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唯美文字 > 隨筆

隨筆:好課拒絕 “ 彩排 ”

隨筆9.29K

朋友要參加語文學科 “優質課 ” 評比,找到了我和另外幾個朋友,已經選好了教材,也請高手指點了備課,想在我們學校 “ 試上 ” (即彩排),還有 3 天才正式上課。朋友有事,當然要幫忙。我校六年級正好班級多, 6 個班, 3 天時間足夠了,我們人緣還不錯, 6 個班一個一個地說通了,大家都支援 “ 上 ” !朋友深受感動和鼓舞,一節課下來,虛心請教,我的同時也積極獻計獻策:某地方用上這招可以向聽課者展示教者的新思想,某地方用上那招可以體現和發揮學生的自主性 …… 接着是一節課比一節課效果好,最後一節課真可說是 “ 天衣無縫 ” 。再後來就聽說朋友得了個一等獎。

隨筆:好課拒絕 “ 彩排 ”

朋友大喜,慶功 “ 喜宴 ” 上,感慨萬千,不住地感謝 “ 兄弟姐妹的鼎力相助 ” ,並且調侃的引用了一句 “ 沒有薰不黑的鍋屋 ” 。

回來後,酒精的麻醉也沒有引起我的睡意 —— 朋友的這節課的確上得不錯,可這樣上的課就是好課?筆者曾在某報刊上看到過這樣描述跳高冠軍的話: “ 總是在失敗中達到頂點。 ” 筆者在此不禁要問:我們的課爲什麼要那樣追求完美?細細想來,原因大概來自三個方面:一、教者要求面面俱到。所謂當局者迷,教者在設計教案時,總是生怕丟了哪一方面,甚至是哪一句話中的一個字,以免造成所謂的 “ 失誤 ” ,引起聽者的在意。二、聽者追求賞心悅目。平時大家上課也都有自己一套,因此或多或少就想看到些新鮮的東西,教者爲了滿足這種 “ 需求 ” 就刻意地追求所謂的 “ 完美 ” 。三、評者要求標新立異。大多數聽課者都是聽得多了,而聽多了課,也許就有些不敏感,沒有 “ 新意 ” 的東西也就沒有太多的吸引力,爲了讓評者 “ 注意 ” ,教者不得不挖空心思,迎合他們的心理,想出新招。於是乎,公開課、研討課、評優課 …… 教者紛紛奇招迭出,課堂上異彩紛呈,目的只有一個 —— 引起注意。

這樣的課就是好課嗎?

筆者不敢苟同。第一,就備課準備的過程來說,朋友這節課的備課是數人的智慧 —— 先是高人指點,然後是集思廣益,最後還有 3 天裏的.一次次修改。上課人得了個第一,這是他(她)們的水平? —— 不,教者頂多是個木偶人。更重要的是,在日常的教學工作中,每一節課又怎能有這樣的時間、精力和機會這樣 “ 鑽研 ” 教材?第二,從上課來看,筆者上可從沒有連續上第二遍的機會,有時一節課後感覺欠缺些什麼,想再補一補,卻總是感到乏味,無法再回到開始的感覺。就像時間過去了就沒有第二次出現的機會。如果說朋友那第七次的 “ 表演 ” 取得了輝煌,那麼,前面六次的 “ 彩排 ” 又失去了什麼?

因此筆者想:沒有 “ 彩排 ” 的課纔有可能成爲好課;不去刻意追求迎合聽課、平客人口味的課纔有可能成爲好課;心裏想着的是學生,一切爲了學生的學習和發展的課才真正是好課。

標籤:彩排 好課 隨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