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文化作文 > 國學作文

【精華】國學作文集錦六篇

在學習、工作乃至生活中,說到作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寫作文可以鍛鍊我們的獨處習慣,讓自己的心靜下來,思考自己未來的方向。相信許多人會覺得作文很難寫吧,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國學作文6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精華】國學作文集錦六篇

國學作文 篇1

品讀《論語》,是一種精神境界的提升,那小小書上的每一個字都凝結了孔子及其弟子一生的心血,帶給人心靈上的一種寧靜,讓人感觸多多。

《論語》篇幅不多,卻出現了一百多次的“君子”。孔子不正是這樣的人麼?對學生,他以身作則,沒有半點虛假,他遊說列國,就是想把他的思想散播在人們心中,教給大家做人的道理。《論語》中還特別利用季氏之類的小人來襯托出君子的高大,於是,“君子”成了《論語》中的主角。到底怎樣纔算君子?古人認爲:梅、蘭、竹、菊代表君子。這就表示“君子”需要有堅韌不屈的精神。君子不能不堅強剛毅,要有遠大的理想和抱負,不能只對眼前的小小成功沾沾自喜,人生的道路還很長,責任還很重。但是將“仁義”作爲自己的責任,會感到無比快樂。“君子”正是如此,往往將“仁義”作爲自己爲人處世的原則,一直向前,不論路途多麼艱險,絲毫不退縮。

子曰:“君子先行其言而後從之”。君子在沒有做成事情之前,不會誇誇其談,而在做了以後也不一定向世人說是自己做的。君子不會向大家誇耀自己的成功,而想着繼續努力,這不也是我們應該學習的精神嗎?

“君子”是《論語》中的主角,那《論語》中的配角便非學習精神不可了。

《論語》中給我留下最深刻的印象的一句話是“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的確,只學習不思考就會惘然無知而沒有收穫;只思考不學習,就會疑惑而不肯定。它叫人學習要動腦子,不要一味的搞題海戰術,要學會思考和總結。只有在努力的基礎上,學會思考,自己的學習纔會事半功倍,纔會更上一層樓。

我把這句話作爲自己的座右銘,時刻提醒自己,學習要講究方法,不要一個死腦筋走到頭,才發現是個死衚衕,要經常反思總結。並且時刻提醒自己,只有親身付出,纔能有所回報,不要坐等花開。國學經典是中國文學寶庫中的璀璨之星,品讀國學經典,感悟國學精粹。一部《論語》,受益終身。

國學作文 篇2

在海灣戰爭中,幾乎每個美國士兵都在研讀千年以前的中國兵書《孫子兵法》。或許會有人疑惑,軍事科技如此發達的美國軍隊,爲什麼會需要中國古人所著的兵書呢?美國人接受並吸收了《孫子兵法》,挖掘出了它的價值,並將古老的兵法運用到了現代戰場上,從而得到了突破與勝利。而作爲先人璀璨遺產的直接繼承人,我們中國人自己又從中得到了什麼呢?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歷史的長河滾滾而去,文化的星空浩瀚無垠,中華文化歷盡千年的洗滌,在千姿百態的各民族的文化中露出它的智慧與滄桑。“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是愛國英雄對日下江山發出的喟然嘆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千古偉人在巍巍古樓上的深遠豁達;“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是浩然智者對世事變遷的淡然和對世人的諄諄教誨。

前人留下無盡財富,後人得以享其廕庇,然而現代青年卻多對本國文化報以漠視的態度,語文書上精選的古文,考試時死記硬背,考完後就拋之腦後,有幾人會鑽研其中的內涵與寓意。在西風東漸的今天,人們狂熱地追求外國文化,認爲只有國外傳來的纔是先進時尚的,而國內文化則代表了古舊與劣質。誠然,國外的發達與進步確實有諸多值得學習的地方,而國內的某些文化也已不適應現在社會發展的趨勢,但是,文化的發展靠的是人的推動,去其糟粕,取其精華,如果一味地蔑視國學而推崇外國文化,那麼先人世代流傳的文化瑰寶靠誰來傳承和弘揚?中華文化擁有五千年的底蘊,博大精深,源遠流長,爲什麼不透過我們的努力,將它變爲符合時代需求的先進文化呢?

學習國學經典,傳承中華文化是提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要求,是每一箇中華兒女永生不忘的責任,而作爲有着優良條件的一中學子,我們更是承擔起了更重的責任。讓我們一起誦讀國學經典,傳承中華文化,肩起民族復興的偉業,讓中華巨龍騰飛於世界的東方!

國學作文 篇3

5月20日,我們在端午節前迎來了一次特殊的主題班會。說它特殊,是因爲這次主題班會上有遠道而來的英國朋友與我們一起學包糉子。

開始包糉子之前,老師先爲我們講了一些端午節包糉子、佩香囊、喝雄黃酒的習俗。講完這些之後,老師說:“今天,我們要學習包糉子。在之前,先請家長來爲我們示範一下。”話音剛落,一位家長站起身來,說:“包糉子,首先把兩片棕葉疊在一起,隨後折成漏斗狀,再把口折上,最後用繩子紮好,就包成了。”

包糉子活動正式開始了。我按平時的方法包了起來,可是塞米的時候,不是太少,就是乾脆從漏斗的底部漏光,弄得桌布上全是米。再看我們這組的英國朋友,雖然語言不同,但在我們幾個的“Chglish(中式英語)”和手勢下也明白了大概。瞧,他在我們組家長的指導下,已經包好一個了,而且包得還挺好呢!看着英國朋友的`出色表現,我們也不甘落後。我在多次失敗後終於折出了不漏米的漏斗。雖然小了點,但至少能裝米了。在我扎繩子時遇到了些困難,我怎麼也扎不上去。後來,我想到了用嘴咬住繩子的一端,這樣扎就方便多了。在我的不懈努力下,我終於包出了一個糉子。相比之下,英國朋友的表現倒是好得多,又獨立完成了第二個糉子。我們組的其他同學也都包了許多糉子,平時紀律不太好的同學也創下了包13個糉子的紀錄……

就這樣,我們包糉子的活動在一片歡笑聲中結束了。在老師作了幾句簡單的總結後,我們依依不捨地與英國朋友道別。透過這次活動,我學到了包糉子的本領。

希望這種有意義的活動我們能多多參加!

國學作文 篇4

媽媽很早的時侯便幫我買了一套《國學小書院》,一直沒時間仔細讀完,這些天和媽媽一起閱讀讀出了許多不懂的道理。

我最先閱讀的這本書的內容包含了:三字經·弟子規。許多的小朋友一定聽過或者讀過,其中幾句是我們常常聽到的: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苟不教,性乃遷,教之道,貴以專。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子不學,非所宜。幼不學,老何爲。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這幾句話告訴我們,人生下來,本性都是好的,只是在成長過程中,後天的學習環境中的不一樣,性情也就有了好和壞;如果從小麼有好的教育,善良的本性就會變壞;戰國時,孟子的媽媽曾三次搬家,是爲了使孟子有個好的學習環境。一次孟子逃學,孟子的媽媽就割斷了織機的布來教育孟子,正是因爲如此,孟子從此發奮學習,成爲一位偉大的思想家!也告訴了我們一個道理.小孩子如果不好好學習,是 不應該的,不是有一句話:少時不努力,老大徒傷悲嗎?沒有知識,沒有文化,以後什麼事都無法去做,怎麼能實現自己的理想呢?一塊沒有經過雕琢的玉石,是不能成爲美玉的.同樣,一個人如果不經過教育,是不會懂的知識和道理的.

三字經教我們要去努力學習,喜歡學習,弟子規教我們的便是做人的道理!最有代表意義的是這幾句,小朋友們,一定要牢牢的記住哦!“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它們的意思是,父母叫喚你的時侯,應該及時迴應,千萬不要拖拖拉拉.父母交待的事情,應該馬上去做,不要偷懶。父母教育我們的時侯,我們應該恭恭敬敬的聽父母對我們的責怪應該虛心接受,不應該頂撞父母;以前,我經常因爲一些事情會和媽媽鬥嘴,現在我明白做爲一個孩子首先要懂的愛父母,不讓父母難過傷心,還要做一個行爲言語謙和,說話做事講究信用的人。

弟子規中有幾句也是我所喜歡的:將加人,先問己;己不欲,即速已;恩欲報,怨欲忘;報怨短,報恩長。......讀書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心有疑,隨札記;就人問,求確義。

透過閱讀,我明白了很多生活學習的道理!透過閱讀,我懂的瞭如何成爲一位好孩子.好學生!透過閱讀,我明白了"少成若天性,習慣成自然"!透過閱讀,我愛上了讀書,明白了學習的重要性!以後,我會更加的多讀書,讀好書!成爲真正的"讀書郎"!

國學作文 篇5

最近,一位叫做李裏的父親火了,他穿着古樸的布衣,牽着牛繩,陪着三歲的兒子騎着大水牛上幼兒園,此事一傳到網上,就引發了熱議。原來,李裏是成都某大學的國學教授,癡迷於國學的他常帶着兒子牽着駱駝,騎着毛驢去田間散步,教兒子吟詩作對,講述古代才子進京考學的故事。有人嘲諷他“神經病”“作秀”,也有人能理解他,讚賞他甚至模仿他。

就我個人認爲,這是一種良性的現象。也許時代變了,人民的生活和從前不一樣了在這樣做就有些愚蠢了。但是就是這一份可貴的堅持,才能在今天,讓我們再一次感受的國學的魅力。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是中華民族賴以生存的精神支柱和心靈的家園。國學,是中華民族幾千年來所形成的經典文化,也是自先秦諸子百家文化爭鳴以來開始蓬勃發展的文化實體,經過歷史的沉澱和洗練,國學這一中華文化中最重要的精髓便散發出它特有的價值和光芒。

在我還對周圍一切都懵懂無知的時候,媽媽就常在我耳邊經常讀:“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我稍稍懂事時,老師又給我逐字逐句地教我:“人之初,性本善……”。可以說我們的成長,我們的進步,我們生活的每時每刻國學都在發揮着它的重要作用,從無知到成熟,從牙牙學語到能說會道。這一切都離不開國學的身影。

國學傳遞的是一種態度,一種樸素的、溫暖的生活態度。孔子就用這種態度影響着他的學生,他最喜歡的一個學生顏回,他曾經誇獎這個學生說:“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無論社會如何蓬勃發展,物質文明如何先進,人們總是擺脫不了心靈的困惑。《論語》早就告訴我們只有真正的賢者,才能不被物質生活所累,才能始終保持那份恬靜和安寧的心境。

國學是我們人生路上的啓明星,是我們成長、成熟、成功的基石。我們每一個人生命中的每一步都穿插國學的身影,這正是聯繫中華兒女億萬同胞的精神橋樑,是我們秉承信念團結一心的基礎。

國學作文 篇6

“人之初,性本善……溫故而知新,可以爲師矣……”伴着郎郎的讀書聲,學校開始了每天必修的課程——國學。所謂國學,就是一些古人的名人名言,但是可別小看了這些古文,它所表達的道理卻對現代人很有幫助。就比如“二人同心,其力斷金”這句話。它告訴那些不團結的人:團結就是力量。如果兩人意氣投合,就有切金斷玉的力量。再如“差若毫釐,謬以千里。”這句話,它告訴我們要注意細節,不能粗心,差了一點點,損失就很大。就像查裏國王一樣,因爲少釘個馬掌,就失了一個國家,最後飲恨自殺!

《論語》,《三字經》,《莊子》,《孟子》,《墨子》……彙集了哲理的精華,濃縮了智慧的結晶,這是中國多麼燦爛的文化呀!

從前,我一直有一個壞毛病——考試成績好就驕傲自大。但書上講“是君子,就要謙虛,不要高傲自大。”我可不想做僞君子,經過學習《論語》,我就時常約束自己不要驕傲自滿。

有一次考試我英語得了第一名,我非常高興,抑制不住內心的激動,高傲自大的毛病又展現出來,在課堂上總認爲自己英語已經學的很好,不再努力學習和認真聽講,而別的同學還在不斷進步。使我在第二次考試中得了第三名,與第一僅相差2分。那次考試,是對我高傲自大毛病的沉重打擊。因此,我學的謙虛起來,成績也在穩步提升,經常保持第一名;還有,我原喜歡斤斤計較,有時跟同學合不來;自從學了“做事斤斤計較,會失去所有的朋友時。”我學會努力控制自己。也是,本性難移嘛!有時會控制不住。但我不會氣餒,我會更加努力做到!

中國現在是一個發展中國家,如果一個民族不從自己的歷史中吸取“營養”,怎麼發展進步。就像美國這樣高度發達的現代國家還要回過頭來學習沙士比亞,海倫……因爲他們自己沒有歷史,他們要尋找歷史,要從歷史中尋找智慧。

人類幾千年的文化並非簡單的能夠被精華和璀璨來形容的,只有不斷學習才能進步。忘記歷史就是忘記未來。

讀書好似爬山,爬的越高,望的越遠;讀書好似耕耘,汗水流的多,收穫越滿。讓我們多讀這些書,讓國學和我們一起長大吧。

一說國學,我就想起上幼兒園時學的《三字經》,“子不學非所宜幼不學老何爲,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小朋友們都聲嘶力竭的跟着老師朗讀,我也大聲的讀着,當然卻不知所云,直到現在,才理解了其中所蘊含的意味深長的道理,也理解了國學的魅力所在。

“入則孝”講的就是親情,“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敬承”告訴我們要認真聽取父母在教誨,“冬則溫夏則清晨則省昏則定”告訴人我們要善待、照顧父母。儘管現在家裏有暖氣空調,不需要我們扇扇子暖被窩,但我們也應該理解父母,尊重父母,去真心的愛我們的父母。

關於學習,孔子也告訴我們“溫故而知新”這個最好的學習方法。“知之爲知之不知爲不知,是知也”告訴我們在學習上不能弄虛作假,會就是會不會就是不會,不要不懂裝懂,而且要做到學了新知識不忘舊知識,要不斷複習鞏固。

助人爲樂、尊師愛教、愛護公物、勤儉節約都是好的優良品德。作爲我們新時代的小學生更要從小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勿以善小而不爲,勿以惡小而爲之”,要從身邊的一些所謂“小事”做起,嚴格要求自己,培養良好的習慣。

現在《三字經》和《弟子規》已成爲我成長路上的嚮導,是我學習生活中的良師益友,它就像一位嚴肅的啓蒙老師,教給我怎樣做是對的,怎樣做是錯的,不斷修正我的壞習慣,伴我成長。

似夏日裏的一縷輕風,如初春曠野裏的一抹新綠——國學經典,你是我成長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融入我的生活中。

從我咿呀學語開始,做教師的父親就常在我耳邊吟誦:“人之初,性本善……”雖然並不懂得其中意味,但也是津津有味地隨着爸爸抑揚頓挫聲調而童聲童氣地念着。不知不覺間,隨着年齡的增長而誦讀了許多經典作品。

上小學了,爸爸教我學書法,又接觸了許多名詩名句,並在不斷地摹寫、誦讀中逐漸領會了其中的意義。“勸君莫惜金縷衣,勸君惜取少年時。”告訴我時間寶貴。金縷衣雖然華貴,終有破舊之時,而時間卻一去不復返。大好年華,應當珍惜,纔不至於後悔。“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從這鏗鏘有力的詩句中,我分明看到了作者那堅毅的面孔,感受到了那赤誠的愛國之心。讀着這千古名句,我的眼裏已是淚花盈盈……

當我不能持之以恆地做好一件事時,我就會用《勸學》裏的名句鼓勵自己。“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捨,金石可鏤。”這句話告訴我,如果不能堅持做事,即使你面對一塊腐爛的木頭,也不能弄折;但如果你能堅持不懈,就是金石也能雕刻成自己理想的作品。只有堅持不懈,才能做好每一件事,才能在未來的日子裏實現自己美好的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