小小的爭執。大家的意見也都不同。就在這時,爸爸決定聽爺爺奶奶的。爲什麼呢?用爸爸的話來說,這就是百孝順爲先,意思就是要適當的順着老人,讓他們順心。如果沒有順,又哪來的孝呢?

爺爺奶奶年紀都大了,難免有時會有些小矛盾,一遇到這樣的情況,爸爸媽媽總是耐心的勸說,從不頂撞爺爺奶奶。儘管他們有時說的很沒有道理,爸爸媽媽也絲毫沒有要責怪他們的意思。

爸爸媽媽常說:“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意思就是說父母呼喚,要趕快答應;父母有命令,應趕快去做。

記得有一年冬天,爸爸正忙着修暖氣,忽然來了一個電話,爸爸接完之後就急匆匆的出去了。我心想:“還有什麼事比修暖氣還重要呢?”爸爸一回來,我就問他:“爸,你剛纔幹嘛去啦?”“去你奶奶家了,你奶奶的收音機壞了,我幫忙修了一下。”我當時很是不解,奶奶的收音機難道比修暖氣還重要嗎?要知道,冬天沒暖氣妹妹會很冷的。後來媽媽告訴了我‘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這句話,我才恍然大悟。

《弟子規》裏也曾說到:“親所好,力爲具。”說的就是家人喜愛的東西,要盡力爲他們爭取。說到這,我就想起了我的堂弟——壯壯,他9歲。那天,他和奶奶去趕集,奶奶看上了一條毛衣,90塊,奶奶說太貴了,沒捨得買。於是壯壯把每月35元的零花錢攢了下來,再加上家人偶爾給他幾元。不出兩個月,就攢了90多塊錢。他把90元交給奶奶,爲奶奶買下了那條心儀已久的毛衣。這不就應了那句話嗎——親所好,力爲具。

百善孝爲先,百孝順爲先,是我家家訓,同時我也將‘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

親所好,力爲具。’視爲我的家訓。從今天開始,我一定把這幾句話牢牢記住。從現在開始,做一個孝敬父母、懂得感恩的人。

這就是我家家風,它在我心中是最棒的。我一定把它告訴我的同學們,讓我們大家一起做新時期的優秀少年!!

本文的結構和思路很清晰,能夠讓讀者明確地把握住文章中心。當然,從以下幾個角度,能幫助本文更進一步:

一:在開頭處要簡練清晰,語句需要再斟酌一番,儘量語言自然優美;

二,文章結尾處沒有快節奏結束文章,而是用了三段話來結尾,雖然句子比較有感染力但有些冗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