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體裁作文 > 心得體會

我們仨看書心得模板10篇

當我們積累了新的體會時,心得體會是很好的記錄方式,這樣可以記錄我們的思想活動。那麼要如何寫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我們仨看書心得模板10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我們仨看書心得模板10篇

我們仨看書心得模板10篇1

這是一個尋尋覓覓的萬里長夢,一個關於一個單純溫馨的學者之家,相守相助,相聚相失的感人故事。在這個炎炎夏日,它似一抹清風,多麼得清新亮麗,吹散走躁熱,帶來別緻的溫暖,伴隨着我度過整整一個暑期。

這是關乎於親情、回憶、思念的敘事,有個再平凡不過的主題我們仨。

然而,正是如此簡單的三個字,卻蘊含了多少的感情色彩。一個不多,一個也不少,就是仨個,是緊緊連在一起的一個小團體,似乎他們所說的每句話語前都會加上我們仨這像是他們彼此間的自豪。

直到有這麼一個夢,在一個不知是什麼地方,太陽已經落山,黃昏薄暮,楊絳竟走丟了,她着急地喊着錢鍾書的名字,聲音在空空的曠野中,蔓延開來,可卻沒有絲毫的迴應,她慌了,從夢中驚醒,向先生錢鍾書細細描述,可他卻只淡淡地安慰道:那是老人的夢,他也常做。讓楊絳不驚感嘆:他們老了。

歲月是無情的,割不開,斷不了。它是佳釀的最好催化劑。兩位攜手走來的老人,無論是一個眼眸,一抹微笑,彼此都已經瞭然於心。

在這麼一個令人尊敬的學者之家裏,女兒圓圓是異常活躍的,她是他們的女兒,可有時卻不似,彷彿一位跨越了年齡的好朋友,仨人都只是不大不小的朋友罷了。可是,當他們各自開始工作,卻又是互不相擾,尊重着彼此。這樣一個家庭,是讓人羨慕的,它讓人溫暖、感動。

在三聯書店出版的《我們仨》上,無論是他們的照片、詩歌、信件都是那麼的真摯和感動,細細地翻過一頁頁,心中似乎已被填滿了。

楊絳說: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家人已離去,親情,過往的點點滴滴卻是被真切地記錄下來,記錄在心中,記錄在《我們仨》。

我們仨看書心得模板10篇2

最才的女,最賢的妻,最溫的暖,最善的心。這就是大家閨秀楊絳先生,她的一生始終寵辱不驚,溫柔如水。她把自己放的很低很低,鍾書把她放的很高很高,她溫柔賢惠,他寵溺溫情。這是一場穿越時空的愛戀,是一場不驚天動地卻成爲永恆的愛情。

如她溫婉,如他專情,這纔是最真的愛情,這纔是最溫的陪伴,這纔是最長情的多情。讓我用自己的笨拙和感動談一下我對愛、對婚姻、人生的理解。致敬楊絳先生,您是我永遠學習的榜樣。

一、兩個人的世界

陪伴是最長情的告白,它不需要太多華麗的表白,不需要太深情的對白。我愛你,我從心底裏心疼你,我爲你願意做任何事情。我愛上你,就愛上了愛情,我們彼此變成更好一個人,我們一起吃苦、一起讀書、一起散步、一起交流,一起走過人生的起起落落,一起面對人生的春夏冬秋。

因爲有你的陪伴,我從不孤單,因爲有我的陪伴,你從來不寂寞。

鍾書做錯了事情,弄壞了東西,搞砸了事情,總是忐忑不安的找到楊絳,楊絳總會說一句話:沒關係,我會修好它。沒關係,我去做。沒關係,我會弄好它。多好,這時的鐘書,這時的才子像一個被寵溺的孩子。也或許每一個女人身上都有一種母性,對她深愛的男子總是想對他更好,更好,那個時候柔弱的她也可以成長一棵大樹,爲她愛的人遮風擋雨。

這種感情美好、純真、透明。我遇到了你,從此你就是我最美麗的風景,無人可以超越,那是最真、最純、最珍貴的愛。

從前慢,慢到我們只能去愛一個人,慢到我們的心只有能放下一個人的空間。我遇到你,從此之外的風景只是經歷,那美好的將成爲永恆。

細數如今的愛情,太氾濫,太多情。當代的愛情多數都是快餐,三分鐘熱度、三分鐘感覺、三分鐘熱情、三分鐘感動。三分鐘後你向左,他向右,無非是誰先將誰遺忘。遇到一個真心愛的人,遇到一個能讓你感動,能走進你靈魂的人,得拿出石頭剪刀布的運氣,愛情都去哪了?是誰辜負了誰?

愛情是需要經營和付出的,愛情出了錯,兩個人都有責任。

自私、猜忌、兩個人思想的不對等都無法構建完美的愛情。愛情需要身心相互吸引才能碰撞出熱烈的火花,如果我們僅僅爲了謀求肉體關係而維繫的感情,總是會在短暫的熱烈中支離破散、灰飛煙滅。

二、三個人的世界

孩子是這個世界上最美妙的詩篇。阿圓是幸運的,她有懂她的媽媽,她有愛他的爸爸,而且他的爸爸和媽媽也彼此深愛。這是最完美的童話

孩子是天使,是讓兩個人關係更穩固,更有共同語言的紐帶。

雖然養孩子絕對是一個讓經濟負增長的投資,從呱呱墜地到牙牙學語,到蹣跚學步,到幼兒園、小學和更深層的教育經歷。真的是非常不容易,可是孩子是我們無法拒絕的禮物。

我敢說每一個拒絕孩子的人,在有了孩子之後就會嘲笑自己曾經的觀念是多麼可笑和無根據。當然,現代人的生存壓力太大,含着金鑰匙拼爹的畢竟是少數。大部分人都在辛苦勞碌、起早貪黑的加班、加班中消耗年華。

數萬一平的房子,日益增長的支出,你要去維繫生活,你要努力去在城市裏打拼擁有一個家。誰的青春不迷茫,誰的人生不是在荊棘和苦楚中走出來一條光明大道。

有些苦、有些難,咬咬牙就挺過去了。長大前,我們是父母懷裏的小寶貝,長大後我們不再是象牙塔裏唱着好聽旋律的情懷主義,詩和遠方是要在努力奮鬥的背景下才能實現的後享樂主義。

你堅持,你努力,你終會收穫自己的風景。我們仨一起走下去,這是最溫柔,最美麗的風景,比詩和遠方更真實。

三、心疼你的心疼

讀楊絳的我們仨失散了那些片段。我幾度放下,擱淺,數次有想哭的衝動。我心疼這個百歲的老人,在短暫的時間失去女兒、失去愛人,獨自行走在風裏。

雖然這位百歲老人依然是那麼慈眉善目,心平氣和,用不急不緩的語調來回憶她失散的親人。且不提鍾書的才華橫溢,再優秀的他也不過只是她心裏的一個支柱,只是她的愛人,她女兒的父親,她陪伴走了多年的親人。

上帝是公平的,它給了你愛,也給你傷,它給了你甜,也給了你苦,它給你無與倫比的愛情,也留給了痛入骨髓的悲傷。

她的心裏的痛只有黑夜懂得,只有落日的雲霞懂得,只有飛翔的鳥兒懂得,只有她那顆忽明忽暗的心懂得。只是有些傷不必說,有些痛無需言,那些想念和悲傷都透過了她的溫婉、她的娓娓道來得到了體現。

真的心疼這個堅毅的老人,再堅強的心也不過是女人。都說女人是水做的,當水結成了冰,還得拼命把自己焐熱,只因爲逝去的已經不能重來,生活還是要繼續,愛情永遠活在靈魂裏,楊絳一定是依靠着愛的堅定、細微的真誠來守護着自己的一顆初心。

無論多苦,無論多悲慘,不忘初心,方得始終。先生,您是我一生的榜樣,願您們一家三口在那個我們看不到的世界恩愛如常。

我們仨看書心得模板10篇3

一九九八年,楊絳的先生錢鍾書去世,一生的伴侶,疼愛的女兒都相繼離世,楊絳的晚年情景非常讓人難以體會。在人世的伴侶去世後四年後,結成了回憶錄《我們仨》。

我從前也閱讀過楊絳先生和錢鍾書先生的書,對他們的瞭解也只是停留在語文書中的《老王》,導致我一直以來都認爲這些寫作大家的生活離我是很遙遠很遙遠的,可當我偶然閱讀的時候,我認爲楊絳更像是一個親切、和藹的奶奶,她筆下的語言溫馨地描繪了他們一家三口,但更多的筆觸間我還是讀出了千辛萬苦,讀出了無可奈何,更讀出來深惡痛絕,看這段:“但我沒有意識到,悲痛只能啼哭,還有鍾書的百般勸慰,我那時候是多麼幸福,老人的眼是乾枯的,只會爲心上人流淚”。現在她的悲痛欲絕,她的無助,卻沒人勸慰,她的鐘書先生不在了,老人的眼睛連淚都流不出來。

這是一個幸福的家庭,從書中,我讀出來中國幾十年間的風雨歷程,一家人的相濡以沫,相親相愛,它詮釋了幸福原來,原來最美好的樣子,告訴我們如何得到幸福。看看楊絳、鍾書先生的風風雨雨,不論怎樣的苦難,怎樣的逆境中,永遠都是一個幸福的家庭。讀到開心處,我會歡笑;讀到傷心處,我會落淚;讀到離別,我會心酸;讀到家常,我會感同身受,這也許就是這本書的魅力吧!

楊絳被錢鍾書先生成爲最賢的妻,最才的女。他們生活在那個艱難的時期,依舊過着幸福的人生,體味着生活的快樂,他們三個的普通,跟現在的許多家庭一樣,一家三口,粗茶淡飯,溫馨簡單。

我們處在這個安定的時期,更要創造像他們一樣的幸福!

我們仨看書心得模板10篇4

“三里河寓所,曾是我的家,因爲有我們仨。我們仨失散了,家就沒有了,剩下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

跟隨楊絳先生的腳步,一頁頁畫面從我眼前略過。“我們仨”的溫暖、幸福,令我久久不忘。

一九三五年,楊絳與鍾書新婚後來到英國牛津大學求學。輾轉多次,在巴黎迎來了“MissSingHigh”——錢瑗,於是“我們仨”相聚了。

幾十年的風風雨雨,“我們仨”始終相依。楊絳的一句“不要緊,我會做”就足以讓鍾書放心;圓圓在去世前不久不放心媽媽,特地寫信教媽媽做飯;圓圓生病時,楊絳夜夜“看見”她。“我們仨”始終相互信任,不論什麼結局,都是心連心走下去。

正如蓮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不管世風如何,不管身份如何,楊絳夫婦一直低調平實,淡薄名利,寧靜超然。書中曾寫“嚶其鳴兮,求其友聲。”“有名就是多些不相識的人。”

楊絳的文字,清新脫俗,告訴我們做人做事的真諦便是歸本,珍惜。我彷彿看到楊絳夫婦正坐在無限好的夕陽下,浩瀚的江面如明鏡,柳樹在晚風中飄揚,他們在人羣中不是最顯眼的,卻有着一種不同於凡夫俗子的氣質。

我們仨看書心得模板10篇5

一個尋尋覓覓的萬里長夢,一個單純溫馨的學者家庭。相守相助,相聚相失。

語文老師推薦高中讀物中,有楊絳寫的《我們仨》。爲了豐富我貧乏的文學知識,便硬着頭皮買了這本封皮很搞笑、附錄很多的書。一開始讀,並不是很願意,而且還沒讀懂,我只是跟隨着楊絳——一個關心孩子的母親,一個關愛丈夫的妻子,跟隨着她那朦朧而又不失真實的夢,讀完了在古驛道上發生的事,我沒有接着往下讀,因爲沒有讀懂使我失去了興趣。可是,不知不覺中,我眼前總是浮現古驛道充滿大霧的場景,有光禿禿的客棧,還有鍾書所在的孤獨的小船,更有阿圓向媽媽招呼的白白的小手。我開始回憶,開始思考。爲什麼鍾書會在小船上遲遲不下來?爲什麼鍾書有時候感覺很累?爲什麼他們一家不回三里河公寓一起住呢?爲什麼夢和真的一樣?爲什麼阿圓的病情會在楊絳的夢裏出現?

我吃飯想,睡覺想,和同學說話的時候也走神去想。好奇的我翻開末尾的片段,寫着:“鍾書於1998年去世,阿圓於1997年去世……我是一個聯絡員,傳遞消息的。”還有“我們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棧而已。”哦,我頓時明白了,心中已有答案,興奮過了頭的我追着我知識淵博的同桌問個不停。果然,她的答案和我想的一樣,這個偉大的母親,用古驛道客棧和自己編織的夢,營造了一個朦朧迷茫的場景,填充家中後半期悲慘的故事,讓整個場景不顯得蒼白而又荒涼

於是,我繼續往下讀。我喜歡鐘書與楊絳在國外甜蜜的小夫妻生活。房子雖簡陋,可有愛相伴。我喜歡圓圓頭,被稱作“磁娃娃”、“星海小姐”,我喜歡中國人成爲國外的焦點。在阿圓漸漸長大的這段日子裏 ,“他們仨”真的很幸福,夾雜着鍾書的才華,圓圓的熱淚,和楊絳的“穩”,這三個人像三個不同的音符,單個敲擊出來不好聽,只有組合在一起,纔會編織美好的交響樂。不知不覺,從來不愛讀書的我變了,作業也不寫了,覺也不睡了,總是啃着這小小的書。想到三人在古驛道邊的小船上相聚,阿圓在船尾抱着爸爸的腳,楊絳抱着鍾書的頭,我就會想起自己小時候和父母睡一個被窩,冬天的大雪呼呼的下着,可我們一點也不寒冷,因爲“我們仨”的心也是緊緊靠在一起的,就像“他們仨”。

我知道,這本書是悲傷的,是楊絳自己一人回憶的,書中有句“當時沒問,以後也沒想到問,現在已無人可問”更是讓我流了大把的眼淚。我想,人在世,要懂得珍,懂得惜,沒了的就再也回不來了。要把握好現在,過好每一分鐘,即使“世間好物不堅牢”,也要微笑着面對明天,讓“好物”多一些,這樣,纔不會撈得個“後悔”二字。

我們仨看書心得模板10篇6

“往者不可留,逝者不可追,剩下的這個我再也找不到他們了。我只能把我們一同生活的歲月,重溫一遍,和他們再聚聚。” ——楊絳

楊絳的《我們仨》這本書主要是對“我們仨”的回憶。這本書的開頭寫了錢鍾書和錢媛生病住院,最後去世了。楊絳開始對“我們仨”那個家的重溫和回憶,更多的是表達了對丈夫和女兒的思念。她的語言樸素、平實卻感動人心。

看完了這本書,我想起了我們一家三口的一些趣事。

有一天晚上,我正在專心寫作業,突然聽到老爸“啊”的一聲慘叫,來不及多想我就衝了過去。原來,正在給老爸拔白頭髮的老媽,忽然發現有一隻蚊子慢悠悠地停在老爸的腦門上,於是就條件反射地一巴掌揮了過去。蚊子是被拍死了,但可憐的老爸被打出了“腦震盪”。於是我們全家開始了滅蚊行動,一番努力過後,終於殲滅了飛蚊大軍。我們數了一下,竟然有十多隻!這時老爸把蚊子送到老媽面前說:“這些蚊子給你熬湯吧。”老爸原來是想捉弄一下老媽的,誰知道老媽幽幽地說:“你要知道,我熬出來的湯可都是給你們二位喝的哦。”嚇的`老爸立馬躲進了書房,把我和老媽笑歪了。

《我們仨》裏,作者提到他們一家三口給對方起了很多名字,隨便叫。其實我們家也是。我那個“無敵老媽”也給我和老爸起了一堆的名號,高興叫什麼就叫什麼。就說我吧:兒子、小夥子、小朋友、蛾子等等一大堆。高興的時候叫“親愛的”,不高興的時候就會大聲叫我“臭小子”!我想,我應該是世界上別稱最多的人了。

在這本書裏,作者描繪了一家三口溫暖的生活畫面,而如今,這個“我們仨”已經走散了,作者有一些悲傷。這本書讓我懂得了,要珍惜一家三口在一起走過的每一天。

我們仨看書心得模板10篇7

桀於幾個月前送我此書和《聽楊絳談往事》,他說楊絳文字非常平實,很有必要讀一下。雖對楊絳有些瞭解,也曾神往過,欽佩之至,但未曾仔細拜讀。

終於我花了四天時間,於今天仔細讀完了《我們仨》。按說大篇幅的傳記式敘述應挺無聊的,可是我卻讀上了癮,出門時想着,工作時惦着,連做飯時也念着。第一天讀時,天氣陰着,似乎要下雨,卻下不來,我剛讀了一點點,就忍不住看最後的附錄,父女、母女間的書信,不知道哪個地方觸動了我,眼淚嘩嘩地流。今天全書讀完又看了一遍附錄及文中精彩處,沒有眼淚,只有感慨。天卻綿綿地下了一天的雨。

書分三部分。第一部,我們倆老了;第二部,我們仨失散了;第三部,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然後是附錄(書信及瑗爲爸爸畫的像)。

第一部,我們倆老了。僅兩頁,楊曾做了一個夢,夢中與錢突然失散,惶惶中總想找到他,卻等不來,

第二部,我們仨失散了。"這是一個‘萬里長夢’。夢境歷歷如真,醒來還如在夢中。但夢畢竟是夢,徹頭徹尾完全是夢。"這一部又分三節,第一節,走上古驛道;第二節,古驛道上相聚;第三節,古驛道上相失。我讀這部分時,我也跟隨楊分不清是現實還是夢境,說它是夢,可是好多情節卻那麼真切。我迷惑了。我想這古驛道上的來來回回是楊的心裏歷程,在古驛道上她送走了她最摯愛的丈夫和女兒。當人面臨巨大打擊時,特別是一個垂暮老人,送走她一生依戀並敬仰的丈夫和哄着她護着她愛着她的心上肉女兒時,這內心歷程可想而知。微信公衆號上傳唱着她是如何堅強,如何一個人舉辦了什麼什麼重要學術會等斐然成績,其實她也是一個平凡的女人,一個只想仨人相守平常過一生的女人。

第三部,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這一章節用了將近一百頁,篇幅最長。講述從一九三五年七月,他們夫婦結了婚到英國牛津求學開始,直到一九九八年歲末錢去世,這期間發生的生活敘述。

"我們仨都沒有虛度此生,因爲是我們仨。"

"我們這個家,很樸素;我們三個人,很單純。我們與世無求,與人無爭,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碰到困難,鍾書總和我一同承當,困難就不復困難;還有個阿瑗相伴相助,不論什麼苦澀艱辛的事,都能變得甜潤。我們稍有一點快樂,也會變得非常快樂。所以我們仨是不尋常的遇合。"

"我們住入新居的第一個早晨,‘拙手笨腳’的鐘書大顯身手。我入睡晚,早上還不肯醒。他一人做好早餐,用一隻牀上用餐的小桌把早餐直端到我的牀前。我便是在酣睡中也要跳起來享用了。他煮了‘五分鐘蛋’,烤了麪包,熱了牛奶,做了又濃又香的紅茶。""我從沒吃過這麼香的早飯!"

"我們一同生活的日子-除了在大家庭裏,除了家有女傭照管一日三餐的時期,除了鍾書有病的時候,這一頓早飯總是鍾書做給我吃。每晨一大茶甌的牛奶紅茶也成了他畢生戒不掉的嗜好。"

"我們從來不唱愛國調。非但不唱,還不愛聽。但我們不願逃跑,只是不願去父母之邦,撇不開自家人。""我們是文化人,愛祖國的文化,愛祖國的語言。一句話,我們是倔強的中國老百姓,不願做外國人。"

"鍾書只求做好了本職工作,能偷工夫讀他的書。他工作效率高,能偷下很多時間,這是他最珍惜的。"

"鍾書住進城去,不囑咐我照管阿瑗,卻囑咐阿瑗好好照管媽媽,阿瑗很負責地答應了。""阿瑗那麼個小不點兒,我有她陪着,就像鍾書陪着我一樣,走過小橋,一點也不覺害怕。"

"上隨便什麼館子,他(鍾書)總能點到好菜。他能選擇。選擇是一項特殊的本領,一眼看到全部,又從中選出最好的。他和女兒在這方面都擅長:到書店能買到好書,學術會上能評選出好文章,到綢布莊能選出好衣料。"

"吃館子不僅僅吃飯吃菜,還有一項別人所想不到的娛樂。鍾書是近視眼,但耳朵特聰。阿瑗耳聰目明。在等待上菜的時候,我們在觀察其他桌上的吃客。我聽到的只是他們的一言半語,也不經心。鍾書和阿瑗都能聽到全文。我就能從他們連續的評論裏,邊聽邊看眼前的戲和故事。""我們吃館子是連着看戲的。我們三人在一起,總有無窮的趣味。"

"這段時期,鍾書和我各隨代表團出國訪問過幾次。鍾書每和我分離,必詳盡地記下所見所聞和思念之情。阿瑗回家後,我曾出國而他和阿瑗同在家,他也詳盡地記下家中瑣碎還加上阿瑗的評語附識。這種瑣瑣碎碎的事,我們稱爲‘石子’比作潮退潮落滯留海灘上的石子。我們偶然出門一天半天,或阿瑗出差十天八天,回家必帶回大把小把的‘石子’,相聚時搬出來觀賞玩弄。"

"我們兩人每天在起居室靜靜地各據一書桌,靜靜地讀書工作。我們工作之餘,就在附近各處‘探險’(不是真探險,我也解釋不好,就是一種小興致吧,看此書纔會明白),或在院子裏來回散步。"

"阿瑗長大了,會照顧我,像姐姐;會陪我,像妹妹;會管我,像媽媽。阿瑗常說:‘我和爸爸最‘哥們’,我們是媽媽的兩個頑童,爸爸還不配做我的哥哥,只配做弟弟。’我又變爲最大的。"

"人間沒有單純的快樂。快樂總夾帶着煩惱和憂慮。""人間也沒有永遠。我們一生坎坷,暮年纔有了一個可以安頓的居處。但老病相催,我們在 人生道路上已走到盡頭了。"

我很想追隨楊絳的記述,把她在國外的兩次搬家,在牛津從老金家搬到進階住宅區,再搬到巴黎;回國後,住在上海搬家的種種,以及建國後住在北京的種種搬家,最終莫名地(不知是誰幫他們的幫,給的房子)住入三里河寓所,這些搬家過程中的生活波瀾給勾勒出來,但我最終放棄了。楊絳已經把她的生活勾勒成一本書了,我再簡化,恐怕就失去中其中的味道。生活的紋理不是幾句話能講清的,非讀此書不可亂揣也。

這本書是楊絳的親身經歷的所見所聞所想,不是小說,可我卻有上癮的感覺。它不深奧,也不哲理化,卻處處有情味。生活有苦悶有波折,但有書有愛,一切都可過去。家是哪裏?家是有愛人有孩子的地方。不管環境如何艱苦,只要有愛人有孩子,這個家就是溫暖的。哪怕當初再溫馨的"三里河寓所",因爲愛人和孩子的離世,也"只是旅途上的客棧而已".

以前剛來濟南上學時,我不喜歡濟南,它的天總是陰的,後來才知道是霧霾的原因。我是一個非常喜歡大自然的人,喜歡乾淨的天空,清澈的空氣,明亮的山水,這些濟南都沒有。後來陰差陽錯地來到濟南定居,居然慢慢喜歡上這個城市。這裏有你愛的人,你的孩子也在這裏出生、成長,這裏的街街景景已有了你快樂幸福的印跡,不愛都難。愛在哪裏,家就在哪裏,心就在哪裏。

俞洪敏說,他的兩個北大同學,去了深山老林結婚生子。雖然我向往平靜的生活,我相信楊絳也向往,但我們知道逃避是最容易的,死也是一了百了的,好好活纔是不易的。生命轉眼即逝,用你的生命好好地愛親人、朋友還有最爲重要的自己,珍惜來之不易的生命時光。坦然生活中的種種煩惱,做好自己,追尋更好的自己,發掘生活的種種樂趣,靜下心來做好現在。

我們仨看書心得模板10篇8

昨晚看完楊絳先生的《我們仨》。

第一次看着“先生”這詞是在冰心上。後來查字典才知道原來有學識得人尊敬的女性方纔讓人喊做“先生”。

去年年尾看的是周國平的《妞妞》很感人,也落淚。

看《我們仨》時,並沒有多大的起落,只是心裏是滿着一種很溫馨的感覺。很細膩也很滋潤,慢慢的瀰漫在全身。

我記得是在學的時候學冰心的課本,裏面說她喜歡讀書,不愛風花雪月的辭藻。

我便也是落根,心愛着樸實之物。

《我們仨》就好像翻開的一片紙張,樸素稚嫩,無聲息的融入整個人心裏,彷彿是要在血管裏流暢過的都是發柔韌之力的波浪。

在我很的時候,大概是在初中。我每天下午回家就在牀邊的電腦桌上練字,看着窗戶下的馬路邊的人來人往,背誦着論語百家。我總是認爲自己已經很老,現在所過的一切生活不過是年老後嚼在嘴邊泛起泡的幼年生活老調罷。

當把時間放在某個點上,每一日都是很平常的,又像着在做着無味的重複,當這個點過去,轉換到另一個點上,就會生出無限的感慨,總認爲這個點真真是一眨眼就忽兒過去。若是在這個點上什麼也沒做成讓自己滿意的,心裏自然是不願意的。

人生裏總是要這樣一個長長短短,滿滿缺缺的點集合在一起,堆成一塊,成爲一片。

然後纔是一個完整的人生呢。

我們仨看書心得模板10篇9

說實話,開始是以一種淡淡然讀楊先生的《我們仨》。這樣一本紀實文集,輕鬆的展示了一家三口走過的六十幾年歲月。從兩口之家的小甜蜜,到兩人去到牛津,在圖書的海洋裏徜徉,再到小圈圈的降生,成才,總也找不到什麼喧譁的聲音,找不出任何干擾項去打破這片寧靜,老人像是在輕輕的對自己言語,在親人墓前一起回憶那逝去的日子。在女兒錢瑗,丈夫錢鍾書相繼過世的沉痛打擊下,楊先生只用平淡的文字裏記錄着生活裏點滴記憶,也許這是她對逝去的人的最好緬懷方式,也是她在痛苦中得以解脫的唯一途徑吧!

對於八十高齡的鐘書夫婦而論,獨女錢媛的離去,讓老人的心從此成爲了乾枯的老井。楊絳說:“生了獨女錢媛這麼多年,也就牽掛了這麼多年。而今她走了,就再也不用牽掛了。”古人云:“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在”。這是莫大的不幸,可白髮人送黑髮人又該如何的哀傷?所幸的是,這個時候,還有執子之手與子偕老的他可以相偎相伴。但是,總有一天,他們之間也必有一人要先行離去,風風雨雨相扶持着走過了這麼多年,而突然間要接受摯愛的永遠離去,從此在茫茫人海中再也沒有了一生中最牽掛自己的人、自己最牽掛的人,餘下的漫漫長夜,再多的風風雨雨也只得自己一人走過。午夜從噩夢中驚醒,身邊已空無一人,那個在身旁睡了六十多年的人再也沒有回來。一個人守着孤單的身影,對着寂寞的檯燈嘆息。

楊先生在文中不曾想把人生描繪得多麼壯麗,多麼繽紛,卻在不經意間告訴我們,她愛着她的丈夫,女兒,她有着普天之下女人所有的那份熱忱,那份牽掛。她的文字裏透出來的盡是黑白底色,年輕時候的含苞待放,大家閨秀,到老年時候的沉着堅毅。在這片田地裏,你何處去尋找市儈氣息?又有什麼比這無聲的坦然更有份量?

“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

楊絳說:“人間沒有單純的快樂。”但是她還是願意“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因爲她的心裏已經裝滿了“我們仨”的情和愛。

我們仨看書心得模板10篇10

人世間不會有小說或童話故事那樣的結局:“從此,他們永遠快快活活地一起過日子。”人間沒有單純的快樂,快樂總夾帶着煩惱和憂慮,像一場夢,真真假假,悲歡離合。

楊絳的書像個夢,在夢中離別,在夢中失散,獨剩下她一人,好比日暮途窮的羈旅倦客,嘆一聲“人生如夢”,道一聲“如夢幻泡影”,拉着你的手,像一個常家老人敘敘叨叨的講着大半輩子的事,聊聊平凡樸素的家常。

楊絳說:“我們這個家,很樸素,我們三個人,很單純,我們與世無求,與人無爭,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和平常的家庭一樣,一同承擔困難,一同享受快樂,平平淡淡的過着日子。她繼而說道:“我們仨是不尋常的遇合。人生如此,平凡中蘊含着一點火花,潛藏着一點不尋常的巧合。

《我們仨》是一個“萬里長夢”。夢境歷歷如真,醒來還如在夢中。但夢畢竟是夢,徹頭徹尾完全是夢。往者不可留,逝者不可追,時間的殘酷並不防礙楊絳把他們仨一同生活的歲月,編織於夢中,記錄於那條悠長的古驛道上。

1997年——1998年的歲月,對於楊絳是怎樣一種悽悽慘慘切切”是旁人無法讀懂的,女兒和老伴相繼去世,獨留一人於世,不厭其煩的回憶着他們共同的時光,與其說,“我們仨”是楊絳、錢鍾書和錢瑗三個人,不如說是他們的情感。“我們仨”是一段回憶,是一個整體,是家的集合。

文人的痛苦往往比幸福更爲浪漫,他們把痛苦化爲詩歌,化爲文字,朦朦朧朧,如文中的描寫手法,人生就好比那條看不分明,迷迷茫茫的前途,被稱爲“古驛道”的前途,老伴錢鍾書的生命則似驛道旁水中的船,流向不知的地方,她可做的只有在古驛道上行走,去追隨,一年又一年,相伴着的柳樹從綠葉成蔭到枝寒蕭瑟。如此往復,直到有一天船在不經意間漂走,隨着瀑布沖瀉出來,一道光似的衝進茫茫雲海,變成了一個小點,看着看着,那小點也不見了。這是楊絳寫錢鍾書去世前兩年的手法。而女兒錢瑗的回憶就更是迷幻,她把錢瑗從患病到去世的所有過程編成了夢,透過夢的視角、播放、記敘。

在古驛道上失散,離別,如文中描寫:“我撫摸着一步步走過的驛道,一路上都是離情。”而文中一段對愛國的理解:“我們從來不唱愛國調,非但不唱,還不愛聽。但我們不願逃跑,只是不願去父母之邦,撇不開自家人。我國是國恥重重的弱國,跑出去仰人鼻息,做二等公民,我們不願意。我們是文化人,愛祖國的文化,愛祖國的文學,愛祖國的語言。一句話,我們是倔強的中國老百姓,不願做外國人。我們並不敢爲自己樂觀,可是我們安靜地留在上海,等待解放。”一直沒有弄明白什麼是真正愛國的我,被文字中所迸發的力量震撼,那種出自靈魂的震撼,這就是真正的愛國。

人間沒有永遠,錢氏夫婦一生坎坷,暮年纔有了一個可以安頓的居處,但老病相催,在人生的道路上已走到了盡頭了。只是他們讓很多人羨慕,一生相伴,執子之手、與子偕老,相濡以沫的生活,又有多少人可遙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