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體裁作文 > 心得體會

初中歷史教學心得體會範文

當我們受到啓發,對學習和工作生活有了新的看法時,常常可以將它們寫成一篇心得體會,這樣就可以總結出具體的經驗和想法。很多人都十分頭疼怎麼寫一篇精彩的心得體會,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初中歷史教學心得體會範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初中歷史教學心得體會範文

初中歷史教學心得體會1

透過近幾年的新目標教學改革,我覺得新的課程改革,爲歷史課堂教學模式的轉變提供了注入了一股新的動力。在這一轉變過程中,理念無疑是最關鍵的。只有先進的教學理念,才能催化出出色的教學行爲,而新的課改,要求教師轉變教學方式,樹立以學生爲主、不斷探究的學習方式。歷史教師的觀念、角色、教學行爲、教學策略等都要發生轉變,教師不再是單純的知識的傳遞者,歷史教學也不再是過去那種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的簡單相加,它開始向師生互教互學、共同發展的新型格局邁進。只有形成這種師生關係,學生才能消除畏懼、釋放個性、發展潛能,真正做到“我愛我師,但我更愛真理”。同時營造出一個寬鬆的課堂氣氛,以此激發起學生的學習動力,使整堂課的教學能達到良好的效果。因此對於一個歷史教師而言,有效的協調人際關係與溝通表達的能力是必不可少的。而且隨着素質教育的深入化,創新思維在歷史教學中也開始嶄露頭角。

歷史教學中,發展學生的創新思維就是要激活學生強烈的“問題意識”,這主要來自兩方面:一是教師的提問;二是學生的發問。教師的提問,要在深入研究教材的基礎上,準確把握重點和難點,同時理清各部分知識的內在聯繫,精心設計,環環相扣,從而引導學生去思考、聯想、探究,由此及彼,由表及裏,進而發現歷史的本質,明白歷史發展的階段特徵,把握歷史發展的客觀規律,達到培養學生創新思維的目的。所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提問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帶着這些問題,在課堂上師生共同探討、不斷深化對歷史現象、歷史事件本質的認識,透過環環相扣的設問,層層深入的剖析,鼓勵學生髮表不同看法,甚至得出不同結論。這樣,學生從中得到的是思維的啓迪,視野的開闊。其次,鼓勵、引導、啓發學生髮問也是培養學生“問題意識”的重要手段。回答問題是一種能力的表現,那麼善於提出問題更是一種創新意識的體現。因爲發問是一個人探索未知領域的外在表現,只有善於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的人才能產生創新的衝動。教學中,應非常注重激勵學生突破傳統思維定勢,提出自己獨到的見解。如果一般人對某問題沒有任何興趣,那他就不會有什麼創新;反之,興趣越大,問題越多,創新能力就越能發揮出來。因而,歷史教學能否得到學生的認可,歸結到最後還是在於一個“興趣”問題。

其實,歷史的本色是多姿多彩的,既富有民族興亡的戲劇性,又飽含各種人生哲理。暫且不說古老的用具、服裝、藝術、風俗會給我們一種好奇,不同個性、不同利益的人羣,共存於同一個時空下,由無數複雜的情感、利益衍生出來的歷史事件,不正是一幕幕活的戲劇嗎?它跌宕起伏,富有情節又耐人尋味,也包含許多發人深省的懸念。如此生動具體的歷史,爲何在教學過程中卻找尋不到學習的`樂趣呢?最終找到了問題的所在:教材的“繁、難、多、舊”,而新教材對準上述四種病症,改變了這種格局,化“繁、難、多、舊”爲“簡、易、少、新”爲新世紀的中學歷史教學增添盎然生機,尋回本應該屬於歷史課的獨特魅力。

事實上,透過本學期的教學,感觸頗多,其中最大的體會是:教師講得少了,學生活動得多了;師生單向交流少了,學生之間、師生之間的雙向交流多了;學生在教學過程中從過去的從屬地位一躍而成爲主體地位。新教材中設定了多種形式的課堂練習,意在以靈活多樣的手段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思維的創造能力,爲師生改革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提供了良好的機會。當然,作爲一個新型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今後還需要多吸取些其他優秀教師的先進教學經驗,不斷完善教學過程,使之更加符合新課程標準和新教材的要求,避免“穿新鞋,走老路”現象的發生。

因此,需要注意的幾點是:

1、自主學習是學生的學習行爲,但這種學習是在師生雙方統一的教學活動中的學習,因而不是孤立的,是在教師的引導下發生的。所謂學生的自主學習,意味着教師的教學不武斷、不強制、不灌輸,意味着教師要爲學生創設適當的條件、營造恰當的氛圍,使學生產生自主學習的願望,增強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要避免把自主學習理解爲拋開教師的作用、完全由學生自己學習的形式。自主學習既涉及學習內容,也涉及學習方法。

2、合作探究的時候,教師遊走的範圍應當遍及教室的每個角落,不要遺漏任何一組學生;教師不要在小組中逗留太長時間。教師在教室裏走動時不宜太快或太頻繁,以免讓學生眼花繚亂;

3、需要掌握的原則:鼓勵——但不能庸俗化(適度);自主——但不能不幫助(引導);合作——但不能走形式(實效);探究——但不能表面化(深入);真情——但不能僞矯情(自然);創新——但不能浮躁化。

初中歷史教學心得體會2

《歷史》是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出現的一門嶄新的綜合文科課程。本課程的開設,目的在於把全體學生培養成具有良好人文素質和社會責任感的公民。本課程不僅引導學生綜合地、整體地認識社會,逐步形成真實而全面的社會生活觀念,還倡導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爲學生終身學習、持續發展奠定必要的知識和能力基礎。新課程、新內容、新理念和新要求,這對教師來講,既是機遇,又是新的挑戰。本文立足於新課程改革對教師的新要求,談談我在教學過程中對如何進行教學反思問題的探討以及一些課堂教學設計思路。

(一)教學反思

在一定的教學理論和學科專業基礎上,新課程下歷史與社會教師主要以課堂爲中心進行教學反思,其中案例研究比較重要。“所謂案例,其實就是在真實的教育教學情境中發生的典型事析,是圍繞事件而展開的故事,是對事件的描述”。案例研究就是把教學過程中發生的這樣或那樣的事件用案例的形式表現出來,並對此進行分析、探討。

我在設計《生活在社區裏》課堂教學時,首先自問:如何引出“社區”的話題呢?於是設計以“我的家在哪裏”引出“社區”的話題。又問:在學習“社區”過程中應培養學生哪些能力和哪些意識和觀念呢?又設計了對“多種多樣社區”的介紹,其中包含的知識、技能和觀念,如學會閱讀和繪製平面圖、初步瞭解社區類型的形成和發展、關注身邊小區的建設等。再問:怎樣使學生的視野由自己熟悉的家庭導向身邊的現實社會,啓發學生關注自己及他人在社會中的生存環境呢?在此過程中學生應掌握哪些知識、技能和能力呢?於是設計了要求學生“畫一幅你家所在社區的平面草圖”,並“選擇自己最擅長的方式描述所在社區的環境和生活”,讓學生在沒有學習如何製圖的情況下,每人畫一張家庭所在地的平面示意圖,並在課上進行展示,由同學進行評價和討論。在討論誰的地圖看得明白、誰的看不明白的過程中,發現了地圖應必備的三要素。這時,我再系統地對地圖的繪製和閱讀技能進行講解和指導。

經過分析,我得出如下結論:在講授地理事物時,其一在課堂教學中體現新課程的教學理念。其二,應將地理圖表轉換包括圖文的轉換、圖表的轉換、分佈圖的轉換設計等,以適當進行引伸拓展,啓發學生深入思考和討論,以培養學生的讀圖能力、分析能力、繪圖技能和應變能力。除了反思自己的教學案例之外,研究他人的案例,特別是一些中學優秀歷史與社會教師的典型案例也很重要,因爲豐富的教學經驗,教學案例是教學理論,教學實踐取之不竭的源泉。

在新課程教學中,研究性學習很重要。那如何開展歷史與社會學科的研究性學習,需要我們深入、細緻地探討。我在教學過程中試着將研究性學習帶進課堂中,反思探究。《氣象萬千》是我工作後上的第一堂公開課,我在試講這一節時,遇到了這樣一個問題:雖然教材中幫助學生理解的示意圖很多,但學生掌握此類知識有一定困難。初一學生的空間想象力是有限的,這是學習地理知識的一大障礙。在課堂中如何解決這一問題呢?如何讓學生自主學習呢?如何啓迪學生主動和創造地活動,激發學習興趣,鍛鍊發散性思維?如何使課文中示意圖表意更加形象生動呢?如何使學生在有限的時間裏輕鬆地理解不同地區的各自氣候的特點?我在老教師的指導下,透過對教學過程中這些問題的反思、研究,對自己的教學作如下設計:我先利用多媒體圖文並茂地進行講解,然後給學生分小組,各組學生分別作爲生活在不同氣候區域的人們,分工收集資料,描繪當地的特點,並派代表發言。每個小組在發言前或講述後,都會有意識地提出一個問題,一組扮演的是來自熱帶沙漠中的人,他們在介紹完自己生活區域的氣候特點後,向同學們提出問題:“你們知道我們爲什麼用頭巾裹頭,穿淺色的大衣服嗎?” 這樣一個問題引起同學們的極大興趣,各組紛紛討論,氣氛活躍。結果這堂課收到了比較好的效果。總之進行教學反思是提高歷史與社會教學質量的新的嘗試,也是歷史與社會教師成長爲研究型、複合型教師的有效途徑。

(二)課堂教學設計思路

1、以課程標準爲依據,大膽處理好教材。

按照新課程理念,課程內容是爲課程標準服務的,也就是說,只要符合課程目標和內容標準的要求,教師可以因時、因地、因人的不同,根據教學實際需要自主地整合教學內容,甚至可以放棄教材提供的教學內容而自編教材。“模擬旅行”是《歷史與社會》七年級上冊第三單元《中華各族人民的家園》後的一堂綜合探究課。本單元主要介紹了我國自然環境的總體特點,區域間的差異和原因。由於我國地域遼闊,歷史悠久,僅靠幾堂課的教學要讓學生了解祖國全貌非常困難,安排綜合探究課,給學生一個“模擬旅行” 的機會,有利於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深入瞭解某一地區的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本課的教學要求是讓學生能根據相關資料瞭解本地的自然、人文環境及理解我國區域間的差異,以及人地關係方面的主要問題。我在講這一課的時候,選擇了讓學生從家鄉出發,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自選旅遊考察地,自己當遊客,這有利於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探究慾望。

2、創設合理情境,讓學生在活動中參與探究。

皮亞傑認爲,活動是聯繫主客體的橋樑,是認識發展的直接源泉。所以,要激發學生的探究動力,培養其好奇心、求知慾,就應根據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創設學生感興趣的情境,只有這樣學生才能產生好奇心和求知慾,才能積極主動地投入到探究學習中去。爲此,我在“模擬旅行”這堂課中設定了這樣四大情境:“導遊”→“旅行”→“找差異” →“小遊戲”。這些情境既同“模擬旅行”這一探究課題緊密聯繫,又貼近學生生活,容易激發學生的興趣,從而使學生積極主動地探究學習,並且能順利地實現課程目標。

3、精導妙引,處理好師生關係。

在新課程的教學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新課程特別是綜合探究課更需要教師做好師生“學習共同體” 中學生探究的引導者,並且教師的引導應貫徹課堂的始終,做到精導妙引,否則學生的探究活動會顯得漫無目的,最終使課程目標難於實現。爲此,我在設計“模擬旅行” 的課堂教學過程時,把教師的主導作用貫徹始終。如在“旅遊”這一情境中,教師扮演新疆遊客來諸暨旅行,引導學生做導遊,這樣既拉近了師生的距離,體現了民主平等的師生關係,又能使教師在師生互動的過程中很自然地做好學生學習的引導者,最終更好地實現課程目標的要求。例如,在“導遊”情境中,學生扮演導遊帶老師(新疆遊客)體驗江南農村生活時,根據學生的導遊解說,設計以下問題情境:我們新疆人住的是平頂屋,你們這裏的房子的屋頂怎麼是尖的?肚子餓了,中午吃什麼?……這樣在教師(新疆遊客)的生活化語言的引導下,學生積極主動地進行探究,並在探究活動中培養能力,獲取知識。

透過這樣的教學設計,既活躍了課堂氣氛,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課堂效率,又能培養學生的學習意識,這樣他們纔會更好地適應今後競爭日趨激烈的社會。

這是我在幾個月新課程教學中的一寫感悟和體會。總之,新課程的實施體現了與時俱進的精神,它有利於學生的全面發展;對教師來說,的確是一場挑戰,但同時也爲教師提高能力,提升境界搭建了新的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