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體裁作文 > 心得體會

最新心理健康心得體會(通用5篇)

我們從一些事情上得到感悟後,不妨將其寫成一篇心得體會,讓自己銘記於心,這樣有利於培養我們思考的習慣。是不是無從下筆、沒有頭緒?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最新心理健康心得體會(通用5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最新心理健康心得體會(通用5篇)

心理健康心得體會1

要衡量心靈的絕對健康是非常困難的。健康是相對的,沒有絕對的界限。一般來說,判斷推理是否正常有三個原則:

一是心理與環境的統一。正常的心理活動在材料和形式上與客觀環境是一致的。

二是心理與行爲的統一。這意味着個體的心理和行爲是一個完整的、統一的、協調的過程。

三是人格的穩定性。人格是個體在長期的生活體驗過程中獨特的心理特徵的具體體現。

精神障礙是指精神疾病或輕微的精神障礙。目前,當代大學生大多由於身心疲勞、緊張、心理衝突、突發問題或矛盾難以協調等原因。時間短,程度輕,隨情況變化而消失或減慢;他們中的一些人很長,學位很重,最後不得不休學甚至輟學。

心理障礙的表現形式多種多樣,主要表現在心理活動和行爲方面。它反映了當前心理活動的心理特徵和困難,如過敏或感覺減退、軀體感覺異常、幻覺、幻覺、遺忘、妄想、新詞、意識模糊、精神錯亂等。行爲焦慮、冷漠、固執、攻擊、心情沉重。沮喪,甚至痛苦等等。心理素質是一個學科在心理上相對穩定的內在特徵,包括個體的精神面貌、氣質、性格、情感等心理要素,是其他素質構成和發展的基礎。從本質上說,學生對知識的追求和成長是一個不斷的心理活動和發展的過程。只有透過個體的選擇和內化,教育提供給學生的文化知識才能滲透到個體的個性中,使其成熟。這也是一個提高個體心理素質水平的過程。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心理素質的影響。學生各項素質的構成和發展要以心理素質爲指導,創新意識、獨立人格、競爭能力和適應能力的構成和發展要以心理素質爲指導。在複雜多變的社會環境中,堅持良好的心理適應是抵制誘惑、承受挫折、實現自我調節的關鍵。

大學生心理素質問題不僅與大學生自身的心理髮展階段有關,而且與大學生所處的社會環境有關。大學生一般年齡在17歲、8歲到22歲、3歲之間,處於青春中期,這是他們一生中心理變化最劇烈的時期。由於心理髮展不成熟,情緒不穩定,當面對一系列的生理、心理和社會適應問題,心理衝突時有發生,如夢想與現實之間的衝突,理性與情感的衝突、獨立與依賴的衝突、自尊與自卑的衝突、知識之間的衝突和歧視,競爭與穩定之間的衝突等。如果這些衝突和矛盾不能得到有效疏通和合理解決,久而久之就會形成心理障礙。反常的是當代大學生。爲了在激烈的高考競爭中獲勝,他們幾乎全心投入到學習中。父母的過度保護、學校的考試爲導向的教育,和缺乏生活經驗使這些學生心理學弱,意志,和沮喪寬容,生活,朋友,愛情,事業和其他方面的小挫折足以使他們中的一些人無法忍受,導致精神疾病,即使離開學校,自殺等等。

從環境因素來看,競爭的加劇和生活節奏的加快使人們感到時間的緊迫感和壓力;個人對生活目標的選擇增多,而難以考慮的矛盾又加劇了內心的矛盾,造成了迷茫的焦慮感。所有這些,由於對變化環境的不適應而引起的困惑、困惑、不安和緊張明顯增加。

心理健康心得體會2

心理健康教育在現代社會的教育中越來越重要。如何開展心理健康教育,開展成功與否,是學校教育的重要一環。現有幸赴南京曉莊學院參加文昌市教師進修學校組織的第二批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學習,深感榮幸。在培訓過程中聆聽了衆多專家的精彩講座,他們都用一個個鮮明的事例闡述了心理健康這門學科的魅力所在,並且透過理論學習、小組討論、自我剖析等讓我們意識到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門提高學生心理素質的基礎刻育,同時也讓我們知道,加強對學生的心理教育,可以減少甚至杜絕學生心理問題的發生。透過本次心理健康教育知識的學習,讓我瞭解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意義以及它的重要性,現談談自己本次學習的心得體會

一、溝通的重要性;

10月12日下午,傾聽了南京市金陵中學特級教師蘇華的講座《溝通與相處的藝術》,明確了溝通的真正內涵。作爲教育者,溝通的目的,是爲了控制學生的行爲,看看學生是否按照你的意思去做,如果不經過溝通是不會知道的。如果資訊或想法沒有被傳送到,則意味着溝通沒有發生;如果資訊或想法被傳送到,但沒有如願,則溝而不通。

21世紀是一個充滿激烈競爭的`世紀,作爲一名教育工作者,不僅要有應對問題、困難和挫折的能力,還要與學生、家長、同行,乃至於社會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因此,提升個人的溝通藝術,運作好人際關係,就成爲教育教學成功的重要環節。

二、教師是否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與心理不健康沒有嚴格的界限,由於內外因素的影響,使人的心理功能受到阻礙的情況是經常發生的,所以對任何一個人來說,都有可能出現某些不夠健康的心理狀態。每一個人都會或多或少具有一些心理障礙,只是嚴重程度和影響學習生活的程度不同而己。教師也不例外。尤其是現代高速發展的充滿競爭的社會,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給教師帶來更大的心理壓力,更可能產生不健康的心理狀態。

刻師的心理健康從根本上說還得由教師自己維護。一個優秀的教師應該能夠處理好兩個方面的關係——既關注學生的心理健康,同時也重視自己的心理健康。優秀的教師在需要的時候能承受巨大的壓力,但他絕不應讓自己一直處於壓力之中以至於身心俱損,影響工作和生活的正常進行。

三、關注問題學生;

刻師的天職就是教書育人,對待問題學生更應該盡心盡責,遇到問題學生怎麼辦呢?一定要充分利用班集體的作用,在寬鬆平等的班級氛圍中,加強對學生心理的團體輔導,透過主題班會的形式,充分發揮班隊活動課的集體心理輔導效應。特別是10月15日上午聽取的付林濤講師的《中小學校園危機管理概要》,觸動很大。

(一)危機的個體的能力在以下四個方面中至少一個遇到困難。①解決基本需求、安全問題的方法;②個體對境遇的意義解讀;③個體的應對能力與技巧;④個體自認爲可獲得的支援。當人們感覺到壓力超過了自己可應對的範圍,危機就產生了。而下午聽取了來自南京外國語學院吳蓉專家講授的《學生常見心理問題及應對策略》,清晰地認識到小學生常見的心理問題多動;厭學;退縮行爲;依賴行爲;

說謊;攻擊行爲;兒童焦慮等,針對學生的不同特點,有側重地選擇團體輔導的主題。如自信心教育、青春期教育等。採用多種方法來激發學生積極參與的內在動機,並在活動中得到領悟。透過一系列的團體輔導活動,不僅讓全體學生獲得心理健康方面的有關知識,也拉近了同學間、師生間的距離,融洽了師生關係。

在考慮學生一般心理規律的同時,也要對暴露出來的個別學生的個別心理問題進行疏導幫助。當問題比較棘手時,教師未能解決,應向上一級反映,尋求幫助。

四、各個學科共同推進;

課堂是學校進行教育活動的主要場所,課堂教學不僅是科學知識傳授的過程,也是學生心理髮展的過程。在各學科教學過程中滲透有關的知識,可以使學生處處都感受到真、善、美的教育,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質,且作爲教育的主體,教師不僅在知識上影響着學生,而且教師的人格也會在教學的師生互動過程中起潛移默化的作用,這就構成了心理健康教育的一個重要內容。

五、學生家長應關注;

由於學生家長與學生固有的血緣關係,感情和倫理道德上的內在聯繫,家庭教育直接影響着學校教育的效果,也是學校教育所不能代替的一種力量。父母在關心子女的生理健康的同時,還應關心他們的心理健康。有些父母認爲孩子長得壯,不生病就是健康,這是不全面的認識。事實上,有一些青少年身上存在心理障礙,如說謊、無理取鬧、妒忌、自卑、不合羣等行爲。然而,認識的片面性,不少家長對於孩子的心理健康不夠重視,甚至採取違背心理保健的教育方法,這是不利於他們的心理健康發展的,在發現他們心理有缺陷時就及時與

疽長聯繫做到及時矯正,並在學校上對家長開展如何對子女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講座,引導家長科學地教育孩子,從而培養孩子關心社會、關心他人,培養他們的責任感、獨立性和自制力,養成樂觀進取的精神。

總之,收穫是巨大的,體會可能膚淺,心理健康教育我們還處在初步的學習、摸索階段,但我相信它肯定能幫我解決工作中遇到的很多難題。只要我們不懈地努力,一定會迎來心理健康教育的燦爛明天!

心理健康心得體會3

現在的小孩雖然比較活躍,家長們也比較寵愛,但是也有一些小孩,總是會膩的家長,有時候家長讓他去喊人,孩子就是不願意和人交流,那麼孩子不愛和別人打招呼是什麼原因呢?

不少父母帶孩子不管是到親朋好友家做客,還是在公共場合,總會要求孩子去打招呼,很多孩子並不太情願,更多的是在父母的引導和逼迫下去打招呼,孩子都比較怕生人,總會往父母的身後躲去,父母會覺得尷尬,甚至會對孩子說“小孩子不可以這麼沒有禮貌”這類的話。

孩子被大人在外人面前說教“不懂禮貌”,會讓孩子有羞辱感。孩子是害怕與人打招呼的,每次打招呼總是小心翼翼的,躲在父母的身後,眼睛直勾勾地看着父母。好像是在尋得父母的求救,這種情況下,父母要做的就是蹲下身來,拉着孩子的手說:寶寶,你要勇敢地去跟別人打招呼,打招呼的孩子都是最棒的!孩子在父母的引導下,會放鬆警惕,會嘗試去打招呼,當孩子打招呼同時獲得對方的微笑和誇讚時,孩子就不會恐懼和拒絕打招呼了。

孩子打不打招呼,並不是天生的!

人的性格可以遺傳,但後天環境的影響也很關鍵。有些不怕生的孩子會自然勇敢的去打招呼,但性格內向靦腆的孩子,性格是敏感的,對陌生人有着戒備之心,要孩子對陌生人打招呼,需要孩子內心的一番掙扎,這需要孩子放心警惕,這需要父母的引導和心理梳理。

孩子怕生,實則是在保護自己!

孩子在面對陌生人時,表現出的擔心和敏感,這是孩子的自我保護狀態而已,就好比寶寶在6個月以前,誰都可以去抱起,也不會哭鬧,等孩子在7—8個月大時,這時孩子有了自我意識,陌生人去抱的時,孩子就會表現出抗拒,會透過哭鬧來表達不滿和拒絕。這是因爲寶寶的自我保護能力,這時寶寶可以分辨人了,對於自己不喜歡和陌生的人,就會表現出自我保護的狀態。

孩子不打招呼的原因都有哪些呢?常見4種原因

1、性格的原因,有些孩子天生性格內向害羞,對陌生人會有戒備之心,這樣的孩子在遇到陌生人時,是不願打招呼的,通常會躲在媽媽的身後,這需要媽媽的引導去消除孩子內心的恐懼感。

2、不懂得如何打招呼,孩子之所以不敢打招呼,是孩子不懂得如何打招呼,如果生活中,孩子經常能見到媽媽跟別人問候打招呼,孩子也會去模仿學習,如果父母本身就不願或沒有打招呼的習慣,孩子是很難去跟外人打招呼的。

3、孩子敏感內斂,一些孩子比較內向,這種是不喜歡和別人打招呼的,不過這也屬於正常情況,有些敏感內斂的孩子,內心會想的很多,如:“打招呼後,會不會被嘲笑方式不對”,“會不會問我很多問題”等,孩子的內心敏感,就會導致孩子多想和胡思亂想,最後乾脆就不打招呼了。

4、害怕打招呼得不到迴應,當孩子嘗試跟外人打招呼說“xx您好”時,如果得不到迴應,孩子會很失落,覺得打招呼沒有什麼意義,也就慢慢不願再去打招呼了。孩子每一次的主動打招呼,都應給予迴應,當孩子不願主動打招呼時,父母要做到跟孩子主動打招呼,並去迴應孩子,這些好的習慣會讓孩子保持打招呼的熱情。

父母希望孩子打招呼,要懂得一些方法:

1、父母以身作則,主動打招呼

在孩子面前,父母要做到的是以身作則,除了積極跟外人打招呼,還要教會孩子使用“您好”“謝謝”“對不起”“沒關係”“再見”等禮貌用語,讓孩子掌握在什麼場合下使用這些語言。父母要讓孩子知道,打招呼和禮貌問候他人,是件讓人快樂的事。

2、讓孩子跟喜歡的人打招呼

孩子對喜歡的人是沒有牴觸心理的,如果讓孩子對不喜歡的人打招呼,孩子肯定是拒絕和牴觸的。父母可以讓孩子先跟喜歡的人打招呼,當孩子掌握打招呼的快樂後,再去引導孩子跟外人陌生人打招呼,內心就會減少這類的接觸,孩子也會主動去打招呼。

3、增加孩子和其他大人接觸的時間

孩子不喜歡接觸陌生人,是因爲孩子跟陌生人相處的時間少,父母要帶孩子,在熟人面前多接觸,比如讓熟人跟孩子主動打招呼,減輕孩子的敏感和牴觸心理。這會讓孩子放鬆很多,時間久了,孩子就會熟悉起來,這時孩子自然就會去問候。

4、孩子不喜歡打招呼,不要強迫

有一部分孩子,即使是父母的引導,就是不肯去打招呼,這類孩子太過於內向,這時父母不要責怪孩子和強迫孩子去打招呼,或許孩子正在做打招呼的心理準備,還在猶豫中,等孩子準備好了,就會主動去打招呼的。

在孩子打招呼這件事上,父母的原則是:鼓勵孩子打招呼,不要給壓力。孩子不打招呼不要強迫,慢慢引導和疏導。

心理健康心得體會4

對於廣大教育工作者而言,重視和加強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應成爲當務之急的重要任務。根據心理學發展的規律和要求,依據當前青少年心理健康狀況,加強其心理健康教育必須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1、全面滲透、全方位推進。加強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建立適應青少年需要的心理素質教育模式。

學校方方面面的工作,都有一個重要屬性,那就是教育性,因此,調動學校各個方面的力量,全面滲透、多渠道,全方位推進心理健康教育應是學校首選策略。首先學校領導和教師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和緊迫性給予高度重視,把心理健康教育的納入學校教育工作系統。只有得到了高度重視,該策略纔有實施的基礎;然後將心理教育分佈在學校教育的各個方面,構建一個專門渠道與非專門渠道有機結合的_。專門渠道就是要開展心理教育專業課,實施心理輔導、開展心理諮詢、和實施心理治療;非專門性的就是在學科教學中、在德育活動中、在課外活動中、在勞技課中、在學校的各項管理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此外,還要構建一個學校、家庭、社區教育相結合的_,多角度,全方位共同實施心理健康教育。

班主任工作既是德育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工作,學生健康的人格,優良的心理品質與班主任工作有着十分密切的關係,從現有教學體制看,班主任既是教育者也是管理者,班主任對學生進行心理方面的輔導至關重要,但現實中,班主任大多數缺少具有心理健康教育知識和心理諮詢技術,還不能勝任對學生心理健康指導。加強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知識培訓,使班主任人人能勝任這項工作。此外,政治老師也要當好學生心理教育的主導教師,作爲學校也應將這一教育職責抓在手上,讓教師協同參與,這是學校的當務之急。

2、加強家庭教育,家長注意引導孩子身心全面發展。

家庭是青少年的第一所學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每一個孩子的成長都離不開家庭的教育,每一個因心理不健康而患心理疾病的事例也同樣有着家庭的成因。龍鳳中學實行開放周,把學生家長請到學校,與學校老師一道共管學生,效果明顯,其經驗十分可取。父母的教育觀念,教養方式,家庭的教育環境都直接影響着孩子的心理健康,影響其健全人格的形成,作爲家長應從下面幾個方面注重加強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使孩子真正成爲德智體美等方面全面發展的人才。

(1)轉變只重智育,忽視德育,體育,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想觀念。

(2)以身作則,率先示範。父母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特別是在心理要求方面,只有父母心理健康,孩子的心理纔會健康。

(3)重視對學生精神生活的引導,加強家庭精神文化的投入。

鼓勵樹立建功於國家和自立自強的觀念意識,注意鍛鍊孩子的吃苦耐勞,戰勝挫折的意志和堅強的品德,有意識地創設一些困難,障礙,曲折,讓孩子去經歷,增強其自信,磨鍊其意志,培養其獨立的人格。特別是培養和發展孩子的興趣和愛好,使孩子做自己喜歡的事,從中培養孩子觀察,記憶,分析,創造,審美的能力。

(4)尊重孩子,不走兩個極端。

孩子是父母的希望,作爲家長,應該從感情上,心理上尊重孩子,不能把他當作私有“財產”,愛之則寵,恨之則打,使孩子的心理健康受到嚴重影響,溺愛型和打罵型的教養方式可直接導致青少年心理疾病的發生。所以家長要尊重,理解孩子,和孩子進行思想交流多給以鼓勵,這樣孩子在被愛,被尊重的環境中成長,他也必然知道怎樣去愛他人,尊重他人,幫助他人。

(5)家長要經常和學校聯繫,取得與學校教育的一致性。

家長要克服單純依賴學校教育的思想,而且要積極參加學校對孩子的教育活動。如家長會,家長學校,座談會等。對學校老師反映的意見,要正確對待,既不要袒護孩子,也不能拳棒相加。對孩子進行的教育內容要與學校一致,對孩子進行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的教育,進行理想教育,不能給孩子灌輸不健康的內容,如金錢至上,甚至對社會陰暗面當着孩子的面橫加評論。

(6)對孩子出現的心理問題,家長要及時分析,及時引導,及時解決,以免積少成多,日久天長,釀成大禍。

3、營造一個寬鬆,健康,向上的社會環境,培養學生一個完整的自我,一個人格健全的“我”。

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不僅不能離開學校,家庭的教育和輔導,而且也離不開社會環境的薰陶。環境育人,不良的社會環境回直接影響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社會各界和社區應關心青少年的成長,支援學校心理健康教育並促進其發展,形成一個有益於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社會氛圍。我們的的社會、學校、家庭必須加強措施,形成三位一體的心理健康教育網,減少不良思想和文化對青少年的腐蝕和滲透,減少影響青少年身心健康的事件發生,還青少年一個學習、生活和娛樂的淨土,使其健康、快樂地成長。

心理健康心得體會5

健康的心理是我們成長必的備件條件!

同學們,請想一想,如果給你兩個人讓你選擇其中一個做朋友的話,前一個是對生活充滿了積極的心態,不管遇到了什麼事情都能一笑帶過對你每天笑臉相迎的人,後一個是爲難發愁,遇到難題總是怨天尤人,每天對你愁眉苦臉的人。不用說,大家都會選擇前者,這由此可以看出一個健康的心裏是我們成長的必備條件。

何爲健康的心理呢,能夠正確對待批評與表揚,正確處理成功與失敗,對任何有益社會和人類的事能夠充滿信心與希望,有一個積極向上的心態,這纔是一個健康的心理。反之一個人受到表揚時就得意忘形,忘乎所以,沾沾自喜,受到批評就垂頭喪氣,喪失意志,不思進取或對任何事都抱有消極的態度,這是不健康的。

怎樣纔能有健康的心理呢?首先要加強自我修養,“靜以修身”這要求我們心要靜,要學會目標轉移不胡思亂想,用學習來充實自己。另外,要加強我們的道德修養,提高自制力。在學習生活中要“嚴以待己,寬以待人”善於創造和奉獻,對老師,同學要以誠相待,尊敬師長,團結同學,多做一些助人爲樂的事情,還要不斷克服自己的不足,虛心聽取被人的意見,能和反對自己的人正確相處,只有這樣纔能有一個健康的心態去迎接生活面對學習。

同學們,相信我們只要具備了健康的心理並堅持不懈的爲自己的理想而奮鬥,就一定能創造奇蹟,取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