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唯美文字 > 隨筆

初中語文教學工作隨筆

隨筆1.41W

新課程語文教學標準要求老師在教學中起主導作用,而學生則處於教學的主體地位。於是,教師在課堂中恰到好處的運用點撥教學,優化教學效果顯得尤爲重要。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初中語文教學工作隨筆,歡迎閱讀!

初中語文教學工作隨筆

初中語文教學工作隨筆1

透過兩年多的課改教學實踐,我總結出點撥教學的三個方面。

一、適量點撥

課堂上緊扣教學目標篩選有價值的,又容易被忽視的詞句、重點語段進行點撥。因爲這些詞句“不僅有顯隱題旨之功,更有聚光、凝神之能,而且能起到制約全文各部分的作用”。學生搞懂了這些詞句,對理解文章有重要作用。如教小說《孔乙己》,我就從課文中找出可以把學生引到深處的東西,選擇“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長衫的唯一的人”這個句子進行點撥,立片言以居要,使學生深刻認識到孔乙己是一個可憐可笑可悲,迂腐寒酸而又正直善良的舊時代的小知識分子。 另外,我會在每一課選擇一個重點段進行點撥教學,引導學生反覆閱讀、多方訓練綜合分析。這樣做意義很多,抓住了重點段落,就抓住了主題,就突出了重點,就突破了難點,也就能帶來牽一髮動全身,以少勝多的效果。

二、適度點撥

課堂點撥力求點撥出語文味來,即真正使學生嚼出一點味道來或者把學生引向語文審美閱讀的軌道,使學生得到美的享受。 教朱自清的《春》,老師推敲那句“山朗潤起來了,水漲起來了,太陽的臉紅起來了”。[]咬文嚼字,深究一番,嚼出了一些味道來:春天來了,春日融融,春水渙渙,山也變得明朗潤澤了。還有的老師緊扣“太陽的臉紅起來了”一句設疑點析:春天來了,太陽給人什麼感覺?“紅”字變動詞有何含義?這句話的弦外之音是什麼?由生活經驗入手,啓動學生的審美想象,比較自如地把學聯想到春天的色彩,欣賞了桃杏豔紅、百花爭妍的美,產生了明媚春光的那種溫暖、欣悅的感受。

三、適時點撥

課堂點撥關鍵是教師能明察學生思維的火花,及時加一把火。適時點撥一方面是在學生遇到疑難時,採用藝術化的點撥,及時解決學生的疑難問題。另一方面是學生在遇到疑難、把握不準時,教師及時指點思考分析的途徑,撥通知識理解上的關卡,撥繁爲簡,化難爲易,使學生的研討活動得以繼續進行。適時點撥還包括在學生思維誤入歧途時,教師迅速捕捉,作爲新的教學內容,憑機智的點撥把學生的思維引導到正確的軌道上來。

總之,實施點撥教學的經驗告訴我:點撥是一把促使學生的思維放出火花。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的藝術化點撥,能有目的引導學生去發現、去創造,從而達到教學效果的最優化 。

初中語文教學工作隨筆2

今天,我和八(二)班同學一起學習了陶淵明的《桃花源記》(第二課時)。本課要求學生認識在當時的情況下陶淵明的社會理想,瞭解他借“世外桃源”這一虛構的故事表達他對黑暗社會的批判,對擺脫壓迫剝削的要求。課堂正一如既往地進行着,一位女生突然舉手發問:“老師,到底有沒有‘桃花源’哪?”

一石激起千層浪,不等我回答,學生們已爭論開來:“我認爲‘桃花源’不存在,漁人作了標記,按標記去找卻找不到了,說明它不存在。”一個男生先發表意見。不待其坐下,又一個學生噌地站起來, “桃源人聽了漁人的話‘皆嘆惋’,他們不想被外人打擾,可能破壞了漁人的`標記。”“那記號能毀,小溪能毀嗎?順着溪流走到盡頭就應該能找到,找不到就說明不存在。”新來的羅甫紅說。 “就是,如果存在,太守能不知道它在哪兒嗎?縣裏就那麼大地方,縣裏人成天砍柴、打獵、捕魚,哪裏有什麼,他們能不知道嗎?” “書上說‘山有小口,彷彿若有光’,這裏不易察覺,不易被發現。”正在爭論,一個細心的女孩又找到了新的依據:“文中有一句話——‘便扶向路’,就是原路返回,那說明他記住了路,最終卻找不到,暗示着桃花源不存在。” “還有,東晉時期戰亂紛起,民不聊生,而桃花源卻山清水秀,生活富足,和和睦睦,怎麼可能?象做夢一樣。”一貫善於思考的劉賓說,“老師,這是否就是陶淵明的一個夢呢?”

“夢?”我一時間感慨萬千,陶淵明生活在戰亂紛起的環境裏,他渴望沒有壓迫、沒有剝削、沒有戰爭,人人各盡所能參加勞動,老人孩子幸福愉快的社會環境,而在當時這樣的理想是無法實現的。這可不就是他的一個夢呀!

這篇課文選入課本多少年了,我教讀此篇也不是一次兩次了,教學內容、教學程序早已爛熟於心:朗讀——理解大意——介紹寫作背景,一年又一年,從沒有聽到如此激烈的辯論、如此新奇的想法,今天的課堂讓我第一次感到自己準備好的“寫作背景”“寫作意圖”比起“夢”這一精闢概括如此地蒼白無力。由這件事我反思了自己的教學行爲,這幾年教材一換再換,可那幾篇名篇卻始終佔據重要位置,每講到,《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藤野先生〉〉〈〈背影〉〉等篇目,我幾乎連書也不用拿了,還美其名曰“有經驗了”,可從今天來看,這種經驗難道不是一種負擔,一種羈絆?因爲它教會我“墨守陳規”“不敢超越”。我再也不敢賣弄“經驗”了。

教學過程是一個漫長的探索過程,在此過程中,不斷探索、研討、反思,對教學中的得與失及時總結分析,方可揚長避短,有的放矢,節省時間,提高效率。十幾年中,我在教學八年級語文時,注重對每一課的知識點進行歸納總結,並讓學生整理成筆記,在複習時,根據已總結的各課知識點,學生有序地進行復習,記憶。有了上學期的基礎,本學期我指導學生學會自己去歸納總結每課知識點的方法,會有好的效果嗎?我嘗試着。我記得在以前的語文教學中,也多次強調要提高學生聽說讀寫的能力,要讓學生多讀,以讀代講,讓學生透過閱讀語言文字,自己去領悟、體會,也有人說,語文是提高學生悟性的。

想想也是,但在我們的實際教學中往往“讀”之太少,“悟”之太淺,在我校的小組合作學習中,也要求學生先預習後做導學稿,但往往捨不得花大量時間讓學生去預習,怕因此耽誤了教學,然而結果總是不盡人意。[)是不是???但我深信,語文教學必須給學生提供大量的預習時間,必須交給學生預習的方法,必須讓學生養成善於歸納整理的習慣。在平時的觀察中,我發現雖然讓學生去預習了,但一堂課不深入,草草結束,所以必須交給他們方法,比如,預習時應從那幾方面入手,要解決哪些問題,達到那種要求等等,讓學生有目的性,有針對性,也可限時限量預習,如,幾分鐘預習完那一部分內容,有意識強制學生去讀去看,提高效率。其次,培養學生對學過的知識及時歸納總結,整理成冊。

在本學期中,我教給學生不同類型課的知識點歸納框架,讓學生去套。

總之,我在嘗試、摸索,不管成功與否,至少我努力過,奮鬥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