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唯美文字 > 隨筆

姜女祠文化公園散記隨筆

隨筆2.95W

吃罷晚飯,天色尚早,閒來無聊,步出家門,在環境優雅的小區院子裏逗留了幾分鐘,不由自主地踅出院子大門。

姜女祠文化公園散記隨筆

沿着熟悉的馬路一路往北,轉過了一個彎,馬上感覺到一絲涼意,驅走了渾身的炎熱與浮躁,一切變得平靜,任憑涼風習習吹拂。眼前的姜女祠廣場上,鑲着 “姜女清風” 的地面不遠,一塊刻着“姜女苑”巨石豎立着,男女老少悠然地散步、談笑。沿着漆水河畔一路向北,匯入來往的人流之中,在和諧與自然中清空思想,感悟自然與生活的和諧。

北行不遠來到姜女祠。姜女祠宏偉的山門、祭亭和孟姜女雕像及踏步層層錯落,渾然一體,山門面闊三間,仿清代歇山式建築,半拱飛檐,正中門額懸掛“孟姜女”牌匾,山門院內,矗立着高達4.5米的孟姜女塑像,高達1.5米的基座上鐫刻着明代陝西巡撫秦揚的《過節婦孟姜祠祀》,兩側豎立着古人歌詠姜女祠的詩文碑。那殿堂式的建築,把一個古老的傳說不斷地傳承;那青磚紅瓦還有門廊兩邊絕佳的對聯:“淚泉不竭姜女傳說滿華夏,殿宇重新同官故里灑神韻”。院內碑廊豎立着衆多的古人歌詠姜女祠的詩文碑石,昭示着姜女祠久遠的歷史,孟姜女美麗動人的傳說,潔白的孟姜女塑像和那涓涓香甜的泉水,周圍蒼勁有力的松柏、鬱鬱蔥蔥的竹林,還有那院落中一塊巨大的樹木化石,構建出一幅美麗的畫卷。

姜女祠的北側則是新建的青石臺階,蜿蜒曲折而上,直通山頂。那欄杆是仿原木製的,疊疊坎坎曲折於岩石石層之上。兩側的灌木與刺槐、松柏夾雜生長,不及半山腰就能聞見一股清新的槐花香,忍不住吟出幾天前自己創作的幾句粗製濫造的詩句:“春日和煦催人行,晨風悅人陽光燦。閒情悠然入林中,槐花斑斕迷人眼。微風輕送幽香醉,蝴蝶翩飛閒遊去,蜜蜂採蜜自在忙,拂面清風生愜意,陶然忘卻塵世煩。”

到了半山腰,這裏規劃平整並修建了一個巨大的好似即將成熟的黃色巨大葫蘆,靠山的一邊護坡上貼上了一個大小合適的古銅色浮雕,與葫蘆交相輝映,印證着那古老的孟姜女的出生傳奇。北邊不遠的山坡上又平整、修建了一個亭子——又名觀景臺,站在那裏汽車站以北的地方盡收眼底。亭子和葫蘆所在的地方靠外面的一面,用青磚修建的垛口式的護欄,使其彰顯出古老的色彩。

沿着修寶葫蘆向南是一條新鋪修的、纏繞於半山腰的臺階和道路,路寬1.6米左右,穿越於叢林之中,那白茫茫的一片片槐樹林,散發出醉人的槐花幽香沁人心脾,道路在其中隨着地勢起伏,不時地有人從身邊擦肩而過。路邊山坳裏的平地上擺放着一個巨大的仿樹根茶几,旁邊放着幾個仿製的木墩,和一個個石質休閒座椅,構建出一個清幽自然的休閒好去處,讓人留戀忘返。

山路的盡頭是山坡上一片面積最大的平地,上面修建了一個整個山上最大的亭子——另一個觀景臺,這裏恰好處在山頭上,亭子的外面仍然是用青磚修建的垛口式護欄。站在這裏整個印臺北關地區盡收眼底,一覽高樓低,車輛如螞蟻,亭子的周圍已經被綠化美化的讓人耳目一新。

從亭子的北側沿着陡立的石質臺階,盤山而下,與一條新修的盤山休閒公路交匯。繼續沿公路盤山而上,那平整的水泥路面和路旁帶有古色古香的30盞景觀路燈,新栽的苗木映襯出優美的綠化和硬化,路旁的印臺八景古銅色浮雕和各代文人騷客所題的詩詞,沿路點綴着路旁的護坡,彰顯出印臺深厚的文化底蘊與歷史淵源。每到午後、傍晚附近的老老少少、男男女女,三三兩兩結伴而行於山路上,有的老人帶着隨身聽,聽着優美的音樂或戲劇,悠閒地散步,盡情地享受這優美的環境,幸福的生活。

總體而言,姜女祠文化公園包括景觀、園路、輔助工程三部分,以秦文化爲設計風格,集文化展示、健身休閒多功能爲一體,力求在山水旖旎的姜女祠山上創造一座融於自然之中的姜女祠文化大觀園。姜女祠文化公園是印臺區政府的一項重要的惠民工程,它的修建使得印臺更加美麗,更具人文魅力,彰顯出印臺深厚的文化底蘊,印臺人的生活會更加幸福、和諧。

太陽悄然地劃過長空,在西邊的山峯上懸掛,不經意間,又躲藏於山後,天空中盪漾着落日的餘暉,映紅了整個天際,不知不覺中,晚霞又呼喚回了最後的雲彩,一切變得摸不不清,天與地的界限被淡化,一切被重重的夜幕所覆蓋。

踏着輕盈的腳步,帶着輕鬆、愉悅的心情,沉侵在愜意的夜景之中,走過一盞盞明亮的路燈,品味着優美的夜景,享受着今天甜美的生活。

昨夜已是往事

有一些往事,理應處理得像曹雪芹那般曲筆的。不禁意就會將它們束之高閣,欲在清冷的月光裏冷淡。等待一有些風來,恰似破了一顆顆晶瑩的楓露。在聲聲破裂裏,本能變成了習性。於是,千百個華麗的夜晚,如瀑的是對你愛恨的斗轉星移。天越來越高,心事就愈來愈近了。我知道,這些無眠是要永遠屬於我一個人了。無論迴歸的路是煙水相隔,還是離恨蓑蓑。

以前,喜歡用歷史消磨無聊、勾我入眠。可是,昨夜我心躁動洶涌。枯槁的過去竟能成爲我的痛的慰藉。直至今晚,我也根本沒有勇氣去看些夜半的香花曉月。愈是花繁愈傷春。這種心情,類於李煜心中的故國,恰似杜工部眼中的國破,但與兩者卻還有些參差。因爲他們還有希望,而我確實心無塵灰。有時禪家的“無”、“空”是用流盡最後一點希望的血作爲代價的。所以便沒有了痛和殤。我就曾是衆生中那個的一個,佛非我願,但你讓我成了佛。

拂曉時分,灰白的天色讓我有了睡意。我情願入眠,但究竟無可奈何。忽然想起昨日午後,兒子帶我去超市。不禁意聽到了兩個濃妝的女孩談史。問題應該是源於一部類似還珠的清宮肥皂劇,她們大概說文學評論家的史實,是很複雜亦或無聊的東西。她們本是懷着膜拜的心思去面對那份遙不可及的。我想:兩人實在是因爲太單調。所以要拿無聊的東西作爲消遣的。其實,濃妝恰恰是她們的研究。她們是有自己的樂趣可以忘我的。我卻沒有,面對貌似豐富生活,但我卻感到很寂寞。

喜歡聲色犬馬的人們大可以鄙夷我的寂寞了,我卻不會菲薄他們。就像當初不屑楊太真種了一地榴花,任我謗誨,她卻從未迴應一樣。直至今天,我才真正明白了爲什麼白居易要去做《長恨歌》。如果李太白的“雲想衣裳”是爲了解脫自己,白居易也在解脫,我也是。

在迷茫生死的時候,我曾經毫不掩飾的羨慕過一塊石子。當迷茫人生的時候,我癡迷的豔羨着每一個爲低級或者進階趣味不懈追尋的人們。陶平章的高潔曾經摺腰了億萬人,但他嗜酒也被一些頭腦冷靜的學術家所不齒。無論褒貶,陶淵明曾經還是活着,今天他也活着。雖然不能吸呼,但至少沒有銷聲匿跡,依然是一座高山。但我的這個夜晚卻真的要一去不返了。

歸來卻想誰家

悠長的巷子,一排排低矮的平房錯落着,窄小破敗,門窗一律是青黑色,瀰漫着木材被雨水侵蝕後發黴的味道。水泥的街道上,幾顆青色的鵝卵石裸露着。

清晨霧氣彌散在這個巷子裏,地面上遍佈着小水窪,偶爾一聲沉重的開門聲打破這種沉寂,慢慢的,街道上有了來來往往的人,我在人羣中穿梭,尋找家的門牌號,從巷頭到巷尾,都沒有與手中號碼相符的門牌號,原來家已經搬遷。

霧氣散去,天空開始飄落雨滴,逐漸,行人都已散去,巷子有空了,偶爾有急切的腳步聲跑過。木質的大門一家家開啟,青色的屋檐下,雨打着屋前的芭蕉。

門吱呀一聲開啟,走出一個女人,坐在門檻上,獨自納着鞋底,這時屋內跑出一個女童,拿着女人手中的鞋底與自己的腳比了比,最後把頭靠在女人的肩上。時間就這樣過去,女童又跑進屋內,擡出一張凳子,與女人並排坐着,女童開始埋頭寫着什麼。

有時而擡頭與女人說着什麼,只是聽不清說了什麼,不過女童和女人都笑了,女人露出殘缺的泛黃的牙齒,女童露出整齊的潔白的牙齒。我站在不遠處看着這一幕,我想走進他們,卻在走近後發現女人和女童都不見了,只有半開的大門,伸手觸及,沒有預料中木質溫和的觸感,而是滑膩並且堅硬,仔細在看,入眼的只是白色的牆壁。原來這只是一個夢。

清晨的光射進屋內,在牆壁上留下斑駁的樹影,隨風搖曳着。走下樓,祖母坐在門前,戴着老花眼鏡,拿着針和線,對着光穿針。我走近她,接過他手中的針線,爲她穿針。她望着我笑了,那口牙齒早已落光,青絲也已成白髮,我坐了下來,依偎在她身旁,如同兒時一樣,只是我不在是女童,而她也已老去。

時光蹉跎,即使此刻我在她身旁,即使家門還是青黑色,但,家已經搬遷,那條巷子裏的平房也成了高樓。

我留着家的門牌號,可是家已經搬遷。

明湖心語 (三)

夢見已故大半年的父親,音容笑貌宛如生前。陰陽相隔,亦相連。如果宇宙是一個生命,那麼衆生都生活在一個體內。如果人體是一個宇宙,那麼體內都生活着無量衆生。無論微觀宏觀,都是衆生一體。佛法無邊,宇宙無限,明心見性只能看見自己生命產生的地方。地球是人類的家園,生命的故鄉卻在不同的宇宙空間。回家吧,這是今生唯一的真願!

霧霾與豔陽交替出現,一時心灰意冷,一時又喜氣洋洋。美國天文報告,遙遠宇宙的大爆炸,對地球有什麼影響呢?就象宇宙引爆危樓,地球落下許多塵埃。如果讓牛頓解說,是神在進行這項工作。那麼豔陽,當然是新宇宙的光輝照耀到地球上。宇宙更新的全部創意都來自地球,這在未來一定會被證實。現在不必過份擔心身外的環境,而要十分在意身內的心境。因爲,這是天人合一的唯一通道。開啟心扉,就是開啓宇宙之門。

週末和妻子孩子,其樂融融的看<<爸爸去哪兒>>。可能對大開眼界已經審美疲勞,現在對幼稚天真津津樂道。親情無價,孩子是無價寶。隨着孩子的身體一天天成長,父母的精神也在一天天成熟。生下來就在體驗人生,生下孩纔開始體驗生命。普世價值講奉獻,父母對子女的奉獻,推而廣之就是大愛。教育大衆的重擔,就落在五個孩子的肩上。牽着你的小手,來證明親情是人類固不可破的紐帶。

吃素後,喝茶身體反應也很厲害,於是把茶也戒了。吃最簡單的飲食,人反而輕鬆自在,無憂無慮。以前能洞察人事,現在對心念也敏感,這不過是在恢復生命的本能而已。無論什麼樣的高科技產品,都不及人體功能的萬分之一啊!

故鄉的春天

南方的風景真好,四季花開不斷。然而沒有季節更換感覺不出變化,時間久了就會覺得沒有意思。從北方來的人就十分懷念充滿生機和活力的'春天。

春天的確令人神往。今年早些日子,當我乘坐北上的列車向故鄉進發時,就逐漸找回了春天的身影,而且是越往北行越感覺到春的姍姍來遲。當華南已是繁花似錦的時候,江南水稻正在插秧,中原大地一片蔥蘢,而關外的黑土地上,小草剛拱出嫩芽,樹上枝條也剛抽出新綠來。

在東北感受春天,是從春節開始的。儘管那時天氣還是很冷,野外還是皚皚的白雪,但是西北風颳在臉上已不覺得刺骨,朝陽處的積雪也在悄悄融化。最明顯的還是心情的變化。“貓冬”的人們歡天喜地、山吃海喝地過完大年,就該緊鑼密鼓、夜以繼日地迎接新春了。“一年之計在於春”。人們開始挑選良種、檢修農具、整平土地,單等東風送暖、大地回春之後,把種子連同豐收的希望都播撒進土地裏。

春姑娘向來羞答答的,不喜歡聲張,邁着輕盈的腳步,一步步走來,在不知不覺中已經來到了人們面前。

報告春天來臨的信使,並不是第一聲春雷。住在江邊的人,都盼望一年一度開江跑冰排的壯觀,覺得那纔是莊嚴宣告春天到來的鐘聲。我是在松花江邊長大的,親眼所見千里冰封的江面頃刻間轟然開裂,巨大的冰塊排山倒海般向下遊奔涌的場面並沒有幾次。然而每次開江,不論看見的還是聽到的,人們都會奔走相告,分享得知這一訊息的喜悅。“開江了!春天來了!”人們歡呼雀躍,甩去棉衣,扛起農具,迎着春風,走向田間,到處呈現人歡馬叫鬧春耕的繁忙景象。

後來,我搬進城裏,由於遠離了鄉村,遠離了鄉親,也漸漸淡漠了對春天的熱戀和渴望,但畢竟還在北方,還能時時感受到春的愛撫。現在到了南方,只能在夢中回到春的懷抱,或是對着VCD唱一曲《北國之春》過把癮了。

今夜煙花燦爛

寒潮,像受驚的野馬羣漫卷而來。我在刺骨的風裏等待。爲去年就許下的願望,我用去整整一年的光陰。

黑色的天幕合攏了。

圓月一襲皎潔的素衣,俏立在樹梢,極盡溫柔之能事。三五顆星星眨巴着亮晶晶的眼睛,在黑暗裏諂媚地笑。

四周響起刺耳的炮竹聲,瘦小的煙火借勢竄起,尖聲長嘯。天空升起了孔明燈,一顆,兩顆,三顆,幾十顆,上百顆燈吶!無數顆紅黃色的星星,如款款而行的女子,手挽着手,在黑暗的天空裏遊走。它們形成團隊,或分或合,或曲或直,高低不等,勾勒出奇異而漂亮的圖案。有人感嘆:好壯觀的天象呀!宛如銀河系的羣星在聚會。

但是我要說,溫柔的月亮,可愛的星星,喧鬧的炮竹,還有嫵媚的孔明燈,請收起你們的行頭離開,今晚註定不屬於你們!

等待讓人心焦,幸福就來得突兀。轟隆隆,一聲巨響,黑夜被無形的手扯去面紗,我腳下的大地在微微顫抖。燦爛的煙花,我日思夜想的美人兒,終於出場了!你微微笑着,以君臨天下的風度,出現在高高的舞臺上。我擡起頭,仰望你的風姿,心神跟着你的形跡盪漾。

多麼美好的時刻呀!爲你助興的鼓,如天雷般打響。那些爲你伴舞的仙子,身着五彩繽紛的霓裳,亦步亦趨,合着你的節奏。你飄然而降,又悠然升起,英姿勃勃,衣袂飄飄。無數精靈匍匐在你的腳下,爲你叫好,吶喊聲震耳欲聾。月亮羞愧地垂下頭,星星無趣地隱藏在黑暗裏。天真的孔明燈呀,張開雙臂,想撲進你的懷抱裏。喔!遠處的炮竹聲更加熱烈了,有對情侶激動地擁抱在一起。你金黃色的秀髮,如瀑布般垂落,直到地上。你柔軟的身子,如長龍般扭動,騰挪自如。你燦爛的笑臉,如清晨的太陽般,照亮半個天空,讓凜冽的西北風生出暖意。你身懷絕技,幻化無常。方纔纖小若飛絮,翩翩飛去;旋即碩大如巨輪,滾滾奔來。恰似鮮花競妍;又若閒雲飄逸。你是一個善變的女子,或聰慧霸道,或溫柔優雅,或多情浪漫,或熱情奔放。你是滿腹經綸的文人,行有詩,止亦風流。你是淘氣的嬰孩,笑惹人,顰也招人。

哦!就請朔風停止飛翔,讓寒冷墜落,讓憂慮消散。讓我們挽起熱烈、歡喜、陶醉的手,一起去看煙花吧!

今夜煙花燦爛!無數的人從四面八方涌過來,圍着你,讚美你。而你,美麗的煙花,正在高聲朗誦,一篇讚美和平繁榮的華章!

西窗下,且聽風吟

梵靜夜間,聆聽細雨敲打西窗下的風影。句句肺腑,漫漫如綢。一絲一縷傾訴着多少個傷春悲秋的涓涓舊事。襲來陣陣秋季芳華,只有風兒依偎在窗前悄然感慨,悼念歲月的蕭然,獨自傷情。光陰凝成一滴晶瑩剔透的眸下淚,漠然滴落,在一拂袖中便會消逝殆盡。

嘆一句煙花易冷人易傷,嘆一句花敗茶涼樓成空。嘆一句過往雲煙相思愁,嘆一句韶華易老兩鬢白。

西窗下,風的飄動喚不起沉睡流年,聽到悠揚不間歇的呻吟。風的嘆息,抖落了夜間繁星,鬱結着千秋風霜,哭訴着萬里愁言。風與窗,棲息在昏暗的夜色中,面面相覷。

舉目四顧,沒有秀麗的宮闕,月涼如水,牽魂奪魄的長河。側耳聽聞,沒有深夜時斷時續的搗藥聲,沒有錯落有序的樹葉聲。清冷的靈魂,徹夜清醒,點綴着夜的孤寞。

呼呼風聲,低迴婉轉,蕩氣迴腸的吟唱着塵間的曠世戀情。往昔飄過,融化成縷縷清風,輕輕拂過,西窗下,帶來絲絲香馨。

西窗下,且聽風吟。沒有黃昏的無奈,沒有晨露的希望,唯有深夜的惆悵,句句是傷。

西窗下,且聽風吟。沒有不朽的傳說,沒有千古的愛戀,唯有淚落的聲音,聲聲斷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