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體裁作文 > 議論文

科學與傳統

議論文3.07W

科學與傳統1

“我們一手拿着科技的利劍開闢未來,一手拿着傳統的藥箱給前進的人類療傷。”這是當今機器人領域的大師曲道奎先生對於科技與傳統的回答。

21世紀,這個屬於資訊科技的時代,在技術的一點點進步,一次次飛躍中,我們無疑是感受到了科技給我們帶來的便利,手機、電腦、網絡等一步步滲透在我們的生活中,與我們早已密不可分。然而,在這同時,它又在無形中給我們帶來着一些不可忽視的問題,比如說——傳統,是否就此打破?

如今的世界可謂是日新月異的,機器人這個在我小時候看來幾乎就是個夢的物體,現在早已不是什麼新鮮事兒,它已運用在生產生活的方方面面。而在未來,它又會給我們帶來怎樣的衝擊呢?

如今的機器智能已經做到了行爲智能、計算智能、感知智能等方面了,它可以代替人類做很多事兒,比如一些高危作業、比如工廠裏重複而煩悶的操作、實驗室裏的一些計算等,

它甚至做得要比人類出彩的多。曲先生介紹到,現在,他們正在研製服務型的機器人,將來,這些機器人可以參與到我們的生活中來。有位年輕的女博士就這樣戲謔道:“我們的實驗室中已經有不少活兒由機器人來做了,我們之所以還待在那裏,是因爲我們比機器人要便宜。”

這雖是一句玩笑話,但卻不能不引起重視——我們是否會被機器人所替代?我想,在很大程度上,是可以的。那麼,我們是否要因爲這個問題,而停止機器人的研究呢?答案無疑是否定的。就像原子彈,即使我們都知道它驚人的威力,但顯然,各國都沒有停止對它的研究。爲什麼?因爲,歷史是不能倒退的,既然已經走了,就只能走下去,無法回頭。

而對於科技與傳統的衝突,我們要明白的是,傳統的倫理和道德皆基於我們過去的社會文化背景,但若有一天,科技的生活是這個基底給改變了,那麼所謂的傳統,又從何而來?簡單地說,就像過去和現在,站在從前的人們的角度看現在的人類,或許在他們眼中,我們已經不是人類了。同理,現在的'我們也不可能知道,未來,究竟會怎樣。

但我們要清楚的是,人類的某些東西,是機器人所替代不了的,譬如創造力、譬如夢的傳承、譬如情感等等。

這讓我想到了一個湖南的農民父親用自己僅有的知識,爲自己的女兒造出了一個機器人的故事。這是一位父親給女兒帶來的美好的禮物,而我們也要相信,機器人,同樣也是它的創造者對於人類美好願望而帶來的禮物。

科學與傳統2

一個星期五的科學課,科學老師帶我們去航模館參觀。那裏有擺滿了飛機、飛船、火箭等模型。

航模館的老師先給我們做了個實驗,一架小鳥飛機在教室的半空中,像只鳥兒似的在飛翔。

老師演示完後,發給我們一個材料包,裏面有電線、機身、機翼等零件。我和小明、小紅在一組,小紅拿零件,小明上螺絲,沒過多久,我們就完成了一架飛機。我按了一下按鈕,飛機紋絲不動,我皺了皺眉頭,撓了撓腦袋,眼睛一亮,拍了一下腦袋,着急地說:“電線沒有裝上,它怎麼飛得起來呢?”我們連忙把電線裝進了機身。

老師帶着我們把做好的模型拿到了航模館外的空地上,我們按了紅色的開關,飛機“嗖”地一聲飛上了天空,就像一隻展翅翱翔的老鷹,在空中轉圈,越飛越高,我們看着自己做的飛機模型飛到了天空,高興極了!

科學與傳統3

最近幾年,地球上的人口越來越多,地球母親不堪重負;還有一些自然災害,如地震、颱風、洪水等,這些都嚴重威脅到了人類的生死存亡與地球的安危。假如我是科學家,我一定會發明出解決這些問題的科技來。

作爲科學家,我要研製出一種薄如蟬翼,輕如羽毛的衣服來。人們只要把這種衣服穿在身上,夏天能擋太陽輻射,冬天可以調節溫度。而且還可以減輕人自身的重量,更能減輕地球的負擔。

作爲科學家,我還需要研製出一種大雨滴不穿,狂風颳不倒的房子來。搬家都可以連房子一起給搬走;即使房屋崩塌,也不怕砸傷人,人們也就不用再畏懼地震了;發大水的時候,這種房子又可以變成氣墊船,漂浮在水面上。人類戰勝大自然,將變爲現實。

作爲科學家,除了得研製出對人們有用的物質東西,還得研製出從根本上出發對人們有用的內在東西來。所以我決定研製出一種強健人類體魄的藥水,給它取名叫“體智優”。它既含有多種豐富的營養,服用後可以增長人類的壽命,每天也無需再食用其它五穀雜糧;又含有多種疾病的抗體,服用後萬病除,體內長期積累的毒素也會排出去。這樣它便成了“萬能藥品”!

作爲科學家,我不能光顧着爲人類造福,還要想想地球上的生態環境和其他生物有什麼需求,也要爲它們做些有意義的事情。我發現地球上的動植物愈發稀少,這是因爲人類大量破壞大自然,殘害地球母親的後果。因此我要研製出一種先進的綠色環保淨化空氣的“電吹風”來。這種“電吹風”可以使被吹過的空氣變得清新起來,動物吸了強健體魄,繁衍速度迅速;植物吸了生命力頑強,生長、傳播速度快。這樣就可以讓人類與大自然和諧相處,共營生命綠色了。

我還是我,並未成爲科學家,但我將努力學習,煉就過硬的知識和本領,爲將來成爲科學家而努力。

標籤:科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