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唯美文字 > 好文

聆聽的主題作文

好文1.26W

篇一:聆聽雪落的聲音

聆聽的主題作文

每年一進入冬天,我就開始盼望着下雪,盼望見到闊別一年的皎潔,盼望聆聽雪落的聲音。

不知爲何,自幼就對雪情有獨鍾。下雪的日子,是我記憶中的一個個節日,那種欣喜,隨着漫天飛舞的雪花飄蕩、飄蕩,飛到無盡的遙遠。雪的世界裏,我總感到自己是一個快樂的精靈,片片六棱的雪花是久別的朋友,陪我在茫茫天際盡情宣泄自己的快樂。看着那些純潔晶瑩的夥伴,不禁從心裏感謝造化的偉大,就越發喜愛這些美的使者了。

許多時候,雪是落在夜裏的,那麼,在這樣的夜晚,必定會在我的心中奏響無可比擬的天籟。有人說雪落無聲,我卻總能從落雪的寂靜中聆聽到生命的讚歌。雪片落在樹上的細細的聲音,雪粒落在地上的沙沙的聲音,雪花落在房頂上的綿綿的聲音;還有樹枝上的簌簌聲,電線上的嘶嘶聲,馬路上的嚓嚓聲;以及花壇裏的芬芳,池塘裏的消融,平原裏的堆積;雪落的聲音,是一首活力四射的交響曲,讓你不由得舒張開生命的眼眸,將快樂盡情綻放。

雪後的世界向來是詩人眼中的寵兒,雪後的聲音也一樣溫馨動人。最愛聽腳踩在雪上的咯吱聲,還有雪壓斷樹枝的咔嚓聲,孩子們打雪仗的歡呼聲、喧鬧聲,連靜靜堆積在一起的雪堆,也會發出嚶嚶嗡嗡的微響,使你一掃塵世的喧囂,變得如嬰兒般純潔透明瞭。

今天,意外的一場雪不期而至。最初是一個個小小的雪粒,敲落在車窗上、地上,跳啊跳地,就像一個個頑皮的孩子,還“沙啦、沙啦”地吟唱着歡快的小調。此刻,卻早已是撒絮扯棉般地紛紛揚揚了。雖然飄飄蕩蕩的雪花還伴隨着呼嘯的北風,但更有一番動人的韻味,似乎冬天正在留戀盤旋,春天也在依依挽留。是啊!沒有冬的蕭瑟,哪能映襯春的錦繡?這漫天飛舞的雪花,不正預示着春天的繁花滿園嗎?

來,讓我們靜靜地聆聽,聆聽雪落的聲音,聆聽春天的腳步……

篇二:聆聽·世界

有人會認爲風是無聲無息的,但是這樣想並不對。當它吹動向日葵花瓣的那一霎,它在悄悄的喃呢。當雲朵掠過它喜歡的一片天空,它會留下一陣讚歎聲······世界上的一切都有聲音,只要你細細的聆聽,沒有什麼是悄無聲息的。

——題記

有的人每天都沉醉在音樂裏,當從音樂裏醒過來時他已經聽不到了世界上更完美的聲音。而我卻不一樣,我雖然很喜歡聽音樂,但是那只是消遣罷了,我認爲我更多的時間是在傾聽世界。

坐在回家的車上,窗外的景色一幕繚繞。我不知道幹些什麼,其他人也是同樣,都在向窗外眺望,在那個狹小的空間裏只有呼吸聲、心跳聲、甚至還有秒針轉動的聲音。那些聲音很微妙。有時候我會感嘆,這個人的呼吸爲什麼那麼有規律。有時候會奇怪心跳的聲音爲什麼那麼急促,還有時在想秒針轉動的聲音爲什麼總是‘滴答滴答’的一成不變。可是生活就是這樣,在一些疑問中往往會出現很和諧的東西。那三者在一起的聲音,就像是有節奏的B——BOX,非常好聽。

夏天的時候我會去鄉下的奶奶家。在夕陽快落山的時候,坐在一個小山坡上向下望,彷彿是在看自己的足跡,或者是在看風吹動草的樣子。頭頂掠過一羣歸鳥,叫得那麼清脆,像是在道最後的離別。草的聲音滿淒涼的,感覺是回到了西元前,在硝煙剛剛散去的戰場,望着一片的廢墟。風的聲音更是讓人浮想聯翩,因爲它中間摻雜了太多東西,時而會聽見應花掉落的聲音,時而又鮮血蔓延的聲音,還有很多傷感,風的聲音永遠是那麼悲傷的,因爲它經歷過太多不好的事情。我常常聽着風聲,心裏就不自覺的起伏,一陣苦澀涌進嗓子眼。流水聲又讓人不自覺的飄到了江南小鎮之上,在流水之上有一座被煙霧飄渺的橋,上面面穿着紅色旗袍的女子若隱若現···

我從沒想過世界上會有這麼多令人期待的聲音,有的甚至比音樂還更勝一籌一些我們曾經都熟悉的聲音,也是找回記憶的源頭。世界的聲音那麼美好,值得我們去慢慢發掘。請你們也在發呆的時候細細傾聽這個有趣的世界,你會聽到很多前所未有的東西。

篇三:聆聽自然

星期天早上7:40,我和姐妹們騎着自行車就出發了,我們要去森林公園聆聽大自然的脈跳,放飛我們的心情!

我們一路歡聲一路笑語,沿途樹木漸漸的多起來,路上的行人卻越來越少,不時有豔麗的鳥兒飛過,空氣也越來越清新,有種漸入佳境的感覺。我們不知不覺就來到了森林公園。

到了森林公園,路兩邊一排排一行行的樹木不斷向我們招手,大姐領着我們直奔百竹園。我們一行人下了柏油路上了磚鋪小路,兩邊的小樹你挨着我我挨着你,如趕集般聚攏來。下了磚鋪小路,是一條蜿蜒的小土路,路兩邊是一簇簇一團團的竹林。粗得有胳膊粗,細得如筆桿,頭頂、路兩邊皆是翠竹。連空氣裏也夾雜着竹子的清香。三姐大喊了一聲,那聲音在竹林裏傳出很遠很遠,我也學着三姐的樣子大喊了一聲,她們也都喊起來,喊聲在竹林裏交織着,久久的迴盪着。愈往裏走竹林愈茂密,秋日的陽光慢慢地從濃密的竹林裏一絲一縷地透過來,撒在細密的竹葉上,撒在亭亭玉立的竹莖上,撒在濃黑的小草上。葉的碎影、枝的.碎影、莖的碎影,重疊錯落,把竹的綠映照得深淺明暗,美麗極啦!真有種如入祕境的感覺。

我們找了一處空地開始拍照,她們擺出各種姿勢照相,彷彿回到了爛漫的童年。她們笑着唱着,如鳥兒般嘰嘰喳喳,臉上盈溢着快樂。連樹上的鳥兒都被她們所感動,也唱起了婉轉的歌兒。我拍了幾張照片就獨自欣賞美景去了。我爬上了一座小土山,山上的小草密密地排在一起,好像一張多絨的毯子,總是激發我想在上面躺一躺的慾望。竹葉挑起一粒粒秋露,遠遠望去,好像珍珠撒在翡翠上,綠的逗你的眼,亮得閃你的目。山下鬱鬱蔥蔥,這棵樹疊在那棵樹上,簡直是綠的海洋。我深吸一口竹香四溢的空氣,頓覺神清氣爽。這裏沒有城市的喧囂,沒有城市人的浮躁,一切歸於寧靜。我靜靜的聆聽自然的脈跳,享受着迴歸自然的快樂。這不是世外桃源,這是世外竹園喲!

不知不覺已近中午,我們開始返回,我走在前面,一回頭卻不見人影,我停車稍等,一等二等還不見人跟上來,我返回去找。卻發現她們在竹林路上唱歌,歌聲四溢,驚得鳥兒四散。我也放聲大吼,快樂的歌聲在竹林久久迴盪……

我們聆聽了自然的脈跳,放飛了心情,我們快樂着。

篇四:聆聽天籟

這世間大概再沒有這樣一種聲音,能讓天地爲之傾倒,萬物爲之動容。

——題記

盼望着,盼望着,這場遲來的雪終究還是落下了,像一位輕盈的舞者,步伐輕快而靈活,踩着鼓點,踏着節奏;又像一隻只嬌小的飛蝶,在狂風中勇敢地翻飛,盤旋。有時跳累了,有時飛累了,便落在樹枝上,草叢上,放眼望去,構成了一幅綺麗的銀白色的畫卷。

小時候,我就期待着每年冬天第一場雪的到來。也許是緣於小孩子愛玩的天性,當我置身於一片潔白的花海時,嚴寒,狂風,甚至是被凍得失去知覺的雙手,這一切的一切全部被拋到腦後,我的眼裏只有一片片飛舞的雪花,心裏想的也是躺在雪地裏永遠不要起來。可長大後,漸漸失去對於打雪仗,堆雪人的興趣的我,還是一如既往地愛着下雪,期盼着下雪。直到這時我才漸漸明白,爲什麼帶來寒冷的大雪會那麼受人喜愛。原因很簡單,不是因爲它有多美好,而是我們每一個人都在渴望,渴望從這份寧靜中收穫一種微妙,別樣的享受。

不知你可曾留意過,當玩耍的小孩回到家中,當清潔工人放下鐵鍬,當夜幕漸漸地降臨,當一切都靜下來的時候——側耳聆聽,“沙沙”“沙沙”。這是漫天飛雪相互摩擦的聲音,這是翩翩的飛蝶落在枝椏的聲音,這是輕柔的風竊竊私語的聲音,這是隻屬於大自然的聲音。我愛的,正是這樣一種天籟——沒有雨的聒噪,沒有霜的喧囂,沒有風的咆哮,沒有雷的狂躁。它就是那樣靜靜地,悄悄地,無聲無息,不着痕跡,將你攬入它的懷抱。就是在那一瞬間,四下安靜了,你的心也靜了,除了耳旁時斷時續的“沙沙”聲,一切的煩惱都沒有了,一切的噪音也都消失了,最終剩下的,就只有你那顆經過了洗滌的心靈。它是純潔的,無暇的,是這天籟,抹去了附着在上的骯髒,留下了最自然的本真。

我想人們所愛的,應該遠不止雪天表面看起來的熱鬧,而是深埋在雪的靈魂深處的恬靜——如果說雪有靈魂的話,至少我堅信是這樣。

其實我們從小背的《三字經》說的不錯:“人之初,性本善”,這通俗易懂的六個字,便是我從雪之天籟中聽到的。哪怕從小便耳熟能詳,但大自然帶給我的感受卻是完全不一樣的,因爲我周圍不僅僅有書香墨卷氣息,還有那一聲聲動聽的“沙沙”“沙沙”……

在這喧鬧的都市生活中,即便到了夜晚,馬路上仍有車輛呼嘯而過的聲音,時而響起的一聲鳴笛,似乎掩蓋了本就細微的聲音,但那又怎樣呢——真正的天籟存在於我們每個人的心裏,動聽悅耳,至真至切。

篇五:聆聽禮儀

他叫張良。

一個平庸到可以忘卻的名字。

只是圯上的天空,在一種聲音的升騰裏,悄然翻滾。

日後,手執六韜。他暗渡陳倉,畫箸阻封,默默在帷幄之中博弈,注視着項羽的鮮血在漫天的楚歌裏,灑入烏江的濁浪。

歷史,便再也忘不掉張良。

人們又一次意識到禮儀這聲音的響亮了,它撼得動一個時代。

世事滄桑,人海茫茫。

睿智的先祖們,在混沌初開的懵懂裏,摸摸索索出一套交流的至道。於是,禮儀的旗幟,便在中國大地上飄揚了。

《談書錄》中雲“心誠氣溫,氣和委婉,必能動人”。禮儀是人與人之間最原始的相敬相親,是在浩渺天地間兩個微小同類相遇的驚喜。我們居住在熙熙攘攘的世界裏,便註定了不能獨自一人前行,要用自己單薄的血肉之軀接通整個族羣。因而社交,是人類內心的需求。舉手投足間的大氣和溫潤,無疑會增加交往成功的籌碼:唯高調研中心曾花費三年時間對兩千個人的檔案記錄進行分析,結果發現,“智慧”、“專業技術”和“經驗”只佔成功因素的14%,其餘的86%決定於良好的社交成績。

禮儀所溫養的,是我們的靈魂。

昔荀子有言:“衣食以厚民生,禮義以養其心”。我們這片土地,承載過太多太多的戰鼓馬蹄 ,因而我們的血液裏,有着古老的殺伐之意。因而想要回歸祥和與寧靜,需要的就是言語和態度的溫和,唯以此道,才能撫平我們幾欲沸騰的心境,在禮儀的溫養裏,滋生出厚重古樸的氣息。

悟得透禮儀的人,舉手投足間便是掩不住的浩然。上世紀50年代的一天,周恩來總理前去機場歡送西哈努克親王離京時,同去的進階將領們都心神不寧地惦記着下午的足球比賽,機艙門還沒關上,大家就說說笑笑地往回走,唯有周總理靜靜站在機場,目送飛機漸漸遠離。不僅僅是周恩來,曾子,楊時,張良……無不是他們的時代的禮儀典範。漸漸成了站立在歷史裏的古柏,恆久而蒼翠。

只是禮儀傳承了千年,終歸是擋不住時光的塵埃,被時代衝亂了步伐,當下的一顰一笑大多是爲了利益,顏面,抑或僅僅只是爲了他人的印象。我們只是在一座座土丘上爬上爬下,狂呼亂喊,卻誰都沒有窺到與天相接的一絲渺渺青峯的紋痕,纔是世俗雲霧背後的實質。

磨折也好,蒙塵也罷,禮儀終歸將古老的聲音斷斷續續地傳到了當代,好在文脈的分支,未曾斷絕。

所以。

凝神屏息,趁我們還有時間,聆聽吧。或許你會漸漸發現一些完全不同於身旁各種響亮的聲音,真正牽連着生命的內層。

那麼,讓我們繼續聆聽。

標籤:主題 聆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