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體裁作文 > 議論文

關於寬容的議論文論據

議論文9.39K

在議論文中,我們經常需要一些具體的事例來支撐我們的文章,下面就是小編爲您收集整理的關於寬容的議論文論據的相關文章,希望可以幫到您,如果你覺得不錯的話可以分享給更多小夥伴哦!

關於寬容的議論文論據

篇一:宰相肚裏能撐船

三國時期的蜀國,在諸葛亮去世後任用蔣琬主持朝政。他的屬下有個叫楊戲的,性格孤僻,訥於言語。蔣琬與他說話,他也是隻應不答。有人看不慣,在蔣琬面前嘀咕說:“楊戲這人對您如此怠慢,太不象話了!”蔣琬坦然一笑,說:“人嘛,都有各自的脾氣秉性。讓楊戲當面說讚揚我的話,那可不是他的本性;讓他當着衆人的面說我的不是,他會覺得我下不來臺。所以,他只好不做聲了。其實,這正是他爲人的可貴之處。”後來,有人贊蔣琬“宰相肚裏能撐船”。

篇二:負荊請罪

藺相如因爲“完璧歸趙”有功而被封爲上卿,位在廉頗之上。廉頗很不服氣,揚言要當面羞辱藺相如。藺相如得知後,儘量迴避、容讓,不與廉頗發生衝突。藺相如的門客以爲他畏懼廉頗,然而藺相如說:“秦國不敢侵略我們趙國,是因爲有我和廉將軍。我對廉將軍容忍、退讓,是把國家的危難放在前面,把個人的私仇放在後面啊!”這話被廉頗聽到,就有了廉頗“負荊請罪”的故事

篇三:仁義衚衕

明朝年間,山東濟陽人董篤行在京城做官。一天,他接到家信,說家裏蓋房爲地基而與鄰居發生爭吵,希望他能借權望來出面解決此事。董篤行看後馬上修書一封,道:“千里捎書只爲牆,不禁使我笑斷腸;你仁我義結近鄰,讓出兩尺又何妨。”家人讀後,覺得董篤行有道理,便主動在建房時讓出幾尺。而鄰居見董家如此,也有所感悟,同樣效法。結果兩家共讓出八尺寬的地方,房子蓋成後,就有了一條衚衕,世稱“仁義衚衕”。

篇四:六尺巷傳奇

清朝康熙年間,桐城人張英官至文華殿大學士兼禮部尚書。鄰居是桐城另一大戶葉家人,主人是張英同朝供職的葉侍郎,兩家因院牆發生糾紛。張老夫人修書送張英。張英見信深感憂慮,回覆老夫人:“千里家書只爲牆,讓人三尺又何妨?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於是,張老夫人令家丁後退三尺築牆。葉家人很受感動,命家人也把院牆後移三尺。從此,張、葉兩家人消除隔閡,成通家之誼。

篇五:彭德懷度量寬宏

紅軍三軍團總指揮彭德懷等30多人前沿察看地形,傳令兵手執紅旗邊跑邊喊讓路。只有一個戰士坐着不動。彭德懷見人擋路便喊了幾句。戰士站起來朝彭總就是兩拳。彭總讓過他匆匆趕路。事後,傳令兵捆來那個戰士見彭總。彭總立即讓他回去戰士自知闖禍,心裏擔心,見彭總毫不在意,深受感動,後來逢人就說:“總指揮真是度量寬宏呀!”

篇六:當過童工的狄更斯

狄更斯,英國著名作家,生於貧苦職員家庭,沒有條件受正規教育,當過童工。著作有《匹克威克外傳》、《奧利弗爾·退斯特》、《美國札記》、《董貝父子》、《荒涼之屋》、《艱難世界》、《雙城記》、《大衛·科波菲爾》。特別是《大衛·科波菲爾》帶有自傳性,透過孤兒大衛的遭遇,揭露資產階級的虛僞,自私和冷酷,對貧民和童工的不幸深表同情。只有像他這樣經過平凡人的生活,纔會有那樣深切的人生體驗。

篇七:平凡的人生,非凡的成就

美國19世紀傑出詩人惠特曼,早年輟學,當過木工、排字工、教師、護士。一生中寫出了大量詩歌。其中主要詩集《草葉集》共收錄近400首詩。其中著名詩篇有《軟骨頭之歌》、《在朋友家裏受傷》、《自己的歌》、《歐羅巴》、《啊!船長!我的船長喲!》、《哦!法蘭西的星!》、《神祕的號手》等。另有組詩《桴鼓集》等。他的創作對美國和歐洲詩歌發展做出了非凡的貢獻。

篇八:鮑叔薦管仲

春秋時,齊襄公被殺後,小白和糾爲爭奪王位而戰。鮑波助小白,管仲助糾。雙方交戰中,管仲曾用箭射中了小白衣帶上的鉤子,小白險遭喪命。後來小白做了齊國國君,即齊桓公。

齊桓公執政後,任命鮑叔爲相國。可鮑叔心胸寬廣,有智人之明,堅持把管仲推薦給桓公。他說:只有管仲能擔任相國要職,我有五個方面比不上管仲:寬惠安民,,讓百姓聽從君命,我不如他:治理國家,能確保國家的根本權益,我不如他;講究忠信,團結好百姓,我趕不上他;製作禮儀,使四方都來效法,我不如他;指揮戰爭,使百姓更加勇敢,我不如他。齊桓公也是寬容大度的人,不記射鉤私仇,採納了鮑叔的.建議,重用管仲,任命他爲相國。管仲擔任相國後,協助桓公在經濟、內政、軍事方面進行改革,數年之間,齊轉弱爲強,成爲春秋前期中原經濟最發達的強國,齊醒公也就了九合諸候,一匡天下的霸業。

篇九:毛澤東放走張國燾家眷

張國燾於1931年任中央工家民主政家人副主席,在此期間他推行王明的左傾冒險主義。1935年在紅軍長征中,他任紅軍總政治委員。他反對中央關於紅煙北上的決定,堅持南下退卻的主張,另立中央,進行分裂黨和紅軍的罪惡的活動。到達延安後,拒絕黨中央的挽救,不思悔改。於1938年逃跑到武漢,發表聲明,投向國民政府。當時,張國燾的妻兒還在延安。他的妻子找到毛澤東,哭着說:他丟下我們母子跑了,主席呀!請您給我們做主吧!毛澤東沉思了一會兒說:天要下雨,娘要嫁人,他要走,要跑,不願幹革命,那也沒辦法!這樣吧,現在你也到武漢去,勸說勸說,做做工作,回來,我們照樣歡迎他。

不久張國燾的妻子帶着孩子也到武汰去了,從此再也沒有回到延安。

標籤:議論文 論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