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文化作文 > 傳統作文

中國傳統文化小學生五年級作文

在日常學習、工作抑或是生活中,說到作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作文是人們以書面形式表情達意的言語活動。那麼一般作文是怎麼寫的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中國傳統文化小學五年級作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中國傳統文化小學生五年級作文

中國傳統文化小學生五年級作文1

過大年是我們國家古老的傳統文化節日。

相傳中國古時候有一種叫“年”的怪獸,頭長尖角,兇猛異常。“年”長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爬上岸來吞食牲畜傷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村村寨寨的人們扶老攜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的傷害。

有一年的除夕,人們都忙着收拾東西逃往深山,這時候村東頭來了一個白髮老人家。他對一戶老奶奶說只要讓他在她家住一晚,他定能將“年”獸驅走。衆人不信,老奶奶勸其還是上山躲避的好,老人家堅持留下,衆人見勸他不住,便紛紛上山躲避去了。

當“年”獸象往年一樣準備闖進村肆虐的時候,突然傳來爆竹聲,“年”渾身顫慄,再也不敢向前湊了,原來“年”獸最怕紅色、火光和炸響。這時大門大開,只見院內一位身披紅袍的老人家哈哈大笑,“年”獸大驚失色,倉惶而逃。

第二天,當人們從深山回到村裏時,發現村裏安然無恙,這才恍然大悟,原來白髮老人家是幫助大家都驅逐“年”獸的神仙,人們同時還發現了白髮老人家驅逐“年”獸的三件法寶。從此,每一年的除夕,家家都貼紅對聯,燃放爆竹,戶戶燈火通明,守更待歲。這風俗越傳越廣,成了中國民間最隆重的傳統節日“過新年”。

每一年過新年前,從陰曆十二月二十三日起到三十日,人們把這段時間叫做“小年”。除夕夜晚,全家人團聚在一起。北方地區有吃餃子的習俗,象徵團聚合歡;同時又取更歲交子之意。南方吃年糕,象徵新一年的生活甜蜜蜜,步步高。夜晚12點,也就是新年剛剛來到,每家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放鞭炮。

大年十五元宵節過後,過新年纔算真正結束了。

中國傳統文化小學生五年級作文2

歷史沉澱千年,在歲月打磨下愈發厚重。文化傳承千年,在世代的進步中更具新生。懷着一顆朝聖般的心,前往山東,拜訪一代聖賢,流傳至今孔子。

漫步在齊魯大地,豪邁之感油然而生。當你沉下心步入孔廟,敬畏之心悄然生出。千年的古柏,曾是仲尼親手種下,巍巍的大成殿曾是乾隆親自督造。當你周圍的一切都滿載着歷史,你的心也會莊重起來。”牆角的青苔,鬥角的檐牙,古老卻煥發着生機,正如儒教的發展,從孔夫子周遊列國不被待見,再到漢武帝“獨尊儒術”時的造極,或者是佛、道文化的衝擊,甚至連也無法斷絕這一古老文化。千年的傳承,無數思想的匯入。“傳承儒”如黃河之水,從天上來到人間,無數支流的添增,終成就壯觀的壺口,咆哮的水流。

但,歷經千年的傳承,也差點毀於一旦,走在熱鬧而又冷清的孔廟中,悲痛地望着破壞的痕跡。大成殿的反覆搬遷,樹木的一次次砍伐,石碑的攔腰截斷,在那些文化的吱呀聲中,在歲月的毀滅聲裏,誰不曾爲這些文化嘆首惋惜。如阿城在《樹王》中寫到的,“巨樹被狂熱的革命熱情拒倒了,“樹王”在樹的死亡中也死去了。”,十年的浩劫,作爲封建禮教正流思想,“批孔”之風大肆盛行,孔廟也無以倖免,千萬藏書被炬,無數石碑倒下,魯莽的行爲愣生生將這千年文化來了個腰斬。

當時的“正確”行爲,其實,大家都清楚,這同時在毀滅人類自己,“忘記過去意味着背叛”不,忘記過去意味着滅亡。好在浩劫過後,大難不死的文化又開始蓬勃發展,儒教思想又開始深入人心,被批評的重回神壇,被拉下深淵的再回頂峯,孔子憑藉着他的能力翻案了。從表面來看是的,但,在孔廟中的我眉頭緊鎖。

未清理的垃圾仍舊很多,人與人之間仍然充斥着火藥味,橫眉一皺,高聲話語一觸即發。仍然有人搶先一步,擠進隊伍中。在至聖先師的注視下幹這些的確有些不妥,當今社會,人們普遍有些煩躁,話語也不覺急了起來,這可不是提倡“仁”的思想所教育的。這也不該是禮儀之邦中普遍存在的。推行的孔子之風應當更加深入人心。人的內心很難完全接受一個思想,素質的問題仍需解決。

當今的我們站在文化傳承與否的邊緣,而決定,就在現在。

中國傳統文化小學生五年級作文3

今天就是春節了,我要和老媽一起出去放鞭炮。我這就把我看到的和聽到的講給大家聽。

一天,我在屋子裏翻東西,我看到幾盒三響炮。忽然,有了主意。我跑出門對老媽說:“老媽,我找到一些炮,我們去放吧!”“好的,我就來。”老媽回答到。我立馬收拾好東西,準備出門了。

到了外面,豔陽高照。我們找到一片空地,放上了鞭炮。正準備放時,我聽到一陣噼裏啪啦的炮聲。我擡起頭眼前有很多小朋友也在放炮。我走過去問:“我可以和大家一起玩嗎、”“可以”小朋友們開心地回答着。我立刻放好了炮,老媽走過來把火點上,一下子,好像整個世界都熱鬧起來,到處都是噼裏啪啦的聲音。就這樣我們來來回回幾盒炮很快就放完了,我依依不捨地告別了小朋友,又和老媽一起向前走着。

走了很久,到處都是炮聲和孩子們開心的笑聲。我看見,每家每戶都從家中走出來,在家門口放炮,還有很多人去買年貨,也有一些人在家門口貼對聯。對聯多種多樣,看得我眼花繚亂。

到了夜晚,老媽給我買了一個孔明燈。它的燈身是橘色的,外形是圓柱形的。吃完飯後,我和老媽便把燈拿出來,先把燃料固定好,再在燃料的四個小點上火,等熱氣充足時,手一鬆,孔明燈就飛上天了。在這一刻,我許下了自己的願望。我一臺頭,又看見許多的燈飛上天空。這景象太美了。

我很愛過新年!

中國傳統文化小學生五年級作文4

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有舞獅子、風箏、中國織繡……但我喜愛的卻就是其中的陶瓷。|||陶瓷能夠分好幾種,如日用陶瓷、衛生陶瓷、藝術陶瓷等等。我透過網上了解了一些陶瓷的製作過程,此刻讓我向大家說一下吧。|||一、練土|||將泥土中的空氣擠壓出來。泥土中的氣泡會令作品在燒製時爆裂,前功盡棄。|||二、成形|||用手捏或拉坯等各種方法,做出心目中的形狀。|||三、泥坯裝飾|||如果你要爲你的作品進行上泥釉、化妝土、剔花等裝飾程序,就要在泥坯呈皮革干時進行。|||四、風乾|||完成的作品在架上自然風乾。一般一星期左右能夠完全乾燥。|||五、素燒|||將作品先進行900度左右的素燒。|||六、上釉|||素燒後就能夠爲作品上釉。|||七、釉燒|||將作品進行最後一個步驟——釉燒。一般在1100--1260度左右。|||還記得,有一次爸爸帶我去南宋官窯博物館玩。南宋官窯博物館不僅僅讓我知道了許多關於陶瓷的知識,看到許多古代出土的陶瓷品,還讓我親身體驗了一下陶瓷製作過程中的其中一項,那就就是——成形。首先,走來了一位叔叔,他的手上拿着一塊乾巴巴的泥巴,然後那位叔叔走到了我的身邊,教了我一些讓泥巴成形的玩法和方法。可看看容易,做做難啊!叔叔手裏的泥巴可乖了,但一到我手裏就不聽話了,我讓它寬,

它窄,但當我讓它窄時,它卻又寬,真不知道泥巴的心裏就是怎樣想的。|||中國傳統文化數也數不清,每一種傳統文化都有着許多許多的屬於它的故事呢!

中國傳統文化小學生五年級作文5

正月十五是中國的傳統節日——元宵節,也是我最喜愛的節日之一。這一天,人們要吃元宵、鬧花燈、放煙花等。

元宵節的下午,我來到奶奶家,二媽早已給我和小妹妹買好了燈籠。我的燈籠是一隻笑的小豬,它的樣子非常可愛,還帶了個小肚兜;小妹妹的燈籠是一隻小蜻蜓,它的翅膀可以來回扇動,像真的能飛一樣。晚飯之前,奶奶讓我們用燈籠照一下糧倉和牆角等地方,奶奶說這樣照過的地方一年就不會生蟲子了。

晚飯過後我們又到屋外放煙花,爸爸抱出一個很大的煙花,放在院子中間,點燃之後,只見,煙花中先是一個個小球一樣的東西飛到天空中,在天空中炸開後,有的分散成一個個金色的火花,每個火花又分散成更多的火花,天空中像下了一場流星雨;有的分散成五顏六色的火花從天空中嘩啦嘩啦地落了下來;放完了,天空中還會出現許多彩色的小紙片。看到這麼美麗的煙花,我和小妹妹激動得又蹦又跳。放完了花,我和小妹妹還放了小蝴蝶煙花,彩色的小蝴蝶可以旋轉着飛上天空,非常有趣。

本來我們還計劃去市政府廣場看花燈的,可今天颳大風,天氣很冷,媽媽怕我感冒,就取消了計劃,真有點遺憾。

今年的正月十五我過得很快樂,明天我就開學了,這個快樂的元宵節給我的寒假生活畫了一個完美的句號。

中國傳統文化小學生五年級作文6

今天是大年三十,按照中國的習俗,人們都要回老家看望親人過大年,我們也不例外,一大早我和爸爸媽媽回到爺爺奶奶家。

一進家門,我就看見奶奶正忙着準備下午的飯菜,爺爺在打掃衛生,我和爸爸幫着貼春聯和掛起兩個大紅燈籠,家裏一下子有了節日的氣氛。不一會兒,奶奶就做好了一桌豐盛的團圓飯。遠方的姑姑、小叔叔、嬸嬸也都回來了,我們全家圍着桌子津津有味地吃了起來,我還給爺爺、奶奶、小叔叔敬酒。祝他們新年快樂、牛氣沖天、闔家歡樂、萬事如意!吃完團圓飯後,我們全家去山上祭拜祖先,給祖先燒紙錢、燒香蠟、放鞭炮,這樣也可以讓祖先過一個快樂的新年。爸爸說:“過年不能望了死去的親人。”

天天漸漸黑了,但是街上的行人不斷,到處都是一片鞭炮聲煙花聲,家家戶戶燈火輝煌,喜氣洋洋,人人量上洋溢着歡樂的笑容,四處笑聲朗朗,爸爸也帶我去看熱鬧,我們順便買了許多鞭炮,然後,我們就急急忙忙趕回家,等待着中央電視臺的春節晚會,我們邊看電視,奶奶和媽媽一邊給我們包餃子,我問媽媽:“除夕夜爲什麼要吃餃子呢?”媽媽說:“因爲餃子像金元寶,他代表吉祥如意。”快到十二點了,媽媽給我們煮好餃子吃,吃完餃子,我就看起電視,準備守歲,看着看着我就不知不覺地睡着了。

啊!多麼歡樂的大年夜呀!

中國傳統文化小學生五年級作文7

漢字具有非凡的魅力。每一個漢字,都是一幅美麗的畫、一首優美的詩。學習漢字的方法有很多,如透過字形、結構、偏旁等識記漢字。但是,我認爲最爲有效的識字方法還是《有故事的漢字》所採用的字源識字法。字源識字法從漢字的小時候入手,也就是甲骨文(金文)入手,講漢字的造字本義和演變過程,這樣,我們對漢字就有一個“通史”而不是“斷代史”的瞭解。孩子對漢字的來龍去脈、前世今生都瞭解了,學習漢字就不覺得枯燥了,而且記得紮實,不容易寫錯字、別字。

比如給孩子講解“羅”字,“羅”字的甲骨文字形是一隻小鳥被網罩罩住了,上面字形是甲骨文“網”字,表示捕鳥的罩具,下面是一隻“鳥”的形狀,表示小鳥被罩在網罩裏。所以,“羅”字的造字本義:用網罩捕鳥。後來,由本義比喻引申出動詞“招致、收攏”,如“包羅萬象”;還引申出名詞“網罩”,如“自投羅網”;後由“網罩”又引申出名詞“鬆軟的絲織品”。這樣,知道了“羅”字的本義,我們便很容易理解成語“門可羅雀”了。後來在漢字簡化過程中,簡體字的“羅”將“鳥”字簡化爲“夕”,從字形上已看不出來她的本義了。

我們只有透過這種尋根溯源法,熟悉了漢字的起源與演變,才能瞭解漢字背後的故事,而有了故事,纔算是真正知道了這個字。

中國傳統文化小學生五年級作文8

金質的風聲在收穫的歡愉中繼續吹拂着泱泱華夏。歲月的火焰再次把福祉帶給古老的東方,帶給亞西亞着片神氣的國土,我的祖國。

流連於我親愛的祖國,流連於日新月異的壯美畫卷,我傾聽着駐足於時內的家園中那一代又一代歌者發出的深情詠唱。

南湖紅船,毅然起航,載滿民族的希望,高懸真理的明燈,讓一粒進步的種子悄然搏動,那樣堅定地催生了黑夜的餓黎明!

星星之火,撩原神州,一豆星火,點燃漆黑之夜,拎起萬點光明,匯成世間最浩瀚的氣魄,盪漾於華夏的山川,沉積於古老民族的不屈靈魂!

萬里長征,鐵流西進,那是一條紅色的飄帶,悲壯的行程譜寫了大智大勇,讓地球上所有的人們因這支堅執的隊伍而認識了一個國度崛起的前奏。

陝北大地,鑄就希望;一孔孔昏暗的窯洞,一首首自強的奮進之歌,引領人民團結一致,衆志成城,抗擊外辱,衛我家園,扛起萬千勁舞的旗幟!

改革開放,滄桑鉅變,時代的巨輪劈風斬浪,勇敢的勞動者用血汗鑄煉智慧和信念,共迎冬的沉蓄,春的翠綠,夏的明麗,秋的金黃!

今天,我們迎來了祖國光輝誕辰的五十六週年的又一個花季。此刻,我多想喊一聲:我親愛的祖國,叫一聲慈祥的母親,我的性情與淚水一齊奔涌,讓我茁壯成您博大的生命中最微小的江海邊的那粒沙,淺池中的那滴水,城市中的那朵花,沙漠中的那叢綠,綴飾你八萬裏雲天,九萬里大地!

祖國啊!請看,有多少黑頭髮,黑眼睛,黃面板的龍的傳人,舞動堅強的臂膀,朋舉成林,擊節高歌,用畢生的血淚爲你打造現實與未來!

中國傳統文化小學生五年級作文9

中國的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就像一座巨大的寶,有中國書法、篆刻印章、皮影、武術……

書法是一門古老的藝術,是中華文化的燦爛之花,漢字的發展經過了甲骨文、金文、石刻文、篆書、隸書、草書、楷書、行書這些過程。

從古至今,中國有很多偉大的書法家,有顏真卿、柳公權、蘇東坡、米芾、懷素、張旭……王羲之就是我國偉大的書法家之一,人稱“書聖”,他的行書《蘭亭序》是天下第一行書。

我練習毛筆字已經有七年多的時間了,剛開始寫時,毛筆在我手裏可“不聽話”了,手不停的抖,字也寫得歪歪扭扭的,難看極了。之後日復一日地練習,寫多了就不抖了。到現在在春節時施展身手,在不同場合下都能即興發揮、揮筆潑墨。這的感覺是在是很棒。話說回來“字如其人”不還是古人常說的嗎!

寫完一幅書法作品之後可以大家坐下來品一品,談論一下哪裏寫的好,哪兒寫的略有欠缺,提醒注意,每次都能從作品中找到自己的不足處,再勤加練習後,豈不是會更好?何況古人就說過“書讀百遍,其義自見。”

在書法中我學到了很多的道理,已經讓我受益匪淺。但這只是開始,書法中蘊含的哲理我學也學不完,我要在書法的世界裏、在中華浩瀚的文明裏繼續努力、繼續學習、繼續探索。

中國傳統文化小學生五年級作文10

“下面進入我們的壓軸大戲。”主持人說完這句話,全場爆發出雷鳴般的掌聲和“喔喔”的吶喊聲。

主持人微微一笑,說道:“下面有請大兵,趙衛國!有請!”全場再次爆發出熱烈的掌聲。因爲大兵可是湖南最著名的笑星。

兩人一走進場,大家都站起來看着大兵。“哇,是真的大兵!”有人叫道。“各位領導,各位尊敬的領導,各位尊敬的男領導,各位尊敬的女領導,各位尊敬的男女領導們——大家好!”大兵一開口,就獲得雷鳴般的掌聲。人們好像忽視了他身邊的趙衛國。

終於,趙衛國說話,大兵去幕後拿出一張椅子。不用說,一看就知道他們要演雙簧。一個人坐在椅子上演,一個人躲在椅子後面說。接着,大兵給趙衛國畫了妝。然後,讓他坐在椅子上演一女子。

大兵走到椅子後,蹲下身,低着頭,開始說着話,趙衛國就在前面表演,演得惟妙惟肖。才表演了一會兒,忽然傳出一聲很長的撒嬌聲,趙衛國表演了一下撒嬌,突然站起來,悄悄地走開了,只見大兵還在扭動着身體,發出撒嬌的聲音,全場爆笑。

“你在幹什麼?”趙衛國吼道。大兵被嚇到了,尖叫一聲,迅速蹦了起來,說道:“你什麼時候走開的?”“你還在幹什麼啊?”趙衛國生氣地說。,“好好好,再來一次。”大兵說到。終於我們看完了這有趣的相聲,大兵和趙衛國在熱烈的掌聲中又爲我們加演了一個節目。

中國傳統文化小學生五年級作文11

中國傳統節日有很多;春節。元宵節。中秋節。端午節。重陽節。清明節。七夕節。……。

我感興趣的傳統節日中最喜歡的是春節,因爲它是中國民間最隆重的傳統節日。在夏曆正月初一,又叫陰曆年,又稱爲“過年”和“新年”。每年過年,街上掛滿了紅紅的燈籠,彩旗飄飄。商場是人山人海,家家戶戶貼對聯,可熱鬧了。每個小朋友都能夠拿利是,小朋友還能夠穿上漂亮的新衣服,大人個個喜氣洋洋。爸爸給我買了許多禮花和鞭炮,到了晚上,我就拿出禮花下樓和小朋友一齊放,我們玩得十分高興,到了晚會開始,我才戀戀不捨地回家,與家人一齊開開心心的吃水果看晚會,精彩的表演把我們逗得哈哈大笑,心想:要是天天都過年該多好啊!

我還喜歡過“重陽節”,農曆9月9日,有一首重陽節的古詩是李白創作的。獨在異鄉爲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這首詩寫得十分好。又是中國的一個古老的傳統佳節——重陽節。重陽節,又有稱爲“老人節”,重陽這一天,人們賞菊花,佩帶茱萸,攜酒登山,暢遊歡愉。這一天,我和爸爸媽媽準備了一份禮物去看望爺爺奶奶,我心中十分開心,因爲我明白尊老愛幼是我們中華的傳統美德。

“元宵節”也讓我難忘。每年農曆的正月十五日,春節剛過,迎來的就是中國的傳統節日元宵節,這一天我們也放了許多煙花,還吃了湯圓。一家團團圓圓,那時的我心中充滿無比的幸福和歡樂。中國的傳統節日真是豐富多彩,它是中國的節日。

這些傳統節日同樣給我們帶來了歡樂和幸福,所以我們要記住這些完美的節日,並永遠繼承下去。

中國傳統文化小學生五年級作文12

靜悄悄的新年像極了一個普通的週末。

昔日的年畫、鞭炮和祭祖活動了無影蹤,中國人最傳統的新年文化似乎已逐漸被一次年夜飯、一臺春晚和幾條拜年的短信所取代。然而,安靜的新年只是中國傳統文化流失的一個表現。當韓國的端午祭申遺成功,當我們內蒙古族的馬頭琴成爲蒙古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當成影戲成了印度尼西亞的傳統,當埃及和韓國在爭奪中國造紙術的發明權時,每一箇中國人都應當在情人節的玫瑰和聖誕節的鈴聲中覺醒。我們應當重新回顧中國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那昔日的輝煌爲什麼如此輕易的被我們遺忘?那些正在一日日流失的中國傳統文化的出路究竟在何方?

中華的文化有深厚的歷史背景,那是幾千年來的沉澱和積聚,每一次的民俗民風都有着其最獨特的傳說和文化背景,每一個節目都有上古的史載和存在流傳的價值。西方簡明快捷的文化似乎更易被接受,但中國文化的橫深和縱深是不容許被遺忘和取代的。在經濟平穩快速增長的時代背景之下,每一箇中國人,每一個華夏兒女都有責任深思中國傳統文化得以儲存並流傳的方法。在某種意義上,那是中華民族得以穩站世界民族之林的出路,那是一個以禮治國的民族得以豐富和充實的出路。

雖然那瑰寶仍以痛心的速度流失着,但我們還是看到關注的目光正移向它們。

舉世矚目的奧運會開幕式便是的例證,在那次盛會上,我們看到了千人擊缶的恢宏場面,我們聽到了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的古誦,我們被崑曲的悠揚感動,我們被活字印刷術的精妙而懾服。張藝謀傾盡心血向世界展示了一個文化悠遠的東方古國,也向每一箇中華兒女訴說了傳統文化的價值和珍貴。

當越來越多的省份開始把民俗民風申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當新年的鐘聲敲響時我們又可以聽到喜慶的鞭炮聲和飛舞的秧歌綵帶時,當在傳統節日裏我們都有機會去重溫過去的習俗時,我們有理由相信,中國傳統文化的出路不再是個讓人永遠擔憂的問題,中華兒女終會將每一個傳說每一處風俗留給後人,手手相承。

我們看到中國傳統文化的出路通向光明。

那靜悄悄的新年,有了鞭炮的祝福,有了廟會的歡慶,有了昔日的味道。

中國傳統文化小學生五年級作文13

人們常說:“中國文化博大精深,故事源遠流長。”看完了以上的'精美展示,相信大家對傳統文化有了更深的瞭解。傳統節日的形成過程,是一個國家或民族歷史文化長期積澱凝聚的過程,我國的傳統節日,無一不是從古代發展過來的。從這些流傳至今的節日風俗裏,可以清晰地看到古代人民社會生活的精彩畫面。

其實中國傳統文化的載體正是我們經常耳熟能詳的傳統節日。比如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七夕等,都是我們所熟知的節日。十七大中說過:“文化越來越成爲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的重要源泉、成爲綜合國力競爭的重要因素。”傳統文化中有很多優秀的東西,我們需要堅守的是傳統文化中那些優秀的富有民族精神的東西,物質文化如國畫、書法、碑刻,精神文化如孝悌忠信禮義廉恥等。這些都是我們應該堅守的。

然而,隨着社會的變革,一個嚴峻的現實是,我們很多傳統節日都被冷落了,誠然,聖誕節、復活節等“洋節”的到來帶給了我們新鮮活躍的西方文化,拓寬了我們的視野,豐富了我們的見聞,但我們也應該看到,如今的人們,尤其是年輕人,似乎對“洋節”過分偏愛從而忽視了我們歷史悠久的傳統節日。在這個農業文明向城市文明、工業文明轉化的時代,傳統節日儀式上的淡化雖難以避免,但節日若是被人們淡忘,甚至尋覓不到一息對傳統節日的記憶,那將是危險的。繁榮發展社會主義文化,需要優秀傳統文化滋養,不尊重不善待傳統文化,難免逐漸喪失文化自覺與文化自信。在邁向現代化的進程中,如何堅守傳統文化,是擺在我們面前亟待重視的課題。

每一個佳節都寄託着華夏兒女源自民族本性的希望和祝願。在中國,每個傳統節日都有自己的起源和寓意,每個傳統節日的形成過程,都是一個民族或國家的歷史文化長期積澱凝聚的過程,裏面所蘊含的是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中人類智慧的結晶。當下,只要我們記住傳統節日內涵,牢記傳統節日所蘊含的深刻韻味,改變傳統節日的慶祝方式未嘗不可。

當然,堅守中國傳統文化內涵意在守住中國民族文化的深刻內涵,這並不意味着墨守陳規或固步自封,而應是呼應時代、順應發展要求、創新形式和突破。

中國傳統文化小學生五年級作文14

星期五下午的兩節課,卞老師給我們講了有關陶瓷的許多知識,讓我們全班的同學大開眼界。

透過這次的活動,讓我學到了許多有用的知識,比如說:爲什麼陶瓷的英文單詞china跟中國的China一樣?陶瓷的製作、陶瓷是怎麼在古代運輸的……卞老師給我們上的這兩堂課真是太好了!

運輸過程中,爲了避免陶瓷相撞,古人用的辦法很奇特:在陶瓷的木箱內撒上一些黃豆或綠豆,因爲這兩種植物長得快,把陶瓷放在裏面,等到它們發芽後就把陶瓷與陶瓷之間的縫隙填滿,這樣就算有大風浪陶瓷都不容易碎,所以說古人就是聰明;陶瓷的製作方法也很不簡單:先是淘泥,再來選泥……十幾道工序聽聽就讓人覺得眼花繚亂,特別是燒置,火候太大,陶瓷就會乾裂;火候太小,陶瓷沒燒好,就變爲廢品一件了。古人就能把火候溫度控制得這麼好,七百度左右是陶,1200度以上纔會成瓷,還要經過許多紛繁複雜的製作工藝!想想就讓人頭暈目眩,而在公元前20xx年到8000年前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就已經熟練掌握了燒製陶瓷的方法,我們能不感到自豪嗎!

今天的活動課,我感慨萬分:原來在古代的時候,陶瓷就已經這麼盛行了,我國燒製陶瓷的技術比歐洲早了近千年,這不充分體現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嗎?卞老師還說,在陶瓷界有一種說法,到現在還廣爲流傳着“縱有家財萬貫,不如汝瓷一塊”,這充分體現了我國古代陶瓷的藝術價值和歷史價值,難怪陶瓷和中國的英文單詞是相同的,那時陶瓷就是中國的代表。如果說鼓是亞洲的魂,那麼瓷器就是我國——中華民族的魂了,所以陶瓷絕對是我們中國的驕傲之一,因爲它代表着我國古代勞動人們的智慧與勤勞。

中國傳統文化小學生五年級作文15

週五,我們看了《百鳥朝鳳》這部電影,這部電影主要講述了一個隨着時間的變化傳統樂器嗩吶消失的過程。

故事的主人公遊天明,一開始自己不願意學習嗩吶但由於父親的逼迫,而去當時最有名的嗩吶匠焦三爺那兒去拜師學藝。焦三爺因看到了他父親摔倒後,遊天明所流的那一滴眼淚,將他收爲徒弟,經多次磨難,他終於可以拿到嗩吶跟師傅一起吹嗩吶了,漸漸的,他學會了鳥叫,並贏得了其他師兄的鼓勵,隨時間的推移,他的師傅也漸漸變老了,爲了不讓嗩吶失傳,便交給了遊天明,天明也對所產生的感情,並建立了遊家班,決心不讓遊家班解散,但隨着時代的腳步,嗩吶匠將不再受到尊敬,至於最後,不管什麼事,都沒有在請嗩吶匠,並被其他樂器所代替,不得已下,遊家班已解散,焦師傅在一次百鳥朝鳳中死去!

看了這部電影,我爲遊天明爲父親所留的那一滴眼淚與他對父親的想念說感動。爲他用竹竿從河裏吸沙繫上來的那第一口水而欣喜,爲他在暴雨中戲水而同情!爲焦師傅在生命的最後一刻是囑咐遊天明不要讓嗩吶失傳而感動。

隨着時代的進步,許多傳統的東西已失傳,人們只是一味追求時尚,流行,透過這部電影,我們應該傳承傳統的工藝,因爲那是我們獨有的更是老一輩人的心願,不應該失傳,行動起來!那不是俗,那是文化,讓我們傳承中國的傳統文化吧!

作爲青一代的年輕人,我們有這個責任和義務!一起行動起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