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體裁作文 > 觀後感

《逆光飛翔》觀後感範文(通用5篇)

觀後感7.76K

認真品味一部作品後,大家一定收穫不少吧,這時候最關鍵的觀後感不能忘了。可能你現在毫無頭緒吧,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逆光飛翔》觀後感範文(通用5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逆光飛翔》觀後感範文(通用5篇)

《逆光飛翔》觀後感1

最近,我去電影院看了《逆光飛翔》這部電影,再看這部電影的時候,沒想到,我確哭了。

《逆光飛翔》是張榮吉以《天黑》獲得臺北電影獎最佳劇情短片後,花兩年時間重新打造的全新劇本,改編自真人真事,描述一名全盲鋼琴家與夢想成爲舞者的女孩,一段好友互相鼓勵勇敢逐夢的歷程。

男女主角分別由臺北電影節亞太影展雙料影后張榕容、及故事主角黃裕翔真人演出,兩人延續前作的絕佳默契,動人的化學變化揉合成一頁溫柔詩篇。

故事看似平平,卻意外地讓我哭好多次,並且每一次都毫無準備導演很聰明的用了光和聲音同時把溫柔和有力毫不衝突地揉在了一起,想起裕翔的看不見,畫面卻美得反到讓我心裏酸酸的,還好,還有聲音,看的過程中,好幾次閉起眼睛,想要感受裕翔那個需要靠聲音來定義的世界,張榕容平時裏的臉臭跟跳舞時的表情完全不一樣,最後她去甄選時沒有用音樂這段很妙,音樂就是她心中的那個夢。

《逆光飛翔》,是我看多流淚最多次的電影。

《逆光飛翔》觀後感2

如果我能看的見,感謝那些我的眼;如果我能看的見,全因分不清黑夜白天;如果我能看的見,是爲夢想在瘋狂的執着;如果我能看的見,就讓我一次看夠那抹天空的藍。

一部《逆光飛翔》,對於一個新晉導演來說,不敢妄自誇獎節奏火候拿捏的是有多麼到位,卻在平淡自如中讓人浮想聯翩,忍不住都要心生漣漪,淚水打轉;對於一個真實的主人公來說,也不敢將演技形容爲爐火純青,只是那種本色演出,早就已淋漓盡致;對於不曾叫出名字的每一個演員,也不能用多麼出彩去歌頌,只是他們都是這部電影的眼。

電影《逆光飛翔》中黃裕翔說他如果能看得見,自己也不知道要做什麼。但是筆者覺得電影中的黃裕翔一直看的見,因爲他身邊一直都有着一羣引路的眼。妹妹的天真可愛,只需要幾句平常的話,就可以讓黃裕翔笑逐顏開,傾聽那不同的車聲,享受那聽覺中的視覺;媽媽的樸實與母愛,更是給了黃裕翔一種無形的動力,爲了兒子的點點滴滴,有時痛下狠心有時時刻牽掛有時淚水滑落,只因她是母親。

還有那憨厚的室友,那超級音樂社團的團友,那照顧有加的老師,那個小時候言語中傷過黃裕翔的鋼琴賽對手,那個爲了跳舞執着的女主角,以及那一些充滿生命的黑白色鋼琴鍵……這些都是黃裕翔生活中的眼,正是因爲有了他們的存在,黃裕翔有了夢想、有了追求、有了生活、有了空間、有了自己的玩伴、有了那一個個盲杖,有了比一雙眼睛明亮太多的燈塔,所以黃裕翔在生活中是看的見的,“如果我能看的見,感謝那些我的眼”。

整部片子中,逆光飛翔的名字被很好的展現出來,視覺效果上做到了極致,此時就聯想到了出品人王家衛這3個子。想起了《阿飛正傳》中梁朝偉那最後的一場獨角戲,內心獨白正如《逆光飛翔》中黃裕翔將自己置身在一個光芒萬丈的世界當中,世界都在它的暢想之內;也想起了《2046》那開往未來的時光火車,不知道每一個乘客與自己的關聯,卻開始了同一個旅行,黃裕翔也不知道他身邊的每一個角色,甚至他不知道黑夜與白天,但是他就是因此把自己的中心放在了感受之上,而卻收穫頗豐。

白天不懂夜的黑,盲人更是不懂白天與黑夜的不同,因爲他們的生活中沒有光芒這兩個字。而導演卻恰巧將名字定義爲《逆光飛翔》,顧名思義,沒有光也有去尋找光,然而恰恰就是這一種逆反的心理成就了黃裕翔的夢想,成就了黃裕翔心中的那個光明世界,正如“如果我能看的見,全因分不清黑夜白天”。

《逆光飛翔》是一部標準的小清新電影,感動之外,情感有餘,勵志的標籤更是明顯。這個年代,誰無青春與夢想,這個年代誰不擁有一份堅毅的執着。電影的主線便是兩個有夢想者的交織,一個是癡迷於黑白色的鋼琴鍵,一個癡迷於舞蹈翩翩,但恰恰一個是盲人一個是生活所困,而在互相鼓勵之下,都爲了夢想在努力着,奮鬥着,直到夢想照進現實。

“夢想”這兩個字電影中幾乎比比皆是,那些稀奇古怪的社團,不也是成員的夢想嗎?哪怕那個劈腿的跳街舞的男人也有夢想……人生難得常常如意,夢想又有幾人能夠實現,只不過是生活中前行的一個導航燈,爲了夢想而執着,直到馬到成功,或者粉身碎骨。還好《逆光飛翔》的結局是美妙的,那些夢想或多或少都已經得到了實現,但是現實又是殘酷的,太多的不如意讓你叫苦連天,然後回首望去,還記得當初那份美好的夢想嗎?那就是你前方永不灰暗的一雙眸子,“如果我能看的見,是爲夢想在瘋狂的執着!”

星爺在《喜劇之王》中說過“死跑龍套的也是演員”,這是真理,於是乎當週星星一躍成爲星爺,半自傳式的《喜劇之王》順其自然的誕生,此時星爺深知自己是個演員,索性演個痛快,把自己那段歷程呈現出來,一股讓世人看盡浮華的超然狀態。《逆光飛翔》中也恰恰做到了這一點,電影收尾階段,那幕社團表演的環節堪稱天衣無縫,將電影帶向了一個真正的高潮,更將主人公人生的軌跡趨向了一種完美。

鋼琴比賽的舞臺是黃裕翔熱愛的舞臺,也是他曾經懼怕的舞臺,但是他最終還是戰勝了這個舞臺,直到整個靈魂到陶醉在舞臺中央,燈光也因爲他暗淡了下去,此時一切其它都是浮雲飄渺,那麼渺小,完全只是他音樂中一個個符號。這就是一種超然的釋放,我重新站到了這個舞臺之上,就要讓舞臺完全屬於我,這是我的舞臺,這裏只有我是主角,是的——“如果我看的見,就讓我一次看夠那抹天空的藍”。

最後,很喜歡這樣一部舒服的電影,春風沁入的是骨子裏,領悟卻是到了心扉。如果從單純的電影把握上去解讀,只能說電影的某些小線路上略有瑕疵,不過這絕對是一部上乘之作,只因我看到了那些生活中的眼,我知道我能看的見。

《逆光飛翔》觀後感3

這是我近些年來準備寫的第一篇影評,我承認是自己逼迫自己的結果,因爲我要養成寫影評的習慣,目的是鍛鍊我的觀察能力和思考能力。

《逆光飛翔》是一部臺灣的小成本電影,講述的是一個盲人男孩彈鋼琴與一個被生活所迫放棄舞蹈但是骨子裏非常熱愛舞蹈的女孩的故事,兩人在相遇前都在以自己的方式生活着,遭受過很多挫折,但是都沒有放棄自己的夢想。相遇後兩個人多少都被對方影響,兩個人彼此給了對方勇氣,都更加勇敢的去追逐自己心中的夢想。影片以一段鋼琴開始,全篇都貫穿着鋼琴曲,或平淡或激昂,隨着劇情的發展而跌宕起伏。

作爲一部臺灣小清新氣質的勵志電影,個人認爲,影片有三點可取之處:

1、美妙的光影處理,配合臺灣的美景,給整部影片增添了一個漂亮的外表。

2、影片中經典的勵志臺詞。例如,如果你心中有個夢想一直忘不掉的話,就要很努力很努力,讓大家都看得到你。還有阿翔的那句,我就是想做做看,看我可以做到哪一步。觀後在網上查臺詞摘錄可是居然沒查到,以後有機會了補上,對於我這種這麼喜歡把經典語錄摘抄的人。

3、影片中舞蹈老師優美的現代舞,我對舞蹈沒有研究,先做現代舞論,影片有一大片段是舞蹈老師個人的舞蹈秀,真的很精美,可以把每個動作中肢體延伸到極限,應該很舒服看起來也很養眼。

還有值得一提的是李烈的表演,讓我注意到了,很喜歡。

真的是太久不寫影評了,寫的過程中各種彆扭,長期的觀影壞習慣也讓我對於每看完的`一部影片都沒有過多的思考,腦子裏的內容並不多,沒關係慢慢來吧。

《逆光飛翔》觀後感4

今天下午,老師帶着我們冒着細雨來到西園影院,觀看了一部勵志電影《逆光飛翔》,這片子很好看,讓人難忘,很受感動。

裕翔三歲就失去了光明,上帝給裕翔的眼睛關上一扇窗,但是卻給了他敏銳的聽覺音樂天賦。他獨特的音樂天賦使他找到了人生的方向,開明的家庭環境也讓裕翔享受到不一樣的童年。媽媽送裕翔去臺北念大學時一路上兩人沒有說話,裕翔耳邊一直充斥着城市的鋼筋水泥,裕翔知道他就要離開媽媽了。裕翔的獨立讓他想要自己從宿舍走到琴房。媽媽抓着他的手一個一個臺階、一根一根柱子教他觸摸,然後終於能站在他身後看着他完成。這也暗示着媽媽能放心裕翔一個人上大學了。

裕翔彈得一手好琴,可不想參加任何比賽,他不希望因爲同情而獲得肯定,在一幫朋友的幫助下,裕翔最終站上了青年鋼琴比賽的舞臺上,他也戰勝了一直縈繞在耳邊的惡魔。當整個世界都暗下來,裕翔仍然流利地彈過黑白琴鍵,一束光照下來,裕翔成爲了焦點。自此,裕翔成名了。

與裕翔相比,我覺得自己太幸運了,我能看到藍藍的天,能看到美麗的花兒,能看到親愛的爸爸媽媽、老師同學,能看書畫畫。裕翔能克服那麼大的困難,一人在大學讀書,收穫成功,我要像他一樣,做一個生活的強者。

《逆光飛翔》觀後感5

這是最近看的最好的電影,名字叫《逆光飛翔》。從小到大,看了太多讓人鼓起勇氣,迎着太陽大踏步往前走的話,再次品味這個名字“逆光飛翔”,不曉得導演是怎麼想的,我喜歡這個詞“逆光”。

爲什麼是逆光?逆光能看到什麼?逆光和迎着光有什麼區別?忽然覺得,逆光好處真不少。當我們迎着太陽的時候,光線亮的刺眼,不如逆光舒服,眼睛能睜得很大。逆光能第一時間看到自己的影子,不像迎着且不回頭,有那麼點自欺欺人愛誰誰的意思。還有,逆光,有那麼點靜處看別人的意思,不像迎着光線的主角。

如果逆光,且能飛翔,會不會更舒服,更自由些?

故事很簡單,一個盲童和一個愛跳舞的女孩,因爲各自的經歷和外在的條件,都把自己的熱愛(音樂和跳舞)埋在心底,兩個人從對方身上看到了那個自己,勇敢的追求所愛的故事。故事是男主角的親身經歷,我想他描述起來會更簡單:我剛上大學那會,認識了一個女孩,她喜歡跳舞,可媽媽不支援,她只好在冷飲店打零工。我覺得她那麼熱愛跳舞就鼓勵她,後來她考上大學專業學習舞蹈。而我也有勇氣去參加比賽了。

電影的故事就應該是簡單的,兩個小時,難帶還打算說個八十回合嗎。能把簡單的故事拍的不乏味,有韻味,纔是好電影。

寫出這個故事大綱,發現電影前面一部分和故事大綱沒多少相干。導演花了很多時間細緻入微的去描繪一個盲童剛入大學的經歷,怎麼認路,怎麼洗衣服,怎麼去吃飯,媽媽如何不放心,又如何放手讓他自己做。每一個細節都接着地氣,就是要讓大家看明白,他——一個盲童,鼓起多大的勇氣,盡了多少努力,就是爲了能坐在那個教室裏彈琴。他爲這種熱愛付出了多少努力。

這也是打動女孩的地方。眼睛看不見,他能教孩子們唱歌,能組樂團,還想翻窗戶進教室彈琴。他是一個盲童,一個走着怕人撞,從來不知道跳舞是什麼的盲人呀,他能這樣,你爲什麼做不了,如果你真的熱愛跳舞,幹嘛讓它停在嘴巴上。

正如女主角說的,“……我想每個人的存在,都是有他的原因。因爲有你,讓我相信我所遭遇的一切,並不是在阻擋我的前進,而是要讓我下定更大的決心……”

好的電影是活的。裏面的每個人都是活的。不單單是男女主角,還有他們的媽媽,他們的同學、老師、店長、前男友……每個人都是有故事的。有個導演指點我,“你要知道,每一個配角,即使他一句臺詞,甚至沒臺詞,也是要有人來演的。沒有人喜歡演木頭。”細想這個電影,每一個人都有彩頭,即使只有一句話的女同學:“同學,算命需要安靜的。”

很喜歡前面媽媽帶盲童去學校的戲。事無鉅細的交代,還要顧及孩子的自尊,想替他做,可又不得不讓他自己做。很不放心,卻要裝作很放心。放手的愛最難。心理學家武志紅的一本書上就說,溺愛是最容易的,因爲父母懶,不想怎麼樣愛更對更好。把主動權交給孩子,一味的有求必應就好了。

很多父母習慣說,“媽媽幫你哦,你太小了,你太弱了,你看不見,你做不了的。”如果一個媽媽都不相信自己的孩子可以,那孩子怎麼相信自己可以的。

這個媽媽的愛很偉大,她知道“狠心”的放手纔是對他最好的,畢竟“他總不能跟我們一輩子”。她把孩子帶上路,揪着心,非常剋制的遠遠地看着他,“不要怕,往前走,媽媽在後面哦。”所以,這個盲童一直對別人說:“我想試一試,我想看看我能做到多少。”

好的電影是有能量的,即使透過大屏幕,它也能傳給你。不過,你能接受到多少呢?