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文化作文 > 傳統作文

中華傳統作文彙總6篇

無論是身處學校還是步入社會,大家都不可避免地會接觸到作文吧,藉助作文可以宣泄心中的情感,調節自己的心情。怎麼寫作文才能避免踩雷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中華傳統作文6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中華傳統作文彙總6篇

中華傳統作文 篇1

以前我對中國的習俗並沒有太多興趣,當然也不太瞭解。直到我看了那本《中國文化》後,對它有了另一番看法,覺得它並不是自己所想象中的那樣枯燥乏味。

中國有許多傳統節日,每一個節日都有不同的習俗,那麼你知道這些習俗是如何來的嗎?

比如我們國家最熱鬧的春節。過年時家家戶戶都會貼的春聯是怎樣來的呢?以及“福”字爲什麼要倒過來貼呢?原來早在秦漢以前,人們已經有在大門左右懸掛桃符的習俗。桃符就是用桃木做的兩塊大木板,上面寫着門神“神荼”與“鬱壘”的名字,以求門神幫自己降妖除魔。後來人們發明了對聯,桃木板上寫對聯。因爲桃木收採起來比較麻煩,於是不久桃木板改用爲紙張,此時叫“春貼紙”。直到明代初年纔出現“春聯”一詞。而把“福”字倒過來貼是暗示着“福到了”,這個習俗來自於明朝朱元璋的故事

一般的家庭都會把香插在竈頭旁或把“福”字貼在竈頭上,這又是爲什麼呢?傳說祭祀神壇之一的“竈神”平時有監察下民的責任,該戶人家的功過惡善,都要定期報告天庭,上天則依據其報告決定這家人來年的禍福。所以人們爲了祈求好運會用香等供品賜給竈神。可以說竈神是上古時期家庭祭祀的對象之一。人們認爲每年的臘月二十三是竈神上天彙報的日子,直到除夕回來。於是人們把竈神昇天的日子稱爲送竈,回來時稱爲接竈。

我發現古時候流傳的習俗大多有它自身的意義。倘若我沒有看過《中國文化》,我還真不曉得這些特別習俗的由來,更不會知道有這些如此有趣的故事。但我也感到很疑惑,既然這些習俗這麼獨特,可爲什麼如今已聽不見歡悅的爆竹聲?元宵節爲什麼也沒有賞花燈、猜燈謎?反而外國的聖誕節、萬聖節舉辦得如火如荼。難道大家都忘了中國的那些傳統節日了嗎?

我深深相信,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這些優秀的傳統文化理應受到保護,它們不應該因此而消亡,它們是代表中國古時人們色彩斑斕的世界的珍貴遺產。我們應該要讓全世界的人都知道,這是彌足珍貴的寶物!讓我們守傳統之根,揚中華之美,讓中國優良習俗如亙古不息的河流,奔騰不止!

中華傳統作文 篇2

今天是元宵節,媽媽說,在濱江公園有猜燈謎的活動。她還說,看花燈、猜燈謎、還有吃湯圓是元宵節的民俗。

晚上七點半,我和媽媽還有親戚一起來到濱江公園,人真多,非常熱鬧!那裏沒有猜燈謎,我好失望。但我們放了煙花,還放了孔明燈和河燈,真是太有趣了!

我覺得最有意思的是放孔明燈。我先在上面寫了“希望我學習100分”,然後媽媽把蠟燭固定在孔明燈上,我用打火機點燃蠟燭,孔明燈全都鼓起來時,就鬆開手,它就慢慢地升向了天空。我真希望能夠夢想成真。

中華傳統作文 篇3

相信大家一定吃過元宵(湯圓)吧!那你有沒有做過元宵呢?今天我就教大家做元宵吧!

今天下午,奶奶說要做元宵吃,因爲今天是元宵節,因此我叫奶奶教我一起做,奶奶爽快的答應了。

首先,奶奶先把麪糰揉好,再把麪糰切成一小塊,然後把早已經買好的芝麻放在一個小碗裏。要開始做元宵了,我照着奶奶教我的方法,先把麪糰搓圓,再把它壓成小餅狀,用小勺把芝麻放在那兒,然後慢慢地收攏五指,並不斷轉動麪餅,慢慢得就變成一個圓球了,再把多餘的麪糰摘去,繼續搓圓。幾遍做下來,我的動作也熟練了,不一會兒,一個個元宵就包好了。包好後,要開始煮元宵了。只見奶奶把煮元宵的鍋洗乾淨,裝上了一點水,待水開後,把元宵一個個放下去,等元宵浮起來的時候就可以撈起了。

不知是自己做的還是什麼的緣故,今天胃口特好,不知不覺的多吃了幾個。

中華傳統作文 篇4

隨着經濟的快速發展,越來越多的共享資源正慢慢地滲入每個人的生活,同時,也在逐漸改變着人們的生活理念。

在這個共享的時代,人們在物質生活方面變的更加得充足與便利。但我認爲,在人們的精神領域方面,我們是不是更加應該做到一種共享?

各類電子產品運用的普及之後,生活中卻不免出現了這樣一些尷尬的場面:提筆忘字、“白字先生”……衆所周知,在我國古代,人們都是以書信的方法來與他人進行交流,從而也就有了“鴻雁傳書”此類的佳話。寫書法,能寫一手漂亮的中國字,是我們一直以來的傳統美德,所以,在這共享時代,我們更應共享中華傳統之美。

想起我的爺爺,這是位淡雅的老人。每個夜晚,書房中總是飄散出一陣淡淡的墨香,那時我便知道,又是爺爺在練習書法了。一日。我正幫爺爺磨着墨,看着那碑帖上龍飛鳳舞的字跡,或像美人溫婉、或像將軍威嚴、有時或如春風拂面,而有時又如北風凜冽。至此,我不由地入了迷,便拉着爺爺讓他來教我寫字。直到現在,我仍還記得當時爺爺臉上浮現的那抹欣喜的笑容。

從那以後,每個夜晚便可以在書桌前看到我與爺爺的身影,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安逸而堅定。是爺爺,將中華傳統之美深深烙刻在了幼時我的心靈上。

待我上小學,我遇到了我的書法老師,我記得他第一次給我寫的四個字叫做“初心不變”,那時他說:“現在對書法感興趣的小孩不多,既然你們決定要學習書法,那我就希望你們可以堅持,把這門傳統文化好好傳承下去。”從最初的'一個筆畫、一個字,到現在的一首詩詞、一篇文章、一本碑帖,書法正悄悄地與我的生活融合在一起。

在忙碌的學習生活中,我仍能每天抽出一點時間來寫書法,這似乎依舊成爲了一種習慣。每次臨摹碑帖,都像是在體會着當時他們寫作時的心情,也像是在與他們談論着相同的興趣。在書法這條道路上,我不曾停歇,一直堅持着,堅持着……

書法,這蘊含着中國特色文化的精靈,穿越了歷史的塵埃,跨過了文化的長河,依舊浸潤着每個華夏子孫的心田。千年後,逝去了紙張的柔軟,留下了淡淡的墨香。

在這個共享的時代,不僅僅是書法,更多的中華傳統都應共享。我想,弘揚中華傳統文化,共享中華傳統之美,這纔不愧與作爲一名中國人。

中華傳統作文 篇5

我們中華民族在自己的發展歷程中,形成了代代傳承的美德。敬業樂羣、公而無私的奉獻精神;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情操;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崇高志趣;自強不息、艱苦奮鬥的昂揚銳氣;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氣;鞠躬盡瘁、死而後己的爲政風範;厚德載物、道濟天下的廣闊胸襟;奮不顧身、捨身取義的英雄氣概;大道之行、天下爲公的社會理想……這些都是值得我們學習的優秀品質、文明美德。我們中國就是這樣一個文明禮儀之邦。生活在這樣一個充滿着文明美德的禮儀之邦,榜樣也是不可缺少的。

古人云:“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少年獨立則國獨立,少年自由則國自由,少年進步則國進步,少年雄於地球,則國雄於地球。”所以學校對於我們的教育十分重要,正是有了這些教育使許多學生成了助人爲樂,捨己爲人的好學生。

記得我有次看見有許多穿戴有“百姓義工”此標誌衣帽的學生,在公園的草坪上撿垃圾、香菸頭;並且他們一邊撿一邊發保護環境的勸告書,他們是那樣的積極,那樣的不怕髒不怕臭。“百姓義工”這樣一個團隊被我深深地記在心中。後來我也報名參與了其中,成了一名小志願者。我也參與到了保護地球,美化環境的工作中;積極參加各種活動,不圖什麼,不爲什麼,只求讓我們的搖籃---地球更加美好。這對於人類對於我們的子子孫孫不也是一種美德嗎?

作爲一名學生,更應該從自己做起,從小事做起。尊敬老人就是一種最基本的美德。在這點上我的父母是我最好的學習榜樣。就在前幾天住在鄉下80多歲的太奶奶打電話給爸爸說:“阿峯電視機放不出來了,按來按去就是按不出來,不曉得哪能搞得……”她用地道的松江話給爸爸說了電視機的問題。接到電話爸爸在當天夜裏開車去了鄉下。回來後對媽媽說電視機老了,修了好幾次了,買個新的吧。說幹就幹,爸爸熟練的網上查找,期間爸媽討論了下來考慮到太奶奶他們年紀大了眼睛不好不能買太小的,但又不能太重的,因爲他們的桌子不太能承重,所以最後他們選中了一臺飛利浦的液晶電視。買好後送到鄉下,幫他們調好臺,還教他們怎樣簡單的使用。太奶奶他們也用上了最新的電器了。我覺得爸爸媽媽都是很孝順的。兩位老人都有毛病,每次一有不舒服,都是爸爸媽媽帶他們去醫院看的,他們每天都要吃藥,兩星期就要去配藥去,而媽媽她們從來沒有忘記過一次。每個星期爸爸都要去看望他們,即使沒有什麼事,看一眼心就安心了。媽媽也總是時不時的買些菜和他們愛吃的零食,衣物等去看望他們。爸爸總是去幫太爺爺剪手指甲和腳指甲,刮鬍子。太爺爺的指甲可不好剪,因爲他是灰指甲所以又硬又厚,外加還很臭,爲了能剪指甲媽媽特地去買了個最大號的指甲鉗。媽媽去那裏總是幫着太奶奶做家務。當然每次他們去的時候也總是帶着我,雖然我大的活不能幹,但我也有時幫着生有帕金森病的太爺爺切分藥片等這些自所力及的事。看到父母這樣孝順老人,我想等我長大了也會這樣孝順他們的。因爲從他們身上讓我懂得了“百善孝爲先”這種美德。

中華傳統作文 篇6

中華民族傳統

——我愛春節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每當大年三十的晚上,我都會情不自禁地吟誦起王安石的《元日》來表達我內心的喜悅與激動。

除夕夜的零點是辭舊迎新的時刻,所有人都不能早睡。在那時,我已穿上新衣、戴上新帽,和家人們下樓放鞭炮、玩耍。我和他們一起放煙花、點小炮,十分開心、不亦樂乎。很快,就要到零點了,我們都會屏住呼吸,等待那一刻的到來。只見天空中燃放起美麗五彩的煙花,挨家挨戶的窗子前都放起了鞭炮,那聲音震耳欲聾,我趕忙用手捂住耳朵,但仍一個勁地叫:“哦,過年了!”我們也放起了鞭炮,這象徵着新的一年生活將紅紅火火、喜氣洋洋。

回到家,姥姥姥爺又給我們做了熱乎乎、香噴噴的餃子,別提多幸福了!在除夕夜,親人們不僅能團聚,晚輩還能得到前輩發放的壓歲錢。我給姥姥姥爺們磕頭、說吉利話,祝願他們新的一年越活越年輕,能長命百歲。他們呵呵地樂,很是滿足,就給我發了許多壓歲錢。除夕夜人們要守歲,很晚纔可以睡覺。

正月初一,街上熱鬧非凡,到處張燈結綵,我們可以來回串門,給親戚們送禮,我還可以收到許多壓歲錢。過後幾天經常可以和家人出去旅行,到了正月十五元宵節我還可以吃到各種口味的湯圓,那味道至今想起仍十分美味,難以忘懷。這快樂的年一直延續十幾天,使我們每一箇中國人都沉浸在無比快樂之中。

春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它有着深厚久遠的歷史,是中華民族寶貴的文化遺產,已有幾千年的歷史。當然,它也是我最愛過的節日。春節中每一個美好的習俗都反映了中華人民的淳樸善良的美好品質,我愛人們這濃濃的親情和傳統的美德,我愛春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