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體裁作文 > 心得體會

學會分享體驗快樂心得

案例背景

學會分享體驗快樂心得

分享是個人和他人和諧交往的基礎,分享意識和分享行爲的發展,是幼兒社會性發展的一個重要方面,是幼兒建立良好的夥伴關係、形成健康個性的基礎。作爲一名幼兒教育工作者,我們都有一個深刻的體會:社會向“四二一”家庭發展,孩子越來越自私,越來越不願意和別人一起分享,別人的物品自己可以拿過來,而自己的玩具決不給別人。這種“小氣”雖不是什麼大毛病,但如果家長對此不及時糾正,而覺得孩子很精明,孩子將會發展成一個獨佔意識很強的人,那麼他就很難與別人形成良好的人際關係;也就不願意和別人進行合作,從而註定在競爭激烈的社會裏被淘汰。所以,透過培養幼兒的分享觀念來健全其人格,促進幼兒良好人際關係的發展很重要。

案例描述

楊陽,男孩,6歲,是一個“四二一”家庭結構中的孩子,爸爸常年在外地工作,媽媽沒有工作,專職照顧楊陽,他們和爺爺奶奶生活在一起。因爲家庭條件優越,平時只要楊陽有要求,家長就全力滿足,只要楊陽不哭不鬧就行。每次接孩子,家長首先和孩子談的是“今天有沒有聽講”、“有沒有聽話”、“今天想買什麼”之類的話題。

案例一我要玩我自己的球:早上來園,楊陽在他奶奶的陪同下,來到了教室,一看小朋友們在拍球,他就拉着奶奶找自己的球,老師說:“可以隨便拿一個球拍一會兒。”他依然拉着奶奶的手找,直到在樂樂手上發現的他的球,就對奶奶說:“這是我的球,我的球是新的,氣很足。”奶奶對樂樂說:“小朋友,這是楊陽的球,你去拿自己的球玩,好不好?”楊陽從樂樂手中接過球,高興地拍起來。奶奶對老師說:“我家楊陽從小就精明,你看,他一下子就把自己的球找到了。”奶奶滿臉露出自豪之情。

案例二你會把我油畫棒弄壞的:繪畫活動時,對面的貝貝沒有天藍色的油畫棒,而楊陽正好有。但不管貝貝怎麼說,楊陽就是不同意借給她,一旁的老師看不過去了,便問楊陽原因,楊陽說:“貝貝會把我的油畫棒弄壞的。”老師爲貝貝說情,楊陽很不情願地把天藍色油畫棒借給了貝貝,但當老師轉身離開後,他馬上一把搶過了油畫棒,重新放回了自己的盒子裏。

案例三我們不和你一起玩:又到了下棋的時間,無論是遊戲棋還是五子棋,大家都選好朋友在玩了,只有楊陽這邊走走,那邊看看,試圖和小朋友一起玩。可是走了一大圈,仍然一無所獲,沒有小朋友願意讓他加入。大家的理由都是:“你平時總是那麼小氣,我們不願意和你一起玩!”

案例分析

心理學家研究認爲,兒童早期的合作與分享經驗將影響其將來對他人的態度和人際關係,只有具有較強的合作分享意識,才能立足於新世紀科學與經濟發達、競爭激烈的社會。同時,幼兒期是人生社會化的起始階段,豐富幼兒的社會經驗,培養他們瞭解他人情感和需要的能力,發展幼兒良好的合作、分享能力是至關重要的。

透過觀察,可以看出楊陽是一個缺乏與同伴交往能力和分享意識的孩子。在與他媽媽的交談中,得知平時在家裏他也有類似的行爲,他自己喜歡的物品從來都不會讓人碰,如果有人試着拿,他就會大吼大叫。雖然發現這一不好現象後家長也及時進行了的教育,但效果卻不明顯。在幼兒園中,我們老師也明顯感受到了楊陽身上的這個缺點,雖然他活潑,在班上卻顯得孤立,沒有什麼朋友。

分析發現導致孩子缺乏分享意識的原因主要有:

1 家庭環境過於“優越”。由於孩子家庭生活的特別優越,家長的過度寵愛,平時要什麼有什麼,家長的全力滿足導致孩子成爲“家庭的核心”。而當孩子融入幼兒園這個大集體後,自然會把在家中養成的觀念和行爲帶入其中,顯現出分享意識的缺乏。這一點在案例一、二中體現得尤爲明顯。

2 孩子自身過分“中心”。孩子在家中過慣了以自我爲中心的生活。當他離開家庭,面對同伴的時候,處處都是一種“平等”的關係,無論是在老師面前還是小朋友面前,都再也體現不出在家庭中的那種優越性。而幼兒期的孩子好奇心、求知慾日益增強,但道德認識水平和道德感還處於較低階段,是非均以自己的愉快或滿足爲標準,所以與同伴交往時易發生衝突。在“自我爲中心”的驅使下,與他人分享的意識和能力受到制約。

3 成人教育有失“偏頓”。在案例一中,奶奶把孩子堅持找到並使用自己的球作爲一種炫耀,這對孩子會造成一種負面強化,讓他覺得自己很能幹,而忽略分享。案例二中,教師雖然意識到了分享的重要意義,但對孩子缺少具體指導。明顯看出,楊陽是迫於老師的“威懾”而把油畫棒借給貝貝的。從表面看,雖然達到了老師的要求,但並沒有真正內化爲孩子的自身意願。案例三中,從那些不願和楊陽下棋的小朋友身上,體現了現代孩子普遍存在的一種等價交換的心態。在日常活動中,很多孩子都只願意與對自己“有利”或“平等”的孩子交往、分享。而這恰恰會形成一種惡性循環,導致了那些本就缺乏分享意識的孩子進一步意識惡化。

教育措施 良好的分享意識是幼兒心理健康發展的重要精神環境,也是幼兒良好社會性行爲形成的重要因素。作爲幼兒教師,必須利用多種形式、透過多種渠道來幫助幼兒學會“分享”,降低自我中心意識,養成良好的分享行爲。

一、樹立榜樣,激發分享意識

俗話說:“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幼兒常常是透過觀察和模仿來學習的。因此在平時的活動中,我有意識地請那些善於用語言交流、分享意識較好的小朋友與楊陽多進行接觸,讓楊陽在與他們的交流中,逐步受到良好的薰陶。

抓住楊陽愛聽故事的特點,我們巧妙地運用了文學作品的感染作用,對他進行了教育,讓他明白:分享是一件很快樂的、很開心的事情,任何好吃、好玩的東西都不應該一個人獨享,與他人分享才能得到真正的快樂。

老師在幼兒心目中有很高的威信,老師的一言一行都會對幼兒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所以,老師要做有心人,要善於爲孩子樹立行爲示範。當看到楊陽玩遊戲時,老師可有意識地對楊陽說:“我可以和你一起玩嗎?”如平時老師之間分享物品時,可有意識地將分享的過程展示在孩子面前;當自己有了開心的事情時,以分享的形式講給孩子聽,讓孩子分享自己的快樂;教師的示範使楊陽體驗分享帶來的樂趣,從而激發楊陽與同伴分享的願望,並且當楊陽與同伴有分享行爲時,教師及時評價表揚,激發其繼續分享的願望。

二、提供機會,體驗分享快樂。

在幼兒園的日常生活中,孩子們一同遊戲、學習的機會是很多的,如一起拼圖、搭積木、看圖書、下棋等。於是我就有意識地爲幼兒創造、提供與同伴合作學習和遊戲的機會,引發分享行爲的產生。如在語言活動中,鼓勵楊陽把創編的故事講給小朋友聽:班上設定了主題牆“快樂樹”,鼓勵楊陽把“快樂”講出來,並幫他把“快樂”記錄下來,貼到“快樂樹”上;有孩子需要幫忙時,我都請楊陽去幫忙;看書時鼓勵楊陽把心愛的《喜羊羊與灰太狼》借給其他小朋友看;激發楊陽把好看的碟片帶到幼兒園和大家一起看……透過種種活

動讓他擺脫自我中心情結,體驗到因自己的分享可以讓大家都快樂,大家的快樂纔是真的快樂,從而提高分享意識。正如一位哲人所說:“你若有一個蘋果,給了朋友,你便沒有蘋果;你若有一份快樂,告訴朋友,你便擁有了兩份快樂;你若有一份悲哀,告訴朋友,你的悲哀很快便會消失。”

三、創設情境,點撥分享方法。

許多孩子不願分享,其實都是教育者的教育方法發生了問題,就如案例一中,從楊陽奶奶對這一件小事的處理中可以看出家長在這方面的要求。所以我們要創設各種情境,讓孩子們掌握分享的方法,才更有利於孩子形成一定的分享行爲。例如設定一些問題或者情境,如“你有一個玩具,別人想玩,你怎麼辦?”“你看到別人有一個漂亮的玩具,也想玩,該怎麼辦?”“你有一個新玩具是自己一個人玩,還是和朋友一起玩呢?”每次都請楊陽發表他的觀點,再請孩子們討論、表演故事情境等,楊陽知道應該有禮貌地向別人借,並且玩時應珍惜物品,及時歸還,對那些不守信用,不愛惜物品的幼兒可以拒絕分享,大家一起玩才快樂。平時在孩子們自由活動時老師注意觀察楊陽的行爲,多使用鼓勵性語言,發現不良行爲或表現,及時點撥,促進楊陽與同伴友好相處,分享圖書、拼圖等,使大家玩得更愉快。透過這些具體的分享合作的情景,幫助幼兒逐漸懂得分享合作的方法,在活動中學會分享。

四、家園合作,統一教育態度。

針對楊陽的情況,我們特意進行了家訪,和他的家長進行了一次深入的交流,讓家長解開了心結,認識到對孩子過於溺愛和偏袒的危害性,從而達成了一致的教育態度。並建議父母可以利用孩子雙休日的時間帶孩子去朋友家玩,或請一些楊陽的朋友到家中來,引導楊陽和他們分享食品、玩具等,讓孩子在交往中學會分享,學會彼此關心、愛護,在玩中體驗到與別人分享的樂趣。從而幫助楊陽樹立分享意識,強化分享行爲。

分享行爲是一種綜合性行爲,也是社會性行爲的一個重要方面,它需要家長的配合與支援,使孩子在交往中積累經驗,獲得成長。我們可以透過多種途徑和靈活多樣的方法來培養孩子自發的分享行爲,讓孩子充分體驗分享帶來的快樂與滿足,以及人與人之間的溫暖和愛。一年來,在家長的全力配合下,楊陽常主動與同伴分享玩具和食物,分享行爲越來越多,分享能力也提高了,學會關心同伴,發生了矛盾也會學着用協商來解決了,交往技能也得到了提升,他在朋友面前更陽光、更快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