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體裁作文 > 說明文

橋的說明文範文

說明文3.32W

橋是土地與土地的聯繫.橋是河流與道路的愛情,下面爲大家分享幾篇橋的說明文範文,歡迎閱讀

橋的說明文範文

橋是美麗的,在人們生活的地方,必不可少的是橋,是通往各處的渠道。橋的材料有許多,有用石頭、鋼鐵等材料建成的,橋的種類也不少有小橋、有大橋、有長橋、有短橋,有斜拉橋、懸索橋、鐵路橋、立交橋等各式各樣的橋。這只是從形式角度來看的。如從功用角度來看的話,只是多了公路橋,公路鐵路兩用橋、人行橋,這四座橋,少了斜拉橋這類。

而黔城的源江大橋屬於公路鐵路兩用橋,既可以通車,也可以通火車。兩旁的欄杆由鐵欄灰色構成。

源江大橋是黔城的象徵,1970年開始建造,1975年完工,至今已有37年了,是屬於黔城第一長橋。橫跨沅江,通往各地區。它全長571。26米,寬約20多米,該橋的公路被中間的鐵路隔開,一邊公路在鐵路的左邊,一邊在鐵路的右邊。兩邊欄杆用藍灰色的油漆刷成的,好似天空的暗藍,每一根欄杆的中間都有一隻自由飛翔的海鷗,次第地排列在上面。公路橋的右下邊是人們居住的房屋,往邊靠就是人們辛苦勞作的菜地,在他們的時間裏,都要花半天的時間去耕種,公路橋的左下邊以前是一個大池塘以及房屋,而現在卻是一條公路。從空中看,橋下這樣配合着橋,就是格外美麗了,由此而來,設計者爲遊覽者增添了一份遐想的空間,飛在仙境的一種滿足感。站在橋上,有點滿足又有點驚險。

假如你煩燥或心情不好時,便可以走到橋的右邊,就連想到自己在滿地都是花的地方,心情變得格外開朗。這時,讓我由想到白居易的詩中的’晴虹橋影出,秋雁櫓聲來‘恰恰是描寫山水光色的景色。

黔城的'橋雖比不上那種現存最古老的而且敞肩的石拱橋--趙州橋歷史悠久,也不像盧溝橋那樣在歷史上值得紀念的橋。黔城的橋只不過是黔城人們通往各地的渠道。

每座橋在不同壞境中,是有各種各式的形式美。橋不僅是美麗的,還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如果沒有了橋,那麼我們開着車怎麼過河呢?怎樣通往各地呢?橋是不可缺少的,橋在人們心中是很重要的。

揚州二十四橋

在這個滿溢着花草芳香的春天,我們晨報小記者來到了揚州瘦西湖遊玩。“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二十四橋如玉帶飄逸似彩虹臥波,是我這次揚州之行印象最深的地方。

導遊介紹了二十四橋有三種解釋:一是在揚州有二十四座橋,但目前還沒有考證有這麼多橋;二是隋煬帝帶了二十四個美女在橋上吹拉彈唱,當時橋和嬌是諧音,久而久之就成二十四橋了;三是這座橋有24米長,前後有24級臺階,寬2.4米,兩邊有24個欄杆,數字都和24有關,就稱之爲二十四橋了。這真是太有趣了。我急忙衝向二十四橋,要一睹她的芳容。 來到二十四橋,我一步一步地往上走,邊走邊數着臺階數。“一、二、三……”當到達橋中央的時候,正好數到二十四!啊,果不其然!從橋中央往遠處看,我被眼中的美景完全吸引住了!亭臺樓閣,相映成趣。清風徐來,水波粼粼。那燦爛的陽光更爲湖面鍍上了一層金衣。“呼——”一陣微風吹過臉龐,送來了一陣清涼,送來了歡聲笑語。眼前,一艘帆船緩緩而來,從橋下穿過,猶如游龍,好不自在。 橋兩岸的.柳樹隨風起舞,如同當年24嬌的美麗身影,讓人久久回味。 隨着人流,我繼續往下走,邊走邊數。“一、二、三……”當然還是二十四級臺階,不禁驚歎於二十四橋的精巧美妙!站在橋邊,望着美如仙子的二十四橋,我在想,對於二十四橋會不會有第四種解釋呢?比如,這是不是代表了我們中華民族對二十四這個數字有一種特別的感情呢?中國有二十四節氣的說法,農民種田,要想豐收,離不開二十四節氣。所以,二十四橋上處處可見二十四的身影。

二十四橋是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是古代人們盼望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啊!美麗的二十四橋,好一幅美麗的畫卷!

遊濱江路沱三橋

今天的天氣真涼爽,我和外公外婆一起到去年11月份修好的沱三橋玩。沱三橋,顧名思義,它是沱江上簡陽段的第三座橋,以後還要修沱四橋、沱五橋呢。着座彎彎的大橋,長2千米,寬36米。顯得宏偉壯觀,妙不可言(比起簡陽其他橋來說)。這座大橋是灰色的,兩旁的欄杆是藍色的。站在橋的這一頭,遠遠望去,橋的那一邊是幾座大樓其中紅白相間的就是簡陽中學的住校區(聽說很好),還有幾座高等住宅區,許多土地還在待人們開發。橋的上方有40Km和2m這樣的標誌;40Km代表車速最多不超過40Km/一小時,2m則代表車輛最高不超過2m。這樣讓人覺得很安全。

我看了看橋,橋的兩側是人們行走的“街道”,中間則是車輛透過的'“大街”。人們說說笑笑的走着,車輛有秩序的跑着,大橋上川流不息,一點不比成都的立交橋遜色。

晚上,路燈亮了。街道兩邊霓虹燈閃爍,大橋顯得更加美麗。我和外公外婆還做了這樣一個實驗,欄杆上有空心的鋼管子,我和外公各站一頭,我們把耳朵貼在管子上,然後我輕輕敲打管子,公公那邊就聽到“鐺、鐺、鐺”的聲音,然後公公敲打管子,我也聽見了聲音。公公還給我講了一個故事,大概是說游擊隊員在火車站,想知道敵人的火車來沒來,便把耳朵貼在鐵軌上,聽見轟隆隆的聲音,便埋伏在附近的草叢裏,敵人的火車一開過來,所有的游擊隊員開始射擊敵人,敵人便被消滅了。聽了這個故事,我彷彿回到了戰火紛飛的年代,我們用智慧打敗了敵人。公公告訴我,這是因爲管子是鋼做的,聲音利用物質傳播,所以聽見了很遠的聲音。

啊!沱三橋!你代表着簡陽的高速發展,代表着簡陽人民的輝煌成就。我希望簡陽能像沱三橋那樣,各方面取得成就!

悠悠古橋情

在湖州有很多的古橋和新橋,古橋橫臥在兩岸,彷彿有點古老的韻味,站在橋上彷彿有一種超越時空,跨越世紀和孚交流四水,問港如織,古橋衆多,反獲港一古舊有橋23座,其中最名副其實的是:興隆橋,秀水橋,廟前橋,隆興橋。

遍佈水鄉的古橋長途不一,風格各異,有手板石樑,有拱形環橋,還有踏在橋上後吱吱作響的小大橋,橋洞有單孔和多孔的,根據門道的寬度來設定,橋孔一般都是成績單數。

古橋都是豎立在江南小鄉上,以它們的魅力與古老的悠久歷史贏得世人與遊客們的觀光旅遊,警醒世人不要忘記這悠久的歷史,作爲一名中國人一事實上要把這些古老的文物儲存下去。

在江南,沒有哪座城市有像湖州這樣數量多,品類多的古橋。目前,僅湖州市區範圍內登記在冊的古橋就有248座,有11座列入文保單位,年代跨越南宋至解放前,據我所知,過去的湖州的橋遠不止這麼多,在古橋中,有竹橋,平橋,高橋,短橋,長橋,斜橋,拱橋等。拱橋有單孔,三孔,五分孔之分。

在江南沒有哪座城市的古橋能像湖州這樣千姿百態、奇巧絕倫,湖州的古橋中,氣勢磅礴的大作。如雙林三橋,湖州的潘公橋,菱湖安瀾橋,南潯通津橋,永豐塘橋,洪濟橋等。也有輕盈靈巧的小品,如菱湖五聖橋,雙林金鎖橋,履泰橋等。更值得一提的是幾座匠心獨運,個性鮮明的古橋,堪稱古橋絕品:先說潮音橋。

潮音橋建於明嘉靖十八年(1539年),是一座三孔石拱橋,石橋當中更有大工業橋,橋上行人,橋下堤岸也能行人,具有現代立橋橋的雛形。再說雙林,三姐妹橋,三姐妹指的應該是三魁,化成,三元,三座三孔橋,她們相踞很近,總間踞350米,同跨雙林塘上,雄偉壯麗,可謂天下奇觀,更讓人感嘆的.是“三姐妹橋”的建橋工程在800年間曾屢建屢毀。又屢毀屢建,展現了湖州先民的執着和頑強。此外,湖州新市還有座當橋前,它與千年古剎覺海寺相連,從選材造型都滲很着佛教文化風格,又如湖州東南的“八字橋”,它說是兩座橋,橋長50米的石樑南北跨河,平石橋則東西跨河,兩橋相踞數米,一長一短,,構成“吧”字形,相映成趣。

在江南,沒有哪座城市的古橋能像湖州一橋圍繞着一個美好或嚮往的主題,羣橋組合,各展風姿,在湖州雙林鎮有句民諺“走過三十六個碼頭,難過雙林塘橋頭”。過橋有何難的?難在識它的橋文化和湖州人獨特的超羣的市民文化,塘橋捐的是雙林塘上的三元、化成、三魁三橋其實當地上歲數的人都曉得,這三座高拱橋,是近6平方公里的飛鳳凰展翅爲主題的鳳尾向塘橋的頭----鳳凰頭正前方紅3千米的陽道橋,此橋爲單孔拱橋,橋形似角橋,行如鳳凰翅膀,中間的鳳體就是古鎮雙林,在鳳頭與鳳尾直線上建有章家異、塘橋弄等連接做爲脊椎骨,其他密佈的橋爲肋,形態各民的居民的插建的許多小花園按自然形態闢有水上風景區,兩邊的爲風光漾,東邊的爲風水墩,所謂墩就是水上小島,島上有亭,臺,榭等,此羣橋組合,歷經800年,鳳尾、鳳翅、鳳骨爲存,可惜在上世紀80年代末,爲借石造公路橋,竟把鳳頭拆走了,河兩岸只剩下古橋的殘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