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體裁作文 > 心得體會

學習《大學》心得體會5篇

心中有不少心得體會時,不如來好好地做個總結,寫一篇心得體會,這樣可以不斷更新自己的想法。那麼心得體會怎麼寫才能感染讀者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學習《大學》心得體會5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學習《大學》心得體會5篇

學習《大學》心得體會5篇1

最近,我在國學堂學了《大學》這本書。《大學》是孔子及其門徒留下來的遺書,是儒學的入門讀物。

《大學》指出:“君子必慎其獨也!”這句話告訴我們,君子在別人看不見的時候,在別人聽不到的時候,也一定要做到言行謹慎,不能自己欺騙自己。在這方面,古代聖賢給我們作出了榜樣。

南北朝時期,齊國有一個叫甄彬的人,有高尚的品質和出色的才能。有一次,他用一束苧麻到荊州長沙的當鋪作抵押換錢,後來贖回苧麻時,發現在苧麻中包着五兩金子。甄彬看到金子後二話沒說,立即送還當鋪。當鋪的人非常吃驚,於是用一半金子作爲酬謝,並讓甄彬把名字詳細的告訴他,兩人往復推辭了十多次,甄彬堅決不肯接受。從此,甄彬還金的美名遠播。甄彬的家庭並不富裕,卻能做到拾金不昧,這就是“慎獨”的功夫啊!

如今已是21世紀,很多人都能做到慎獨,一事當前,先替他人着想。一次,我的好朋友小紅看到老奶奶過馬路很不方便,就趕緊跑過去攙扶,我應該向小紅學習。

學習了君子要“慎獨”這段話,我在獨處的時候也能做到言行謹慎。自己在家的時候,也不玩電腦,不看電視,自己完成作業。在學校也不隨便拿別人的東西。到別人家串門,也不隨便動別人的東西。

讀了《大學》讓我懂得,一個人首先要有良好的品德,才能成大事。沒有良好的品德,學的再多也沒用。我們之所以接受教育,爲的就是將來能成爲一個品德高尚的人,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

學習《大學》心得體會5篇2

《大學》原屬《禮記》中的一篇,在唐宋時期開始受到重視。朱熹將《大學》、《中庸》、《論語》、《孟子》合編註釋,稱爲《四書》,從此《大學》成爲儒家經典。

《大學》提出了“止於至善”的目標:“爲人君,止於仁;爲人臣,止於敬;爲人子,止於孝;爲人父,止於慈;與國人交,止於信”。每個人的身份不同,所處的地位不同,所止之善也就有所不同。做爲子女,“止於至善”的目標,就是要孝敬父母。

讀完這段話,我的腦海裏浮現出了一個大問號:難道現在的孩子真的忘記孝敬父母了嗎?父母辛辛苦苦把我們養大成人,我們理所應當孝敬他們,何況孝敬父母還是我們中華民族的美德哩!古往今來,也有許多孝敬父母的孩子爲我們做出了榜樣。比如,二十四孝中的閔子騫就是這樣的孩子。

閔子騫,春秋時期魯國人,是孔子的弟子,孔子曾稱讚他是最孝順的人。閔子騫的母親在他年少的'時候就去世了,父親就娶了後妻,又生了兩個兒子。子騫的繼母經常虐待他。

冬天,他的兩個弟弟穿着用棉花做的冬衣,他卻穿着用蘆花做的“棉衣”。一天,父親準備出門,讓閔子騫給他牽車。天氣寒冷,子騫穿得又少,不小心把車繩子掉在了地上。父親把繩子拿了起來,不小心打到了子騫,衣服裏的蘆花就飛了出來。父親知道了子騫受到虐待,一下子就勃然大怒。

父親氣憤地回了家,要休掉子騫的繼母。子騫求父親饒恕繼母,說:“父親,請留下母親,只是我一個人挨凍,休了母親,我們三個就都會挨凍了。”他的父親聽後十分感動,就留下了繼母。繼母知道後,悔恨知錯,從此對待子騫如親人。

古代的人都能這樣孝敬父母,我們現在條件好了,更要孝敬父母。爸爸媽媽都說我長大了,我也覺得我長大了。我也是一個孝敬父母的好孩子,我在家能做到主動做家務。比如,在吃飯的時候,主動去廚房端飯。端完後,叫爸爸媽媽吃飯,然後我在吃。飯後,我和媽媽一起去洗碗,我和媽媽都想洗得多一點。有時候,我還幫媽媽洗衣服。

讀了《大學》後,使我很受教育,也讓我懂得了做人的道理。以後,我要好好學習,做一個好孩子。

學習《大學》心得體會5篇3

最近,我在紫陽國學堂學習了《大學》這本書,讓我受益匪淺,使我懂得了許多修身的道理。

《大學》指出:“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這句話是說,大學的宗旨,在於弘揚光明的德行,在於使民衆日新又新,並達到最完善的境界。那麼,什麼是光明的德行呢?我想,最基本的就是孝敬父母。

讀了這段話,讓我想起古代的一個故事。趙善應是南宋的一名官員,是歷史上有名的孝子。有一次他的母親患了重病,需要用人血和藥進行治療。趙善應二話沒說,馬上買藥,然後用刀刺破手臂,用自己的鮮血和藥,給母親服用。在趙善應的精心照料下母親的病很快就好了。病雖然好了,但母親卻落下了心悸的病根。一有打雷等大點的響動,母親就會害怕。

因此,每遇到雷雨天氣,趙善應都會走進母親的房間,陪伴母親。有一個寒冬的夜晚,趙善應出遠門歸來,走到家門口時,隨從正要敲門,趙善應卻馬上制止說:“別敲了,我怕驚嚇到母親。”就這樣,他和隨從坐在門口房檐下,挨冷受凍直到天亮。趙善應這種孝敬父母的精神是多麼難能可貴呀!

孝敬父母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大學》這本書提出的“爲人子,止於孝”的目標。自從學習了《大學》,我在家裏也能孝敬父母。媽媽工作了一天回到家,我高高興興地敬媽媽一杯茶,媽媽就很開心。到了晚上,我來到衛生間倒一盆水,然後讓媽媽洗腳,媽媽說我是個懂事的孩子。爸爸回來了,想去餐廳洗碗,我就讓爸爸休息,我來洗碗。

學習了《大學》讓我明白了很多道理,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孝道。作爲孩子,孝很重要,只有做到了孝,長大以後才能做到忠和義,才能爲國家和社會做事。

學習《大學》心得體會5篇4

初讀《大學》,雲裏霧裏,一知半解,感覺十分乏味。讀完後就只記得開篇第一句“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明、在止於至善”,順道留了個“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印象。說來,我讀《大學》與冰心讀《三國》頗爲相似,均是拿起又放下,放下後拿起。再次讀《大學》,讓我深刻體會到了什麼是“書讀百遍,其義自見”,這一讀,對我來說是當頭棒喝,不過20xx字的文章可謂字字珠璣,包羅萬千,深刻地揭示了人生的真理。

總體來說,大學總體框架是由“三綱八目”搭建,所謂三綱,是指明德、新民、止子至善。它既是《大學》的綱領旨趣,也是儒學“垂世立教”的目標所在。所謂八目,是指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它既是爲達到“三綱”而設計的條目工夫,也是儒學爲我們所展示的人生進修階梯。在這逐步的學習和理解的過程中,我的內心是十分震撼,總結下來,感觸最深的有三點:

其一,就是“知其所止”。《詩》雲:“緡蠻黃鳥,止於丘隅。”子日:“於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鳥乎!”《詩》雲:“穆穆文王,於緝熙敬止!”爲人君,止於仁;爲人臣,止於敬;爲人子,止於孝;爲人父,止於慈;與國人交,止於信。“知其所止”,也就是知道自己應該“止”的地方,通俗說就是找準自己的位置。然而天地悠悠,過客匆匆,多少人隨波逐流,終其一生而不知其所止。當今時代,生活的誘惑太多,可供的機會太多,更給人們帶來了選擇的困惑。不少人不知道自己該幹什麼,統統成了精神的流浪兒。其實,不同身份,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所“止”,關鍵在於尋找最適合的自身條件,最能揚長避短的位置和角色,知道自己想做什麼,能做什麼,並不斷向着目標邁進。

其二,就是“格物致知”。何爲“格物致知”?既獲得知識的途徑在於認識、研究萬事萬物,是指要想獲得知識,就必須接觸事物而徹底研究它的原理。《大學》崇尚的是一種終身學習不斷實踐的態度,縱觀中古歷史上的學者,身上都有一種極爲嚴謹的治學態度,他們畢恭畢敬,兢兢業業的專研學問,幾乎對知識帶了一種虔誠,這種對待學術的虔誠在今天的學者身上也很難再發現,這是一種不計功利的嚴肅和認真。現在社會,浮躁的人太多,沉下心來做事的人越來越少;一朝學習的人越來越多,抱終身學習觀念的人越來越少,快餐式學習已經成爲一種潮流。在這種情形下更是需要我們謹慎,踏踏實實,認認真真的不斷學習,樹立終生學習的觀念,不斷提升自己,切勿在時代潮流中迷失自己。

其三,君子無所不用其極。無所不用其極在今日是被曲解了,成爲了貶義詞,其原意爲追求完美的道德境界。《大學》所訴:“正其心,誠其意,慎其獨”均爲追求完美道德境界的途徑。古人之於道德修養的重視到了無可復加的地步,他們對於自身道德修養提出了嚴格幾近苛刻的要求。“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闡述的就是古人對於自身道德修養的打磨就如同加工骨器,不斷切磋;如打磨美玉,反覆琢磨。反觀現在,道德缺失已經成爲社會的話題,隨便開啟新聞都能看到各種道德缺失的報導,十分令人痛心。在這樣的環境下,我們更應該要提升自身的道德修養,爲社會主義道德建設貢獻自己的力量,也使自身的修養上一個臺階。

《大學》蘊含的內容太多太多,如用一句話來講,“《大學》之書,古之大學所以教人之法也。”

學習《大學》心得體會5篇5

最近,加入了峽實經典羣,一直在對《大學》這本書,每天堅持朗誦一遍。從一開始的磕磕絆絆,20分鐘;到現在的順暢、流利,10分鐘。也在讀的過程中,收穫到了很多。

《大學》是四書中的一本,其他三本分別是《中庸》《論語》《孟子》。許多大學也把《大學》作爲自己的校訓,廈門大學的校訓:自強不息,止於至善;東南大學:止於至善;河南大學:明德,新民,止於至善;香港大學:明德格物……足見《大學》的重要性。

何爲“大學”呢?古人八歲入“小學”,學習“灑掃應對進退,禮樂射御書數”等文化基礎知識和禮節;十五歲入“大學”,學習倫理、政治、哲學等“修己治人,治國安邦”的大學問,“大學”就是講治國安邦的“大學”。“大學”是大人之學。講的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道理。

《大學》中最重要的便是第一章,第一章也是總結了全文。“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這句話的意思是:大學的宗旨,在於弘揚光明正大的品德,在於使人棄舊圖新,在於使人達到最完善的境界。那麼,我覺得這裏面最重要的就是弘揚光明正大的品德。其實,這和我們的教育目的是一致的——培育人性光輝,播種人生智慧。培育人性光輝,就是立德,把人培養成人,培養成一個好人;播種人生智慧,就是樹人,把人培養成一個能人,一個爲社會做貢獻、能承擔責任、有幸福能力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