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唯美文字 > 哲理

誠懇爲人必定贏得他人的讚賞的人生哲理

哲理1.22W

中華民族是一個歷史十分悠久的民族,五千年來有着許許多多值得稱讚的美德。其中,最閃亮的那顆珍珠就是人要擁有一顆誠懇之心。其實,誠懇是一種胸襟和氣度,彰顯着人性的溫暖和關懷。人是有思想有感情的進階動物,“授人玫瑰,手留餘香;與人爲善,人自善良”這是做人的信念。

司馬光所說:“不誠於前而曰誠於後,衆必疑而不信矣”。故講誠,必講懇。而在現實的生活中,誠懇是一種聲音,有很強的震撼力;誠懇就像一種色彩,它會很鮮明地映入眼簾;誠懇是一種狀態,讓人沉浸其中無法自拔。誠懇是一種崇高的養分,一種心靈的潤滑劑,一種精神的慰藉。

確實,在人際交往中,誠懇是開啟人們心靈的神奇鑰匙。只有誠懇待人,才能與人建立和保持友好的關係;只有誠懇辦事,才能贏得別人的信任。所以,我們應該從小樹立“言而有信,無信不立”的觀念,養成誠心實意的好習慣。

那麼,做人應該擁有一顆誠懇之心怎樣去踐行呢?個人理解認爲主要有以下六點:

懷有一顆誠懇之心的人,應該做到表裏如一。

誠懇的內涵和表現:實事求是,表裏如一,說實話,做實事,不虛僞。做人處世中站得直,行得端,走得穩,只有加強道德修養,講誠懇,講道德,言必信,行必果,誠心做人,誠實做事,言行一致,表裏如一,自覺端正態度,監守道德規範,才能不斷提高思想道德素質。

講誠懇,就是我們中華民族的良好的品德。誠懇是做人的根本,不誠實的人不能信任,更不能被委以重任,因爲沒有了誠信,就會失去別人的信任。正所謂“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一個人一旦失去了道德,就會人避之。誠懇作爲道德的共同規範,作爲人格的基本體現。人是社會中的一分子,言而有信是千古不變的行爲準則,只有這樣,才能奠定社會和諧、心情舒暢的精神基礎。既然作出了承諾,就要說話算數,一諾千金。

真正做到表裏如一、知行合一;要言行一致、立說立行,誠懇不誠懇,無非是說做人忠誠不忠誠、老實不老實、踏實不踏實,說到底是評價一個人的品行優劣。其實,誠懇沒有固定的含義,它只能是某種精神的體現,誠懇也沒有有固定的形式,它更多的應該是對生命的一種實實在在的解釋。誠懇是反映一個人思想作風正,講誠信守本分,言行一致,讓人覺得踏實、有安全感。

如果一個人講起話來口是心非,表裏不一,真假難辨;或者在這裏是一個面孔,到了那裏又是另一個面孔;或者當面一套,背後一套,對人一套,對己一套,這種人往往被大家稱之爲“兩面人”,總讓人覺得與這樣的人交往不安全不可靠,在大家心目中這種人就是不誠懇所以,我們要呼喚誠懇,做人要誠懇。誠懇人不會算計你,誠懇人不會欺騙你,誠懇人不會出賣你,與誠懇人打交道就象在灑滿月光的湖面上泛舟,讓人寧靜而溫馨。

懷有一顆誠懇之心的人,應該做到誠實守信。

誠實守信是我國傳統道德大廈的根基,誠信鑄成中華民族道德之魂。誠實與守信兩者意思是相通的,是相互聯繫在一起的。誠實是守信的基礎,守信是誠實的具體表現,不誠實很難做到守信,不守信也很難說是真正的誠實。“誠實”是真實不欺,“信”也是真實不欺。

誠實側重於對客觀事實的反映是真實的,對自己內心的思想、情感的表達是真實的。守信側重於對自己應承擔,履行的責任和義務的忠實,毫無保留地實踐自己的諾言。

人與人相處,相敬如賓是門很重要的學問,關鍵是要誠實守信真誠,要真情實意。從哲學角度上來分析,誠實是符合客觀實際的,是實事求是的,因此是誠實可信的,真實的東西是客觀存在的,是經得住事實和時間檢驗的。誠實做人,待人真心誠意,用平和的心態來看待世間的一切,爲人便能善始善終,既可以讓人在卑微時安貧樂道,豁達大度,也可以讓人在顯赫時持盈若虧,不驕不狂。

誠實是做人之本,做人要講誠實。誠實的語言,不論對說話者還是對聽話者來說,都至關重要。說話的魅力,不在於說得多麼流暢,多麼滔滔不絕,而在於是否善於表達誠實。當人以誠實之心待人,當人用友善之心對人,並且總能夠站在他人的角度去理解和思考對方的感受和需要,人的誠實與誠懇一定會爲你帶來意想不到的信任與回報。

懷有一顆誠懇之心的人,應該做到坦誠相待。

爲人要做到真實可信,孔子曾經說過,信爲人之本,人無信不立。懷有一顆純樸而誠實的心,人生就會少些坎坷,多些順境。在每個人的心靈深處,都會有一個自由的樂土,那就是“真情”。真心實意,坦誠相待以從心底感動他人而最終獲得他人的信任。

誠實之心就是真心待人,誠實做事。這是做人最起碼、最基本的準則。無論對待任何人、做何種事情,都應當抱有一顆誠實之心,只有這樣才能換來他人對自己的真心和尊重,才能成功的做好每一件事情,才能真正的叫做一個人。否則,人人都相互猜疑、爾欺吾詐,那麼,這個世界秩序將會大亂,後果將不堪設想。

做到坦誠相待,的確不是一件容易事。襟懷坦白,敢於直言相見,的確需要一種敢於自我犧牲的精神。現實生活中,許多人因爲別人的一句讚美而沾沾自喜,自以爲了不起,然而一聽到客觀的評價,便既皺眉頭又跺腳,恨不得耳朵裏塞上雞毛,對評價一方的肺腑之言充耳不聞。

一個人如果失去了坦誠就失去了人性,失去了坦誠就失去了光明。有了坦誠,我們纔有真正的人性,有了坦誠,人才無愧爲萬物之靈。坦誠顯示的是高度的自重和內心的安全感和尊嚴感。坦誠待人得益的不僅僅是他人,個人的人格魅力也因此而增長。

坦誠待人,對方會爲你的真誠所感染,爲你的人品加分,那種固若金湯的友誼纔可能產生;坦誠待人,你的朋友纔可能是你終身的摯友,你們的友誼之樹纔可能長青;坦誠待人,你遇見的不僅僅是朋友,很可能還會是你一生難求的知音;坦誠待人,你會發現身邊的人多了,自己的內心不再寂寞,那顆壓在心頭的大石頭也不知哪裏去了;坦誠待人,你會發現曾經陰霾的心情不見了,擡頭便看見藍藍的天空,萬里無雲。

懷有一顆誠懇之心的人,應該做到恪守諾言。

一個人,如果在社會上失去了誠信,那麼就等於失去了他所有事業的精神根基,而他自己則好比沒有打好地基的高樓大廈一樣,在暴風雨中搖搖欲墜,最終被社會淘汰。

對人守信落實到行動上,就是一種對事負責的態度。對事負責是對人守信的具體表現,只有對人守信的人,才能對事負責;只有做到對事負責,才使對人守信得以真正落實,而不是一句空話。

古人云:“言必信,行必果”就是對承諾最好的釋義。關於承諾,還曾經看過一段話,特別的喜歡:承諾不是天上的白雲,逍遙、飄逸;承諾不是綠波上的一朵浪花,輕盈、瀟灑;承諾不是水面上的一葉浮萍,漂游不定;承諾不是夜幕中的一朵曇花,轉瞬即逝。承諾如同蜂蜜,它的甘甜是蜜蜂勤勞的結晶,也是蜜蜂的驕傲;承諾如同流星,它的燦爛是隕石悲壯的付出,也是隕石的輝煌;承諾如同清晨綠草尖的露珠,晶亮而短暫……

一個人有沒有誠信,只要看他能不能實現自己許下的承諾。一個人能輕易許下承諾的人未必就是有誠信者,因爲通常這些人在承諾之前時是沒有經過周全考慮的;而每個誠信的人必定是在慎重考慮過自己能力所及之後纔會許下承諾,因爲對於有着一言九鼎,一諾千金的誠信者來說,一次失約、一次遲到都是不誠信的表現。

懷有一顆誠懇之心的人,應該做到心胸寬廣。

心胸寬廣更是一種理智,一種人格上的魅力,一種精神。理智代表人們本身一種向上的高尚品質,不理智則是魯莽之人自身體內的一種原始的衝動。人的理智一旦被妨礙,過分的慾望就會佔據支配地位。一個寬廣的胸懷是由很多的委屈演練出來的,在生活中,我們常常會遇到許多的委屈,這些莫名其妙的委屈使我們的內心倍受折磨。

但是,又不可否認,每個人尤其是成功人士都是伴隨着諸多的.委屈成長起來的。人們只有擺脫慾望的奴役,才能理智行事,獲的真正意義上的自由。理智的做人做事,於己於人都有好處。寬廣博大的胸懷,看問題多半要站在對方的角度去思考,不要獨斷專行固執己見的把一己之想視爲絕對正確,更不能劃地爲牢故步自封,聽不進去別人的一點兒建議、解釋、和想法、這樣考慮問題就不易偏頗而失之於全面了。

所以,朋友們,讓我們大家在日常的生活中,多一些理智;多一點謙和;多一點愛心;遇事三思而行。切忌魯莽!切忌衝動!都來做有理智的人。古語說,人生不如意事常十之八九。爲此,我們寬容他人,寬容自己,用心做事,但不強求最終的結果,用平常心來對待一切人、一切事。

懷有一顆誠懇之心的人,應該做到和諧相處。

搞好人際關係是一門藝術。所有的人都需要不斷的學習和實踐、才能臻於嫺熟。希望你能根據自己的具體情況,作一個自我分析,從而衝破自我封閉的籬笆,虛懷若谷,去建立一個和諧的人際關係。

自古以來,人與人之間的相處是很講究的:和得來的就來往,談得來的就交談,反之則互相排斥,不相往來也不交談。在現實生活中的確有這種現象:人與人之間成爲朋友的,也有因爲相處不好而成爲仇人的。

在生活中,一個善於體諒他人感受,多從別人的角度想問題的人,總會受到別人的尊敬的。同事、朋友相處,不能時時處處以自我爲中心,應當多考慮別人的感受,約束過於個性化的言行舉止,自覺維護公共環境和秩序。這樣可以減少摩擦,避免不愉快的事情發生。如果每個人都我行我素的話,必然搞得一團糟。

要想獲得別人的幫助,你就要帶着真誠和熱情去幫助別人。俗話說:在家靠父母,在外靠朋友。誰都會難到暫時的困難,誰都有需要別人幫助的時候。如果你幫助了別人,自然地別人也會反過來幫助你。而你在幫助別人的過程中也會體驗到施助的樂趣,給予的同時得到了快樂。而互幫互助會使你和人們之間平添幾分友愛與和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