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體裁作文 > 說明文

從三教《埃及的金字塔》看說明文的教學

說明文2.31W

第一次教這篇課文,我放手讓學生收集金字塔的有關資料,課上簡單梳理了課文內容後便開始了交流。學生交流得非常熱烈,我也覺得這堂課激發了學生探究的慾望,開啟了學生的眼界,培養了他們收集運用資料的能力。可是,這樣的課至多隻能算課外專題閱讀之後的一個交流,課文字身已經被擠出了課堂。對於學生來說,學不學《埃及的金字塔》沒有區別。

從三教《埃及的金字塔》看說明文的教學

第二次,我規規矩矩、老老實實地先學生字、再讀課文,然後扣住書後的練習,讓學生明白,課文介紹金字塔的特點時運用了列數據、作比較、舉例子等說明方法,並把這樣寫的好處進行仔細剖析。孩子們一邊聽一邊記,態度非常認真。可四平八穩、波瀾不驚的課堂讓我明白,孩子們是爲學而學,他們對此沒有興趣,更沒有真正的領悟。

我第三次執教《埃及的金字塔》,吸取前兩次的教訓,我嘗試着將以教師爲主的“教課文”轉變爲以學生爲主的“語文學習活動”,力求按照語言學習理論建構課堂教學過程,強調語文課程的“實踐性”和語文能力的“習得性”,讓學生讀讀、說說、畫畫、演演、寫寫,在活動中體會文章中蘊含的情感,積累課文中的規範語言,透過模仿和創造性地運用課文中的語言或表達方法,提高運用語言的能力。

對於說明文的教學,我也有了一些嶄新的認識。

一、讓文體特點更明顯一些

《語文課程標準》中提出了明確要求:“閱讀說明性文章,能抓住要點,瞭解文章的基本說明方法。”課文第三小節用舉例子、列數字、作比較以及形象描述的方法介紹了金字塔外形宏偉而結構精巧的特點。課文“說了什麼”很容易明白,更重要的是理解它在“怎樣說”。對照這個目標,教學中我結合課後習題,讓學生讀讀、說說,體會課文中所用說明方法的好處,然後安排了一個模仿寫話的遷移訓練:向別人介紹家鄉的百年香樟或家鄉的標誌性雕塑——東方大壽星。從學生完成的情況來看,目標的達成度較高。以古樹爲例,所有的學生都會用列數字、作比較的方法,列舉古樹的高、樹冠直徑、樹幹直徑等數據,將古樹與樓房、旁邊的小樹、電線杆等做比較。大部分學生會運用恰當的比喻,把這棵古樹比作巨人、大傘。這是一個學生的寫話:“家鄉的百年香樟高25米左右,相當於七八層高的樓房,樹幹要兩三個人才能合抱。它的枝葉特別茂密,樹冠直徑達到了32米,遠遠望去,就像天地間撐開的一把巨型綠絨大傘。雖然已是近百歲高齡,卻仍然鬱郁蒼蒼,無論是夏天還是冬天,總是那麼蓬蓬勃勃。”

除了模仿說明,學生還要學習表達順序。向別人介紹什麼,按什麼順序介紹,作者都必須考慮清楚。《埃及的金字塔》層次清楚,爲學生感受表達順序提供了一個很好的機會。我請學生逐節朗讀、概括出小標題,然後,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課文幾個自然段的順序可以調換嗎,爲什麼?”透過討論,孩子們明白了,說到金字塔,人們通常首先想知道的是它在哪兒,外形是什麼樣子,它是做什麼用的等,其次纔是某一個金字塔的規模及建造方法,課文實際上是按照人們瞭解事物的客觀規律來介紹的,所以顯得條理分明。這個環節的訓練,不僅讓學生明白了課文是按怎樣的順序寫的,還知道了爲什麼要按這樣的順序,也爲本單元的“口語交際——介紹世界名城”作好了鋪墊。

二、讓語文味道更濃烈一些

課文第三段也就是四、五兩節介紹了金字塔的建造方法。原先的設計是讓學生用圖畫或實物演示,學生“玩”得興致勃勃。後來,我發現這樣的活動只能叫科學探究活動。這是語文課,不是科學課呀!語文的學科性體現在哪裏呢?經過思考,將活動改爲“合作演示並解說”,對解說提出了明確要求,學生可以對課文語言進行加工創造,加上表示步驟順序的詞,這樣介紹起來更有條理。“演示”是對課文內容的理解,“解說”則是“表達”的訓練。從課堂的實際情況來看,各小組的演示基本不成問題,解說則參差不齊,表達能力強的學生能清楚有條理地講述金字塔的建造過程:“先砌好地面的一層,再堆起一個和這一層同樣高的土坡,然後順着傾斜的土坡把石塊拉上第二層。第二層建好了,接着把土坡加高,再把石塊拉上第三層。這樣,金字塔一層層砌上去,土坡也一點點加高。最後,金字塔建成了,人們把周圍的土山移走,金字塔就顯露出來了。”表達能力不強的學生就“然後、然後”地囉囉嗦嗦。其實這種情況就更暴露出表達訓練的必要性。如果我們總是把大量的時間和精力花在對課文內容的理解感悟上,那麼學生很可能就會出現“話說不好”“文章寫不通”的問題。

《埃及的金字塔》的語言表達還有一個特點:模糊中的精確。爲了準確介紹金字塔的歷史、規模、建造等情況,課文中用了“大約”、“差不多”等表示概數的詞,其實這些看似模糊的詞恰好表現出作者嚴謹的態度。在孩子們“演示並解說”了金字塔的建造方法後,我追問“金字塔真是這樣建造的嗎?”我故意把“真是”兩字說得很重。學生馬上意識到:不一定,因爲這一段開頭用了“據說”這個詞。接着,我又讓學生在文中找出這樣的詞句,讀一讀,比較比較,孩子們很快就把這樣的句子都找了出來,在比較品味中領會了語言的準確與周密,體悟到了“模糊中的精確”這一奇妙的表達方式。

三、讓教學過程更有趣一些

縱觀這堂課的`教學,學生始終興致勃勃,尤其是四、五兩節“金字塔的建造方法”那一部分,課堂上趣味盎然,我想大概是“圖畫或實物演示並解說”的活動滿足了孩子與生俱來的好奇心、探究心。孩子們的圖示不僅能說明問題,有的還很美觀,有的組在拉石塊的圓木前加上了牛、駱駝等牲畜,童趣十足。實物演示則能巧妙利用各種文具,大小字典、語文書、文具盒甚至橡皮通通成了道具,還有的小組想出了四面同時施工的方法,他們說,這樣建造速度更快。小組成員有忙着“建塔”的,有提高嗓門練習解說的,還有熱心幫忙的……小組演示後,“觀衆”的點評又引起了爭論:“課文裏沒說四面同時施工,你們這樣演示不對!”“聰明智慧的古埃及人能創造出金字塔這樣的奇蹟,肯定也能想到!”……

看來,說明文的教學也不必總是板着一副“學究面孔”,它同樣可以化身爲孩子喜歡的卡通人物,化身爲孩子愛玩的遊戲,同樣可以穿上色彩斑斕的花衣,同樣可以讓學生興趣十足地學,趣味盎然地學。

四、讓學習的輻射面再廣一些

《埃及的金字塔》這篇課文只是爲孩子們開啟了一扇探索的窗戶,孩子們渴盼的是窗外更多更美的風景,是更遙遠更神祕的遠方。孩子們讀起了《金字塔的祕密》《金字塔未解之謎》《世界文明奇蹟》等,課間,他們還會三個一羣、五個一夥地交流,尤其是幾個男孩子,講起來頭頭是道。爲了不辜負他們高漲的熱情,我因勢利導,在班上召開了一次“世界文明奇蹟”專題報告會,以小組爲單位選定一個主題,然後彙集整理資料、練習解說,每組彙報時間不允許超過八分鐘。最後師生一起評出最佳小組。爲了吸引同學的眼球,各組同學使出渾身解數,有的撰寫文稿,有的挑選圖片,有的甚至找來碟片,課上學到的說明方法、敘述順序等知識都用了起來。看着孩子們像模像樣的報告,我“自鳴得意”了:不要讓孩子們的課外閱讀僅停留於自發的階段,應該想方設法將課內外融會貫通,在學習與實踐之間鋪設一條通道,這樣的拓展是不是更有效呢?

除此之外,我還在設想給孩子們推薦與金字塔相關的遊記、詩歌等,希望孩子們領略不同文體的語言特色。

三教《埃及的金字塔》,教出了不同的感受。其實,說明文也好,記敘文也好,教學都要從文字的特點出發,抓住特點才能上出特色。教學還要針對學習者的特點進行,要根據兒童心理,善於引導學生去發現、去探究、去實踐,幫助他們在聽、說、讀、寫等活動中獲得個性化的體驗,提升語文的素養。知識,“只有在熱愛中、在探索中才能有活力,有生命。”&nbs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