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唯美文字 > 隨筆

劉備的不地道-隨筆

隨筆1.91W

在抑曹揚劉的三國演義裏,劉備忠厚仁慈的形象經羅貫中的妙筆袒護中,深入人心且歷經兩千年依然如故。敦厚的相貌:雙手過膝,兩耳垂肩,目能視其耳,面如冠玉,脣若塗脂,不難想象的一個忠厚的長者。與獻帝論家譜,皇叔的稱謂使其具備漢室正宗血統,所有的殺伐都冠以清君側、爲漢室衛道的美名。

劉備的不地道-隨筆

羅貫中安排的許多故事讓劉備形象高大,桃園結義,劉關張合三爲一,成爲千古忠義的典範,使關張終生走不出桃園情節,在劉備的光環裏金戈鐵馬浴血疆場一生。

三讓徐州,讓劉備的救助行爲純粹是赴湯蹈火爲全城百姓,即使最後領徐州牧,大有被陶謙所逼、被全城百姓所逼的無奈。

三顧茅廬,劉備禮賢下士博得滿堂彩,也與齊桓公欲見東郭野人,五反而方得一面的歷史事件一起垂名。

寄居荊州,劉備已從隆中對裏醍醐灌頂般的明白得荊州者可得天下的道理,即使諸葛亮多次慫恿其奪荊州,劉備均以劉表是其宗親義正言辭的拒絕。即使劉表臨終將荊州要託付給他,也被毫無商量的拒絕了,劉備雖沒接管荊州,卻獲得了同室不操戈的流芳美名。

諸葛亮火燒博望坡、火燒新野,兩把大火燒出了曹操的滿腔怒火,率軍南下,劉備除了跑別無選擇,在逃跑的過程中,面對曹操的鐵騎,他不計後果的帶領十萬荊襄百姓,哪怕殺身成仁也與百姓不離不棄,並疾呼“舉大事者必以人爲本。今人歸我,奈何棄之?”,這恐怕是“以人爲本”的最早出處,不管是作秀還是真心,劉備已得人心是不爭事實。

在三國演義爲劉備搭建高調演出的舞臺的時候,聽到了劉備不和諧的聲音,看到了劉備不地道的行爲,略列一二三:

白門樓呂布被俘,面對曹操呂布竭斯底裏“明公所患,不過於布,布今已服矣。公爲大將,布副之,天下不難定也”,一番話讓曹操動心不已,並聚精會神展望藍圖,但劉備一句“公不見丁建陽、董卓之事乎”,使曹操頓悟,發佈軍令對呂布斬立決,因此呂布留下最後的遺言“是兒最無信耳”。當時劉備想到的不是轅門射戟呂布一箭射退袁術十萬大軍,而是想到了呂布侵佔其千辛萬苦得來的立錐之地徐州,逼張飛要爲自己魯莽自盡,逼自己說出“兄弟如手足,妻子如衣服。衣服破,尚可縫;手足斷,安可續?”讓女人咬牙切齒的名言,也讓呂布帶着對“大耳朵兒”的滿腔仇恨謝幕演出。

投靠荊州,劉備不是安分守己的寄人籬下,而是苦心經營於新野,經營出一片民心所向,還時不時插手劉表家庭糾紛,引起了劉琮集團的恐慌和憤怒,設下“鴻門宴”想讓劉備永遠閉嘴,當從伊籍口裏得知真相後,劉備不做稍微的遲疑打馬而去,留下“躍馬過檀溪”的驚心動魄,也把趙子龍孤獨的留在一羣敵視的目光中,任其自保或不保。假如身處殺機四伏之中的不是趙雲而是關羽或張飛,劉備還能這麼心無旁騖的一走了之嗎?縱觀三國演義,趙雲只不過是劉備的戰神,其他的恩寵很少顧及到他。以至於趙雲的'不少錚錚諫言,換來的都是劉備的不快和惱怒。

劉備入川抵禦張魯,採用龐統上中下三計之中計,出其不意殺涪城守將楊懷、高沛,攻雒城取綿竹,直搗成都。卻發書致劉璋,說曹操令部將樂進引兵至青泥鎮,衆將抵敵不住,自己親自帶兵擊曹去。連爲劉備入川立下汗馬功勞的張鬆也不告之,張鬆信以爲真,寫信阻止劉備撤軍,不料被其兄告密,全家滿門引頸受戮,成爲劉備入主成都的殉葬品。攻下涪城,在慶功宴上,劉備竟然忘乎所以道“今日之會,可爲樂乎?”,龐統聽後竟然不相信自己的耳朵,說到:“伐人之國而以爲樂,非仁者之兵也。”,劉備雖然是酒後之言,又有誰說這不是酒後吐的真言呢?

白帝城託孤,劉備對諸葛亮一番令人回味的話:“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邦定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則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爲成都之主”,讓諸葛亮汗流遍體手足失措,諸葛亮比誰都明白,劉備糖衣炮彈式的話語裏劍光閃閃,只要自己稍有不忠之辭,劉備就可以強撐最後一口氣使其先他而去,發重誓,表明“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成爲諸葛亮當時唯一的選擇。劉備用諸葛亮,更多的是防諸葛亮,帶龐統入川,讓諸葛亮守荊州,並讓關羽、張飛兩大心腹監視,如不是龐統命殞落鳳坡,諸葛亮也許要長期在荊州安家落戶。劉備進位漢中王,大封文武時,竟然是許靖爲太傅,法正爲尚書令,而諸葛亮僅僅排名第三,巧妙分權,大權只能是我劉備緊握。

當然劉備的這些小小的瑕疵,很好的詮釋了一句話:人無完人,金無足赤。

標籤:劉備 地道 隨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