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體裁作文 > 議論文

莊重議論文中學優秀作文

議論文9.14K

在社會的各個領域,大家肯定對論文都不陌生吧,透過論文寫作可以提高我們綜合運用所學知識的能力。怎麼寫論文才能避免踩雷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莊重議論文中學優秀作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莊重議論文中學優秀作文

莊重議論文中學優秀作文1

在綠樹掩映的弘一法師骨塔前,時光的力量已經滲透到旁邊巨大的山石上——每一個遊客都可以看到深深勒入石上的“悲欣交集”四個字。斜陽照在上邊,又是一年深秋了,這四個字在蕭瑟的鬆聲裏會訴說一些什麼?它的含意太飄渺了,一些場景被放置在過去時上,把玩之下只能聽到遠來的風聲。我想起來了,當時的情景也是在深秋,就要進入那個理想狀態的世界了,法師挺着病體,已知未來。墨色在乾裂的秋風裏粘稠了,不是十分滋潤。法師要來了紙筆,蘸滿墨,閒閒澹澹地落下。字型依舊是清癯修長,像法師此時的一道影子。弟子們在旁屏息斂聲,四周死一般岑寂。法師清瘦的面容和深陷的雙目,流露出欣慰和平靜之光——所有的感受都簡化了,濃縮在這四個大字裏。當筆輕輕擱下時,暮色已然捲進了高牆。我通常把這種寂靜肅穆下的場景歸於莊重。是的,懷揣莊嚴和深重,這種心情讓人速長几歲。

人生的一些場景如果不懂得莊重,心就總是懸浮無着。

來到這個省會城市的初期,我租住在城市邊緣的老房子裏,開始了沒有人管束的大學生活。我忙着讀書寫字,不知道這個城市的走向,對這個城市的習俗渾然無覺。一個清晨,從銅管樂的吹奏聲中醒來,這是一個陽光燦爛的星期天,我伸着懶腰循聲走去,婉轉的《花兒與少年》在晨風裏飄蕩。接下來我嚇了一跳,原來是辦喪事——這是我第一次從側面見到這個城市對遠走的人的送別方式。後來,人陸續地到來,花圈慢慢地鋪排展開,就有些人開始坐着喝茶抽菸、聊天說笑。這樣的人多起來,氣氛就有些變。莊重的場合一旦不莊重了,對其他人來說是一種隱痛,也使場景滑稽起來,模糊了主題。

古人云:“死生亦大矣。”這是很有道理的。人不像樹,一棵樹倒下的時候,內部昭示了它生前隱藏的祕密。人的內部沒有年輪,他的出生日就成了一種值得重視的記錄——滿月、週歲、每年的生日,儀式落滿了俗世的塵埃,卻鄭重其事地舉行着。一個人辭別這個世界,儀式的莊重是不亞於出生的。悽美的清明,春雨滋潤,空氣中佈滿潮溼,無數的祭奠儀式。我想這就是一種轉換,一個人到來了,一個人遠去了,他們擦肩而過,都鄭重其事。

唯有心真正地投入,莊重的神情纔會浮現。對於莊重的感受,最初是一個人給予我的。她就是我的二姨。自幼殘疾使她對生活倍加珍惜,在她有生的日子裏,她的善良、寬容和博愛讓鄰里無不稱讚。每次用餐前,我見她閉目默禱,然後,徐徐用箸。她感謝上天給予的一日三餐的美食,細嚼慢嚥,莊重的神情下用心品嚐。其實,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是城市居民生活的低谷,日子貧瘠粗礪。糧店憑票證供給的陳年老米,淘米時一片渾濁,入口時一股酸氣、黴味;配搭的玉米粉、洗去澱粉後如樹皮的地瓜片,令人難以下嚥。她常年的胃痛加劇了,卻仍然吃得那麼香甜,如甘飴入口,點滴不曾遺漏。吃飯時不要說話,二姨如是說。這裏的道理是什麼呢?後來,我悟出來了,它不純是生理衛生意義上的,主要是心靈感應上的——安靜,有益於用心地品味造物主的賜予,心懷感恩。

在離開家鄉之前,我一直被這種莊重的神情薰染着,遠離家鄉的日子裏,它不斷涌出來。我最喜歡的還是獨自用餐,慢條斯理,從容不迫。像二姨那樣,我品嚐到了大地的芳香。布萊克說:“從一粒細砂裏看出一個世界,一朵鮮花便是天堂……”這“看”裏肯定有心的投入,不是任何人用眼一瞥就可以那麼輕易地感受。

莊重的進階形式乃是敬。還是引朱熹的話來展開,“不要放肆,不要戲慢,整齊嚴肅,便是主一,便是敬”(《朱子語類》)。敬天地、敬社稷、敬祖宗、敬人倫,都是有道理的。人不是獨立不倚的存在,連綿而下的遺傳、血緣使人與這個世界的前前後後充滿了聯繫。莊重的舉止,使自己的心得到妥帖的安頓。不過,生活中這樣的舉止畢竟太少,無任何敬畏、禁忌,輕浮、放蕩、粗野把更多時間與空間充塞了。在這個越來越娛樂化的世界裏,戲說正在迅速消解着莊重;失去了敬,懷舊、傷春、悲秋、閨怨、別離這些恆久的主題,也會漸漸變得輕浮起來,甚至淪爲世俗。

放下書本,夜幕降臨的時刻走到城市高處,在閃爍着豔麗的燈影裏,我看到一個城市在娛樂中漂浮無定。這個城市早年生長過許多慷慨激昂的人物,我對他們是懷有崇敬之情的,把這些英靈看成城市的骨骼。他們的歷程伴隨着苦難與雄心,每一個人要被考證或闡釋,都可以帶出與之相伴的那段沉重的時光。可惜——沒有噱頭。他們的故居此時大門緊閉,黯淡無光,本該讓城市所銘記的人,在娛樂聲色中,漸漸被遺忘了。一個時代不莊重了,戲說搞笑如潮水浸溼了我們的生活,日子肯定浮華起來。時光如果像一盤不變質的錄影帶就好了,它可以倒卷,讓我們看到一些凝重嚴峻的細節,包括每一個眉眼裏那些值得崇敬的東西。

那麼,自問:你,在什麼時候顯得稍稍莊重一些呢?

莊重,它所持有的莊嚴、深重的氣息,令今日的生命感到難以承受之重。太多的娛樂色彩,沖淡了我們生命中原有的厚實部分,阻止我們順利追求一些本質的東西。在初秋的樹幹上,我看到夏日遺留在上邊的三五蟬殼,風吹過來,微微作響。主人扔下它們遠去,此時恍若三五空屋。

莊重議論文中學優秀作文2

觀看閱兵儀式,整齊的隊列,莊嚴的敬禮,我感受到了莊重;拜訪魯迅故居,幽靜的小路,凝神的傾聽,敬慕的眼神,我感受到了莊重;參加成人儀式,盛大的場面,真情的擁抱,感恩的眼神,我感受到了莊重……在朱以撒看來,莊重的含義是對某些場景懷揣莊嚴和深重的心情,而在我看來,莊重不僅是一種形式,更是我們內心的一種態度。

不知道你小時候有沒有幻想過自己在成人時穿上高跟鞋或穿上西裝的那一刻?那時的我們,僅僅是對成人禮的一種嚮往、一種期待,但當我們真的穿上西裝、繫好領帶的那一刻,那是我們對成人的一種敬畏,一種莊嚴。當我們即將踏入成人門之時,內心的`莊重感油然而生。走過成人門,我們的肩上又會擔起一份責任。接過老師手中的花和家長手中的信,我彷彿感受到了責任的重量。當我們舉起握拳的右手,面向國旗莊嚴的宣誓,心中對生命的敬畏更甚。在這鄭重其事的儀式中,心懷敬畏,便是莊重。

“春秋出孔子,南宋有朱熹。中國古文化,泰山與武夷。”文化是立國之本,中國傳統文化的血脈一直流淌在這片土地上。傳承民族文化,是我們應有的莊重。文化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沒有文化的民族只是一個沒有信仰的奴隸之邦。當今社會,資訊發達,文化之間的交流也愈加頻繁,我們並不反對文化間的交融互通,而一些年輕人卻厚今薄古,或一味的去追求西方文化,崇洋媚外,甚至惡搞自己民族的文化。我們要重新認識我們的文化,重新學習我們的文化,熱愛它的同時去傳承它,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並將其融入到我們的現代生活當中,這纔是我們對待文化的態度,是我們對傳統文化的莊重。安靜地翻閱一本本經典,朗聲吟誦一首首古詩,用心傳承燦爛的中華文化,便是莊重。

在這個經濟飛速發展,社會心浮氣躁的時代,工匠精神顯得尤爲重要。所謂工匠精神,是指工匠對自己的產品精雕細琢,精益求精,追求完美的精神理念。這種精神便是工匠對自己手中的產品演繹的最進階莊重。當今這個時代,企業都在追求投資少、週期短、見效快所帶來的即時利益,從而忽略了產品的品質靈魂。這些熱衷於“圈錢,做死某產品,再出新品,再圈錢”的企業,是無法與堅持“工匠精神”的企業相提並論的。工匠們把自己的情感注入到產品中,不斷改善自己的工藝,以一種虔誠享受產品在雙手中昇華的過程。工匠精神不僅體現在工匠身上,更體現在各行各業中。他們敬業,樂業,在自己的崗位上盡職盡責,工作時永遠一絲不苟。他們在完善工作的同時,也在完善着自己,這是一種對職業的莊重。

有時莊重並不需要多麼盛大的形式,而是需要一種發自內心的敬重。它體現在我們生活中的每一個細節中,莊重讓我們懂得銘記,懂得敬畏,懂得傳承,讓我們學會去追求生命最本質的東西,追求生命的最高境界。

莊重議論文中學優秀作文3

莊重之莊,即莊嚴,重即敬重。莊重就是一種態度,對於前人饋贈的莊嚴與敬重,對於文化和個人事業與自我價值的莊嚴與敬重。

詩經中有有來雝雝,至止肅肅。相維闢公,天子穆穆,描寫天子祭祀的場景,場面可謂莊重。其實無論皇室還是民間百姓的祭祀,除了祈求國泰民安,沒有災難,更是爲了傳承前輩的敬重之精神與態度,即所謂的追養繼孝,民德厚望,這其中不僅囊括了對於自然與萬物的莊重,也帶有對前人優良品質繼承的莊重。莊重,是對美好品德傳承的責任感。

東周出仲尼,南宋有朱熹。中國古文化,泰山與武夷。,中國文化流傳數千年,成爲中國不朽的符號,靠的是一代代人莊重的繼承與發揚。我們現在能看到四書五經,唐宋元明,少不了歷朝歷代文人嘔心瀝血夜以繼日的編撰與抄寫,甚至付出生命。在科技尚不發達的時代,這是唯一的辦法。正是靠着他們對歷史文化莊重的態度,中華文明血脈的流淌才得以延續。這也是我們現在應有的一份莊重,誦讀一首古詩,瞭解一段歷史,體會那種發自內心的敬重,不要讓文明的河流斷流。莊重,就是對於文化傳承的責任感。

莊重,放之任何一個時代,都有其存在的必要性,霍去病的匈奴不去何以家爲中有着他對抵禦外敵事業的莊重,司馬遷受宮刑後,忍辱負重成一家之言中,有他對於身爲史官責任感的莊重。於是在莊重精神隱約有匱乏趨勢的現在,工匠精神這個詞應運而生。工匠以極致的態度對自己的產品精雕細琢,精益求精、追求更完美的精神理念。這種精神便是工匠對自己的產品演繹的最進階莊重。只要在自己的這份事業中,保有對職業道德,職業品質的莊重,即使身份卑微,也是對職業的莊重。梁啓超在《敬業與樂業》中說:因自己的才能、境地,做一種勞作做到圓滿,便是天地間第一等人。莊重之精神的重要性可見一斑。因此,莊重還是對個人事業的責任感。

現代人着實應當將莊重納入到個人素養當中,學生要莊重的對待學習,政府要莊重的對待民生,學者要莊重的思考,科研工作者要莊重的探索。使之成爲我們骨子裏不可磨滅的一部分,那麼國家的各個領域距離偉大復興就真的可計日而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