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唯美文字 > 故事

李冰修建都江堰的故事

故事2.56W

都江堰位於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城西,坐落在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李冰修建都江堰的故事,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李冰修建都江堰的故事

修建都江堰的故事:

秦國的力量一點點強大起來。爲了富國強兵,秦昭襄王很重視農業生產和水利建設。李冰受到了他的重用。

李冰是我國戰國時期傑出的水利工程學家,在秦國負責興建過幾個大的工程,由此受到秦昭襄王的重用。一天李冰被召進宮中,昭王對他說:“現在蜀郡缺人,朝廷打算派你去做太守,可那裏併入我們秦國不久,人心不定,不知你會用什麼方法去統治?”

李冰說:“我沒有什麼靈丹妙藥,但我相信只要你一心想着老百姓,爲他們造福,他們就會支援你。”

昭襄王對李冰的回答很滿意。於是就派他到蜀郡去做太守。

李冰到蜀郡後,立即着手瞭解民情。他看到成都平原廣闊無邊,土地肥沃,卻人煙稀少,非常貧窮。開墾的田地也不多。他很納悶,就問當地的百姓,一位老人指着貫穿成都平原的岷江告訴他:“就是因爲這條害人的河,從我小時候記事起就年年氾濫,不光莊稼顆粒無收,連村莊都要整個整個的被淹沒。大人要晚來幾年,恐怕連人也要搬完了。”

李冰恍然大悟。他決心要征服這條河流,爲當地的老百姓謀福。

他先對岷江流域進行了全面考察,幾次深入高山密林,追蹤岷江的源頭。不畏長途跋涉,沿江漂流,直達岷江與長江的匯合處,掌握了關於岷江的第一手材料。他發現岷江在發源地一帶,沿江兩岸山高谷深,水源豐沛,水流湍急。而到了灌縣,地勢一下變得平坦,水無遮攔,往往沖決堤岸。從上游挾帶來的大量泥沙也容易淤積在這裏,擡高河牀。特別是在灌縣城西南面,有一座玉壘山,阻礙江水東流,每年夏秋洪水季節,水流無處排瀉,常造成東旱西澇。這些都是成都平原水害頻繁的主要原因。

李冰想,要消除水患就必須在平原上廣修渠道,一則可以瀉洪,一則可以灌溉,發展生產。而要使水能灌入渠中,又必須鑿開玉壘山,使岷江的水能夠東流。

經過周密策劃,李冰決定先從玉壘山開始。他親自帶領指揮民工在玉壘山鑿開了一個二十米寬的口子,叫它“寶瓶口”。然後在江心用構築分水堰的辦法,把江水分做兩支,逼使其中一支流進寶瓶口。堤堰前端開頭猶如魚頭,所以取名叫“魚嘴”。它迎向岷江上游,把洶涌而來的江水分成東西兩股。西股的.叫外江,是岷江的正流。東股的叫內江,是灌溉渠系的總乾渠,渠首就是寶瓶口。他還親自規劃、修建許多大小溝渠直接寶瓶口,組成了一個縱橫交錯的扇形水網。這是都江堰的主體工程。

後來,爲了進一步控制流入寶瓶口的水量,在魚嘴分水堰的尾部,又修建了分洪用的平水槽和“飛沙堰”溢洪道。當內江水位過高的時候,洪水就經由平水槽漫過飛沙堰流入外江,可充分保障灌區免遭水淹。同時,由於流入外江的水流的漩渦作用,還有效地衝刷了沉積在寶瓶口前後的泥沙。這些輔助設施使都江堰成爲一個宏偉而縝密的系統工程。

李冰爲此耗盡了心力,可他還不滿足。他還爲工程的維護和長久的使用作了考慮,制定了一系列維修和監控辦法,有的至今還爲人們所沿用。都江堰建成後,使得成都平原杜絕了水患和旱災,生產迅速發展起來。

除都江堰外,李冰在蜀郡還主持興辦了其他一些水利工程。如在沫水(又名青衣水),李冰組織百姓開鑿河心中的山岩,整理水道,便利了航行。他還對管江、汶井江、洛水進行過疏導。在廣都主持開鑿了鹽井。這些都爲開發成都平原、發展農業生產做出了重大的貢獻。

由於李冰一心爲百姓謀福利,李冰千百年來一直受到四川人民的崇敬,被尊稱爲“川主”,四川各地還修有“川主祠”,表達了百姓對他的懷念。

都江堰修建背景

號稱“天府之國”的成都平原,在古代是一個水旱災害十分嚴重的地方。李白在《蜀道難》這篇著名的詩歌中“蠶叢及魚鳧,開國何茫然”、“人或成魚鱉”的感嘆和慘狀,就是那個時代的真實寫照。這種狀況是由岷江和成都平原“惡劣”的自然條件造成的。

岷江是長江上游的一大支流,流經的四川盆地西部是中國多雨地區。發源於四川與甘肅交界的岷山南麓,分爲東源和西源,東源出自弓槓嶺,西源出自郎架嶺。兩源在松潘境內漳臘的無壩匯合。向南流經四川省的松潘縣、都江堰市、樂山市,在宜賓市匯入長江。全長793公里,流域面積133,500平方公里。平均坡度4.83‰,總水量年均150億m3左右。岷江發源於岷山弓槓嶺和郎架嶺,全長735公里,流域面積14萬平方公里。全河落差3560米,水力資源1300多萬千瓦。

岷江是長江上游水量最大的一條支流,都江堰以上爲上游,以漂木、水力發電爲主。都江堰市至樂山段爲中游,流經成都平原地區,與沱江水系及衆多人工河網一起組成都江堰灌區。樂山以下爲下游,以航運爲主。岷江有大小支流90餘條,上游有黑水河、雜谷腦河。中游有都江堰灌區的黑石河、金馬河、江安河、走馬河、柏條河、蒲陽河等。下游有青衣江、大渡河、馬邊河、越溪河等。主要水源來自山勢險峻的右岸,大的支流都是由右岸山間嶺隙溢出,雨量主要集中在雨季,所以岷江之水漲落迅猛,水勢湍急。

岷江出岷山山脈,從成都平原西側向南流去,對整個成都平原是地道的地上懸江,而且懸得十分厲害。成都平原的整個地勢從岷江出山口玉壘山,向東南傾斜,坡度很大,都江堰距成都50km,而落差竟達273m。在古代每當岷江洪水氾濫,成都平原就是一片汪洋。一遇旱災,又是赤地千里,顆粒無收。岷江水患長期禍及西川,鯨吞良田,侵擾民生,成爲古蜀國生存發展的一大障礙。

都江堰的創建,又有其特定的歷史根源。戰國時期,刀兵峯起,戰亂紛呈,飽受戰亂之苦的人民,渴望中國儘快統一。適巧,經過商鞅變法改革的秦國一時名君賢相輩出,國勢日盛。他們正確認識到巴、蜀在統一中國中特殊的戰略地位,“得蜀則得楚,楚亡則天下並矣”(秦相司馬錯語)。在這一歷史大背景下,戰國末期秦昭王委任知天文、識地理、隱居岷峨的李冰爲蜀國郡守。李冰上任後,首先下決心根治岷江水患,發展川西農業,造福成都平原,爲秦國統一中國創造經濟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