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唯美文字 > 經典美文

有關中美文化差異的簡介

文化概念廣泛,給它下一個明確定義是一件具有挑戰性的事情。不少哲學家、社會學家、人類學家、歷史學家和語言學家一直努力,試圖從各自學科的角度來界定文化的概念。然而,迄今爲止仍沒有獲得一個公認的、令人滿意的定義。它既是一種社會現象又人類長期生產與創造的產物。廣義而言,文化是人類在發展的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的總和。特定的文化包含着特定的政治與經濟特點,狹義而言,一個國家的文化包括生活方式,風俗習慣,思維模式,藝術科技,宗教信仰和價值觀,文化是人類在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文化特指意識形態所創造的精神財富,文化是凝結在物質之中又遊離於物質之外,能夠被傳承的宗教、信仰、風俗習慣、道德情操、學術思想、文學藝術、科學技術、各種制度等。狹義的文化,排除人類社會歷史生活中關於物質創造活動及其結果的部分,專注於精神創造活動及其結果,主要是心態文化,又稱小文化。中美文化差異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有關中美文化差異的簡介

一、集體主義和個人主義

“個人主義”是指一種結合鬆散的社會組織,其中每個人重視自身的價值與需要,依靠個人的努力來爲自己謀取利益。“集體主義”則指一種結合緊密的社會組織,其中的人往往以“在羣體之內”和“在羣體之外”來區分,他們期望得到“羣體之內”的人員的照顧,但同時也以對該羣體保持絕對的忠誠作爲回報。

在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歷史進程中,儒家思想一直佔據着根深蒂固的統治地位,貫穿了中華民族大部分時期,同時作爲我國傳統文化的核心,儒家思想對中國社會和中國傳統文化產生的深刻而久遠的影響可謂是方方面面的。其中因爲儒家思想強調個人服從集體,一切言行皆以集體利益爲基礎,因此,中國文化體現出羣體性的文化特徵,中國人非常重視家庭親友關係認爲和諧的人際關係是社會的基礎,而且是不允許把個人價值置於羣體利益之上的。

而在美國這樣的西方國家是崇尚個人自由的社會。西方國家價值觀的形成很大程度上是受到文藝復興運動的影響。文藝復興的指導思想是人文主義,即以崇尚個人爲中心,宣揚個人價值至上,強調自我發展自我表現。因此,西方文化體現出個體文化特徵,這種個體性文化特徵崇尚個人價值高於羣體利益。因此相比中國,美國更加強調個性自由及個人的成就,最典型的人本主義激勵政策就是在員工之間開展個人競爭並就表現進行獎勵。

這種價值觀念的差異影響到中美交流的方方面面,比如以中美雙方商務談判爲例,這種影響會表現在談判人員的人數上。由於中國強調集體主義,所以中國談判代表團的一個明顯特徵就是數目衆多,一般由大大小小十幾個各部門主管及相關人員組成。大規模的談判組不僅能夠表明對談判的重視,所謂人多力量大,還能給人一種氣勢浩大的感覺。然後數目多的不利影響就是勢必容易出現內部矛盾分歧,相互扯皮的現象。相反,由於美國個人主義的價值觀,強調人的個體性獨立性,因此談判組一般規模較小。

這種文化維度的差異還會影響作出決策的過程。由於中國強調集體主義,談判過程中事物的決策都是由集體討論後一致得出結論的,並且需要上級領導部門覈實和批准方能確定。這樣雖然確保了決策的民主性,也導致了中方代表團做決策的時間長,美國人會誤解中國人太拖沓,不乾脆,增加時間成本,覺得既然談判人員沒有決定權,爲什麼要出席談判。而且,由於決策權分散,一旦確定立場,就很難讓他們在交涉階段做出改變。相對而言,在美國每個人都被視爲平等獨立的個體,美方被選舉出的談判人員是可以完全代表公司,被賦予一定決策權限的,有權對淡判中出現的多數問題當場作出決定。所以相較而言,美方的談判方式較爲自由,能夠隨機應變,靈活的決定取捨。另一方面卻容易導致中國人誤解美國人做決策太草率,不夠慎重,不負責任,能夠輕易的改變立場是對談判不忠誠的表現。

二、高語境和低語境

不同文化交流傳遞資訊的方式也有所不同,主要表現在溝通方式的直接程度上,低語境文化會使用比較直接明瞭的方式,而高語境文化偏好較爲委婉複雜的表達方式去交流資訊。

中國是個典型的高語境國家,有句古訓叫“察言觀色”。高語境文化的一大特點在於不能僅僅理解說話者的字面含義,要更深入透徹的去猜測字裏行間的隱含意義。在談判中這點主要體現在中國談判代表傾向於拐彎抹角,委婉的說話。並且擅長使用一些非語言方式如面部表情,手勢等肢體語言傳遞資訊。在中國人看來直言快語是缺乏修養的表現,相反一語雙關則體現說話的技巧與睿智。因此在於中國人溝通時領悟話外音的能力就顯得尤爲重要。

還是以中美談判爲例,相比之下,美國是個典型的低語境國家。美國談判者傾向使用直接明瞭的語言清楚地傳遞其資訊,表達明確,言簡意賅,並且他們會主動將自己公司的意圖,限制等各方面情況要求直接的提供給中方代表。

中美雙方這種高低語境的文化差異也會造成跨文化談判過程中的障礙。由於美方談判者直言快語,說話常常具有爭辯性,攻擊性,這種過於直接的表達方式在高語境文化的.國家不太容易被接受。中國作爲高語境文化的國家會把這種直接爭辯性的陳述視爲不禮貌、不尊重。另外,中國自古以來就很講究所謂的面子,愛面子是中國人的通病,從某種程度上講這也是一種自尊的表現,所以在談判桌上,美方談判代表當衆明確直接表達出反對攻擊性的語言,甚至是威脅警告等強硬手段會導致談判氣氛尷尬,雙方關係僵硬。這種說話語境的差異在中美雙方表達否定和拒絕含義的時候尤爲明顯。中國文化講究“以和爲貴”“和氣生財”,並且考慮到要維護美方談判者的面子,所以當在談判進程中產生分歧時,中方會盡量避免正面直接的衝突和爭執,但這並不代表中方不會去表達他們的反對意見,只是他們會用更爲委婉迂迴的方式暗示美方己方的見解,然而,中方這種出於對對方尊重的表達方式卻會讓美方談判代表感覺晦澀難懂,摸不透中方的真實想法,這就導致後面的談判過程變得艱難,或者是在美方錯誤地領會中方代表意思的情況下進行,最終導致談判陷入僵局。

三、直線型和循環整體型思維方式

中國人側重整體的思維方式,並且強調一時多用。凡事從整體到局部,由大到小,習慣用長遠的眼光和綜合系統的方法去分析解決問題,着重關注事物整體的發展執行過程以及獨立個體之間的複雜關係。所以在談判過程中,中國人偏好採用橫向的淡判方式,就是財議題進行通盤考慮,在充分了解了議題涉及的方方面面的情況下幾個議題同時展開討論並同時取得進展,體現了中國人複雜循環的時間觀念。

與此相反,美國強調個體的思維方式,直線型的時間觀,它習慣把複雜的事物分解成簡單獨立的要素,逐個地進行研究。衆所周知,美國人具有強烈的個人主義和競爭意識,講究速度和效率,注重結果,他們力求速戰速決,儘量減小時間成本,對他們而言時間就是金錢。所以在談判進程中,他們喜歡採用縱向的思維方式,將談判分割成爲一個個單獨的議題並逐個進行討論。對於他們而言,衡量談判的進展情況就是看解決了幾個問題。

現實生活中,這個文化差異也可以在中美雙方商業談判中顯示出來。基於整體的思維方式,中國人認爲原則是解決一切問題的出發點,所以中方談判代表習慣先制定一個最基本的原則框架,然後在後續的談判中就有關的若干具體細節問題進行討論。所以總體原則一旦確立,中方代表後階段的一切議題都將會圍繞這個核心原則展開並得到解決。然而美國人直線型的思維方式促使他們在談判中非常關注細節,在談判一開始便直奔主題,急於就價格,擔保,交貨等具體問題和條款進行討論。在他們看來,只有一項項具體議題逐步得到實際解決才能使談判得以迸行。總體原則只是談判起始階段爲了走形式確定的,中國人只關注可有可無的原則而回避討論細節問題,這是缺乏邏輯思維的體現,而且整體推進的談判方式雖然比較靈活,但是對於習慣嚴格時間限制的美方代表會覺得無法確定談判的進程,任何結果在談判結束簽訂合約之前都有可能發生而且遙遙無期。所以倘若中美雙方談判代表都堅持要按照各自的談判方式進行談判,那談判很有可能無法正常進行。

只有全面深入瞭解了中美文化的差異,纔會推動中美交流順暢進行。

標籤:文化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