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文化作文 > 傳統作文

中國傳統端午作文

在現實生活或工作學習中,大家對作文都不陌生吧,藉助作文人們可以反映客觀事物、表達思想感情、傳遞知識資訊。相信很多朋友都對寫作文感到非常苦惱吧,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中國傳統端午作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中國傳統端午作文

中國傳統端午作文1

“五月五,到端午,吃糉子……”每當唱起這個兒歌,就讓我想到了端午節。

中午放學回家,我剛一進門就聞到了撲鼻而來的香味,我尋着香味走進了廚房,哇,媽媽煮了一大鍋糉子,看得我口水直流!我正想抓一個吃,媽媽卻說只能等爸爸回來再吃。終於等到爸爸回來了,媽媽直接端了一大盤糉子走到了客廳。媽媽可真是心靈手巧,那糉子呀,五花八門的,有三角形的,有牛角型的,有菱形的。那味道呀,更是各有特色,有玉米味兒的,有鮮肉味兒的,有蜜棗味兒的。我迫不及待地拿起一個糉子,可那繩子好像跟我有仇似的,我怎麼也解不開。我惱火了,開始用牙咬,好不容易纔解開,我想:吃個糉子真麻煩!之後,我一點一點地把糉葉撥開,哇,這個糉子探出金黃的小腦袋,身上像裹了一層糖漿。我不管三七二十一插上筷子狼吞虎嚥地吃了起來,那種口感是香香的,軟軟的,有一種身處童話世界的感覺。

吃到最後的時候,突然“咯噔”一聲,我好像咬到了什麼東西,拿出來一看是個硬幣,媽媽對我說,寶貝,看來你以後可是財源滾滾啊!聽了這句話,我心裏美滋滋的。

吃完了糉子,媽媽帶我來到了超市,讓我挑一個香包,我左挑右選最後挑了一個小老鼠形狀的香包,因爲我是屬鼠的呀!上面繡着“平安”兩個大字,這樣能夠保我們平安了,這真是一個難忘的端午節。

中國傳統端午作文2

“五月五,是端陽,門插艾,香滿堂,吃糉子,灑白糖。龍舟下水喜洋洋。”端午節是我國偉統的節日之一,又叫端陽節、五日節、重午節、浴蘭節等等。風俗習慣是吃糉子,在門上插艾草,賽龍舟。關於這個傳統節日,還有一個傳說呢!

很久以前,楚國有位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因爲受到別人的排擠,就被皇帝流放到邊疆了。後來,他就在五月初五這天抱着一塊大石頭投進了汨羅江。人們爲了不讓江裏的魚蝦吃屈原,就往江裏投入自己包的糉子,讓魚蝦不吃屈原。

廈門端午節熱鬧非凡,每家每戶都要插艾草、吃糉子,還舉行龍舟比賽。除此之外,廈門還有民間傳統競技活動“抓鴨子”,競技場設在水面上,參加者要走過一根塗滿滑油的圓水柱,然後開啟一隻成盛鴨子的木箱,再跳進水裏去抓掉下去的鴨子。海峽兩岸民間還流傳着一首對渡民謠——《歡喜船入港》:“歡喜船入港,我君走船人,蚶江與鹿港,對渡來通航。海峽起風浪,隔岸等親人,相思兩地牽,盼君守空房。歡喜船入港,兩岸心相同,盼君早歸航,潑水喜團圓”。

端午節前後,市面上有賣艾草、糉葉,還有賣肉糉、鹼糉,各種各樣。但最有名的是燒肉糉,它裏面有板栗、紅燒肉、蛋黃、香菇、蝦仁,顏色呈深棕色,聞起來有一股竹葉的清香和其中包容物的香味,吃起來又軟又粘,別看它包的是大塊的肥肉,可是吃的時候卻油而不膩,吃完嘴裏回味無窮,讓你留連忘返。

端午節是中國的'一個傳統節日,過這個節日很有意義,因爲既能享用美食,又能觀看龍舟比賽,紀念屈原。

中國傳統端午作文3

“五月天,是端陽。插艾葉呀,戴香囊。吃糉子,撒白糖。龍舟下水喜洋洋!”這首兒歌說的就是過端午節的情景。

端午節,起源於中國,最初是上古先民以龍舟競渡形式祭祀龍祖的節日,時間是每年農曆的五月初五。關於端午節的由來,有多種說法。其中有一種是相傳秦軍攻破楚國,屈原不忍捨棄自己的祖國,於五月五日抱石投汨羅江而死。屈原死後,百姓悲痛不已,便在每年的五月初五祭祀屈原。爲了紀念他,每年一到這個日子就要賽龍舟、吃糉子。據說,人們賽龍舟是爲了找到屈原的遺體,把糉子投進江河是爲了不讓魚蝦吃屈原的遺體。

在奶奶家,依然保持着吃糉子的習俗。包糉子的方法,說簡單也簡單,說難也難。首先,要採摘一些新鮮的蘆葦葉並清洗乾淨,再放進水裏煮,煮的同時將準備好的糯米浸泡好,還有準備好喜歡吃的餡,一切準備工作就緒後就開始包糉子啦。只見奶奶取出兩三片葉子,左右捏住葉子的一頭,右手用三個手指捏出葉子的另一頭往裏卷,捲成一個圓錐體,接着往裏面放進一些糯米,再放入餡,緊接着再往餡上面蓋一層糯米,最後用棉線綁住糉子,一個糉子“寶寶”就這樣誕生了,她穿着深綠的衣裳,裏面是白白胖胖的大肚牀。別說,要是再圓點,就成一個大圓球了。我和媽媽喜歡吃豆沙的,爸爸最喜歡吃肉餡的,因此,奶奶都會準備好多種餡料,用爸爸的話來說——蘿蔔青菜,各有所愛。

端午節,我吃着這香噴噴的糉子,感受到真是一次難忘的端午節啊!

中國傳統端午作文4

“雄黃酒下肚,龍舟順水出。”你知道這是什麼節日嗎?讓我來告訴你吧,這是端午節。

端午節,是紀念我們偉大詩人屈原的日子。到了端午節,人們會賽龍舟、吃糉子和掛艾葉……端午節有豐富多彩的習俗,其中我最喜歡的是包糉子。

到了五月初五的時候,外婆在廚房裏準備了各種各樣包糉子的材料,有糉葉、有糯米、有蜜棗……在外婆的巧手之下,長長的糉葉就變成了圓錐形。之後,她再小心翼翼地把糯米倒進圓錐形的糉葉裏,再把上部的糉葉往下一折,整個糉子就合攏了起來。最後,外婆又拿出一條細細的麻繩,在糉子上一纏、一繞、再纏、再繞,一個胖乎乎的糉子就展現在我們眼前了。

看着外婆包得那麼得心應手,我也迫不及待地包了起來。我學着外婆的樣子,將糉葉包成圓錐形,然後把糯米倒進糉葉裏。可是一不小心,糯米放的太多了,上部的糉葉怎麼也合不上。我又試着舀出一些糯米,可是這下糯米又太少了。我急得像一隻熱鍋上的螞蟻,包糉子看上去那麼容易,但是我卻怎麼也包不好。這時,外婆看見了,輕輕地往我的圓錐形糉葉里加了一些糯米,這下糯米就剛剛好,糉葉就蓋得嚴嚴實實了。外婆摸了摸我的頭,笑着說:“傻孩子,熟能生巧。別看一個小糉子,裏面可有大學問呢。”外婆幫助我一起給糉子打上結,我的第一個糉子就圓滿完成了。

外婆把我們的糉子下了鍋,咕嚕嚕咕嚕嚕,一個個糉子像一個個頑皮的小孩子,在水裏翻滾。過了一會,糉子煮熟了,我連忙嚐了一口,甜甜的滋味在我的口腔瀰漫開來。今天的糉子格外好吃,因爲這是我自己努力的成果!

中國傳統端午作文5

今天是農曆五月初五,也就是端午節。

我們一家早早起牀,一邊煮着糉子,一邊開啟電視看端午慶祝的節目。

節目可真精彩,什麼包糉子啊,賽龍舟啊,搶鴨子啊,真是精彩極了。不一會兒,香噴噴的糉子上桌了,全家人一見到糉子,一窩蜂地搶起來,不一會兒就搶光了。香而糯的糉子一咬下去,頓時滿嘴清香。怪不得一年只有今天才能吃到它。

媽媽給我講起了端午節的歷史來:“端午節又稱端陽節、午日節等。中國的端午節以前是祭祀河神、祈求收成的節日。人們在這期間,會舉行一系列的祭祀活動,希望河神高興、五穀豐登。據說,屈原在五月初五這天投汨羅江,死後被蛟龍所困。於是,每年這天人們都要投五色糉子在水中,以驅趕蛟龍。又傳,屈原投汨羅江後,當地百姓聞訊馬上划船進茫茫的洞庭湖裏,一直行至洞庭湖,那是時,恰逢雨天,人們紛紛划進茫茫的洞庭湖裏。爲了寄託哀思,人們盪舟江河之上,此後才逐漸發展成爲龍舟競賽.所以,端午節吃糉子、賽龍舟是爲了紀念屈原。端午節其實不僅是爲了紀念屈原,還是爲了紀念遭陷害的伍子胥、孝女曹娥、愛戴黎明百姓的陳臨和划龍舟操練水軍的勾踐這四人。端午節時要掛艾葉和菖蒲。將艾葉剪爲虎形懸入堂中,可以避邪去瘴;把菖蒲插入門楣,有驅魔衭鬼之神效。吃糉子和飲雄黃酒是端午節必做之事。糉子是用葦葉包米,米可以是糯米或江米,餡料則多以小棗爲主,有些人是用臘肉。雄黃酒可以驅蟲解五毒,小孩塗在額頭上。把它灑在牆壁間可以殺毒。端午節還有‘遊百病’、‘佩香囊’等習俗”

聽了媽媽的話,我恍然明白:端午節使我們中華民族的文化精髓,我們都應爲保護和發揚這個優良的文化傳統而努力!

標籤:端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