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體裁作文 > 敘事作文

怎樣才能寫好記敘文

記敘文點題“三宜”“三忌”

“點題”的“點”是“點化”之意,“題”是“題旨”之意。記敘文中的“點題”,最主要的目的就在於:在記人敘事水到渠成之時,昇華情感,深化主旨,從而“把這世界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真真切切”(歌曲《霧裏看花》)。記敘文中的“點題”有三種主要形式:一是人物對白,二是作者旁白,三是道具(如日記、短信、博客等)呈現。“點題”不失爲記敘文寫作“增分”“添彩”的妙招,但真正要“點”得精妙出彩,還必須注意以下“三宜”“三忌”:

一、宜草根開口,忌高人聒噪。

有些同學在“點題”時,自覺是“高人”,總是嫌作品中的人物太“草根”,激情缺失,心智愚鈍,思想蒼白,於是路見“草根”一聲吼,不該開口也開口:“就此打住,且聽我給你指點迷津。”

也有些“聰明”的同學,自覺此舉有點太“喧賓奪主”了,於是玩起了“小精神”——讓“代言人”開口。何謂“代言人”?就是作者憑空虛擬的一個高人,其作用是在記敘文中及時出場,來替作者發言。其經典造型有二:一是武俠版的仙風道骨的老者,二是文化版的窮經皓首的聖哲。一開口,不是“真諦”,就是“哲理”,讓你霎時“靈魂出竅”“肅然起敬”。

殊不知,我們都是生活在大幹世界的一介“草根”,雖然身份“卑微”,但對生活、人生、社會的感悟並不“卑下”。在“點題”時,草根開口,雖還有點青澀,但它是隻屬於記敘文中人物的獨特感悟;而高人聒噪,雖高純而高標,但它已是“我們地球人”的共同感悟。記敘文中“點題”的震撼力,生成於“我的”個性,而絕非“我們的”共性,而且還有着自身獨特的“質感”和“況味”。

在記敘文《不喝牛奶的孩子也一樣長大》中,一位來自大瑤山貧困農村的老父親是這樣教育自己與城市同學比條件的孩子的:“孩子,你不要和人家攀比,一個人活的是志氣。記住,不喝牛奶的孩子也一樣長大。”這句話雖出自“草根”,粗糙而又土氣,但它是原生態的,有着“硬漢”的血性和“不向命運低頭”的剛性,它比任何“高人”的“真理”更富有生活的質感和人生的況味。

二、宜亦實亦虛,忌無根無蔓。

有些同學在“點題”時,喜歡玩“心跳”,喜歡玩“無厘頭”。“點題”之語,來之無影,覓之無蹤,無根無蔓,讓人抓不着,撓不着。這樣的“點題”之語,無論有多精妙,都只會給人“穿靴戴帽”之感。

那麼,“點題”之語應該從何而來呢?應從記敘文所敘之事而來,應緣“事”而生“理”。古人云:“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這個“洞明”“練達”的過程,就是“點題”之語生成的過程。你的“點題”之語只有從對所敘之事的“洞明”“練達”而來,由實及虛,亦實亦虛,它才能“虛實結合”,既得“實(事)”之觸感,又得“虛(理)”之高標。

記敘文在“點題”時,“無根無蔓”只會帶給讀者“貼標籤”之嫌,“亦實亦虛”方能帶給讀者“言近旨遠”之妙。

記敘文《爛香蕉的滋味》講述的是一個感人肺腑的親情故事,母親每次到學校看望女兒,都要帶一大串香蕉爲“我”加強營養,最後一次送香蕉正值複習迎考,“我”一頭扎進忙亂的考前複習之中,早已把那串母親送來的香蕉置之腦後.待到考試結束,整理東西時,突然發現母親送來的那串香蕉大多已經爛了,在宿舍裏,母女倆進行了下面一場精彩對白:

我掰開香蕉,嚼了一口,仍是甜的,再嚼一口,還是甜的,於是我坐下來慢慢地吃完了所有的香蕉。我覺得它和新鮮的'香蕉一樣的香甜,甚至比新鮮的更好吃,因爲它少了那股進口時的苦澀。我擡起淚眼,問母親:“媽媽,爲什麼爛香蕉卻這樣可口?”母親輕聲說道:“其實,爛了的滋味是一種成熟的滋味。”

女兒遺忘的難道僅僅是幾隻香蕉?不,那是一顆被遺忘的愛子之心。女兒咀嚼的難道僅僅是香蕉的滋味?不,那是母愛的香甜。成熟的難道僅僅是香蕉?不,那是我在母親的愛河中一天天地成熟起來,真正理解並接受了一顆母親的心——那顆質樸而又濃烈的愛子之心。上文中,何爲“實”?“(吃)香蕉”爲實。何爲“虛”?“(品)母愛”爲“虛”。這“亦實亦虛”的點題最大特點是,既扣得起來,又想得開去,故而意蘊嫋嫋,餘韻綿長。

三、宜一語點睛,忌長篇大論。

記敘文的“點題”,有人稱之爲“畫龍點睛”。既然是“點睛”,就應該有“一點即飛”之功力。你如果沒有這成功力,在“點睛”時嘮嘮叨叨,顛三倒四,就不是在“點”“龍之睛”了,而是在描“熊貓眼”了。

“點睛”之筆是敘事火候達到lOO℃時的一次昇華,它貴在精闢,貴在簡明扼要,不需要你再去婆婆媽媽地詮釋和論證。在記敘文寫作中,這種內涵上的詮釋和邏輯上的論證,都應該是透過記人敘事來承載和昭示的。你如果在“點睛”處還大段地詮釋和論證,就在向議論文的方向“滑翔”了,這就犯了記敘文寫作的大忌——文體不清。

記敘文的“點睛”之筆,應以惜墨如金爲上,以“一語驚醒夢中人”爲妙。爲此,我們廣大同學應練就“以少少許勝多多許”的金手指,只有這樣,我們在“點題”時才能收“以一當十”“四兩撥千斤”之效。

在記敘文《聖誕書籤》中,一個學習資料推銷商在聖誕節到各教室送了一疊書籤,但只夠兩人一張,班裏一個活躍分子自告奮勇在每張學桌上發了一張,“我”先下手爲強,搶到手中,真是愛不釋手。不善言辭的同桌借閱,被“我”一句話嗆了回去,但隨後“我”便懊悔起來,於是有了下面的一幕:

我感覺自己好卑微,禮讓何在?同桌之情何在?我忙撕下一張紙工整地寫道:“聖誕快樂!”附在書籤上一起送至同桌面前。他先是一愣,接着開心地笑了,我也笑了,感覺自己彷彿也成了一位聖誕老人。

文末的這句“感覺自己彷彿也成了一位

聖誕老人”,雖然只有區區15個字,卻將本文的主旨從個人喜好昇華爲同桌深情,將“受惠者”昇華爲“施愛者”。卒章顯志,雖則一句,但勝卻萬語千言,無盡之意,盡含其中。

上述“三宜”旨在“開前門”,正面引領;“三忌”旨在“關後門”,反面警示。我們堅信:你只要能讓最適當的人,用最適當的方式,在最適當的篇幅裏去“點題”,就一定能使記敘文寫作更加“給力”,更加“搶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