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體裁作文 > 議論文

論生逢其時議論文

議論文6.88K

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大家都接觸過論文吧,透過論文寫作可以提高我們綜合運用所學知識的能力。相信許多人會覺得論文很難寫吧,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論生逢其時議論文,歡迎大家分享。

論生逢其時議論文

論生逢其時議論文1

論生逢其時,當有所作爲。只可惜這種當有所作爲的努力,須以孝道爲基礎,並輔以知識的增廣和技能的擴張而相輔爲用。

憶往述懷第二篇學林漫步憶往述懷一個值得注意的問題在我們生活中,總會遇到這樣那樣的困難或挫折。有的人雖然看來堅不可摧,其實卻是軟骨頭。他們無非希望別人或者說世界上的好事情多些,他們自己的命運便能改好,寧可自己死得安穩些。如果命運是不可阻擋的,他們便努力地向困難挑戰。

但是,更多的人還有着這樣的心理那些堅不可摧,不倒黴,不吃苦的人,一般看來都是值得尊敬的。這是一種心理作用,說白了就是一種表面現象。於是乎也產生了一個問題如何才能激勵那些不堅不倒,不吃苦的人?我認爲,最好的答案就是努力去奮鬥。這也是激勵他們向困難挑戰的有力的幫助。

如果是外力強迫的話,我們當有的不是努力而是希望。如果是自然產生的呢?一般認爲,天賦異常,或者天賦高華者即可產生這種激勵方式。這也有着色的方式和內容的差別。天賦的產生,常常不是透過外力,而是透過本能。

天賦的產生既可靠着外力,也可靠着內力。外力強迫的結果通常是使命運更強而且更糟了。天賦的努力的結果既可透過努力而獲得,也可透過努力的結果,在這裏值得重視。再由這樣的內力而產生對抗困難的力量,也是一種值得重視的精神。

天賦和努力並存,才能產生對抗困難的力量。自然產生的對抗困難雖然也是激勵的重要內容,但必須是在良好的家庭環境中,以幾個愛和關懷的問題爲前提,以一生的努力爲基礎,那麼,這種對抗困難的力量,才能日益強大。我們在這裏再重複一句,我們無法一言而括括所有類似的情況的。歷史上不是沒有激勵人生的詩文。

蘇東坡的人生不應當只有苟且小康,他應當要有所作爲,無論在困難重重中仍不苟且小安。這是激勵的至高境界。陶淵明收穫三萬六千行,不在一刻激動,留下五斗詩生活要有創造力,人生要有追求。他們是偉大的,是人類的希望之所在。

年,他們相遇並讓世人看到他們激動的面容年,他們攜手共享這個世界更加和諧。

論生逢其時議論文2

南朝梁,正是一個風雲激盪、朝不保夕的年代,年輕的劉勰借住在定林寺裏看書,忽而有感,寫下了“窮則獨善以垂文,達則奉時以騁績”的名句。這也是他一生的寫照,達則兼濟一方,窮則《文心雕龍》,流芳千古,彪炳史冊。

劉勰是大時代中,人的其中一種寫照,時代是一股波濤,沛然難當。有人被推着走,只能隨波逐流;有人識時務者爲俊傑,求變求通,稱爲一時之選;更有人謀得全局,切入時代,浪遏飛舟,求仁得仁。

染乎世情,系乎時序,往往是安分守己之人的第一選擇,但此時人生的命途往往就不在手中了,一旦時運不濟,只得低迴慚愧、悔恨一生。

溥儀是清末的最後一位皇帝,但他好像這輩子都沒做過自己的主,在辛亥革命中被逼退位,接受“辮帥”張勳擁戴而復辟,後來甚至還做了幾年日本控制下的僞滿皇帝。一生漂泊無定,只得在監獄中哀嘆:“自由誠可貴,面子價更高。若爲性命故,二者皆可拋。”

秋風未動蟬先覺,也有人能察覺時代變動,主動出擊、兢兢自強。在經歷國家危亡、諸多屈辱之後,晚清的讀書人寫出諸多悔儒冠而尊兵劍之作:周實詩云“四海尋仇憑俠劍,百年多難悔儒冠”;柳亞子感慨“忍看祖國淪非種,苦恨儒冠誤此身”;陳去病則“寧惜毛錐判一擲,好攜劍佩歷三邊”……後來這些愛國詩人共同舉辦的詩社“南社”,鼓動了民族的能量,成爲了革命的火種。

更深遠的思想者能看到時代的變化,偕行時代,奮力一搏。最近《覺醒年代》這部劇火遍網絡,前赴後繼、篳路藍縷的先輩們的故事感動無數觀衆。陳獨秀、李大釗、毛澤東等人的思想金聲而玉振,在黑暗之年振聾發聵、開啓民智,從石庫門駕着紅船,無問西東,一路向北,停靠西柏坡,開創新時代,真正以一己之力推動時代向前。真得讚一句:“斯人氣尚雄,江流自千古。”

黑格爾曾說:“當傍晚黃昏的時候,密涅瓦的貓頭鷹就會起飛”。這就是形容在一個時代終結,新時代開啓的時候,警覺的思想者總能迎着浪潮擊水,在時代中狠狠刻下自己的印記。

不主動、不拒絕,被動面對時代,有時候迎來的往往不是心中渴望的顏如玉,而是生活重重的老拳。思考社會、看破時代,跑在前頭,奮力奔跑怎麼樣都是生逢其時。借用一句網絡流行語:“不氣盛還叫年輕人嗎?”

捨我其誰。

論生逢其時議論文3

每個人總是生活在特定的時代裏,正如不能選擇自己的父母一樣,人不能選擇自己生活在什麼樣的時代裏,但我們可以選擇以一種什麼樣的態度去生活,在同一個時代,有人慨嘆生不逢時而隨波逐流,有人深感生逢其時而奮發有爲。

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時代的潮流浩浩蕩蕩。歷史只會眷顧堅定者、奮進者、搏擊者,而不會等待猶豫者、懈怠者、畏難者。中華歷史上下5000年,英雄輩出,燦若星辰。不同的時代,總會產生傑出的人物。共同之處就是,那些傑出人物總是以熱情的姿態,擁抱他所生活的時代,將自己的奮鬥理想融於時代的發展潮流中,無論風雲變幻,矢志不渝,最終彪炳史冊。

在動盪的春秋時代,有人慨嘆生不逢時、英雄無用武之地,也有人孜孜以求濟世良方。孔子窮乎陳蔡之間,藜羹不斟,七日不嘗粒,依然堅守“天下有道,丘不與易也”的時代使命;墨子踐行“賴其力者生,不賴其力者不生”的奮鬥理念;韓非推行“不泥古而拘今,唯變法以圖強”變革主張。他們激情擁抱時代,也成爲了那個黑暗時代的璀璨星辰。

初唐的一個金秋時節,遭遇仕途不順的王勃,並沒有在“時運不齊,命途多舛”的慨嘆中消沉,“老當益壯,寧移白首之心?窮且益堅,不墜青雲之志”,在豪邁中把握時機、奮發有爲——“北海雖賒,扶搖可接;東隅已逝,桑榆非晚”,而不走孟嘗、阮籍的舊路——“孟嘗高潔,空餘報國之情;阮籍猖狂,豈效窮途之哭!”流傳千古的《滕王閣序》,也可以看作王勃和時代交融中發出的絕唱。

在五四時期,那些覺醒的青年,走在了時代的前列,爲危亡的中華民族奔走呼告。在百舸爭流的湘江江畔,青年毛澤東發出了“問蒼茫大地,誰主浮沉?”的追問,指點江山,激揚文字,這羣青年也成了時代的弄潮兒,經過幾十年艱苦卓絕的奮戰,終於在1949年10月1日發出了時代的最強音。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時代使命。對於不久將步入社會的莘莘學子來說,要承擔很多的壓力與挑戰,但我們正處於前所未有的大好時代裏。20xx年進入辛丑年,120年前的今天,中國內憂外患,任列強宰割,一紙《辛丑條約》將中國推向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

120年後的'今天,瑟瑟秋風今又是,換了人間。蛟龍入海、嫦娥奔月、天問登陸火星,告別絕對貧困全面進入小康社會,經濟總量排名世界前列,中國日益走近世界舞臺的中央,現在的中國,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接近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學子們生逢其時,沒有理由成爲躺平族、佛系青年,不辜負這個時代,盡情去書寫屬於我們的輝煌時代篇章!

論生逢其時議論文4

生逢其時,生者,運也,逢者,適也,其時,時代也。所謂生逢其時,即爲生於合適的時代。每個人都可以在自己所處時代中綻放光彩,每個人都可以生逢其時,只要將每一個獨立的個體融於時代運轉的漩渦裏。

晚唐詩人羅隱曾於《籌筆驛》中落墨:“時來天地皆同力,運去英雄不自由。”他將“時”與“運”聯繫在一起,感嘆個人在時代浪潮中的無力感與渺小。然而,“運”只是個人難以預測的生命歷程,而“時”則爲時代大背景下的機遇與可能,二者並不等同,自然也就在一定程度上否認了生不逢時的想法。翻開歷史文獻,回憶漢文帝文景之治時,雖於百姓爲安居樂業、廣納善言的時代,卻仍存屈賈誼於長沙的情形;東漢初年光武帝時期百廢待興,適逢才學志士以懷青雲之志之時,然仍存梁鴻於海曲;漢武帝盛世時期,然仍存“李廣難封”……每個人都處於不同的時代背景之下,不論是百廢待興,抑或繁華盛世,人人都可以將個人命運寓於時代浪潮中,創造出屬於自己的“生逢其時”。

飲冰室主人曾寫道:“紅日初升,其道大光。”縱覽古今,生逢其時,是蘇秦在戰國時期苦練遊說,連橫諸國,佩六國相印,實現鴻鵠之志;是陸游在南宋動盪時期,不苟且偷安,抗擊外敵保家衛國;是大唐玄奘在交通不便時期仍乘危遠邁,杖策孤征最終到達印度,取得真經……回首過往,感懷今昔,生逢其時,是科學家顏寧在科學領域的不斷探索,對科研的充分熱愛;是聶魯達深切體味人民所受的壓迫,把對全人類的同情寫進詩歌中;也是蔣勳以詩意的眼光觀照一草一木,將自然之美訴諸筆端……他們,用自己的一份綿薄之力匯成磅礴偉力,將個人搭乘到時代列車上,都是生逢其時的充分體現。

“節物風光不相待,桑田碧海須臾改。”四十年篳路藍縷,七十載長歌未央,百年風光,山河鉅變。有人慨嘆生不逢時,競爭激烈,難以取得自己想要的成績;有人只願安分隨時,在自己的舒適圈裏混日子。然而,我們需要這個最好的時代,時代也需要最好的我們,我們應抱有生逢其時、時不我待的心態去融入時代潮流,借發展東風實現個人理想,回報社會期望,實現祖國願望,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實現鴻鵠之志。

崔衛平曾說:“你所站立的那個地方,正是你的中國。你怎麼樣,中國便怎麼樣。你是什麼,中國便是什麼。你有光明,中國便不黑暗。”願吾輩青年生逢其時,時不我待,寓於時代變局中,發光發熱,爲往聖繼絕學,爲萬世開太平。

論生逢其時議論文5

在生活中,有這樣一類人,總是在抱怨自己生不逢時,羨慕別人生逢其時,誠然,更多的時候是嫉妒,這樣的心態當然不可取,但何爲生逢其時,值得我們進一步探討。

時代的步伐總是穩步向前,作爲一個個體,無論是在歷史的涓涓細流之中,還是在社會發展的波濤洶涌之中,時代總像是無法預支一般,裹挾着我們,不斷前進。與其說我們的生活越來越好,不如說我們的時代越來越好。越來越好的時代,對於任何人而言,便都是生逢其時。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擔當。記錄下時代的,點綴清楚歷史的,一直都是那些屬於時代的人,是勞苦大衆也好,是英雄人物也罷,歷史離不開羣衆的力量,逃不脫髮展的規律,把握規律,才能在歷史的激流中掌好舵,揚準帆,以時代之需,爲前進立命,以時代之急,爲發展擔當,不是我們選擇了時代,而是時代之中必有我們的身影,主動出擊,便是生逢其時。

使命需要接力,擔當需要繼承。如同中華文化一般,固步自封不是傳統,與時俱進纔有生機。面對不同的時代命題,我們從前輩手中接過時代的膽子,挑起的,便是內涵的充盈,外延的拓展,前進不是拋棄,傳承需要煥新。我們能做的,便是以時代爲基,烙印下我們這代人的痕跡。這樣看來,沿着前人的足跡,踏出前進的歡歌,我們一直都是生逢其時。

感謝時代,就像未來,我們的兒孫會感謝我們這個時代一般,生逢其時,熠熠生輝。

標籤:生逢其 議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