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唯美文字 > 隨筆

高一隨筆-我的思考觀

隨筆1.62W

我身邊的很多人都說這是個紛擾的世界,而且,還要煩憂着生活,人就像機器一樣,每天做着同樣的事情,枯燥乏味。我雖然理解他們說的話,但卻無法感同身受,因爲我至今都還沒有踏入社會爲生活打拼。這是我感到羞愧,但同時我又感到慶幸,有這麼大把的空閒時間,依然以一種旁觀者的角度看着這個世界,然後再進行一些所謂的思考。

高一隨筆-我的思考觀

也不知道這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興許是和我的性格有關。這在這個社會中是有些不智的,我在外人面前有些內向,而且對社交也沒什麼興趣。我有很多時間都是自己待着,用時下的說法就是“宅”。就是這種“宅”讓我的目光投向了這個世界,我便開始對這個世界的一切進行思考。儘管這對一個平庸之輩來說似乎是可悲和可笑的,但我似乎終於有了一些所得。這些所得讓我自以爲站在了一個高度,看到了一些其他人看不到的東西。我便沉迷於此了,而且是一種近乎瘋狂的沉迷。

我似乎是個怪人,很多想法都和其他人有些不一樣,這並不是我刻意要與衆不同,也不是要標新立異。我時常與朋友們聊天,我喜歡和他們談談自己的真實感受,尤其是活在這裏的我們,甚至自以爲是地說出“人應該……”的話。然而,這在朋友們的眼中是不夠成熟的。他們會對我說道:“你說的很對,但這是個現實的世界。”他們都是我的好朋友,我相信他們是爲了我好,但對他們的話實在是不以爲然,但這卻讓我想到了一個問題:思考有什麼意義呢?

凡是思考,都是爲了某一個答案,它的過程簡單說來應該是這樣的:一個人看見某個現象客觀存在着,而這種現象超出了這個人目前所具有的一般性認識範圍,然後這個人對這種現象的存在合理性所進行的思維分析。在這裏,引起思考的現象可以分爲自然現象和社會現象,那麼,思考也可以分爲對自然現象的思考和對社會現象的思考。

對自然現象的思考我們可以分爲客觀和主觀兩個方面。客觀思考一般是爲了探尋出現象背後的內在規律聯繫,每一個所思考問題的順利解決都會推動人對物質世界的認識的發展,人在這種認識發展中,可以運用已掌握的認識解決實際問題。主觀思考是指人對自然現象的客觀反映基於本身的主觀情感所作出的思維反應,它類似於我們對自然的一個“看法”。我們可以把對自然現象的思考看作是一個對物質世界的認知過程。在此,客觀思考從過程到結果來講,都是受到客觀因素制約的,因爲這個過程是基於與所思考現象或問題相關聯的客觀聯繫上的,離開這個客觀聯繫就會偏題或變成瞎猜;而思考出來的結果會得到實踐的證明。主觀思考從過程上來講是不受客觀制約的,因爲整個思考過程是基於自身的情感認識上的,不用考慮這種情感認識是不是和與現象或問題相關聯的客觀聯繫;其思考的結果受客觀因素制約是因爲這種結果最終也會經過實踐的檢驗,即使是目前證明不了的問題。

社會是人的社會,對社會現象的思考其實就是對人的活動的思考。對人的活動的思考我們也可以分爲客觀和主觀兩個方面。從客觀方面來說,這個過程與對自然現象的客觀思考相同,是對客觀規律的探究,在此體現爲對人的活動的內在規律性的探究,在此基礎上,形成社會科學,有助於解決某些社會活動中存在的問題,也從客觀層面上對人加深了認識。從主觀方面來說,這個思考過程是對人的.活動的主觀情感建構,體現的是人基於主觀情感上對人的活動的認識,這個認識過程一般還包括着對人的活動的內在規律性的情感認知。在此,客觀思考的過程和結果都受到客觀因素的制約,原因和對自然現象的客觀思考受客觀因素的制約的原因相同;主觀思考從過程到結果都不會受到客觀因素制約,因爲這個過程包括了對人的活動的內在規律的認識,或者說,這些客觀制約因素在此變成了被思考的對象,我們不能用思考對象本身來解釋思考對象,也不能用思考對象本身去檢驗思考對象。客觀思考是對人的活動的內在規律的認識,即“是什麼”;主觀思考在“是什麼”的基礎上強調“爲什麼”,這使它不同於其它思考,因爲它不是對規律的探知,而是對規律的規律的探知,這也使人性成爲了世界上唯一一個會被人“較真”的客觀性聯繫。

我們可以把思考看作是一個爲了獲得某種認知的過程。從客觀方面講,是爲了獲得某種理性認知,強調的是事物本質的、固有的聯繫;從主觀方面講,是人在主觀情感上對某種所感知的認識過程。反過來講,思考亦是建立在一定的認知上的。整個過程就是人們根據對問題的思考採取某種實踐手段獲得新的認知,在此基礎上又發現新問題,再對其進行思考和解決,再獲得新的認知,如此循環往復。這就像走上了一個沒有盡頭的螺旋式樓梯,看起來像是在打轉,但高度在一直提升。

在如今看來,思考似乎成了“某些家”的事了,這是不對的。不過也難怪,我們都滿足於了追求生存和條件的優越,也只有在考慮到自己可能“吃不上”和“玩不了”的時候纔會皺起眉頭。當然,並非人人如此,越來越多的年輕人也開始追求做人的深度,這總是好的,哪怕是盲跟風,但正如一位學者所說,“年輕人,總是想的太多,知道的太少”,因此,我們還需要不斷地學習,多讀書,想通了,我們的路才走得順,走得暢快。這興許不能提高你的生活水平或讓你富貴一生,但作爲追求深度的人來說,是另外一種滿足和享受。但我們需要知道,思考不是讓我們憤世嫉俗,也不是讓我們與世俗格格不入,我們反而要有一種“入淤泥”的精神,因爲至上的真理和智慧往往是平凡的,平凡到讓人不敢相信那就是真理和智慧,所以,也往往只有少數人才能掌握真理和得到智慧。

我們是一羣崇尚情感的生物,在思考的時候我們一定要時刻牢記這點,不能讓理性奪去我們的真性,也不能讓這種追求把我們變得狹隘,忽視身邊的一切。我們應該追求真理,也應該遵循着真理,但在這個方框外畫一個圓,興許纔是我們人的大智慧。我們畢竟活在這個世上,不知爲何而來,也不知去往何處,一切都顯得很倉促,我們失去的不僅是原本擁有的珍貴,還有所有“活着”對“生”的敬仰。思考本身是大於其意義的,因爲所謂的“意義”便是人賦予的,只要是不同的人,那這種“意義”都會存在着一定程度的相對性,但無論是什麼人,只要一開始思考便遵循着某種純粹的自覺。不過是那顆最本真的心罷了,讓我們在擡起頭仰望的時候,看到這個世界,看到我們自己。

標籤:高一 隨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