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唯美文字 > 哲理

吃虧是大學問人生哲理

哲理1.43W

末乾德三年(公元965年),北宋大軍滅了後蜀。班師之日,太祖趙匡胤在金鑾殿召見了出征的將領們。他們本以爲會受到封賞,可等到的卻是,包括副帥王全斌等人在內的諸多人都被交付司法部門懲處,唯獨對歸州行營都監曹彬予以獎賞,授予他宣徽南院使、義成軍節度使。

原來,這些將軍在戰爭中濫殺無辜,雖贏了戰爭,卻失了民心。曹彬則不然,他所率領的軍隊軍紀嚴明,秋毫無犯。對於殺戮降兵的決定他是堅決反對,王全斌拿着文案讓他簽字,他誓死不從。

現在到了秋後算賬的時候,好多人都爲曹彬逃過一劫而感到慶幸。沒想到他不但不謝恩,反而向前一步,連忙推辭:“徵西的將士都被懲罰,只有我受賞,恐怕難有‘懲勸’之效。”

太祖說:“你立了大功,又不居功自傲,假使你有什麼過失,他們那些人還能不把你說出來?懲勸本是國之常典,就不必謙讓了。”曹彬仍然固執地爭辯:“殺降兵,是我們集體討論決定的,罪責難逃。作爲監軍,第一個應判我死罪。”曹彬主動請罪,有點出乎太祖的意料,他沉吟了一會兒,說:“朕看在你的'面子上,姑且饒過他們這一回。”聽了這話,那些早已汗流浹背的將軍們無不向曹彬投來感激的目光。

不久,宋太祖爲征伐江南的事召見曹彬,提起徵蜀時的濫殺暴行還十分氣憤。到了此時,曹彬才向太祖說明,他曾經是極力反對殺戮行爲的,並且拿出了那份沒有他簽字的文案。太祖看了,非常奇怪地問他:“既然如此,那你當時爲什麼還要堅持服罪?”曹彬回答:“我與王全斌同是您委任的徵西將軍,與全斌可謂同生共死的戰友。倘他獲罪,我卻置身事外、獨能全身,恐怕不利於軍心穩定和同僚們的團結。”太祖又問:“既然主動承擔責任,那幹嗎還留下文案?”曹彬說:“我以爲當時您必會判我們死罪,並且株連家族。留下文案,讓我母親屆時呈給您,說不定還能救她老人家一命啊。”

宋太祖聽了,非常感慨,後來果斷決定將平南主帥的大印交給了曹彬,就是看中了他能夠替別人承擔責任,勇於擔當,有與大家同生共死、患難與共的大將之風。事實證明,宋太祖的眼光沒有錯,曹彬果然不辱使命,兵不血刃地平定了江南。

本來受到獎賞,卻要主動將罪責承攬到自己身上,一旦皇帝動怒,後果自然難以設想。可明擺着吃虧的事,曹彬卻偏要去做,因爲他把一個團隊看作一個整體,自己是其中的一分子,要承擔相應的責任。

張之洞曾撰對聯說:“能忍耐終身受用,大學問安心吃虧。”一個勇於爲別人擔當的人,看起來會吃些個人利益上的小虧,卻能贏得別人的信任,而這是所有成功的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