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體裁作文 > 讀書筆記

《我們仨》讀書筆記精選

《我們仨》是楊絳在92歲時所著,該書以簡潔而沉重的語言,回憶了先後離她而去的女兒錢瑗、丈夫錢鍾書,回憶一家三口那些快樂而艱難、愛與痛的日子。作者爲讀者講述了“我們仨”共同走過的一段悲愴而溫暖的旅程和一個人思念仨的悽美情思。全書想要向讀者表達的是:家庭是人生最好的庇護所。

《我們仨》讀書筆記精選

  
《我們仨》讀書筆記

這是一個尋尋覓覓的萬里長夢,一個單純溫馨的學者家庭,他們相守相助,相聚相失。

——題記

“1997年早春,阿瑗去世。1998年歲末,鍾書去世。我們仨就此失散了。就這麼輕易地失散了。現在,就只剩下了我一個人。我清醒地看到以前當做‘我們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棧而已。我一個人懷念我們仨。”

《我們仨》,2003年由楊絳女士於九十二歲高齡時所作,是以紀念其先生錢鍾書和愛女錢媛的散文般的傳記圖書。這本書紀錄了這個平凡而又不平凡的學者家庭長達近一個世紀的成長跋涉。

楊絳先生的敘述,含蓄、節制、內斂、細膩,卻有那難以言表的親情和憂傷瀰漫在字裏行間,讀下來會覺得心裏有股暖暖的涓流在徐緩間流動,烘得全身都有說不出的共鳴感覺。平和自然的風格,行雲流水般的語句,一位失去老伴和女兒的老婦,在經歷了“相守相助,相聚相失”之後,將這淡淡的悲哀和懷念娓娓道來。平淡、平靜、平和的文字,卻如此深刻地震撼着我的心,讓我的心思跟隨楊先生的回憶一起走過了這個家庭已經經歷過的那幾十年的風風雨雨、聚散離合。

全書一共分爲三部分。第一部分只有短短五百多字,由楊先生先前所做的一個夢入手,引出了第二部分老伴與女兒住院治療到彌留之際以及第三部分對Mom、Pop、圓o這一家人幸福生活的回憶。

第二部分,是全書的靈魂所在。以意識流的寫法,講述了最後幾年中一家三口相依爲命的情感體驗,從鍾書突然接到一道神祕的而不可違抗的命令離家前往某地開會,到一家人在古驛道相聚,再到阿園離家住院治療,最後到阿圓去世,鍾書去世,楊先生一人迷失在三里河的寓所,雖然內心痛楚隻字未提,但那種痛楚卻簡直是傾瀉紙面,源源不絕,讀起來字字是血,聲聲是淚,令人蕩氣迴腸,誰能不爲之動容!這一部分以夢境的形式,避免直接面對失去兩位至親的苦痛,這樣卻帶給我一種更加深沉、更加深刻的綿綿的傷悲。

阿圓住院期間,“很堅強,真堅強。只是她一直在惦着她的爹媽,說到媽媽就留眼淚。”於是楊先生感覺“自己的心上給捅了一下,綻出一個血泡,像一隻包含着熱淚的眼睛。” 而阿園聽從爸爸的吩咐,回“她自己的家去了”以後,楊先生“心上蓋滿了一隻一隻飽含熱淚的眼睛,這時一齊流下淚來。”“我的心已結成一個疙疙瘩瘩的硬塊,居然還能按規律勻勻的跳動,每跳一跳,就牽連着肚腸一起痛。”而這時的鍾書,“眼睛是乾枯的,只會心上流淚。鍾書眼裏是灼熱的痛和苦,我知道他心上也在流淚。我自以爲已經結成硬塊的心,又張開幾隻眼睛,潸潸流淚。”讀到這裏,我似乎感同身受,也淚如雨下。

鍾書彌留之際,“還問我做夢不做。我只是明白了。我曾做過一個小夢,怪他一聲不響的忽然走了。他現在故意慢慢兒的走,讓我一程一程送,儘量多聚聚,把小夢拉成一個萬里長夢。”他對她說的最後一句話是:“絳,好好裏。” 在古驛道上,他們三人往返奔波,格外的辛苦,格外的漫長。在這古往今來人人必經的人生的最後旅程中,他們三人相聚、相守、相失。

第三部分,以平實感人的文字記錄了自1935年伉儷二人赴英國留學,並在牛津喜得愛女,直至1998年錢先生逝世63年間這個家庭鮮爲人知的坎坷歷程.他們的足跡跨過半個地球,穿越風雲多變的半個世紀:戰火,疾病,政治風暴,生離死別……他們相濡以沫,相敬如賓,美好的家庭已經成爲楊先生一家人生最安全的庇護所:

Mom拍着胸脯說:“沒關係,我會修。”

Pop自豪的說:“我會劃火柴了!”

圓o說:“我和爸爸最哥們兒,我們是媽媽的兩個頑童,爸爸還不配做我哥哥,只配做弟弟。”

Pop說:“這是我的女兒,我喜歡的。”

圓o對mom說:“媽媽,你不害怕麼?”

圓o對pop說:“這是我的媽媽,你的媽媽在那邊”

Mom對pop說:“你太吃虧了,我的字能見人麼?”

圓o對mom說:“爸爸,好好休息。”

圓o對pop說:“我一生出來就認識,你是長大了認識的。”

有人說:“你們一家呀,圓圓頭最大、鍾書最小。”

Mom說:“阿圓雖然結了婚,在我看來,她總像煞是個沒出嫁的女兒,老是和爺孃粘在一起。”

圓o對mom說:“媽媽,該撮煤了。煤球裏的貓屎我都摳乾淨了。”

Mom曾說:“錢瑗長大了,會照顧我,像姐姐;會陪我,像妹妹;會管我,像媽媽。”

Pop和園o對Mom說:“媽媽有點笨哦!”

Pop說:“她愛教書,像爺爺,剛正,像外公。”

……

Mom說:“自從生了阿圓,永遠牽心掛腸肚,以後就不用牽掛了。”

Pop說:“我知道她是不放心。她記掛着爸爸,放不下媽媽。”

圓o對mom說:“娘,你曾經有一個女兒,現在她要回去了。爸爸叫我回自己家去。”

Pop對mom說:“絳,好好裏。”

Mom說:“現在,只剩了我一個人,懷念着我們仨。 ”

……

他們三人在“古驛道”上散失,又在《我們仨》中重新聚首。我在這裏,想要安慰楊絳老先生的是,珍寶在哪裏,心就在哪裏,愛在心中,家便在心中。他們三人在這裏詩意地居住,在這無邊無垠、永恆長存的時空之中,生生世世不再分離。

後記:早在1996年,錢鍾書和女兒錢瑗先後生病住院期間,楊絳就起意撰寫這部回憶錄。這年年底,錢瑗病重,請求母親由她來寫《我們仨》。在護士的扶持下,錢瑗躺在病牀上用顫抖的手開始一篇一篇地寫。到1997年2月底,她已經寫了5篇。楊絳看重病在身的女兒寫得實在辛苦,勸她停一停。沒想到5天之後,也就是1997年3月4日,錢瑗就去世了。楊絳接着忙着照顧錢先生。1998年12月19日錢鍾書去世後,她纔開始動筆,完成了這部回憶錄。

《我們仨》讀書筆記

“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這一句平實的話語,卻讓我真切地感受到了那份厚重的愛與刻骨銘心的思念。現代科技方便了我們的生活,但現代科技環繞中的我們,還能找到那份平淡但卻深刻地情感嗎?電話、互聯網讓我們的溝通隨時隨地沒有障礙,但人與人的內心之間卻有了越來越厚的屏障。當我們到互聯網的虛擬空間裏去尋求心理的安慰時,我們是不是忽略了身邊平淡但卻真實的情感呢?當電話、短信讓我們能夠便捷地傳達心意的時候,我們是少了“雲中誰寄錦書來”的苦苦追問,但同時,我們是不是也少了“才下眉頭,卻上心頭”的身後情感呢?當飛機、高速列車讓我們能毫無阻隔地飛越千山萬水,多遠的距離都不成爲距離的時候,我們的心靈距離也隨之拉近了嗎?我們不再有“蓬山此去無多路,青鳥殷勤爲探看”的苦苦煎熬,但同時,我們還有那份“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的銘心的思念嗎?

現代人都在追求轟轟烈烈,想要轟轟烈烈的事業,轟轟烈烈的愛情,卻忽視了平淡中的美麗。我們以爲自己有理想、有追求,每天在滾滾紅塵中爲了生計和所謂的理想而奔波忙碌,但又有幾個人真正仔細地思考過自己內心深處真正想要的是什麼。我們抱怨工作不夠順利,戀人不夠浪漫,家人不夠體貼,朋友不夠理解,我們抱怨生活太枯燥乏味,但我們有沒有在生活的點點滴滴中去尋找樂趣、體會樂趣呢?生活原本就是平淡的,但在這平淡中,只要我們用心去體會,還是可以去享受其中的樂趣的,就像歌中唱到的“曾經在幽幽暗暗反反覆覆中追問,才知道平平淡淡從從容容纔是真”。

很喜歡“淡泊明志,寧靜致遠”這句話,但在現代這個講究個性張揚的時代,這句話早已被人們所遺忘。有自己的個性固然重要,但我還是把這句“淡泊明志,寧靜致遠”當做自己的座右銘,我希望自己所塑造的性格是淡泊寧靜、溫和內斂的。我也很相信“厚積薄發”的道理。但在現在這個人心浮躁的時代裏,太多的人急功近利,又有幾人能夠靜心去積累知識、積累生活的點點滴滴?

以下幾條爲對於我自己的提示:1、問問自己內心深處真正想要的是什麼,並努力去實現它,但絕不急功近利,一定要腳踏實地。2、修身養性,在這個人心浮躁的社會中找一個寧靜的心靈空間,培養一個淡泊寧靜的心態,溫和內斂的性格。3、廣涉博取,以期可以厚積薄發。4、用心去再平淡的生活中體會點點滴滴的樂趣。5、在現代的物質社會中尋找一些非物質的東西去溫暖自己的心靈,比如親情、友情、愛情,體會並珍惜每一份平淡的情感。6、學會感動,爲平凡的人、平凡的'事而感動。7、學會去愛,愛身邊的每一個人,給他們幸福與快樂,在其中享受自己的快樂與幸福。正如海子的那首詩:面朝大海,春暖花開。

  《我們仨》讀書筆記

也許在很多人看來,與錢、楊二先生相比,作爲女兒的錢瑗實在是太普通了。直到楊絳的《我們仨》面世之後,愛女錢瑗纔始爲公衆所知——她外語才能精湛,學識淵博,目光敏銳堅定,在大學任教時便勇於創新,開創了“實用外語文體學”。在楊絳眼裏,“我的生平傑作就是一個錢瑗”。

因肺癌轉脊椎癌,錢瑗1997年去世。還沒有從喪女的悲哀中解脫,翌年12月,相伴了60多載的丈夫錢鍾書又離她而去。遵循錢鍾書遺囑,後事一切從簡。楊絳一直陪送錢鍾書的遺體到焚化爐前,久久不肯離去,難捨難分。

兩年間失去了兩個至親之人,只留下87歲高齡的楊絳孑然一身。這個打擊幾乎致命,但她以那羸弱的身軀挺過來了。這讓楊絳對生、老、病、死有了透徹的領悟,希望自己能夠“死者如生,生者無愧”(錢鍾書語)。家裏的一切都保持女兒和丈夫在世時的舊樣。

晚年,楊絳開始“打掃現場”,以驚人的毅力整理錢鍾書的手稿書信,錢鍾書的手稿多達7萬餘頁,涉獵題材之廣、數量之大、內容之豐富,令人驚歎。手稿多年隨着主人顛沛流轉,從國外到國內,由上海至北京,下過幹校,住過辦公室,歷經磨難,傷痕累累。紙張大多發黃變脆,有的已模糊破損、字跡難辨。重重疊疊,整理起來十分辛苦。2003年,《錢鍾書手稿集》(影印本,40卷)能及時與讀者見面,楊絳功不可沒。幾年來,楊絳以全家3人的名義將高達數百萬元的稿費和版稅全部捐贈給母校清華大學,設立“好讀書”獎學金。

  《我們仨》讀書筆記

最初設想,這本書一家三口各寫一部分,錢瑗寫父母,楊絳寫父女倆,錢鍾書寫他眼中的母女倆。到1996年10月,錢瑗已經非常衰弱,預感自己的日子不多了。她請求媽媽,把《我們仨》的題目讓給她寫,她要把和父母一起生活的點點滴滴寫下來。躺在病牀上,錢瑗在護士的幫助下斷續寫了5 篇,最後都不能進食了,還在寫。楊絳見重病的女兒寫得實在艱難,勸她停一停。這一停,就再沒有能夠重新拿起筆。錢瑗最後一篇文章落的日期是1997年2月26日,她去世的前6天。女兒去世後,楊絳將殘稿接手,續寫完屬於“他們仨”的故事

《我們仨》分爲兩部分。第一部分中,楊絳以其一貫的慧心、獨特的筆法,用夢境的形式講述了最後幾年中一家三口相依爲命的情感體驗。第二部分,以平實感人的文字記錄了自1935年伉儷二人赴英國留學,並在牛津喜得愛女,直至1998年錢先生逝世63年間這個家庭鮮爲人知的坎坷歷程。他們的足跡跨過半個地球,穿越風雲多變的半個世紀:戰火、疾病、政治風暴,生離死別……不論暴風驟雨,他們相濡以沫,美好的家庭已經成爲這一家人生最安全的庇護所。天上人間,陰陽殊途,卻難斷摯情。楊絳獨伴青燈,用心靈向彼岸的親人無聲地傾訴着。作爲老派知識分子,她的文字含蓄節制,那難以言表的親情和憂傷瀰漫在字裏行間,令讀者無不動容。生命的意義,不會因爲軀體的生滅而有所改變,那安定於無常世事之上的溫暖親情已經把他們仨永遠聯結在一起,家的意義也在此書中得到了盡情的闡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