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體裁作文 > 敘事作文

家鄉的味道爲題目的作文

【篇一:家鄉的味道】

家鄉的味道爲題目的作文

家鄉,

仔細咀嚼,

是一股淡淡的檸檬香,

給予你最舒心的安慰,

是呢!還帶含着一點橘子酸。

家鄉,

細細品味,

是一股甜甜的蘋果味,

懷着你那童年的時光,

是呢!還包含着一點桂花香。

家鄉,

仔細揣摩,

是一股辣辣的洋蔥味,

對家鄉揣摩着希望,

是呢!還包裹着一點鮮味。

家鄉,

囫圇吞棗,

是一股辛酸的苦瓜味,

久久不回,若早已忘了它,

是呢!還能發掘出對它的感情。

啊!那家鄉的味道!

狼吞虎嚥,

酸甜苦辣,

是滿懷着兒時最天真的地方,

是滿懷着幸福的地方,

無憂無慮,

那就是家鄉!

無與倫比,

那是家鄉的味道。

我愛家鄉,

愛那淡淡的檸檬香,

我愛家鄉,

愛那甜甜的蘋果味,

我愛家鄉,

愛那辣辣的洋蔥味,

我愛家鄉,

愛那辛酸的苦瓜味,

我愛家鄉,

那是我最嚮往的天堂。

我愛家鄉的味道,

那是我最喜歡的味道!

記得兒時的家鄉,

天還是那麼藍,

很低很低,

白雲像一塊塊棉花糖,

曾經我幼稚的以爲,

只要長大了,

跳一跳就可以碰到棉花糖,

現在想想,

家鄉就是童年的見證!

家鄉,

我愛你!

家鄉的味道,

我愛你!

願以後,

家鄉不變!

味道永恆!

【篇二:家鄉的味道】

綠豆餅的甜香、黑橄欖的香濃,纔是家鄉最真實的味道!

當我咬了一口甜絲絲的綠豆餅,嘴裏便盪漾着家鄉甜蜜的滋味;當我沉醉於家鄉黑橄欖香濃的滋味時,滿口是家鄉的情!

家鄉的綠豆餅是我們惠來的特產,它包的是綠豆莎,吃起來是綠豆香。它的包裝很特別,先是用不透氣而密封的袋子包起來,再用一張面積很大的紅色紙包住,還要貼上製作店的標誌紙。雖然是一項很普通的製作,但它包含的情纔是家鄉最香的味兒!從很早的時候,很多外來的人就對我們這的綠豆餅情有獨鍾。有些人還千里迢迢來到我們這兒,爲的是幾袋企盼已久的綠豆餅。綠豆餅吃的最佳時候是它剛新鮮出爐之刻,熱乎乎的,非常酥脆。咬一口,是脆;再咬一口,是香。我媽對綠豆餅再熟悉不過了,每次買都要挑熱乎乎的,那才能讓她滿意。我呢,當然是跟着享受啦。

不知你是否曾經品嚐過黑橄欖?它香濃而微帶一絲酸的味兒,如果用心品味,便能感到家鄉的味溢滿心間。小時覺得黑橄欖不好吃,酸酸的,爲什麼不是甜的呢。但後來,直到有一天我離開家鄉在姑媽家嚐到黑橄欖時,眼裏溢滿了淚水,溢滿了對家鄉思念的淚水……現在我才明白,其實生活不正是這樣嗎?酸裏帶着一絲甘甜。

如今,家鄉的綠豆餅和黑橄欖在生產上有了很大的進步,製作更加精細,味道更加醇濃,聞名遠近。我愛綠豆餅、黑橄欖,更愛我的家鄉!

【篇三:家鄉的味道作文

家鄉是一壺酒;家鄉是一杯茶;家鄉是一股清泉。我的家鄉在吉林通化,那裏有肅慎,東胡,穢貊族等先民的足跡;有風景宜人的松花江;有人民英雄——楊靖宇的烈士陵園。在我的家鄉有早在四五萬年到七萬年前的遠古人類。據文獻記載,吉林省在歷史上,除漢族外,主要有三大族系:肅慎,東胡,穢貊族。這些遠古人類在吉林大地上繁衍,生息,書寫了吉林的輝煌歷史。

美麗的松花江位於吉林,它風景秀麗,是個值得觀賞的好去處。松花江是黑龍江水系在我國境內最大的一級支流,全長一千九百五十六公里,流域面積五十四點五六萬平方公里,有南北兩源,北源嫩江發源於大興安嶺支脈伊勒呼裏山中段南側,長達一千零八十九公里,南源第二松花江發源於長白山主峯白頭山天池,長八百餘公里,南北兩源於三叉河匯合後稱松花江,幹流長約八百六十七公里,由右岸注入黑龍江。東晉至南北朝時,上游稱速末水,下游稱難水。隋、唐時期,上游稱粟末水,下游稱那河。遼代,全河上下游均稱混同江、鴨子河。金代,上游稱宋瓦江,下游稱混同江。

元代,上、下游統稱爲宋瓦江,自明朝宣德年間始名松花江。它的存在爲早期生活在吉林的先民提供了有利條件。1939年2月18日我們的民族楊靖宇在蒙江縣城保安村的三道崴子犧牲,年僅35歲,楊靖宇死後,日軍剖開了他的遺體,想知道,在冰天雪地的林子中,是什麼支撐着他一直戰鬥。後來,發現裏面沒有一粒糧食,只有野草和樹皮。我們可以這樣說;人民英雄楊靖宇永垂不朽。因爲楊靖宇愛國的精神值得我們去學習,他有愛國的崇高精神,我們應向他致敬。家鄉是你永遠也品不完的。我愛我的家鄉——通化。因爲它給予了我無限的愛,是它滋養我,讓我不斷進步,不斷成長,讓我成爲一個有才華,有知識的人。家鄉是一壺酒,它會讓你去細細品味。

家鄉是一壺茶,它是你閒暇時休閒品。家鄉是一股清泉,它會在你心頭上源上一絲清甜。家鄉使你受益無窮!家鄉使你有了一顆樸實而善良的心!它給予了我關懷的力量!我愛家鄉吉林通化!

【篇四:家鄉的味道】

我生在濟南,從小變伴着泉水長大。閒暇時常蹲在由泉水形成的涓涓溪流旁,那兒有我看不完的雅景,講不清的心情,理不完的思緒。做不盡的美夢。

剛涌出的股股清泉急匆匆地分散到泉口的周圍,從高高的長滿茂盛雜草的石壁下汩汩涌出,悄無聲息地流入,繼而又旋轉着、依依不捨地離開。在水面上濺起顆顆珍珠,灑落在每個縫隙和角落,默默滋養着土地。那泉水的味道是清清的。在空氣中總會瀰漫着淡雅的感覺。若是捧起一捧品嚐。那味道雖然普通,但夾雜這一絲甜蜜。在口中融化,流到心裏。再到全身蔓延開來。不能延年益壽,卻可以讓人忘記煩惱,從喧囂緊張的生活中走出來。

家鄉的味道是甘冽甜蜜的。

“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很小的時候,我時常背誦這句詩。只覺朗朗上口滿嘴餘香,於是就一直記着,也沒能忘記。稍大一點時才知是記錄家鄉的風景。

夏日的濟南總少不了開滿湖面的荷花。遠觀碧綠的荷葉,層層疊疊,綠瑩瑩地散發出淡淡的荷香。溫柔的荷花含苞欲放。景緻甚是優美。那是像蠟染一樣的花朵,奼紫嫣紅、端的好看。走進時便有芬芳縈繞在身旁。同美酒般醉人。“翻空白鳥時時見,照水紅蕖細細香。”想必詩人當初也大概是在這荷花池邊流連忘返了吧。

人們愛蓮是因爲它香遠益清的雅美,陶淵明愛蓮是因爲它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的堅貞。而我愛蓮是因爲它裝點家鄉,是家鄉不變的味道。

家鄉的味道是清新醉人的。

蔥香和椒鹽的味道鋪滿濟南的大街小巷,每個濟南人都應該熟悉的味道。油旋兒,在濟南已有百多年的歷史。濟南油旋兒外皮酥脆,內瓤柔嫩,蔥香透鼻,其形似螺旋,表面油潤呈金黃色。老濟南人吃油旋兒是頗講究的,大多是趁熱吃,或配米粉,或配餛飩,另有一番滋味。清代顧仲編著的《養小錄》中這樣記載油旋的製作:“和麪作劑,擀開。再入油成劑,擀開。再入油成劑,再擀如此七次。竈烙之,甚美。”

濟南的油旋必須用純正花生油手工和麪,根據四季調配麪糰軟硬。小小的油旋雖然只有巴掌大,卻要由很多層薄如報紙的麪皮疊壓而成,在製作中不論揉、搓、擀、捏,一遍不多一遍不少。細膩執着的精神也在麪糰鍋爐間傳遞着。

家鄉的味道是蔥花椒鹽在油香混合的。

家鄉的味道,在舌尖上跳躍,在血脈裏流淌,在心中舞動。像是剛剛墜地的嬰兒,我深愛着母乳般家鄉的味道。他將一直陪伴着我,陪辦我成長。家鄉的味道溫柔而讓人無法忘卻。

【篇五:家鄉的味道】

前幾天外婆帶來一袋家鄉的地瓜,地瓜裹着一層泥土,帶着鄉間樸素的味道。蒸熟了,洗淨手輕輕拿一個,怕手勁大捏壞地瓜可愛的造型,聞着那味道,香香的,甜甜的,我的思緒回到了遙遠的家鄉……

我的家鄉在一個遙遠的小山村,重重疊疊的高山,青山綠水養育着祖祖輩輩的家鄉人。去年國慶回家,只見以前那些瓦房都不見了,現在道路兩旁都建起了樓房,商店到處可見,現在的農村都變得現代化了。

家鄉在變,變得讓人不認識了,空氣中充滿了新時代,家鄉的人事已非昨日,景和物都在變,可是家鄉的味道是不會變的。最美的是童年的味道,混合着淘氣的氣息。我記得四歲的時候,家裏的院子都種上花花草草的;有寶珠茶。李樹。夜來香。後院還有一株葡萄……因爲爺爺喜歡種花,特別是夜來香種了四棵。後院還有一顆龍眼樹,很大很大,要三個小孩才能抱得過來,到了秋天樹上結滿了果子,樹枝都彎下來了,微風輕輕吹來,果子在枝頭上跳起舞來,好看極了。

我最喜歡的還是夏夜,那時夜來香就會悄悄的開放着,散發出奇特的花香,淡淡的,那花香圍繞在你身旁。這是夏夜的氣息,香味在空氣中似有似無,當你再走近一步時才感覺得更真切,夜來香總是引來一些螢火蟲,我們便關了燈,看那些螢火蟲帶着淡綠的微弱的光芒飛來飛去,那是夏夜的點點星光,吃飯時,晚風吹來夜來香的馥郁芬芳,螢火蟲在腳邊飛舞,於是,吃飯也變成了一種享受。

而記憶就這樣融化在這家鄉的味道里,任由一點點思念,也會牽引出無盡的思念,讓我們這些在異鄉的人靜靜的品嚐……

【篇六:故鄉的味道】

故鄉,是一個人行走天地間扯不斷的根。無論是在曉風殘月的異鄉,還是月黑風高的夜晚,不覺然就有種種熟悉的味道悄然潛入心底,那是故鄉特有的味道,幽幽的,悠悠的。是玉米那“甜杆杆”的味道,愈嚼愈甜;是黃豆炒熟了的味道,愈嚼愈油;是白瓜子炒調料的味道,愈嚼愈香……

故鄉的味道,是早春麥辣辣的味道。冰雪還沒有完全消融,麥苗還沒有返青,心急的麥辣辣菜便頂起枯葉窺伺這個世界,不幾天,就將自己漂亮的綠衣衫抖了出來,飽受冬天煎熬的人們欣喜若狂,哪會不接受大自然的恩賜,老人小孩捉鏟提籃,奔向麥田。與其說是撿拾麥辣辣菜,實是放飛心情。麥辣辣菜那辣辣的甜絲絲的鮮嫩油香滋味,沁脾入肺。在這春寒料峭的早春,帶給人們的是春意、是喜氣、是溫情、是生機、更是希望。

故鄉的味道,是杏花桃花的味道。三月的鄉村,遠遠望去,被一抹或白或紅的雲霧繚繞着,近前始知,那是家家戶戶房前屋後的杏樹桃樹正逢花事,風過村莊,落英繽紛,空氣中瀰漫着淡淡的杏花桃花的香氣,漫步樹間,愜意無比,吸一口清爽新鮮的空氣,所有的不快和疲勞頓時消失得無影無蹤。

故鄉的味道,是洋槐花的味道。當桃花殘紅退盡,布穀聲裏,村莊的溝溝坎坎,院落路邊,洋槐花獨領風騷。那一嘟嚕一嘟嚕的如雪的花絮,忙壞了蜜蜂,醉了鄉親。大人小孩都格外興奮,提竿挎藍,樹上樹下,忙的不亦樂乎。槐花糕那是地地道道的家鄉菜,甜甜的、麻麻的、爽爽的清香可口,回味綿長,在哪饑荒的年代,可救過不少鄉親的命。

故鄉的味道,是黃花菜的味道。麥收之後,一行行一排排一片片待採的黃花,如將出閣的黃花閨女,是家鄉一道亮麗的風景。清晨,穿着高筒雨靴,提筐挽籃,摘一籃黃花,打落的是露珠,灑溼的是心情。一包包一把把黃花菜,將家鄉的愛和溫暖帶向山南海北,翻山越嶺,趟河過江,把友情傳遞,把鄉情相系。

家鄉的味道,是嫩玉米棒子的味道。秋天的鄉村,被綠色包圍着。綠油油的玉米,鬱鬱蔥蔥,微風吹過,似萬頃碧濤涌動。走在鄉間的小路上,好使舟行波濤盪漾的海面上。藍天、白雲、麗日、綠色,你會深深地被這一派田園風光陶醉。最誘人的,是那或燒或蒸或煮熟的嫩玉米,那嫩嫩的、甜甜的、油油的味道,透骨爽心,餘味無窮。

家鄉的味道,是地軟軟的味道。冬春之時,草枯葉落。田野空曠冷清,村莊蕭瑟荒涼。在這少見生機的季節,地軟軟就是老天對伺弄黃土地人的最大恩賜。無風而溫暖的日子,小孩們呼朋引伴,說說笑笑,打打鬧鬧,一路歡歌,一路笑語,走到地軟軟多的地方,便散開,貓腰蹲身,一手挽籃,一手在枯草間不停翻撿。撿拾地軟軟是個細心活,心急不得,得用拇指和食指輕輕夾起,用勁稍大,乾燥的就會捏碎。地面潮溼的時候最好撿,地軟軟膨脹發軟,但夾雜着羊糞、草屑和泥土,每撿一片,都得抖抖。拿回家先用水灑溼,抖落草屑泥土,一遍一遍地清洗,出水後的地軟軟,黧黑髮亮,泛着幽幽的紫綠光澤,讓人饞涎欲滴。用地軟軟做包子或是做湯,其味俱佳,那滑滑的膩膩的軟軟的溜溜的味道,直叫人滿口生津,餘香不絕。

咀嚼故鄉,那清幽幽的泉水,是聖水,喝一口滋肝潤肺,心靈也爲之洗滌;那泥泥的黃土,是淨土,聞一聞開竅通絡,靈魂也隨之有了皈依;那濃濃的鄉音,是天籟,無論天涯海角,都會魂歸故里。

日暮黃昏,家家屋裏煙熏火燎,溫暖升騰。戶戶屋外青煙嫋嫋,愛意綿綿。村莊便瀰漫在淡淡的芬芳中。那是溫馨的味道、情愛的味道、家鄉的味道。嗅着她,不會迷失回家的路。作文

【篇七:家鄉的味道】

今年的清明節,我是在異鄉度過的。

“表妹,你在外面還好嗎?你外婆做黃姜飯了,剛纔她還嘮叨你今年怎麼沒回家呢……”表姐的一個電話,把我的思緒帶回了家鄉……

黃姜飯是家鄉清明節必備的主食之一,聽說是祖先們流傳下來的風俗。黃姜飯那金燦燦的顏色,是這個世上最具有魅力的色彩;黃姜飯那清香的氣味,是這個世上最具有誘惑的氣味;黃姜飯那美妙可口的味道,醇香纏綿,令人回味無窮,不可言喻……

記得有一年清明節下起了雨,而那時候,黃姜還在菜地裏。“下雨了,怎麼去挖黃姜?”“要不今年就不做黃姜飯了?太費功夫……”我和堂哥堂姐們在一旁聽了大人們的對話,都害怕吃不上黃姜飯,急忙說:“我們去挖吧!”“下雨了,路很遠……”爲了吃上一頓黃姜飯,我挺了挺胸膛,說道:“沒關係!包在我們身上好了。”

來到菜地,我們先是找到種植黃姜的地帶。然後認真地挖了起來。我還記得,那是我第一次挖黃姜,因爲下着大雨,黃姜在地下好像喝飽了水,想出來見見新世界,我用手輕輕一拔,它就乖乖地出來了……

我們回來後,媽媽就開始忙碌地準備黃姜飯。做黃姜飯的程序有點繁瑣。先用菜刀把姜壓扁成塊狀,把姜用水煮到沸騰,最後再把姜壓一次,除去黃姜,只取煮好的黃姜水,還需要放上一個夜晚,第二天再用黃姜水來煮飯。而且每一個程序裏面還有很多細節,哪個環節出了問題,都必定會影響口感。

儘管黃姜飯做起來程序繁瑣,家人也仍然每年都做黃姜飯,爲的就是把祖先們的風俗傳承下來,爲的就是把家鄉的味道永存心中,那熟悉的味道就是家鄉的味道啊……

三年前,我們一家都離開了家鄉。後來,每逢清明節回家鄉後,外婆總是打來電話,非要我們回去吃一頓黃姜飯。儘管與外婆家相隔甚遠,但是,爸爸也總會開着車載着弟弟、媽媽和我一起前往外婆家,去品咂那熟悉的家鄉的味道……

而今年,清明節我卻身在他鄉。表姐的一個打電話,使我馬上想吃到黃姜飯。於是,我便立即到繁華的街面去尋找,問過若干個本地人,哪裏有黃姜?回答我的只有失望——他們連黃姜的名字也沒聽過,更不要說是見過了。

黃姜飯清香纏綿的味道,是我最熟悉的味道,無論何時無論何地,那種熟悉的味道無法淡忘的!

遙望家鄉的方向,我彷彿聞到了黃姜飯的味道,彷彿感受到了家鄉的氣息,那種氣息以其獨特的芳香撫摸着我的身軀,溫暖我體內的每個幸福細胞……

【篇八:家鄉的味道】

奶奶託姑姑帶來一袋家鄉的地瓜,地瓜還裹着一層泥土,帶着來自鄉間的樸素的味道。

蒸熟了,洗淨手輕輕拈一個,怕手勁大捏壞了地瓜憨頭憨腦的可愛造型。田野的氣息迎面而來,甜甜的、香香的。一下子,我的思緒回到了遙遠的家鄉……

我的家鄉是長汀的一個小村莊,碧波盪漾的河水,重重疊疊的高山,青山綠水養育了祖祖輩輩的家鄉人。

國慶回家,只見原來樸素的矮房已經改頭換面。商店多了,道路寬了,生活也更好了。大家都模仿流行的城建風格,拆了許多舊房子,立起了新樓,全都鋪上了紅紅綠綠的磚,顯得有些土氣。

家鄉在變,變得讓人不認識了,空氣中充滿了新經濟時代的因子。家鄉的人事已非昨日,景與物悄悄地變模糊,可是,家鄉的味道卻越來越濃郁地包圍着我。

我輕輕地合上雙眼,深深地吸一口氣,空氣中飄來家鄉的味道。原來,家鄉的味道是這樣的美,早已沁入我的心腑。

最美的是童年的味道,混合着淘氣的氣息。

記得我四歲的時候,家裏的院子都種上了花花草草:蘭花、君子蘭、鐵樹、寶珠茶花、夜來香,後院還有一株葡萄和李樹……因爲爺爺很喜歡種花,特別是蘭花,所以蘭花便種得最多。

後院那顆很大很大的樹,要好幾個小孩才能環抱住它。現在我還不確定那是什麼樹,但是我一昧地認爲它就是李樹。大概是秋天吧,它就會結一樹的李子,然後落個滿地,小孩都爭先恐後地撿個不停。

最喜歡夏夜,那時,夜來香就會悄悄綻放,散發出奇特的花香,淡淡的,輕輕的繚繞在你身邊,那是夏夜的氣息。香味在空氣中似有似無,暗香浮動,當你再走進一步時才感覺得更真切。夜來香總是引來一些螢火蟲,我們便關了燈,看那些螢火蟲帶着淡綠的微弱的光芒飛來飛去,那是夏夜的點點星光。吃飯時,晚風吹來夜來香的馥郁芬芳,螢火蟲在腳邊飛舞。於是,吃飯也便成了一種享受

回鄉下老家時,坐在車上,大片大片嫩黃的油菜花閃過,而空氣里布滿了泥土那略帶着土腥味的芳香。而我最愛鄉下的黃昏,披着夕陽去找野茶花、梔子花。

現在才知道,原來小小的心靈裏,就已經渴望着美的滋潤了。

剛剛開春,蘭花就來報信了。受不了花香的誘惑,淘氣的我常常把花采下來玩。表姐就把已綻放的花瓣一片片地夾在書頁之中。不知幾時,書頁裏的香氣就跑出來,令我羨慕不已。

夏天六月,是看荷花的季節。我家不遠處就有一個種滿了荷花的池塘,我和小夥伴就偷偷地去採荷花。我還爲此掉進了池塘,但種種不愉快都被手擎着大把的荷花招搖過市的得意沖洗的無影無蹤了。

八月桂花香。在爺爺教書的學校就栽了幾棵桂樹。每逢中午午休時,我就藉着去找爺爺的理由進去。看着一簇簇鵝黃的桂花,閃過了一個邪惡的念頭,就拼命地搖,桂花落了一身也落了一地。當然,免不了一頓爺爺的臭罵。

過年了,整個村子都瀰漫着放鞭炮的嗆人味道,這時也是我最討厭出門的時候,不定那個壞小子會往你身上扔一個響。而現在,耳邊空響起噼裏啪啦的聲音,那股炮竹的氣息也變得好聞了。

家鄉的味道,就這樣一絲絲,一縷縷地留在我的記憶中,不敢忘!

而記憶就這樣融化在家鄉的味道里,任由一點點的思念,也會牽引出無盡的思緒,夠我在異鄉一個人,靜靜地,獨自品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