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唯美文字 > 故事

史記中的故事(精選22篇)

故事5.04K

《史記》是中國西漢時期的歷史學家司馬遷編寫的中國一本紀傳體通史。以下是小編分享的史記中的故事,希望大家喜歡!

史記中的故事(精選22篇)

史記中的故事 篇1

秦二世時,丞相趙高野心勃勃,日夜盤算着要篡奪皇位。可朝中大臣有多少人能聽他擺佈,有多少人反對他,他心中沒底。於是,他想了一個辦法,準備試一試自己的威信,同時也可以摸清敢於反對他的人。

一天上朝時,趙高讓人牽來一隻鹿,滿臉堆笑地對秦二世說:“陛下,我獻給您一匹好馬。”秦二世一看,心想:這哪裏是馬,這分明是一隻鹿嘛!便笑着對趙高說:“丞相搞錯了,這裏是一隻鹿,你怎麼說是馬呢?”趙高面不改色心不慌地說:“請陛下看清楚了,這的的確確是一匹千里好馬。”秦二世又看了看那隻鹿,將信將疑地說:“馬的頭上怎麼會長角呢?”趙高一看時機到了,轉過身,用手指着衆大臣們,大聲說:“陛下如果不信我的話,可以問問衆位大臣。”

大臣們都被趙高的一派胡言搞得不知所措,私下裏嘀咕:這個趙高搞什麼名堂?是鹿是馬這不是明擺着嗎!當看到趙高臉上露出陰險的笑容,兩隻眼睛骨碌碌地輪流盯着每個人的時候,大臣們忽然明白了他的用意。

一些膽小又有正義感的人都低下頭,不敢說話,因爲說假話,對不起自己的良心,說真話又怕日後被趙高所害。有些正直的人,堅持認爲是鹿而不是馬。還有一些平時就緊跟趙高的奸佞之人立刻表示擁護趙高的說法,對皇上說,“這的確是一匹千里馬!”

事後,趙高透過各種手段把那些不順從自己的正直大臣紛紛治罪,甚至滿門抄斬。

史記中的故事 篇2

公元前202年,韓信佈置十面埋伏,把項羽圍困在垓下(今安徽靈壁縣東南,垓音gāi)。項羽的人馬少,糧食也快完了。他想帶領一支人馬衝殺出去。但是漢軍和諸侯的人馬把楚軍包圍得重重疊疊。項羽打退一批,又來一批;殺出一層,還有一層;這兒還沒殺出去,那兒的漢兵又圍了上來。

項羽沒法突圍,只好仍回到垓下大營,吩咐將士小心防守,準備瞅個機會再出戰。

這天夜裏,項羽進了營帳,愁眉不展。他身邊有個寵愛的美人名叫虞姬,看見他悶悶不樂,陪伴他喝酒解悶。

到了定更的時候,只聽得一陣陣西風吹得呼呼直響,風聲裏還夾着唱歌的聲音。項羽仔細一聽,歌聲是由漢營裏傳出來的,唱的淨是楚人的歌子,唱的人還真不少。

項羽聽到四面到處是楚歌聲,不覺楞住了。他失神似地說:“完了!難道劉邦已經打下西楚了嗎?怎麼漢營裏有這麼多的楚人呢。”

項羽再也忍不住了,隨口唱起一曲悲涼的歌來:

力拔山兮氣蓋世,

時不利兮騅不逝。

騅不逝兮可奈何,

虞兮虞兮奈若何?

項羽一連唱了幾遍,虞姬也跟着唱起來。霸王唱着唱着,禁不住流下了眼淚。旁邊的侍從也都傷心得擡不起頭。

當夜,項羽跨上烏騅馬,帶了八百個子弟兵衝過漢營,馬不停蹄地往前跑去。到了天矇矇亮,漢軍才發現項羽已經突圍,連忙派了五千騎兵緊緊追趕。項羽一路奔跑,趕到他渡過淮河,跟着他的只剩下一百多人了。又跑了一程,迷了道兒。

項羽來到一個三岔路口,瞧見一個莊稼人,就問他哪條道兒可以到彭城。那個莊稼人知道他是霸王,不願給他指路,哄騙他說:“往左邊走。”

項羽和一百多個人往左跑下去,越跑越不對頭,跑到後來,只見前面是一片沼澤地帶,連道兒都沒有了。項羽這才知道是受了騙,趕快拉轉馬頭,再繞出這個沼澤地,漢兵已經追上了。

項羽又往東南跑,一路上,隨從的兵士死的死,傷的傷。到了東城(今安徽定遠縣東南),再點了點人數,只有二十八個騎兵。但是漢軍的幾千名追兵卻密密麻麻地圍了上來。

項羽料想沒法脫身,但是他仍舊不肯服輸,對跟隨他的兵士們說:“我起兵到現在已經八年,經歷過七十多次戰鬥,從來沒打過一次敗仗,才當上了天下霸王。今天在這裏被圍,這是天叫我滅亡,並不是我打不過他們啊!”

他把僅有的二十八人分爲四隊,對他們說:“看我先斬他們一員大將,你們可以分四路跑開去,大家在東山下集合。”

說着,他猛喝一聲,向漢軍衝過去。漢兵抵擋不住。紛紛散開,當場被項羽殺死了一名漢將。

項羽到了東山下,那四隊人馬也到齊了。項羽又把他們分成三隊,分三處把守。漢軍也分兵三路,把楚軍圍住。項羽來往衝殺,又殺了漢軍一名都尉和幾百名兵士。最後,他又把三處人馬會合在一起,點了一下人數,二十八名騎兵只損失了兩名。

項羽對部下說:“你們看怎麼樣?”

部下都說:“大王說的一點不錯。”

項羽殺出漢兵的包圍,帶着二十六個人一直往南跑去,到了烏江(在今安徽和縣東北)。恰巧烏江的亭長有一條小船停在岸邊。

亭長勸項羽馬上渡江,說:“江東雖然小,可還有一千多裏土地,幾十萬人口。大王過了江,還可以在那邊稱王。”

項羽苦笑了一下說:“我在會稽郡起兵後,帶了八千子弟渡江。到今天他們沒有一個能回去,只有我一個人回到江東。即使江東父老同情我,立我爲王,我還有什麼臉再見他們呢。”

他把烏騅馬送給了亭長,也叫兵士們都跳下馬。他和二十六個兵士都拿着短刀,跟追上來的漢兵肉搏起來。他們殺了幾百名漢兵,楚兵也一個個倒下。項羽受了十幾處創傷,最後在烏江邊拔劍自殺。

史記中的故事 篇3

項羽的軍隊駐軍在垓下,士兵越來越少,糧食也吃沒了,劉邦的漢軍和韓信、彭越的軍隊層圍了好幾層。

夜晚,聽到漢軍的四周都在唱着楚地的歌謠,項羽大驚失色地說:“漢軍把楚地都佔領了嗎?不然,是什麼原因讓楚人這麼多呢?”

項羽就在夜裏爬起來,到軍帳中喝酒。

回想過去,有美麗的虞姬,受寵愛,常陪在身邊,有寶馬騅,常騎在胯下。而今……於是項羽就慷慨悲歌,自己作詩道:“力能拔山啊豪氣壓倒一世,天時不利啊騅馬不馳。騅馬不馳啊怎麼辦,虞姬啊虞姬我該怎樣安置你!”唱了一遍又一遍,虞姬也同他一起唱。項羽淚流數行,身邊的人也都哭了,沒有誰能擡起頭來看他。

於是項羽跨上戰馬,部下壯士八百多人騎馬跟隨,當晚從南面突出重圍,縱馬奔逃。天亮的時候,漢軍才察覺,就命令騎兵將領灌嬰率領五千騎兵追擊項羽。

項羽渡過淮河,能跟上項羽的騎兵只有一百多人了。項羽走到陰陵時,迷路了,向一農夫問路,老農騙他說:“往左拐。”項羽往左走,就陷入了一片低窪地裏,所以又被漢軍追上了。

項羽又率兵向東走,到了東城的時候,只剩下二十八個騎兵了,而追擊的漢軍騎兵有幾千人。

項羽自己估計這回不能逃脫了,對手下騎兵說:“我從起兵打仗到現在已經八年了,親身經歷七十餘次戰鬥,從沒有失敗過,所以才稱霸天下。但是今天卻終於被困在這裏,這是上天要我滅亡,不是我用兵打仗的錯誤啊。

我今天當然是要決一死戰,願爲大家痛快地打一仗,定要打勝三次,爲各位突出重圍,斬殺漢將,砍倒帥旗,讓各位知道這是上天要亡我,不是我用兵打仗的錯誤。”

於是就把他的隨從分爲四隊,朝着四個方向。漢軍層層包圍他們,項羽對他的騎兵說:“我再爲你們斬他一將。”命令四隊騎兵一起向下衝擊,約定在山的東面分三處集合。於是項羽大聲呼喝向下直衝,漢軍都潰敗逃散,果然斬殺了漢軍一員大將。

這時赤泉侯楊喜擔任騎兵將領,負責追擊項羽,項羽瞪眼對他大喝,赤泉侯楊喜連人帶馬驚慌失措,倒退了好幾裏。項羽同他的騎兵在約定的三處會合。

漢軍不知道項羽在哪一處,便把軍隊分成三部分,重新包圍上來。項羽就衝出來,又斬了漢軍的一個都尉,殺死百餘人。再一次集合他的騎兵,發現只不過損失了兩個人,便問他的隨騎道:“怎麼樣?”騎兵們都佩服地說:“真像您說的那樣!”

史記中的故事 篇4

張良常常出遊外地,訪賢求師。有一天,他散步走到一座橋旁邊,看見橋頭上坐着一位鬍子全白了的老人。老人一條腿搭在另一條腿上,腳尖勾着鞋不停地晃動。張良覺得好笑,就多看了他幾眼,老人見張良瞧自己,忽然一擡腳,把鞋甩到橋下面去了。老人對張良說:"喂!你去,把我的鞋撿上來!"張良聽了,心裏很不高興,可再一看,老人鬍子、頭髮都白了,又挺可憐他,就強忍住性子,把鞋撿了上來,送到老人跟前。誰知那老人又把腳往前一伸說:"你給我穿上。"張良還是忍住性子,便蹲下來,替老人穿上了鞋。老人笑了笑,慢慢地站起來,什麼也沒說,大搖大擺地走了。張良望着老人背影,覺得很奇怪。

他剛轉身要走,老人又回來了,對他說:"你這個小傢伙不錯,我願意教你學點兒本事。五天以後的早晨,你在這兒等我。"張良連忙答應了。第五天早晨,他剛上橋,就見老人已經站在橋上了。老人生氣地說:"你怎麼讓我老頭子等你呀?這樣可不行。要想學,再等五天吧!"又過了五天,張良一聽雞叫,就起身往橋上去,可老人又先到了。他只好認錯。老人瞪了他一眼說:"你要真想學,過五天再來。"說吧,拂袖而去。盼到第四天,到了晚上,張良連覺也沒睡,半夜就到橋上等着。過了一會兒,老人一步一步地走過來了。張良迎上前去,見了禮。

老人高興地說:"年輕人要學本事,就得這樣啊!"老人從懷中取出一卷兵書,遞給張良說:"你好好讀這部書,將來準能成就大事業。"張良接過書,道了謝,還想再問些什麼,老人轉過身,頭也不回地快步走遠了。從此,張良專心致志地鑽研這部兵書,最終成了一位有名的軍事家。

史記中的故事 篇5

秦末,劉邦與項羽各自攻打秦朝的部隊,劉邦兵力雖不及項羽,但劉邦先破咸陽,項羽勃然大怒,派英布擊函谷關,項羽入咸陽後,到達戲西,而劉邦則在霸上駐軍。

劉邦的左司馬曹無傷派人在項羽面前說劉邦打算在關中稱王,項羽聽後更加憤怒,下令次日一早讓兵士飽餐一頓,擊敗劉邦的軍隊。一場惡戰在即。劉邦從項羽的叔父項伯口中得知此事後,驚訝無比,劉邦兩手恭恭敬敬地給項伯捧上一杯酒,祝項伯身體健康長壽,並約爲親家,劉邦的感情拉攏,說服了項伯,項伯答應爲之在項羽面前說情,並讓劉邦次日前來謝項羽。

鴻門宴上,雖不乏美酒佳餚,但卻暗藏殺機,項羽的亞父范增,一直主張殺掉劉邦,在酒宴上,一再示意項羽發令,但項羽卻猶豫不決,默然不應。范增召項莊舞劍爲酒宴助興,趁機殺掉劉邦,項伯爲保護劉邦,也拔劍起舞,掩護了劉邦,在危急關頭,劉邦部下樊噲帶劍擁盾闖入軍門,怒目直視項羽,項羽見此人氣度不凡,只好問來者爲何人,當得知爲劉邦的參乘時,即命賜酒,樊噲立而飲之,項羽命賜豬腿後,又問能再飲酒嗎,樊噲說,臣死且不避,一杯酒還有什麼值得推辭的。

樊噲還乘機說了一通劉邦的好話,項羽無言以對,劉邦乘機一走了之。劉邦部下張良入門爲劉邦推脫,說劉邦不勝飲酒,無法前來道別,現向大王獻上白璧一雙,並向大范增獻上玉斗一雙,請您收下。無奈的項羽收下了白壁,氣得范增撥劍將玉斗撞碎並大罵項羽。

范增的預言在數年後應驗:項羽和劉邦在隨後的四年進行了大規模的戰爭(史稱楚漢戰爭),最後項羽敗北,在烏江自刎而死,劉邦建立漢朝,是爲漢高祖。

鴻門宴後人將鴻門宴喻指暗藏殺機的宴會或者不懷好意的事情。

史記中的故事 篇6

吳王壽夢在位的第二年,楚國逃亡在外的大臣申公巫臣輾轉來到了吳國,他開始教授吳人用兵打仗和駕駛戰車的技術,而他的兒子則被任命爲掌管對外交往的官吏。從此,吳國開始以獨立國家的身份與中原各國進行交往,並且開始出兵攻打楚國。

壽夢在位二十五年以後去世。他有四個兒子,長子叫諸樊,次子叫餘祭,三子叫餘昧,小兒子叫季札。四個兒子之中,季札最爲賢能,壽夢很欣賞他,以爲他將來可以成就一番事業,便打算傳位給他。但是季札堅持從禮法出發,認爲自己不應當即位,便辭讓了父親的美意。壽夢只好把王位傳給了諸樊,讓他代理日常的政務、掌握國家的權力。吳王諸樊元年,因爲國喪的期限已到,諸樊便要讓位給季札。季札辭讓說:“曹宣公去世以後,諸侯和曹國人認爲即位的國君是殺害太子而奪取君位的,所以他們準備擁立宣公的另一個兒子公子臧即位。公子臧得知此事以後,便逃離了曹國,以此來成全在位的君主。所以君子稱讚公子臧能夠嚴守節操。如今,您是合法的繼承人,沒有誰可以反對您,而我做國君則是不合禮法的;而且做國君並不是我的志願,我雖然沒有什麼才能,但是卻希望效法公子臧,嚴守自己的節操。”但是國人執意要立季札爲王,季札沒有辦法,只好捨去了優裕的王室生活,到鄉下種田去了。衆人看到他的態度這麼堅決,也就不再勉強他了。

十三年以後,吳王諸樊去世,他立下遺言,要傳位給弟弟餘祭,並囑託餘祭要用這種方法依次往下傳,一定要讓季札登上君位,以滿足父王壽夢的心願。他還在國內廣泛地宣傳、讚美季札的節操,希望以此來樹立兄弟依次傳位的規矩,好讓季札的即位順理成章。後來季札被分封在延陵,因此後人也稱他爲延陵季子。

史記中的故事 篇7

張儀離開楚國,又去遊說韓王。他說:“韓國雖然地勢險惡,百姓卻都住在山區,生活困苦。韓國土地不足九百里,國庫空虛。估計大王的士兵,總數也不會超過三十萬人吧。而秦國精銳部隊就一百多萬,戰車千輛,戰馬萬匹。秦國勇武的戰士在戰場上向來勇猛直前,不戴頭盔,輕裝殺敵,能手執強弓硬弩的神射手和揮舞長槍如風的將士們,更是多的沒法計算。秦國戰馬精良,駿馬奔馳起來,前蹄揚起,後蹄騰空,一躍就是兩丈多遠,這樣的戰馬多到沒法數清。山東六國的士兵,頭戴頭盔,身穿鎧甲與秦軍作戰。秦國的勇士毫不畏懼,反而嫌裝甲麻煩,都喜歡甩掉頭盔,扔掉戰袍,赤身露體與敵人作戰,就這樣也能輕鬆大敗六國軍隊。左手提着人頭,右手挾着俘虜勝利凱旋。秦兵與山東六國的兵相比,如同勇猛的大力士對陣懦弱的膽小鬼。用這樣的軍隊攻打別國,如同把千鈞重量壓在鳥卵之上,結果可想而知。

“那些諸侯、大臣們不估量自己土地狹小,國力衰微,卻聽信主張合縱的人的甜言蜜語,放縱他們結夥營私,互相掩飾。不顧國家的長遠利益而聽從膚淺的遊說,沒有比這種作法更誤君害國的了。

“假如大王不願跟隨秦國,秦軍是可以輕而易舉地把韓國攻下的。可以說,歸順秦國就安全,不歸順秦國就危險。如果讓我替大王謀劃,就不如歸順、幫助秦國。秦國的目標是削弱楚國,而能夠消滅楚國的只有韓國,這並不是說韓國比楚國強大,而是地理位置優越。只要大王西面事秦而攻楚,秦王一定會高興。這樣韓國既可得到土地,又可使楚國的怨恨都集中到秦國身上。”

史記中的故事 篇8

公元前527年,楚平王委派費無忌到秦國去爲太子建迎娶妻子。無忌是個善於迎逢拍馬的貨色,到了秦國後發現這個女子貌美過人,就想把他獻給楚平王,以次來博得楚平王的歡心。於是在到達楚都之前,他搶先趕回去慫恿平王說:“秦國的這個女子有傾國傾城之貌,您爲什麼不自己留下來而可自己留下來而再爲太子另尋一位呢?“平王也是個好色之徒,就聽從了無忌的勸說,自己娶了那位美貌的秦女,後來生下熊珍。他又爲太子娶了另一位女子。當時伍奢是太子的太傅,無忌是少傅。無忌由於不被太子寵愛,於是常常在平王面前中傷誣告太子建,平王就慢慢地相信了無忌的話。在太子建十五歲時,他的母親因爲年老色衰,漸漸地失去了楚平王的寵幸,平王對太子建就更加疏遠了。

公元前523年,平王讓太子建住在城父,戍守邊界。無忌又日夜在平王面前中傷太子建說:“當年我把秦國女子送到您的後宮裏,太子便十分怨恨我,時刻想制我於死地,我死不足惜,但是他對大王您也一定有怨氣,您可要略加防備啊。況且太子現在住在城父,不僅獨攬兵權,又對外結交諸侯,而且時時想打進國都,他這是想打進過都篡權奪位啊。”平王認爲這是老師管教無力的結果,便把太傅伍奢叫來責問。伍奢心知這是無忌造謠的結果,就說:“君王您爲什麼因爲一個小人而疏遠親生骨肉呢?”無忌聽到之後非常生氣,咬牙切齒的說:“今天要是不殺掉伍奢,就等於是放虎歸山啊。”於是就慫恿平王囚禁了伍奢。緊接着又派人召太子建回來,想殺死太子。太子聽到風聲,趕緊逃到了宋國。無忌害怕伍奢身在國外的兩個兒子日後報復,就慫恿平王召回二子。結果哥哥伍尚回到楚國後就和父親一起被殺了,弟弟伍子胥則逃到了吳國。

史記中的故事 篇9

越王勾踐的祖先據傳說是大禹的後代,夏朝時被分封到會稽,經過了二十多代,傳到了允常。允常就是越王勾踐的父親。允常在位的時候,越國與鄰國吳國的矛盾日益加深,兩個國家經常發生戰爭。

公元前496年,允常去世,越王勾踐即位。吳王闔閭聽說後,認爲這是攻打越國的好機會,便乘機率兵攻打越國。越國因爲國君剛剛去世,所以對越國的進攻毫無準備。面對危急的局勢,越王勾踐毫不畏懼,親自統帥大軍前來應戰。戰鬥一開始,勾踐派遣自己訓練的敢死隊向吳軍挑戰。勇士們排成三行,分別按次序衝入吳軍陣地,大呼着面向吳軍自刎身亡。這場面讓吳國的士兵看得目瞪口呆,完全被越國勇士的氣勢震撼。越軍大部隊趁機突然出襲,吳軍猝不及防,再加上軍心動搖,很快就潰退逃跑了。這次戰役越國不僅打敗了吳國,而且還射傷了吳王闔閭。這次戰役使吳王闔閭始終不能忘懷,在彌留之際,他還帶着遺恨告誡兒子夫差說:“越王勾踐是個非同小可的人物,你可千萬不要忽視他,你要發奮圖強,爲我報仇啊!”

史記中的故事 篇10

熊繹的後代熊渠生活在周夷王的時候。當時周王室日漸衰落,有的諸侯不肯朝覲天子,諸侯間也經常互相攻伐,戰禍時常發生。熊渠德政愛民,忍愛寬厚,得到了長江、漢水一帶民衆的擁戴。爲了老百姓能過上安穩的日子,他就帶兵四處征戰。熊渠說:“我處在蠻夷這樣的邊遠地區,不必和中原各國的名稱諡號一樣。”於是他就分封了自己的三個兒子爲王。周厲王即位後,由於厲王暴躁狂虐,熊渠擔心他來攻打楚國,也就去掉了自己的王號。

楚國國君熊通在位的時候,楚國舉兵攻打隨國。隨國的國君質問熊通說:“我又沒有什麼罪過,你們爲什麼要打我啊?”楚王說:“今天諸侯們都背叛王室互相侵伐,互相攻殺。我雖然處在蠻夷地區,但我也有軍隊,所以想要到你們中原來湊湊熱鬧,請求周王室給我一個尊號。”隨國人爲了防止受到楚國的侵略,就替他到周王室請求尊號,周王室認爲楚國位於蠻夷之地,堅決不答應,隨國人無奈,只能回來向楚國報告。熊通大怒說:“我的祖先鬻熊是文王的老師,很早就去世了。後來周成王提拔我的先公,竟只賜予子男爵位的田地,讓他住在楚地。現在蠻夷部族都順服楚國,可是周王不對我加封爵位,我只好自稱尊號了!”於是他便自稱武王,和隨國人訂立盟約後才撤軍回國。

公元前690年,周王召見隨侯,責備他讓楚國君稱王。楚武王知道後很生氣,認爲是隨侯背叛了自己,於是便帶兵再次攻打隨國。但是武王在行軍路上就突然得重病死了,楚國只好罷軍而回。

武王的兒子熊貲即位後,楚國開始遷都到郢。這時的楚國開始強盛起來,經常欺凌長江、漢水流域的小國,小國都很畏懼楚國。公元前679年,齊桓公開始稱霸,楚國也日益強大,準備與中原各國一爭高下。

史記中的故事 篇11

《史記》是我國西漢偉大的史學家司馬遷傾其一生心血創作的我國古代第一部通史。書中記述了黃帝以來的傳說,商周的史蹟,春秋戰國時期的動盪。時間跨越三千多年,比較詳細地記述了我國這一歷史時期的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發展史,是一部偉大的史學鉅著,是中華民族文化寶庫中的珍寶。

《史記》既是一部史學著作,又是一部偉大的文學著作,開創了我國傳記,文學的先河。《史記》中對古代優秀任務的頌揚,集中體現了中華民族的高尚情操,對醜惡現象的揭露,顯示了中華民族嫉惡如仇的精神品質,如其中的大禹治水,表現了一個爲民造福的大英雄,他三過家門而不入的塑造中,可以看出他的心非常善良,肯爲別人付出。他治理了九條河流,爲人民立下了豐功偉績,也體現了勞動人民改變大自然的雄心壯志。我還從趙氏孤兒,塑造了忠臣程嬰和公孫杵同奸臣屠岸賈鬥志鬥勇的故事。讓我們感動於忠誠、善良、正義;鄙視邪惡,痛恨不忠不義。其中的《武王滅紂》透過文王和武王用他們的仁義、善良爲民造福,讓百姓安居樂業,和紂王的殘暴形成了一個鮮明的對比,讓子孫後代永遠記住他們。《陳勝吳廣》的故事謳歌了我國古代歷史上一次偉大的農民起義,陳勝吳廣帶領奴隸推翻秦朝的暴政。陳勝從起義到犧牲只有6個月,然而他點燃的反秦之火越燒越旺。《飛將軍李廣》寫的是飛將軍李廣愛兵如子抵抗匈奴進犯,保衛國土,立下了赫赫戰功,受到人民的愛戴……

司馬遷爲了完成《史記》,忍受了別人無法忍受的奇恥大辱,受到了肉體和精神的雙重打擊,但他還是完成了《史記》,實現了自我生命的最高價值,啓發和滋養了一代又一代的文學大師,被魯迅評價是“無韻之離騷,史家之絕唱”。

翻看《史記》,不知怎麼,心中有一種感動,仿若穿越時空的界限,將那些在歷史上投下或多或少身影的人,投到了我的心中,依稀看見那個時代的殘血夕陽……

兩千多年前,一個文人在遭受了莫大的屈辱以後,忍辱負重,以心靈和血肉之軀,完成了一部偉大的史學著作。此後的幾千年裏,這部偉大的著作,猶如一顆璀璨的明星,又如一座高聳的豐碑,屹立在中國文學和歷史的長河之中。這個文人就是司馬遷,而這部無與倫比的史學著作就是《史記》。

司馬遷原是一個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史官,和其他人一樣,讀過萬卷書,行過萬里路。然而命運的捉弄,使得他飽受了身心上的折磨,備受屈辱。但值得讚歎的是,在那般惡劣的境況下,司馬遷爲了完成《史記》,忍辱奮進,付出了超出常人的數倍心血,終於出色的完成了作爲一個史學家最頂尖的傑作——《史記》。單憑這一點,我就由衷地敬佩司馬遷先生,他的執着,他的毅力,他的韌性,也和他的作品同樣受人景仰。

在閱讀《史記》之時,有如穿越時空,遙望古老中國的風雨。而能夠有這樣一種身臨其境的感受,主要憑藉着司馬遷在《史記》裏傾注了豐厚的情感,融入了對英雄的謳歌,也有對封建帝王的批判,使它充滿了強烈的愛憎之情。本來一個史學家記述歷史,只要求客觀的,公正的記述,不要求抒發情感。然而讀着《史記》,你會很容易的跟着司馬遷的思緒,爲那些淚滿襟的悲劇英雄感動,惋惜;又爲那些奸佞的小人憤慨,汗顏。

而最讓我感慨的是,《史記》中有其他史學家想都不敢想,寫都不敢寫的內容——對開國皇帝劉邦和當朝皇帝漢武帝的揭露及批判。記錄當朝皇帝的歷史已經是一些史學家不敢恭維的事了,更何況是去揭露他的一些負面的事蹟,這很容易就會招致殺身之禍。然而《史記》卻完完整整的將他們一一收入書中,犀利,深刻地把他們內心的隱祕剖析得十分清楚,讓我看到了最最真實的朝代,絕不帶半點阿諛奉承之味。這可是史無前例的啊。這也許正是《史記》爲何如此珍貴的原因所在。

所以讀像《史記》這類的經典史學著作,首先要學會領悟人生,領悟社會,領悟的越深刻,越能透過《史記》去體會司馬遷的.心理感受,以及他對人生,對社會的看法。這也正是我讀《史記》之時,最大的收穫所在。

安息至永生,是經歷了時間所遺留的,那些人,那些事,似乎在千年之前便已沉睡,在歷史長河的邊緣,無論這裏曾多麼洶涌,多麼絢爛,我都無法涉足,去改變命運的輪跡,但他們的靈魂在時間中得到永恆,他們將化爲炎黃子孫心中亙古的傳說。 一切皆已過,英雄也有江水這歸處,在歷史的長河留下自己的影子,也許這也是一種榮耀吧。是否亦是多少人的感言?只因那亂世不滅的光華。

作爲炎黃子孫的我們是榮幸的,這是一個有着優秀傳統的神祕國度,這是一個物華天寶的泱泱大國,這是一個人傑地靈的文明古國。先賢給我們留下了浩如煙海的古文典籍,作爲後世子孫的我們在茫茫書海中尋覓古賢人的蹤跡,感慨曾經的驚心動魄,思量曾經的紛紛擾擾,而作爲華夏兒女的我在品讀《史記》之後,也真切地感受到3500多年曆史中充塞的豪邁、悲壯與辛酸。不過在“少年不識愁滋味”的同時更體會到了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

我敬孔子,畏霸王,頌毛遂,服姜尚,笑幽王,憎紂王,悲韓信,憐李廣。

讀書,讀史,讀人,亦是解讀一種精神,蘇武牧羊的愛國與執着,張騫出使的堅毅與無畏,陳勝舉兵的大義與凜厲。

品味全書,我心中只有一個人可謂爲英雄———項羽。是的,就是那個四面楚歌,垓下自刎的落魄之人。魯迅先生曾寫道:中國一向就少有失敗的英雄,少有韌性的反抗,少有敢單身鏖戰的武人。但我想項羽是個例外,遭漢軍重圍,一人殺敵數百,死戰到底。烏江亭長敬他爲豪傑請他渡江再待捲土重來。然“燕鵲安知鴻鵠之志哉”,“寧爲玉碎,不爲瓦全”,大丈夫豈能苟且偷生!於是,他便成就了一代霸王的悲情,遺恨千古。

然而,劉邦違背鴻溝和約終究成爲其一生難以拭去的污點,他終究是個不顧手足之情的劊子手。於他,項羽不過就是冗長而虛渺的過渡之夢。夢醒之時,天下盡在咫尺。於我,他終只是個鳥盡弓藏、爲權勢而活的梟雄。

成王敗寇,戰爭儼然成爲解救之法,英雄與梟雄無數次站在風口浪尖上角逐,其中一人的失敗便意味着另一個人的成功。然而英雄無所謂清貧抑或富貴,不爲名利所趨,所欲追尋的不過“正義”二字,爲的只是黎民百姓與江山社稷安危。

姬昌父子起兵反商,爲的是因炮烙之刑無辜慘死的冤魂,爲的是不讓比干一顆赤膽忠心付諸東流,爲的是維持天下秩序,國家需要周武王這樣一位領袖。恰恰相反,淮南王劉長醉心權勢,不滿已有的封地,引發戰亂,最終也不過是不成氣候的“過江龍”。

歷史風雲,世間百態,一次次迷離了我的雙眼;百轉千回,人情冷暖,一點點冰封我的思緒。可我從不曾懷疑這個繽紛的世界,重耳在外流亡十九載,卻終登帝位,名垂青史;勾踐臥薪嚐膽,終於報了滅國之仇;孫臏臏足,撰述了《孫臏兵法》;呂不韋流放蜀地,留下了《呂氏春秋》

有生亦有死,有正亦有邪,有戰爭亦有和平,事物總有兩面,我深信上天的公正。古今多少事,皆付笑談中……

史記中的故事 篇12

公元前271年,趙奢擔任當時趙國的稅務最高長官。趙國都城邯鄲城裏,趙王的弟弟平原君開了九家大型店鋪,分別由其九個官家負責,這九個官家侍仗權勢,偷稅逃稅,抗拒繳納國家稅款,並將前去收稅的稅務官打傷。趙奢聞此事,爲了維護稅法的尊嚴,冒着被殺、罷官的危險,依據當時的法律,果斷地處死了這九個管家。

這下子可把平原君惹火了,氣勢洶洶地找趙奢算帳,揚言要殺死趙奢不可。趙奢鎮定自如,據理力爭:“你是趙國國內受人敬重的權貴,如果任憑你家藐視稅法,那麼國家法律的力量就會被削弱;國家法律的力量被削弱了,那麼國家的實力就會被削弱;國家的實力如果被削弱了,那麼迥邊的其他國家就會虎視耽耽,趁機侵犯我國,到時候,趙國沒有了,你還有什麼富貴榮華:以你平原君所處的地位,如果能奉公守法,上下才能團結一致,上下團結一致,國家才能強大,國家強大了,政權才能穩定。”

平原君被趙奢的這一番大義凜然的話深深感動了,頓時怒氣全消,內心十分慚愧,悄悄地走了。趙奢的秉公執法,不徇私情,很快使趙國財務充實,國泰民安。趙國也由一個不太富足的國家,成爲春秋戰國烽火年代的七雄之一。

史記中的故事 篇13

公元前209年,項梁和侄子項羽爲躲避仇人的報復,跑到吳中。會稽郡郡守殷通,素來敬重項梁。爲商討當時的政治形勢和自己 的出路,派人找來了項梁。

項梁見了殷通,談了自己對時局的看法:“現在江西一帶都己起 義反對秦朝的暴政,這是老天爺要滅亡秦朝了。先發動的可以制服 人,後發動的就要被別人所制服啊!” 殷通聽了,嘆口氣說:”聽說您是楚國大將的後代,是能幹大事的。

我想發兵響應起義軍,請你和桓楚一起來率領軍隊,只是不知道 桓楚現在什麼地方?”項梁聽了,心想:我可不願做你的部屬。於是他 靈機一動,連忙說:“桓楚因觸犯了秦朗刑律流亡在江湖上,只有我 的侄子項羽知道他在什麼地方;我去叫項羽進來問問。”說完,項梁 走到門外,輕聲地叫項羽準備好寶劍,伺機殺死殷通。

叔侄倆一前一 後走進廳堂。殷通見項羽進來,剛站起身,想要接見項羽。說時遲,那 時快,項羽拔出寶劍直刺殷通,隨即砍下他的腦袋。項羽提着殷通的 人頭,佩帶着郡守的大印,走到門外;高聲宣佈起義。

史記中的故事 篇14

晉悼公周的祖父捷是晉襄公的小兒子,儘管襄公平時很寵愛他,但是他最終沒能繼承王位,號稱桓叔。桓叔生下了惠伯談,談生下了悼公周。悼公即位時只有十四歲,但是他卻顯示出了與自己的年齡不符的成熟與智慧。不久,悼公就下令全國說:“我的祖父、父親都沒能即位爲君,他們避難到周京,客死在那裏。我深知自己與先君的血緣關係疏遠,沒有希望即位。可是如今諸位大臣沒有忘記文公、襄公的恩德,擁立桓叔的後代。我承蒙列祖列宗以及大臣們的愛護,得以主持晉國的宗廟祭祀,怎敢不兢兢業業的治理國家呢?諸位大臣應該全力輔佐我纔是啊。”接着,悼公便開始清理門戶,驅逐了七個不盡臣職的大臣,重修祖宗的舊業,施德惠於百姓,撫卹、重用文公時期功臣的後代。這年秋天,晉國攻打鄭國,取得勝利,並且乘勝進攻到陳國。

悼公三年,晉國會合諸侯,悼公詢問羣臣可以重用的人選。大臣祁奚推舉了解狐,悼公感到很不理解,因爲他們是不共戴天的仇人。祁奚就解釋說:“大王只是讓我推薦有才能的人,我沒有想他是不是我的仇人。”悼公再問其他的人選,祁奚又薦舉自己的兒子祁午。君子得知此事,評論說:“祁奚的爲人可以說是不偏不私了!推舉外人不避棄仇敵,薦舉內親不埋沒兒子。”正當會集諸侯的時候,悼公的弟弟楊干擾亂了軍陣,大臣魏絳便依法處死了爲楊幹駕車的從者。楊幹向悼公哭訴,悼公發怒,但是經過臣下的解說,悼公認識到了魏絳的賢能,任命他主持政務,後來又派他去安撫戎族,結果國家政治清明、戎族大爲親附。悼公賞賜給魏絳樂隊,以此昭明他的功勳。

後來,秦晉之間再次爆發戰爭。悼公派遣六卿率領各路諸侯大舉攻打秦國。晉國的大軍渡過了涇水,大敗秦軍,深入秦境很遠才班師回朝。一年以後,悼公向賢者師曠詢問治國的道理,在師曠的建議下,悼公樹立了以仁義爲根本的治國方法,晉國的前途一片光明。可是,正當悼公打算大展才華、富強晉國的時候,悼公卻意外地英年早逝了。晉國的復興之路也就因此中斷了。

史記中的故事 篇15

劉邦好酒,但是沒有錢來買酒,於是便賒酒。因爲每當劉邦來飲酒時,賣出的酒竟是平日的數倍,酒家很奇怪。喝醉了酒的劉邦倒頭就睡,他的身上常有龍出現,令酒家很奇怪,到最後酒賬不了了之。沒錢買酒並且賒酒是沒有面子的,但是能夠一直喝下去,這是不是很有面子的事情?

到呂公家慶賀,身無分文,卻詐稱“賀錢一萬”,明明是吃白食,竟令呂公刮目相待,不但請坐上座,而且把自己的女兒許配給了劉邦。要知道連當時與呂公要好的縣令求親,呂公都不同意,卻將女兒許給了只有一面之交且是來吃白食的劉季,這是不是很有面子的事情?

負責看管城門的老頭酈食其來見劉邦,劉邦正叉開兩腿坐在牀上讓兩個女子爲其洗腳。酈食其很不客氣地批評劉邦說:“你這樣子接見老年人是很不禮貌的!”被人當面批評是很沒面子的事,但是人家劉邦馬上知錯就改,整理了衣服就向酈食其道歉,請其上座。於是得到了一條重要的計策:襲擊陳留,以得到秦軍儲存的糧食。

被項羽追得到處跑,自己的父親也被捉住,當項羽要煮了他的父親喝湯時,劉邦卻厚着臉皮說:“咱倆是仁兄弟,我的父親就是你的父親,喝人肉湯時能不能分給我一勺子呢?”在危急關頭,爲了讓馬車跑得快一些,劉邦竟然把自己的兒女推下車去,連馬伕都看不過了,下車把孩子抱到車上。追兵一急,劉邦又把孩子推下車去,馬伕停下車再把孩子抱上來,“如是者三”。我想,臉皮薄一點的父母,若干年後回憶起來都會愧殺。但是,人家劉邦臉皮很厚,不要這個“慈父”的假面子,自己的性命纔是最重要的啊!

韓信的軍權越來越大,對劉邦的命令有點打折扣了,於是劉邦說:“事成之後,封你爲齊王!”韓信馬上漂亮地完成了劉邦交給他的任務,劉邦也說話算數,封韓信爲齊王。封了韓信爲齊王之後,劉邦有點後悔,於是大清早單槍匹馬闖進韓信的臥室,把大印奪了過來。想想吧,這和兩個很要好的孩子,翻臉之後的“算賬”有什麼區別呢?那時劉邦已經快要稱帝了,幹這樣的事情是不是很沒面子啊?然而,奪了韓信的大印,卻爲後來維護自己皇帝的面子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史記中的故事 篇16

最近,我讀了《史記故事中的大啓發》這本書,在帝王中,我比較佩服劉邦,劉邦身上有着凡人不具備的特點——勇氣與善於用人。他在亂世中果斷的加入了反秦鬥爭,打出了大漢天下,做了凡人做不了的事。

劉邦一生中,有一個重要的命運轉折點,那就是鴻門宴。劉邦先於項羽攻下秦朝的都城咸陽,項羽懷疑劉邦想雄踞一方,打敗自己,於是設下鴻門宴邀請劉邦赴宴。劉邦猜到,項羽是想在鴻門宴上殺了自己,按理應該不去赴宴,可是,如果劉邦不去,則被項羽抓住了把柄,當時,項羽有40萬大軍,而劉邦只有10萬軍隊,項羽必定揮師猛進,直取咸陽,砍劉邦的首級,就像雞蛋碰石頭,劉邦的一切大業都要毀於一旦。所以,劉邦必須冒險去赴鴻門宴,和項羽坐在一起喝酒、談笑風生,取得項羽的信任,度過難關,再圖後事。正是劉邦的果斷決定,才成就了他後半生的偉業,這就是勇氣!

然而,光靠勇氣是不夠的,這樣的人只是一介武夫,難有大的成就,他還需要靠人才的輔佐,還要善於用人。實際上,劉邦只是一個匹夫,沒有高強的武功,沒有高深的學識,更沒有歷史,但是,他會用人,謀士的意見他都虛心聽取,多學習,多借鑑。劉邦手下有一大批充滿智慧的謀士替他出謀劃策,有一大批能征善戰的武士替他拼殺疆場。而項羽剛愎自用,自以爲是,手下只有一個他信得過的謀士范增,還不信任他,不重用他,雖然有比劉邦多得多的軍隊,卻變成了一個真正的匹夫。這樣大的差距註定了項羽必輸的結局,最終被劉邦打敗,留下千古遺憾。

李世民曾經說過,以銅爲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爲鏡,可以見興替;以人爲鏡,可以知得失。我們從劉邦的故事中悟出許多有用的道理,只要我們多學習,多研究,我們就能成爲王者。

史記中的故事 篇17

春秋戰國時期,象棋被髮明瞭出來,要說楚河漢界的來歷,那跟《史記故事》中楚漢爭霸的故事有很大的淵源呢!

公元前203年,劉邦和項羽爭奪天下,發動了一場規模宏大的戰爭。楚霸王項羽在士兵極度疲勞且糧食極度缺乏的情況下提出“中分天下”。以鴻溝爲界,鴻溝以西屬漢,以東屬楚。楚河漢界以此而來。

拿出象棋,擺好陣勢決心與哥哥大幹一場,爭奪天下。陳勝雲:燕雀安知鴻鵠之志。雙方都擺好了陣勢。說話間,一場惡戰便展開了。我是紅方,我先行動。第一步,我便來了個“仙人指路”,哥哥不甘示弱,趕緊擺了個“炮二平五”,我進行反擊,“馬八進七‘’……而後,我實施猛攻:單槍匹“馬”地就衝個上去,幹掉了哥哥的兩個小兵而哥哥的炮卻無時不刻地提防着我的進攻,我的小馬只好灰溜溜地逃跑了。

這回,哥哥的馬行動了起來,我明白了哥哥的用意:他是要“將軍偷車”!上一盤我就被哥哥給這樣打敗了。正所謂“吃一塹,長一智”嗎,我趕緊把我那寶貴的車走了出來,以免受到傷害。俗話說得好“攻城爲上,攻心爲下”。於是,我兩“馬”齊發,在哥哥的陣營裏製造混亂,哥哥忙得手忙腳亂。突然,我大叫一聲:“將軍!”哥哥連忙把老將往上移了一步。“哈哈!”我笑道。我用了哥哥那“將軍偷車”的方法偷到了他的車,正所謂兵不厭詐嘛!但哥哥的猛攻持續不斷,雙方展開了對攻戰。但攻勢單薄的我只好轉爲防守,哥哥的猛攻越來越強,但在哥哥猛攻的強壓下,我慢慢形成了聯防的系統,抵擋住了哥哥的“狂轟濫炸”。我臥薪嚐膽,秣兵厲馬,以圖東山再起。終於,我強大起來,決心直搗黃龍。我佈下了十面埋伏,哥哥的軍隊慌不擇路,被我殺得片甲不留,它們的耳畔響起了四面楚歌……

哥哥的老將已經成了光桿司令,被我的炮輕易拿下。“勝者爲王,敗者爲寇”,一盤象棋到此分出了勝負,我取得了最後的勝利。

《史記》是我國國庫的精粹之寶,也是無價之寶。有了司馬遷的鋪路搭橋,纔有了後世的《後漢書》《三國志》《隋書》《唐書》等書籍供人們參考,我們要一直把它傳承下去。

史記中的故事 篇18

莊子,蒙地(今河南省商丘縣東北)人,名叫周。莊周曾經擔任過蒙地漆園的官吏,史稱“漆園傲吏”,是地方官吏的楷模。和梁惠王、齊宣王是同時代人。當時諸侯混戰,爭霸天下,他不願與其他的統治者同流合污,便辭官隱居,潛心研究道學。他的學問廣博,各個方面都有涉獵。他大大繼承和發展了老子的學說,與老子並稱“道家之祖”。因此他著述的十多萬字,大體上都是類似寓言。此外,他還寫了《漁父》、《盜跖》等文章,用來詆譭孔子學派的人,也用來闡明老子的學問。但是像他寫的《畏累虛》、《亢桑子》這樣的書,都是空談而沒有事實根據。

然而莊子善於編織文字、分析詞句,善於描摹事物、抒發情感,故意捏造事情,以攻擊儒家、墨家的學說,即使是當代有名的學者,也難免受到他的批評。他的言辭瀟灑自如、隨心所欲,因此上自王公大人,下至平民百姓都沒有人能夠真正地瞭解他。

楚威王聽說莊周有學問且賢能,於是派使者攜帶厚禮去邀請他,並且許諾讓他做國相。莊周笑着對楚國的使者說:“千兩黃金確是非常厚重的薪金,卿相也是十分尊貴的職位。但您難道沒見過大王祭祀時所用的牛嗎?飼養它幾年後,給它穿上帶花紋的衣服打扮得漂漂亮亮,其實就是把它送進太廟作祭品。在這個時候,即使它只想做一隻安分平凡的牛,恐怕也沒法做到了!我如果接受了大王的任命,就會是那樣的下場了!您趕快走吧,不要在這裏打攪我清心修道!我寧願在污水溝裏戲水,享受快樂,也不願讓國君束縛我自由的生活;我寧願一輩子不做官,享受平凡帶來的那份平靜,也不願放棄我現在安寧、快樂的日子。”

史記中的故事 篇19

第二年,秦國想要再次攻打魏國。就先打敗了韓國的部隊,殺死了八萬官兵,諸侯們驚恐不安。張儀再次遊說魏王說:“魏國的土地縱橫不到一千里,士兵不過三十萬。四周地勢平坦,暢通四方,也沒有名山大川阻隔。魏國南爲楚國,西爲韓國,北爲趙國,東爲齊國。魏國地處中央,不敢得罪任何諸侯,否則便會引來他們的攻打,而光是駐守邊境的士兵就不下十萬人。

“那些主張合縱的人,妄想天下聯合爲一體,相約爲兄弟手足。然而,即使是親兄弟,還有爭奪錢財的時候呢,大王如果還打算依靠蘇秦虛僞欺詐、反覆無常的策略而結成的聯盟,那必將遭到失敗。假如大王不跟隨秦國,秦國出兵截斷趙魏通道,那麼趙軍就不能南下支援魏國,而魏國北上合縱聯盟的道路就斷絕了。韓國害怕秦國,秦、韓合爲一體,進而攻打魏國,那麼魏國的滅亡就爲時不遠了。

“所以大王不如跟隨秦國。如果您這麼做了,那麼楚國、韓國一定懾於秦國的強大,而對大王的國家不敢輕舉妄動;沒有楚國、韓國的外患,那麼大王就可以高枕無憂了。況且,秦國最想要削弱的國家,莫過於楚國,而能夠削弱楚國的莫過於魏國。楚國雖然有富足強大的名聲在外,但實際是有名無實,士兵孱弱不堪一擊。假如魏國發動所有的軍隊去攻打楚國,一定會取勝。大王如果不聽從我的建議,秦國必會出動精兵東進,那時即使您想要投降秦國,恐怕也來不及了。

史記中的故事 篇20

劉賈,出於劉氏宗族,但是不知道他屬於哪一支,也不知道最初是在什麼時候興起的。

漢高祖元年,劉邦回師平定三秦,任命劉賈爲將軍,去平定塞地。事成以後,劉賈又跟隨劉幫向東與項羽交戰。漢高祖四年,劉邦在成皋被楚軍打敗,向北渡過黃河,奪取了張耳、韓信的軍隊,駐紮在修武,深挖壕溝,高築壁壘,與楚軍再次形成對峙態勢。隨後,劉邦派劉賈率領兩萬步兵,數百名騎兵,渡過白馬津而深入楚地,燒燬楚軍在那裏囤積的糧草,破壞項羽的後方。不久,楚軍反擊劉賈,但是劉賈總是採取堅壁不戰的策略,與彭越將軍形成互保的態勢。

第二年,劉邦實力恢復,率軍追擊項羽,一直追到固陵。同時,派劉賈南渡淮河、圍攻壽春。劉賈奉命到達壽春城外,派人招降楚國的大司馬周殷。結果,周殷背叛了項羽,幫助劉賈攻佔九江。後來,周殷又迎接武王黥布的軍隊,一起到垓下會戰,共同圍攻項羽。劉邦派劉賈率領九江的軍隊,和太尉盧綰一起向西南攻擊臨江王共尉。共尉被平滅以後,臨江被改爲南郡。

漢高祖六年的春天,劉邦在陳縣會見諸侯王,他廢黜並且囚禁了楚王韓信,把韓信的封地分成兩個國家。當時,劉邦的兒子們個個年幼,兄弟不多而且也不賢能,不能擔當大任。劉邦爲了使自己的江山世代相傳,就想出了一個辦法,封同姓爲王來鎮撫天下。便下詔說:“將軍劉賈屢立戰功,朝廷應當及早挑選劉氏子弟之中可以做封王的人。”羣臣明白劉邦的意圖,便上奏說:“臣等懇請天子立劉賈爲荊王,以淮東二十五城爲他的封地;立天子的弟弟劉交爲楚王,以淮西三十六城爲他的封地。”劉邦欣然批准。接着,他又封自己的兒子劉肥爲齊王。從此,劉邦開始了大封同姓王的進程。

漢高祖十一年的秋天,淮南王黥布舉兵造反,向東進攻荊王劉賈。劉賈率軍迎戰,沒有獲得勝利,敗退到富陵的時候,劉賈不幸被黥布的叛軍殺死。後來劉邦御駕親征,纔打敗了黥布。第二年,劉邦分封沛侯劉濞爲吳王,統轄原來屬於荊王劉賈的封地。

史記中的故事 篇21

文帝將要去世的時候,告誡太子說:“國家如果發生急變,周亞夫是真正可以擔當領兵重任之人。”文帝去世以後,景帝即位,任命周亞夫爲車騎將軍。

景帝三年,吳、楚等七國叛亂。周亞夫以中尉的身份代理太尉職務,率軍東進去鎮壓叛軍。他趁機親自向景帝請示說:“楚兵勇猛輕捷,我軍難以與之正面交戰。希望您允許我暫時放棄樑國,派兵切斷叛軍的運糧道路,只有這樣才能制服他們。”景帝對他言聽計從,批准了這一作戰方略。

周亞夫調集大軍到達滎陽以後,吳國的軍隊正在攻打樑國。樑國危急,派使臣向中央求援。而周亞夫卻領兵向東北行至昌邑,挖好了深溝、築好了高壘,堅守不戰。樑國幾乎天天派遣使者向太尉求援,而周亞夫則從整體戰局考慮,認爲堅守有利,不肯前去救援。於是樑王上書天子,景帝沒有辦法,派出專使來到軍中,命令周亞夫出兵援救樑國。周亞夫抗命不從,仍然堅守壁壘、不肯出兵。同時,周亞夫派遣弓高侯等人率領輕騎兵截斷了叛軍後方的運糧道路。吳國叛軍缺少糧食,面臨飢餓,便屢次派人來挑戰,而周亞夫卻始終沒有應戰。一天夜間,漢軍營中驚亂,原來是漢軍互相之間因爲誤會而發生的摩擦,亂兵一直打到了太尉營帳下,而周亞夫卻十分鎮定,始終安臥不起。很快,軍中恢復了秩序。一天,吳軍向漢軍營壘的東南角奔來,做出了打算進攻的架勢,而周亞夫則命令將士防備營壘西北邊。不久,吳國的精兵果然襲擊漢軍營壘西北邊,但是由於漢軍佈防嚴密,叛軍沒有得逞。後來吳軍糧草斷絕,開始撤退。周亞夫見時機已到,立即派出精兵追擊,大敗叛軍。吳王劉濞撇下他的大部隊,率領幾千名精壯親兵逃亡,到江南的丹徒自保。漢軍乘勝追擊,俘虜了全部叛軍,使他們歸順朝廷,又懸賞千金來捉拿吳王。一個多月以後,越族人斬取了吳王人頭,前來領賞。平亂戰爭就這樣結束了,漢軍從出兵到防守再到進攻,以至最後勝利,總共歷時三個月的時間。至此,將領們才意識到太尉的計謀完全正確。但是由於這次平叛,樑王卻與太尉結下了怨仇。

史記中的故事 篇22

叔孫通,薛縣(今山東省南部)人。秦朝的時候,他憑藉傑出的文學才能被徵爲待詔博士。幾年以後,陳勝等人揭竿而起,開始了反抗暴秦的戰爭。使者把這件事報告給了朝廷,秦二世便召集博士、儒生們,問他們說:“朝廷從楚地徵調的守邊士兵在大澤鄉造了反,他們攻下了蘄縣,進入了陳地。你們各位對此事如何看待啊?”博士、儒生中有三十餘人上前說道:“爲人臣子,就要循規蹈矩,不能逆亂,逆亂就是反叛,要被判處死罪而不能得到赦免。希望陛下趕快出兵攻打他們。”秦二世聽後發怒,變了臉色。這時,叔孫通上前說道:“以上諸位都說錯了。如今,天下一體,朝廷毀掉了郡縣的城堡、銷熔了各地的兵器,以此向天下人表示不再用兵的意圖。況且,國家上有明君,下有完備的法令,人人奉公守職,四面八方都來歸附,哪裏有敢反叛的人?陳勝等人只不過是偷雞摸狗的盜賊罷了,不足掛齒!官吏們正在捉拿他歸案,朝廷對此不值得憂慮!”秦二世聽後十分地高興。然後,他又遍問諸位博士、儒生。大家有的認爲是反叛,有的認爲是盜賊。最後,秦二世下令御史追究此事,把那些認爲是反叛的博士、儒生交給獄吏治罪,因爲他們說錯了話。而其他認爲是盜賊的人則不予追究。因爲叔孫通說的很合他的心意,秦二世還專門賞賜給叔孫通絲綢二十匹、衣服一套。

退朝以後,叔孫通回到了宿舍。儒生們責問他說:“先生說話爲什麼這樣的阿諛奉承啊?”叔孫通長出了一口氣,回答說:“諸位有所不知,今日,我幾乎不能逃脫虎口,差點兒就死在大殿上了,伴君如伴虎啊!”於是,叔孫通逃離了咸陽,回到了老家。當時,薛郡已經投降了楚軍,因此,叔孫通跟隨了項梁。後來,項梁在定陶戰死,叔孫通便隨從了楚懷王。再後來,項羽將楚懷王封爲義帝,遷居到長沙,叔孫通被他留在了自己的身邊。漢高祖二年,劉邦率領諸侯的軍隊攻入了彭城,叔孫通就投降了他。不久,劉邦兵敗西退,叔孫通與他一起撤退了。叔孫通先生可謂是長於變通的人,跟隨的主子換起來就像走馬觀燈一樣。

標籤:精選 史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